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号:ISBN978-7-5117-2573-8
书 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
作 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定 价: 68.00元
出版时间:2015 年4 月
开 本: 16开
字 数:368千字
页 数:472页
习近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下午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习近平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内容简介: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
本书分八个专题,系统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全书力求既系统梳理又突出重点,并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需要和工作实际,以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者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宣传部领导、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为搞好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央编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领导小组组长:贾高建(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副组长:俞可平(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成员: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季正聚(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刘明清(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编写小组:季正聚、李惠斌、冯雷、周凡、江洋、黄晓武、孔明安、林进平、刘仁胜、刘元琪、郑锦、李百玲等。
目录:
前言
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和指南
2.唯物辩证法是分析事物的锐利思想武器
3.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二 物质与意识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5.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二)自然与人
1.人靠自然界生活
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4.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5.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三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
1.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
2.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人类实践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
(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
4.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四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交织起来
的画面
2.每个事物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
(二)世界的永恒运动和发展
1.事物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2.事物作为发展过程而存在
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
1.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规律的科学
2.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五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同一性中包含着差异和变化
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
(二)事物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
(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辩证的否定
2.事物的螺旋式发展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本质和现象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
2.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3.科学理论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六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历史主动性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及其要素
3.生产关系及其要素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4.国家的阶级性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其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4.积极传播先进阶级的思想
七 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历史人物能够促进或者延缓社会发展
3.全面地历史地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
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2.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辩证关系
3.党要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
八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社会形态及其演进
1.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社会发展诸形态
3.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与特殊进程
(二)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深化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过程
(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诸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3.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四)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后记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