甲骨文丛书·郁金香热?

甲骨文丛书·郁金香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达什(MikeDash)著冯璇译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郁金香热
  • 金融史
  • 经济史
  • 泡沫经济
  • 投资
  • 历史
  • 文化
  • 荷兰
  • 金融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8885
商品编码:1546387633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迈克·达什(Mike Dash) 著;冯璇 译 定  价:49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页  数:3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9758885 插图目录
价格说明
引言
序言 为郁金香而疯狂
1 天山山谷
2 在极乐家园里
3 来自东方的稀罕物
4 克劳修斯
5 莱顿
6 胸前的装饰
7 镜中的郁金香
8 花商
9 繁荣
10 金葡萄指示牌
11 沃特·温克尔的孤儿
12 崩盘
13 娼妓女神
14 郁金香国王的宫廷
15 迟来的花期
注释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郁金香的历史。郁金香原产自风蚀贫瘠的中亚大草原,随着时间推移,郁金香进入了君士坦丁堡奢靡的帝国花园,在欧洲成为被人竞相追逐的、被人们认可为好看丽的花卉。
(英)迈克·达什(Mike Dash) 著;冯璇 译 迈·达什(Mike Dash)于英国剑桥大学修习历史,并于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系专职作家,除了《郁金香热》之外,还著有另外两本非文学作品《极限》(Limit, 1995 年)与《边疆》(Borderland, 1997 年) 。


甲骨文丛书·郁金香热 内容简介 《甲骨文丛书·郁金香热》并非一部关于古老文字或园艺奇观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群体心理、金融狂热与社会泡沫的史诗级作品。本书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历史切片,透过对这一独特历史事件的细致入微的描摹与冷静的理论剖析,揭示了资本逐利本性、投机心理的传染性,以及社会结构在面对极端财富幻觉时的脆弱性。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阴影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镜头聚焦于17世纪的尼德兰——一个在海上贸易中积累了惊人财富的“黄金时代”的国度。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商船往来不绝,贸易的繁荣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性与对财富的极度渴望。 然而,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一种看似无害的园艺植物——郁金香——开始悄然改变着社会结构。最初,稀有的、带有火焰般条纹的“碎纹郁金香”因其不可复制的自然美学,成为贵族阶层彰显身份的象征。作者精确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对“奇特”的追捧,以及这种追捧如何从上流社会渗透到商人、手工业者乃至更底层的民众。 本书详尽考证了郁金香品种的命名艺术,如‘胜利者’(Semper Augustus)、‘阿贾克斯’(Admirals)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财富、野心与梦想。我们看到,郁金香球茎不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标本,而是高度符号化的金融资产。 第二部分:球茎的金融化与期货市场的雏形 随着需求激增,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脱离其物质价值,进入纯粹的符号交换领域。本书的精髓在于对早期金融工具的还原。作者并未简单地叙述价格上涨,而是深入探究了当时荷兰人是如何构建起一套近似于现代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机制。 在冬季,球茎仍在地下休眠,此时的交易已完全依赖于“交割票据”或“期货合约”。这种基于“未来所有权”的交易,使得投机行为得以在地理和时间上分离,极大地加速了资本的周转速度和风险敞口。书中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普通面包师、裁缝如何抵押自己的店铺和工具,只为换取几枚‘皇帝’球茎的未来所有权。 我们目睹了信息传播在这次狂热中的核心作用。消息的真假、谣言的散播,构成了当时市场的“情绪指标”。书中对当时的集会场所——咖啡馆、酒馆中的对话进行了细致的“声音重构”,揭示了群体性非理性是如何一步步被点燃的。 第三部分:非理性的顶峰与“莫里斯定律”的失效 书中对狂热的分析达到了一个高峰:当交易参与者的比例达到临界点时,对内在价值的讨论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别人会出多少钱”的预期。这是一种纯粹的博弈论困境,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比下一个参与者更早离场。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日记、法庭记录和商业信函,勾勒出一幅幅个人命运的悲喜剧。有的人一夜暴富,随即挥霍无度,购买了原本需要数代人积累的豪宅;也有人倾尽所有,只为买入一颗他从未亲眼见过的球茎。 本书特别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1. 锚定效应的错位: 价格本身成为了新的“价值锚点”,而不是球茎的稀有性。 2. 羊群效应的强化: 恐惧和贪婪的相互作用,使得理智的退出机制失效。 第四部分:泡沫的破裂与社会回响 如同所有泡沫一样,郁金香狂热的终结是突兀而惨烈的。本书细致描述了1637年哈勒姆(Haarlem)的一次拍卖会上的冷场,这个小小的市场信号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抛售。 与后来的金融危机不同,郁金香泡沫的破裂带来的是一种“局部性但极具传染性”的社会崩溃。由于许多交易是基于信用而非实物交割,大量的合约瞬间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纸片。 本书的后半部分专注于探讨后果: 法律的困境: 政府和地方法院如何处理这些无法履行的合同?是遵循商业契约精神,还是基于公平原则进行干预? 道德的审判: 荷兰社会内部对投机者的谴责,以及对“自然秩序”被破坏的集体反思。 经济的长期影响: 虽然郁金香热并未摧毁荷兰的整体经济实力,但它在特定阶层中留下的创伤,对后世的商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镜鉴千年的寓言 《甲骨文丛书·郁金香热》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看似遥远的17世纪事件,提炼为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适性模型。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市场机制如何演变,只要存在稀缺性、信息不对称和群体情绪,人类就极易陷入由“信念”驱动的非理性繁荣之中。 本书以严谨的历史考据和生动的叙事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面透视自身贪婪与恐惧的镜子。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人类经济本性的一次深刻哲学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关于十九世纪俄国贵族庄园生活的社会风俗志,简直就是一部流动的文学长廊。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没有使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聚焦于一个家族三代人在其偏远庄园中的日常琐事,勾勒出了沙皇俄国由盛转衰的整个时代侧影。比如,书中对“下午茶”这个仪式的描写,那从茶叶的挑选、瓷器的讲究,到仆人上菜的次序,无不透露出一种精致到令人窒息的阶级固化和对时间流逝的无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庄园女主人复杂心态的刻画——她在维持外在礼仪的同时,内心对于新思想和个人解放的渴望,那种压抑与爆发的张力,读来令人唏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古典而优雅的,充满了长句和丰富的形容词,需要你放慢语速,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所承载的历史重量。读完后,仿佛能闻到壁炉里燃烧的木炭味和老旧家具上陈年的蜡味。

评分

这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史的巨著,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细腻地剖析了美第奇家族如何利用艺术赞助,巧妙地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我尤其欣赏他对波提切利作品中那种复杂的情感张力和新柏拉图主义哲思的解读。书中收录的大量高清的画作细节图,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博物馆玻璃柜后的杰作,仿佛触手可及。光是研究《春》中每一位神祇的象征意义,就花了我整整一个下午。而且,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扁平化处理,他深入挖掘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在创作瓶颈期所经历的内心挣扎,这使得冰冷的历史文献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体验极佳,它不仅是艺术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美学如何交织的社会学研究。如果你对人文主义的源头抱有好奇心,这本书绝对是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它让你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精神最直接的投射。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欧洲极简主义建筑思潮的文集,收获颇丰,特别是它对“少即是多”这一信条如何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产生变异和演化的探讨。书中对密斯·凡德罗后期在芝加哥的工作室记录的还原非常详尽,那些关于材料选择、光影控制的精确计算,体现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其中有几篇论文,深入对比了北欧功能主义与德式包豪斯在美学追求上的微妙差异,比如前者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而后者则更强调工业化的理性与规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分析荷兰风格派运动的文章,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几何图形的描述,更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形式语言背后,试图建立一种普世和谐秩序的乌托邦理想。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大篇幅留白,配合简洁有力的黑白照片,本身就在实践着它所倡导的极简美学,读起来心绪非常宁静,仿佛能感受到建筑的呼吸。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巴比伦楔形文字解读的新方法论的专著,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挑战性是巨大的,但同时也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智力上的搏斗感。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即部分被认为是宗教祭祀文本的泥板,实际上可能记录了早期的经济合同和商业往来,这彻底颠覆了以往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社会结构的主流认知。书中大量的符号对比和文本重构过程,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附录中的符号表,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几个看似不相关的词根中,推导出完整的语义链条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所有答案,而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彻底的怀疑精神和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勇敢挑战。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证略显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这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事实”。

评分

对于任何对比较神话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探讨跨文化“创世洪水”叙事的专著无疑是开创性的。作者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宗教解读框架,转而从地理学和气候变迁的角度切入,试图寻找不同文明在面对类似自然灾害记忆时,心理投射的共性模式。书中对苏美尔泥板、希伯来《创世纪》以及中美洲特斯卡特利波卡神话中洪水叙事的并置分析,展现了一种惊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对比了叙事中“幸存者”角色的差异——巴比伦的英雄是被动接受神谕的匠人,而玛雅的英雄则主动与神灵进行博弈和谈判。这种差异性揭示了不同社会对“秩序重建”和“人神关系”的根本性理解。虽然书中包含了大量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名词,但作者的解释清晰有力,确保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跟上他的思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发我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无限遐想。

评分

甲骨文系列,持续囤货中!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甲骨文作品,本本精良

评分

帮别人买的,买了很多笔,绝对正版,书也非常不错,下单后第二天就送到,物流一流,超赞!

评分

甲骨文作品,本本精良

评分

看到这书的书评,忍不住想买,这下终于到手了

评分

很好的书,很适合孩子们看!

评分

帮别人买的,买了很多笔,绝对正版,书也非常不错,下单后第二天就送到,物流一流,超赞!

评分

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