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

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有智 著
圖書標籤:
  • 化工過程強化
  • 過程強化
  • 化工技術
  • 傳熱傳質
  • 反應工程
  • 微反應器
  • 強化傳熱
  • 強化傳質
  • 過程設計
  • 節能降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蘭興達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88257
商品編碼:1553950483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

:198.00元

作者:劉有智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222882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傢科學技術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費維揚院士、謝剋昌院士聯袂推薦。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是指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工藝流程、提高設備效率,實現高效節能、清潔、可持續發展的化工新技術。是國內外化工界長期奮鬥的目標,被列為當前化學工程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本書係統論述涵蓋化工過程強化,由20多位知名學者曆經幾年的精力纔得以完成。本書包含瞭化工過程強化方麵幾乎所有的重要內容。全書內容將基礎研究與生産應用相融閤,著重介紹在化工過程強化領域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動態,體現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注重對科研成果、理論研究、研究方法介紹,特彆是突齣工程化推廣應用舉例。書中主要內容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與技術,具有研究活躍、創新性強、關注度高、應用廣泛的特性和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內容提要


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是國內外化工界長期奮鬥的目標,被列為當前化學工程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是國內*本係統論述涵蓋化工過程強化的專著,由20多位知名學者曆經幾年的努力纔得以完成。本書包含瞭化工過程強化方麵幾乎所有的重要內容。全書共分11篇:第1篇介紹超重力化工技術及係統集成;第2篇介紹混閤過程強化與反應技術;第3篇介紹外場作用及強化技術;第4篇介紹新型分離強化技術;第5篇介紹新型換熱裝置與技術;第6篇介紹新型塔器技術;第7篇介紹反應介質強化技術;第8篇介紹微化工技術;第9篇介紹反應與分離過程耦閤技術;第10篇介紹分離過程耦閤技術;第11篇介紹其他過程強化技術,包括擠齣反應器、鏇風分離器等強化技術。《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可供化工、化學、催化、精細化工、資源、能源、環境、材料等學科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校相關專業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參考。

目錄


緒論1

0.1概述1

0.1.1化工過程2

0.1.2化工過程強化2

0.2化工過程強化的發展及曆史3

0.3化工過程強化的原理及方法5

0.3.1化工過程強化的思路及基本原理5

0.3.2化工過程強化的方法及分類6

0.4化工過程強化技術特徵7

0.4.1平颱技術特徵7

0.4.2效率倍增特徵8

0.4.3可持續發展特徵8

0.5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新興技術8

0.6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展望與願景9

參考文獻10

第1篇超重力化工技術及係統集成

第1章氣-液過程超重力化工強化技術15

1.1氣-液超重力技術簡介16

1.1.1超重力技術概述16

1.1.2氣-液超重力裝置的結構與類型18

1.1.3超重力技術強化氣-液化工過程研究進展23

1.2超重力流體力學性能27

1.2.1液體流動形態27

1.2.2氣相壓降性能28

1.2.3液泛現象29

1.2.4停留時間30

1.2.5小結30

1.3超重力吸收30

1.3.1超重力吸收原理30

1.3.2超重力吸收工藝31

1.3.3超重力吸收應用31

1.4超重力解吸34

1.4.1超重力解吸原理35

1.4.2超重力解吸工藝35

1.4.3超重力解吸應用36

1.5超重力精餾40

1.5.1超重力鏇轉填料床精餾40

1.5.2超重力摺流闆精餾43

1.6超重力氣-液反應48

1.6.1超重力氣-液反應機理49

1.6.2超重力氣-液反應工藝49

1.6.3超重力氣-液反應應用49

1.7超重力直接換熱51

1.7.1超重力換熱器51

1.7.2超重力場中傳熱過程51

1.7.3超重力換熱器特點53

參考文獻54

第2章液-液過程超重力化工強化技術57

2.1概述57

2.2IS-RPB裝備及技術57

2.2.1撞擊流57

2.2.2IS-RPB裝置60

2.2.3IS-RPB的設計原則60

2.2.4IS-RPB內流體流動及混閤 (工作原理)61

2.3IS-RPB微觀混閤性能62

2.3.1微觀混閤研究方法62

2.3.2微觀混閤性能對比63

2.3.3黏性體係對微觀混閤性能的影響63

2.3.4IS-RPB微觀混閤時間的確定及對比64

2.4化工過程強化64

2.4.1乳化64

2.4.2萃取69

2.4.3液膜分離71

2.5反應過程強化72

2.5.1納米氫氧化鎂72

2.5.2重氮鹽水解製酚76

2.5.3磁性納米Fe3O479

2.5.4納米零價鐵82

2.5.5納米2,4-二羥基苯甲酸銅85

2.6發展趨勢與前景86

參考文獻87

第3章氣-固過程超重力化工強化技術90

3.1超重力多相分離90

3.1.1多相分離概述90

3.1.2超重力多相分離原理與特點91

3.1.3超重力多相分離性能研究93

3.1.4超重力濕法淨化氣體中細顆粒物技術應用實例97

3.1.5超重力除塵裝置與傳統除塵設備性能比較99

3.2離心流態化100

3.2.1離心流化床的工作原理100

3.2.2離心流化床的分類100

3.2.3離心流化的流體力學性能研究103

3.2.4離心流化床傳熱傳質的研究107

3.3離心流化的工業應用前景109

3.3.1醫藥、食品行業熱敏性物質的快速乾燥109

3.3.2煤的液化109

3.3.3超細粉體 (Geldart C類顆粒) 的流化109

3.3.4離心流化燃燒方麵的研究109

參考文獻110

第4章超重力-電化學耦閤與反應技術112

4.1概述112

4.2離心機改裝的超重力電化學反應裝置113

4.2.1裝置結構113

4.2.2過程強化原理114

4.2.3超重力電沉積導電聚閤物膜的應用研究115

4.2.4超重力電沉積金屬薄膜的應用研究116

4.2.5超重力電解水的應用研究117

4.2.6超重力氯堿電解的應用研究118

4.3多級同心圓筒-鏇轉床(MCE-RB)式的超重力電化學反應裝置119

4.3.1裝置結構120

4.3.2過程強化原理121

4.3.3超重力電化學耦閤氧化降解廢水的應用研究123

4.4離心高速鏇轉的超重力電沉積裝置126

4.4.1裝置結構127

4.4.2過程強化原理127

4.4.3超重力電沉積MnO2電極材料的應用研究128

4.5結語128

參考文獻129

第2篇混閤過程強化與反應技術

第5章靜態混閤器132

5.1概述132

5.2靜態混閤器的類型132

5.3靜態混閤器的工作原理134

5.4靜態混閤器流體力學特性135

5.4.1靜態混閤器流體力學實驗研究135

5.4.2流體力學數值模擬135

5.4.3靜態混閤器的壓降136

5.5靜態混閤器強化混閤-反應性能137

5.6靜態混閤器強化傳熱性能138

5.6.1傳熱因子Nu139

5.6.2傳質係數Ka140

5.7靜態混閤器的應用141

5.7.1靜態混閤器在製備納米藥物載體中的應用141

5.7.2靜態混閤器在超細粉體製備中的應用141

5.7.3靜態混閤器在硝化反應中的應用141

5.7.4靜態混閤器在環保領域的應用142

5.7.5靜態混閤器在混閤油精煉工藝中的應用144

5.7.6靜態混閤器在酮還原反應中的應用144

5.7.7靜態混閤器在氣液混閤中的應用144

5.7.8靜態混閤器在脫硫中的應用145

5.8新型靜態混閤器145

5.8.1微型靜態混閤器145

5.8.2立交盤式靜態混閤器146

5.8.3內循環靜態反應器146

5.8.4靜態催化反應器146

5.8.5生物靜態發酵器147

5.8.6復閤型靜態反應器147

參考文獻148

第6章新型動態混閤與聚閤反應技術150

6.1概述150

6.2溶液聚閤和液相本體聚閤的工藝特點150

6.3高效預分散技術151

6.3.1快引發聚閤過程中催化劑高效預分散152

6.3.2高活性官能團縮聚過程中單體高效預分散153

6.4復雜聚閤物係的混閤強化155

6.4.1變黏聚閤過程的混閤155

6.4.2高黏聚閤過程的混閤157

6.5聚閤物脫揮與傳質強化160

6.6結語162

參考文獻162

第3篇外場作用及強化技術

第7章超聲波化工技術166

7.1概述166

7.2超聲波化工過程的基本原理168

7.3超聲波乳化/破乳技術169

7.3.1概述169

7.3.2超聲乳化與破乳的原理170

7.3.3超聲乳化過程強化172

7.3.4超聲破乳過程強化172

7.4超聲波化學反應技術177

7.4.1概述177

7.4.2超聲波對有機化學反應的強化178

7.5超聲波萃取與浸取技術182

7.5.1概述182

7.5.2超聲強化萃取過程183

7.5.3超聲強化提取過程183

7.6超聲波結晶技術184

7.6.1概述184

7.6.2超聲結晶過程184

7.6.3超聲在結晶分離技術中的應用186

7.6.4超聲結晶的應用展望187

7.7超聲波膜技術187

7.7.1概述187

7.7.2超聲強化膜清洗188

7.7.3超聲強化膜過濾的影響因素及其應用190

7.8超聲波吸附/脫附技術190

7.8.1概述190

7.8.2超聲強化吸附/脫附機理191

7.9超聲波汙水降解技術192

7.9.1超聲降解汙水過程機理192

7.9.2超聲降解酚類有機廢水193

7.9.3超聲處理造紙廢水194

7.10超聲波生物汙泥減量技術195

7.10.1超聲促進生物汙泥減量195

7.10.2生物汙泥減量工業應用研究196

7.11超聲波粉碎技術197

7.11.1超聲粉碎的機理197

7.11.2超聲粉碎機械的特點197

7.11.3超聲粉碎的應用研究197

7.12超聲波除塵技術198

7.12.1超聲波除塵技術原理198

7.12.2超聲波霧化除塵技術原理198

7.12.3超聲波除塵在工程方麵的應用198

7.13結語199

7.13.1超聲化工技術的發展前景199

7.13.2超聲化工技術的發展瓶頸201

參考文獻203

第8章微波化工技術206

8.1概述206

8.2微波化學反應與閤成208

8.2.1微波無機閤成208

8.2.2微波有機反應209

8.2.3微波聚閤反應210

8.3微波乾燥211

8.3.1概述211

8.3.2技術介紹212

8.3.3技術應用213

8.4微波加熱214

8.4.1微波加熱機理214

8.4.2微波加熱的量子力學解釋215

8.4.3微波加熱的特點216

8.4.4微波熱解油砂217

8.5微波萃取218

8.5.1概述218

8.5.2技術介紹219

8.5.3技術應用220

8.6微波蒸發220

8.6.1概述220

8.6.2技術介紹220

8.6.3技術應用220

參考文獻221

第9章磁穩定床技術224

9.1概述224

9.2磁穩定床原理與結構225

9.3氣-固磁穩定床226

9.3.1氣-固磁穩定床流體力學特性226

9.3.2磁場破碎氣泡的機理228

9.3.3氣-固磁穩定床的傳熱、傳質228

9.3.4氣固磁穩定床的應用229

9.4液-固磁穩定床231

9.4.1液-固磁穩定床流體力學特性231

9.4.2液-固磁穩定床傳質特性232

9.4.3液-固磁穩定床的應用233

9.5氣-液-固磁穩定床234

9.5.1氣-液-固磁穩定床流體力學特性234

9.5.2氣-液-固磁穩定床傳質特性235

9.5.3氣-液-固磁穩定床的應用235

9.6結語236

參考文獻236

第10章等離子體化工技術239

10.1概述239

10.1.1等離子體及其特性239

10.1.2熱等離子體的應用240

10.2電弧等離子體裂解煤製乙炔241

10.2.1等離子體熱解煤製乙炔的熱力學分析241

10.2.2等離子體裂解煤製乙炔的實驗研究243

10.3電弧等離子體裂解富含甲烷氣製乙炔247

10.3.1等離子體裂解甲烷的熱力學分析247

10.3.2等離子體裂解甲烷的實驗研究248

10.3.3乙炔製備技術路綫的分析比較251

10.4電弧等離子體裂解甲烷製納米碳縴維252

參考文獻254

第4篇新型分離強化技術

第11章膜分離技術及應用258

11.1概述258

11.2膜分離技術258

11.2.1常規膜分離技術258

11.2.2新型膜分離技術260

11.3膜分離技術的應用261

11.3.1水處理工業261

11.3.2石化工業267

11.3.3食品工業271

11.3.4醫藥工業272

參考文獻272

第12章分子蒸餾技術及應用276

12.1分子蒸餾理論基礎276

12.1.1分子蒸餾技術發展276

12.1.2分子運動平均自由程277

12.1.3分子蒸餾基本原理278

12.1.4分子蒸餾分離過程及特點278

12.2分子蒸餾設備281

12.2.1分子蒸餾器的分類281

12.2.2實驗室分子蒸餾設備281

12.2.3降膜式分子蒸餾器284

12.2.4離心式分子蒸餾器285

12.2.5颳膜式分子蒸餾器288

12.2.6多級分子蒸餾器290

12.3分子蒸餾過程291

12.3.1液膜內的傳熱與傳質291

12.3.2熱量和質量傳遞阻力對分離效率的影響293

12.4分子蒸餾的工業化應用295

12.4.1分子蒸餾技術的應用現狀295

12.4.2分子蒸餾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實例301

參考文獻305

第5篇新型換熱裝置與技術

第13章新型換熱器308

13.1概述308

13.2闆式換熱器308

13.2.1基本結構308

13.2.2設計方法308

13.2.3計算方法309

13.2.4研究進展309

13.2.5相關應用310

13.3闆殼式換熱器313

13.3.1基本結構313

13.3.2研究進展314

13.3.3相關應用314

13.3.4設計計算316

13.4螺鏇闆式換熱器318

13.4.1基本結構318

13.4.2基本特點318

13.4.3設計方法319

13.4.4計算方法319

13.4.5研究進展324

13.4.6相關應用325

13.5闆翅式換熱器326

13.5.1基本結構326

13.5.2研究進展326

13.5.3相關應用328

13.5.4計算方法331

13.6傘闆換熱器333

13.6.1基本結構333

13.6.2設計方法333

13.6.3研究進展334

13.6.4相關應用334

13.7熱管換熱器335

13.7.1基本結構336

13.7.2研究進展337

13.7.3相關應用338

13.7.4設計方法340

參考文獻341

第6篇新型塔器技術

第14章新型填料技術346

14.1概述346

14.1.1國內外高效填料的發展346

14.1.2高效填料的分類347

14.1.3典型的高效填料及特性——散堆填料347

14.1.4典型的高效填料及特性——規整填料349

14.1.5其他新型高效填料353

14.2高效填料原理353

14.2.1BH型高效填料的原理及特點354

14.2.2BHS-Ⅱ型填料原理及特點355

14.2.3雙麯 (SQ) 絲網波紋填料原理及特點355

14.3流體力學及傳質性能分析356

14.3.1散堆填料的流體力學模型356

14.3.2散堆填料的傳質研究357

14.3.3規整填料的流體力學模型359

14.3.4規整填料的傳質研究361

14.4高效填料的應用364

14.4.1高效規整填料在尿素解吸塔的應用364

14.4.2高效填料在雙氧水生産中的應用研究366

14.4.3BH型高效填料的工業應用367

14.4.4甲醇的精餾分離提純過程368

14.5發展趨勢369

14.5.1規整填料369

14.5.2散堆填料370

14.5.3結語371

參考文獻371

第15章新型塔闆技術373

15.1概述373

15.2立體噴射型塔闆374

15.2.1新型垂直篩闆塔闆NEW-VST374

15.2.2梯矩形立體連續傳質塔闆(LLCT)376

15.2.3立體傳質塔闆(CTST)377

15.3復閤塔闆377

15.3.1穿流型復閤塔闆377

15.3.2並流噴射填料塔闆(JCPT)378

15.3.3新型多溢流復閤斜孔塔闆379

15.4浮閥類塔闆380

15.4.1導嚮浮閥塔闆380

15.4.2超級浮閥塔闆(SVT)380

15.4.3NYE塔闆381

15.4.4Triton塔闆382

15.4.5BJ塔闆383

15.5篩孔型塔闆383

15.5.1MD、ECMD塔闆及國內開發的DJ係列塔闆383

15.5.2Cocurrent塔闆384

15.5.395型塔闆385

15.5.4一種具有機械消泡功能的新型塔闆385

15.6穿流塔闆386

15.6.1穿流式柵闆386

15.6.2非均勻開孔率穿流塔闆387

15.7高速闆式塔——鏇流塔闆387

15.8隔壁塔389

參考文獻389

第7篇反應介質強化技術

第16章離子液體392

16.1概述392

16.1.1離子液體簡介392

16.1.2離子液體結構393

16.1.3離子液體性質394

16.1.4構效關係與分子模擬396

16.1.5閤成方法396

16.2離子液體強化反應過程398

16.2.1強化反應過程398

16.2.2強化傳遞過程400

16.3離子液體的應用研究401

16.3.1反應過程應用402

16.3.2分離過程應用405

16.3.3儲能應用407

16.4結語408

參考文獻408

第17章超臨界化工技術412

17.1概述412

17.2超臨界流體的基本原理413

17.3超臨界化工技術的優勢413

17.3.1超臨界萃取技術413

17.3.2超臨界水氧化技術414

17.3.3超臨界流體沉積技術416

17.4超臨界流體技術的化學工業應用417

17.4.1超臨界流體技術在煤炭工業中的應用417

17.4.2超臨界流體技術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419

17.4.3超臨界流體技術在環境汙染治理中的應用422

17.4.4超臨界流體技術在材料製備中的應用423

17.5結語426

參考文獻427

第8篇微化工技術

第18章微反應器432

18.1概述432

18.1.1微反應器內傳遞特性和強化原理432

18.1.2微反應技術的優勢433

18.2微反應器內傳遞特性434

18.2.1單相流動434

18.2.2氣-液兩相流動與傳質435

18.2.3液-液兩相流動與傳質440

18.2.4氣-液或液-液係統壓降442

18.2.5三相係統445

18.3微混閤器447

18.3.1混閤機理和理論447

18.3.2微混閤器的分類448

18.3.3微混閤器混閤性能的錶徵方法450

18.3.4微混閤器性能比較451

18.4微反應技術應用452

18.4.1萬噸級磷酸二氫銨的工業應用452

18.4.2萬噸級石油磺酸鹽應用示範454

18.4.3阻燃添加劑Mg(OH)2生産工藝455

18.5結語456

參考文獻456

第9篇反應與分離過程耦閤技術

第19章反應-膜分離耦閤技術462

19.1概述462

19.2反應與膜分離耦閤技術的分類463

19.3反應與膜分離耦閤技術的典型應用463

19.3.1萃取型膜反應器463

19.3.2分布型膜反應器473

19.3.3接觸型膜反應器474

參考文獻476

第20章反應精餾技術479

20.1引言479

20.2反應精餾技術的原理與特點479

20.2.1反應精餾技術的原理和主要特點479

20.2.2反應精餾技術的優勢與限製480

20.2.3反應精餾技術的復雜性482

20.2.4反應精餾技術可行性分析與過程開發方法483

20.3反應精餾的典型應用485

20.3.1酯化反應485

20.3.2酯類水解反應486

20.3.3水閤反應487

20.3.4醚化反應488

20.3.5二聚反應和縮閤反應489

20.3.6加氫反應489

20.3.7縮醛反應490

20.3.8産品分離與提純490

20.4反應精餾過程模型491

20.4.1平衡級(EQ)模型491

20.4.2非平衡級(NEQ)模型493

20.4.3反應精餾過程模型的計算495

20.5結語496

參考文獻496

第21章反應萃取技術498

21.1概述498

21.2反應萃取的原理、設備結構及其分類498

21.2.1反應萃取的原理498

21.2.2萃取設備的結構及其分類505

21.3填料萃取塔507

21.3.1填料萃取塔507

21.3.2脈衝填料萃取塔510

21.4氣體擾動作用的化學萃取過程511

21.5加鹽反應萃取精餾513

參考文獻514

第10篇分離過程耦閤技術

第22章膜蒸餾518

22.1概述518

22.1.1膜蒸餾基本原理518

22.1.2膜蒸餾的特徵519

22.1.3膜蒸餾技術的優缺點519

22.1.4膜蒸餾技術分類520

22.1.5膜蒸餾的膜材料及組件524

22.2膜蒸餾過程研究現狀530

22.2.1膜蒸餾過程的機理研究530

22.2.2膜蒸餾過程影響因素532

22.2.3提高膜蒸餾通量及選擇性的措施534

22.2.4膜蒸餾過程中的膜汙染問題534

22.3膜蒸餾技術的應用536

22.3.1海水和苦鹹水淡化536

22.3.2化工産品濃縮和提純537

22.3.3廢水處理537

22.4膜蒸餾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嚮538

22.4.1存在問題538

22.4.2發展方嚮538

22.5結語539

參考文獻539

第23章膜吸收542

23.1概述542

23.2膜吸收原理及特點542

23.3膜吸收的分類543

23.4吸收膜材料543

23.4.1有機聚閤物膜材料544

23.4.2無機膜材料544

23.4.3有機無機復閤膜材料545

23.5膜組器和流動方式546

23.6操作條件對膜吸收性能的影響548

23.7吸收劑選擇549

23.8膜吸收過程的傳質機理550

23.8.1疏水膜吸收過程傳質模型550

23.8.2親水膜吸收過程傳質模型552

23.8.3部分潤濕及疏水-親水復閤膜吸收過程傳質模型554

23.8.4微孔-無孔復閤膜吸收過程傳質模型555

23.8.5膜吸收過程總傳質方程簡化557

23.9膜吸收技術的應用558

23.9.1在氨氣迴收中的應用558

23.9.2脫除SO2、H2S等酸性氣體的應用559

23.9.3在CO2氣體脫除和固定上的應用560

23.9.4在天然氣淨化中的應用561

23.9.5揮發性有機廢氣的淨化562

23.9.6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分離564

23.10結語564

參考文獻564

第11篇其他過程強化技術

第24章規整結構催化劑及反應器568

24.1概述568

24.1.1規整結構催化劑的産生568

24.1.2規整結構催化劑的發展569

24.1.3規整結構催化劑的研究與前景570

24.1.4前景展望571

24.2規整結構催化劑572

24.2.1規整結構催化劑主要分類572

24.2.2規整結構催化劑的特點574

24.2.3規整結構催化劑的製備575

24.2.4規整結構催化劑的錶徵577

24.3規整結構反應器的分類580

24.3.1氣-固兩相催化反應中的規整結構反應器580

24.3.2氣-液-固三相催化反應中的規整結構反應器582

24.4規整結構反應器的應用583

24.4.1環保領域584

24.4.2化工産品閤成領域588

24.5規整結構反應器與常規反應器的比較588

24.5.1規整結構反應器與填充床反應器比較589

24.5.2規整結構反應器與漿態床反應器比較591

24.5.3工程放大方麵的比較592

24.6規整結構反應器工程問題593

24.6.1規整結構催化劑在Fischer-Tropsch閤成中的應用593

24.6.2規整結構催化劑在VOCs催化燃燒中的應用595

24.7新型泡沫/縴維結構的非塗層催化功能化及其多相催化應用597

24.7.1泡沫/縴維結構的濕式化學刻蝕催化功能化及其應用597

24.7.2基於原電池置換反應的泡沫/縴維結構催化功能化及其應用599

24.7.3鋁基結構的水蒸氣氧化功能化及其應用探索600

24.7.4偶聯劑輔助的NPs@Oxides核-殼催化劑的規整結構化及其應用601

24.7.5金屬Fiber結構上原位晶化生長ZSM-5分子篩及其MTP性能602

24.7.6燒結縴維包結細顆粒催化劑及其應用602

參考文獻605

第25章擠齣反應器609

25.1概述609

25.2反應擠齣原理及設備609

25.2.1反應擠齣原理609

25.2.2反應擠齣設備610

25.2.3單螺杆擠齣機610

25.2.4雙螺杆擠齣機611

25.3反應擠齣的優缺點613

25.4反應擠齣的應用614

25.4.1聚閤物的可控降解與交聯614

25.4.2聚閤物的閤成615

25.4.3聚閤物的接枝改性619

25.4.4反應共混620

25.4.5原位相容621

25.4.6原位聚閤與原位相容622

25.4.7高效脫揮623

25.5結語625

參考文獻625

第26章鏇轉盤反應器628

26.1概述628

26.2反應器結構628

26.3傳遞特性629

26.3.1轉盤錶麵的流體流動629

26.3.2傳質性能631

26.3.3傳熱性能632

26.4鏇轉盤反應器的應用633

26.4.1自由基聚閤633

26.4.2逐步聚閤636

26.4.3有機催化反應637

26.4.4光催化降解有機廢水639

26.4.5超細粉體製備642

26.4.6復乳的製備644

26.5結語645

參考文獻645

第27章鏇風分離器648

27.1概述648

27.2鏇風分離過程機理與工業應用648

27.2.1鏇風分離器結構與工作原理648

27.2.2鏇風分離器內的流場分布649

27.2.3鏇風分離器內的顆粒運動651

27.2.4鏇風分離器的性能指標652

27.2.5鏇風分離機理653

27.2.6鏇風分離器的結構類型655

27.3鏇風分離流場的導流整流與過程強化658

27.3.1鏇風分離過程的強化658

27.3.2鏇風分離過程的強化659

27.3.3環流式鏇風分離技術661

27.3.4環流循環除塵係統與導流整流666

27.3.5直流降膜式鏇風除霧器的研究與開發669

27.4結語670

參考文獻670

第28章鏇流分離器673

28.1概述673

28.1.1鏇流器結構673

28.1.2鏇流器內的流體流動674

28.1.3鏇流分離效率676

28.2鏇流分離器微小型化678

28.2.1鏇流器微小型化678

28.2.2微細顆粒鏇流排序678

28.2.3排序強化微鏇流分離679

28.2.4鏇流分離強化其他方法681

28.3微鏇流分離器的並聯放大682

28.3.1微鏇流器組並聯配置幾何模型682

28.3.2微鏇流器組並聯配置數學模型682

28.3.3模型求解686

28.3.4準確性驗證及工業應用效果687

28.4微鏇流分離器的工程應用——甲醇製烯烴廢水處理工藝689

28.5結語691

參考文獻691

第29章非定態操作695

29.1概述695

29.2基本原理695

29.3工程研究與實踐696

29.3.1進料參數周期性變化非定態操作696

29.3.2流嚮變換強製周期非定態操作700

29.3.3模型化研究707

29.4結語709

參考文獻710

作者介紹


劉有智,中北大學校長。1982年太原機械學院化工係本科畢業,畢業留校後一直在校任教。1988年本校獲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95年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1982年以來一直從事化學工程與過程強化方麵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從事超重力環境下多相流反應與傳遞性能研究,現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化工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享受特貼專傢,超重力化工過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第二屆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化學工程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屆全國化工化學工程設計技術中心站技術委員會委員。《現代化工》期刊理事,《化學工程》、《煤化工》等期刊編委;在化工過程強化及超重力化工過程研究方麵發錶學術論文近300餘篇,申報發明54件,已獲授權32件;齣版《超重力化工過程與技術》專著,負責起草我國《超重力裝置》行業標準。 主編著作:(1)《化學反應工程》,兵器工業齣版社,2001(2)《超重力化工過程與技術》,國防工業齣版社,2009,總裝備部國防科技齣版基金資助(3)《二氧化碳減排工藝與技術》,化學工業齣版社,2013主要科研奬項:(1)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奬,何梁何利基金評審委員會,2013年10月(2)化工廢氣超重力淨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2011年12月(3)鏇轉填料床多相反應製備超細憎水氫氧化鋁,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奬,2006年2月(4)硝酸磷肥生産節能減排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應用,山西省科學技術發明二等奬,2013年8月(5)超重力法脫除聚閤物中揮發分的研究,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2012年5月(6)超重力法選擇性脫除二氧化碳尾氣中應用研究,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2008年2月(7)超重力煙氣脫硫除塵技術研究,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2003年4月(8)超重力法吹脫氨氮廢水技術研究,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2002年3月

文摘


序言



《綠色化工催化新紀元:高效催化劑設計與應用實踐》 內容簡介: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化學工業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傳統高能耗、高汙染的生産模式已難以為繼,高效、環保、經濟的綠色化工生産技術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書《綠色化工催化新紀元:高效催化劑設計與應用實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聚焦於化學工業中最具革命性潛力的核心驅動力——催化技術,深入剖析現代催化科學的前沿進展,並結閤詳實的工業應用案例,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綠色化工催化新紀元的宏偉藍圖。 本書並非對現有化工過程進行簡單的優化或疊加,而是從根本上顛覆和重塑化工生産的邏輯。它強調的是通過設計和應用具有前所未有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的新型催化劑,實現反應路徑的革新,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副産物生成,降低能耗,縮短反應時間,並最終達到近乎零排放的環保目標。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單元操作的改進,而是聚焦於貫穿整個化工生産流程的關鍵環節——催化反應,以及支撐這一環節的核心要素——催化劑。 第一部分:現代催化科學的基石與前沿 本書的開篇,我們首先將深入探討催化科學的基礎理論。但這並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以一種啓發式、係統化的方式,幫助讀者建立對催化過程深刻而直觀的理解。我們將從經典的催化理論齣發,例如活性位理論、錶麵吸附理論等,迴顧催化研究的脈絡,為理解現代催化劑的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隨後,我們將筆鋒轉嚮催化科學最激動人心的前沿領域。這包括: 量子化學與材料模擬計算在催化劑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催化劑的研發往往依賴於大量的實驗試錯,耗時耗力。本書將重點介紹如何運用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等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精確預測催化劑的電子結構、活性位性質以及反應機理,從而實現“設計驅動”的催化劑開發。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理論計算指導材料的選擇、摻雜、形貌控製等,加速高效催化劑的發現進程。 納米催化材料的製備與性能調控: 納米技術的發展為催化劑的設計提供瞭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納米結構催化材料(如納米顆粒、納米綫、多孔納米結構等)的普適性製備方法,並深入分析尺寸效應、形貌效應、錶麵缺陷等因素如何影響催化活性和選擇性。讀者將瞭解到如何通過精準的納米尺度調控,賦予催化劑“特異功能”。 單原子催化與類酶催化: 作為催化領域的“皇冠明珠”,單原子催化劑因其極高的原子利用率和獨特的催化性能而備受矚目。本書將係統闡述單原子催化劑的構築策略、錶徵技術以及其在氧化、還原、耦閤反應中的優異錶現。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如何藉鑒酶的“分子機器”設計理念,開發具有高度選擇性和反應活性的仿生催化體係,以應對復雜分子的轉化挑戰。 光催化、電催化與聲催化: 傳統熱催化受限於反應溫度,而光、電、聲等新能源的引入,為催化反應開闢瞭新的維度。本書將重點介紹光催化在水分解製氫、CO2還原、有機汙染物降解等領域的應用,以及電催化在燃料電池、電閤成中的關鍵作用。聲催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催化模式,其在強化傳質傳熱、促進難反應轉化等方麵的潛力也將得到深入挖掘。 第二部分:麵嚮未來的綠色催化劑工程 在掌握瞭前沿的科學理論與技術之後,本書將重點轉嚮如何將這些先進理念轉化為實際的綠色催化劑工程。這部分內容將更加注重工程化、規模化和可持續性。 催化劑的結構設計與性能優化: 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類彆的催化劑,例如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過渡金屬氧化物、沸石、金屬有機框架(MOFs)等,研究其在特定反應中的構效關係。本書將強調如何通過組分設計、載體選擇、形貌工程、缺陷調控等手段,在保持高活性和選擇性的同時,顯著提高催化劑的穩定性、壽命以及對廉價元素的利用率,實現催化劑的“從無到有”和“從劣到優”。 多相催化與均相催化的融閤創新: 傳統上,多相催化因易於分離迴收而被廣泛應用,而均相催化則以其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著稱。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新型催化材料,例如多相錨定的均相活性中心、負載型納米催化劑等,融閤兩者的優勢,開發齣兼具高活性、高選擇性、易分離和長壽命的新型催化體係。 催化反應器設計與集成技術: 即使擁有最優秀的催化劑,也需要與之匹配的反應器纔能發揮最大效用。本書將介紹針對新型催化劑特點的反應器設計理念,例如微通道反應器、膜反應器、固定床反應器、流化床反應器等,以及如何通過催化劑與反應器的協同設計,實現高效的傳質、傳熱和反應。同時,也將探討連續流化學、微反應器技術等先進工程手段在綠色催化過程中的應用。 催化劑失活機理分析與再生策略: 催化劑的失活是製約其工業應用壽命的關鍵因素。本書將深入分析催化劑失活的各種機理,如中毒、燒結、積碳、浸齣等,並係統介紹各種有效的催化劑再生技術,包括物理再生(如氧化、還原)、化學再生以及原位再生等,從而最大化催化劑的循環利用率,降低生産成本,踐行綠色化學理念。 第三部分:綠色催化劑在關鍵化工領域的實踐應用 理論與工程的結閤最終體現在具體的工業應用中。本書的第三部分將以大量的實際案例,生動展示綠色催化劑在推動傳統化工産業轉型升級中的強大力量。 低碳能源轉化與利用: CO2捕獲、轉化與資源化: 針對日益嚴峻的碳排放問題,本書將重點介紹利用新型催化劑將CO2轉化為有價值化學品(如甲醇、甲酸、烯烴、閤成氣等)的綠色工藝。我們將探討金屬氧化物、MOFs、單原子催化劑在CO2加氫、光催化還原等過程中的最新進展。 氫能的綠色製備與應用: 重點介紹水分解製氫(光催化、電催化)、生物質製氫等過程中的高效催化劑開發,以及氫氣在燃料電池中的催化應用。 生物質催化轉化: 探索如何利用高效催化劑將可再生生物質轉化為平颱化閤物、燃料以及高附加值化學品,構建可持續的生物基化學工業。 精細化學品與高分子材料的綠色閤成: 選擇性氧化與還原反應: 介紹新型催化劑在烯烴環氧化、醇氧化、芳烴選擇性還原等關鍵反應中的應用,以減少副産物,提高産率。 綠色聚閤催化劑: 探討用於可降解高分子、功能性高分子的新型聚閤催化劑,以及如何實現單體的高效轉化與聚閤反應的精確控製。 手性催化與不對稱閤成: 深入介紹不對稱催化在手性藥物、香料、農藥等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閤成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新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與應用。 環境保護與汙染治理: 工業廢水催化處理: 介紹利用高效催化劑(如過氧化物催化、光催化氧化)降解難降解有機汙染物,實現工業廢水的高效淨化。 大氣汙染物催化消除: 重點關注汽車尾氣催化轉化器(TWC)、工業廢氣催化燃燒、VOCs(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等技術,以及新型催化材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土壤與地下水修復: 探討催化技術在修復受汙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應用潛力。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本書將深入淺齣的理論講解與大量詳實的工業應用案例相結閤,既有學術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 前沿性與係統性: 緊跟催化科學最前沿的研究方嚮,並對其進行係統梳理和歸納,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有序的知識體係。 綠色導嚮與可持續發展: 全書貫穿綠色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通過催化技術的創新,實現化工生産的節能、減排、環保。 麵嚮工程師與研究人員: 無論是化工過程工程師,還是催化領域的科研人員,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啓發。 《綠色化工催化新紀元:高效催化劑設計與應用實踐》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對未來化工産業發展方嚮的深刻洞察。它將引領讀者踏入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綠色催化新時代,共同探索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本書時,我的直覺告訴我,這絕對是一本能夠為我帶來深刻啓發和實際價值的著作。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始終緻力於探索如何讓化工過程變得更加高效、更加綠色。而“過程強化”這個概念,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過程強化的基本原理,並且掌握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物料過程強化”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在化工生産中,如何提高反應的選擇性,減少副産物的生成,同時又能夠高效地實現産物的分離和純化,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反應器技術,例如微反應器、膜反應器等,以及它們在提高反應效率和選擇性方麵的優勢。此外,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過程集成”的概念,即如何將多個單元操作進行優化組閤,實現協同效應,從而達到整體過程的最優化。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它沒有選擇那種浮誇的、充滿化學式和圖錶的學院派風格,反而采用瞭一種更具現代感和藝術感的色塊搭配,主體是沉靜的深藍色,點綴著一些跳躍的亮黃色綫條,像是抽象化的能量流動或者分子鏈的律動。初拿到手時,我甚至有點猶豫,懷疑它是不是一本跨界藝術作品集。然而,翻開目錄,當看到“過程強化”這個詞組後麵緊跟著那些我熟悉的、又似乎被賦予瞭全新意義的關鍵詞時,我的好奇心徹底被點燃瞭。我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化工領域的前沿動態,尤其是在“綠色化工”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現有工藝的效率、降低能耗和物耗,是擺在我們工程師麵前的巨大挑戰。我渴望找到那些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方案,能夠為我的工作帶來新的思路和啓發。這本書的標題,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它暗示著一種突破性的、顛覆性的方法論,而不是簡單地對現有技術的修修補補。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闡釋“強化”的內涵,又將如何將理論與實踐巧妙地結閤起來,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化工過程革新的宏偉藍圖。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很高,紙張手感厚實,印刷清晰,閱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感覺自己正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行業先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評分

拿到《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找到瞭解決我心中長期睏惑的一個關鍵。在實際的化工生産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瓶頸,例如反應速度慢、傳質傳熱效率低、能耗高、分離睏難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生産效率,也給環境帶來瞭不小的壓力。而“過程強化”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正是針對這些痛點而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和技術解決方案,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如何“強化”一個化工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微尺度強化”的內容充滿期待。微通道反應器等微尺度技術,以其優異的傳質傳熱性能和精確的反應控製能力,已經在很多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微尺度反應器的設計原理、製備方法,以及在不同化工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案例。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將微尺度技術與其他強化技術進行耦閤,實現更顯著的協同增效。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和掌握化工過程強化的最新進展。

評分

我之前接觸過不少關於化工技術的書籍,很多都像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內容詳實,公式嚴謹,但總感覺與實際生産應用之間隔著一層“紗”。拿到《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它在結構編排上的獨到之處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書,上來就堆砌大量的理論公式,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齣發,先描繪瞭化工過程發展的大趨勢,然後循序漸進地引齣“強化”的概念。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當下化工行業麵臨的各種痛點,比如能源消耗過大、汙染物排放難以控製、以及反應選擇性不足等問題。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現實睏境與過程強化的目標緊密聯係起來,讓我瞬間感覺這本書不是在“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能夠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指引。其中,關於“微反應器技術”的章節,我反復看瞭好幾遍。它的介紹非常生動,不僅僅是列舉瞭微反應器的結構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微反應器在提高傳質傳熱效率、精確控製反應條件、以及實現連續化生産方麵的巨大潛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我們工廠裏一些難以解決的反應,如果能夠引入微反應器,是否能徹底改變目前的生産狀況?這種“看書如看己”的代入感,是很多技術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標題吸引瞭——“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和前瞻性,仿佛預示著一種革命性的變革。作為一名在化工行業摸爬滾打瞭十幾年的老兵,我深知技術革新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性。我們整天都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汙染,而“強化”這個詞,恰恰觸及瞭我們最核心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希望從中找到能夠指導我們實際工作的寶貴經驗和前沿技術。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集成技術”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化工單元操作,比如反應、分離、傳熱等等,但往往是將這些單元操作“串聯”起來,效率提升的空間就非常有限。而“集成”,則意味著將多個功能耦閤在一起,實現協同增效,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這本書會不會從這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例如,能不能將反應和分離集成在一起,減少中間環節的能耗和物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技術介紹和成功案例,讓我能夠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切實的生産力。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幾個字仿佛直接擊中瞭化工行業當下最迫切的需求。我一直認為,傳統的化工生産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強化”正是實現技術跨越的關鍵。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綠色化工的書籍,雖然受益匪淺,但總覺得在具體技術層麵,如何真正實現“強化”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彌補瞭我的這一認知空白。我非常好奇書中會詳細介紹哪些“方法”和“技術”。例如,在“分離過程強化”方麵,我希望看到關於膜分離技術、吸附技術等新型分離技術的深度解析,它們能否在能耗和效率上超越傳統的蒸餾、萃取等方法?我更關心的是,這些技術在實際工業生産中的應用案例,以及作者是如何分析和評估這些案例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化工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嚮,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規劃。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所介紹的這些“強化”技術,能否為我們企業在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品收率、減少環境汙染等方麵帶來實質性的突破。

評分

拿到這本《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時,我腦海中立刻閃過無數個與化工生産相關的場景。作為一名在生産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太理解“強化”這兩個字的分量瞭。我們每天都在與各種工藝參數搏鬥,都希望能找到讓效率再提升一點、成本再降低一分、能耗再少一點的突破口。所以,當看到這個標題時,我幾乎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本書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寶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新型催化劑設計與應用”的內容。催化劑可以說是化工過程的“心髒”,一個高效、選擇性好的催化劑,能夠極大地改變一個反應的命運。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介紹當前最前沿的催化劑研究進展,例如納米催化劑、多相催化、生物催化等,並且能夠結閤實際工業應用,給齣催化劑篩選、設計以及反應器耦閤的思路。另外,書中對於“過程集成”的探討也讓我充滿期待。我們都知道,將多個單元操作巧妙地集成起來,可以實現能量和物料的循環利用,從而大幅度提高整個流程的經濟性和環保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切實可行的集成方案和理論依據,為我們工廠的工藝優化提供新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個信號彈,瞬間點燃瞭我對化工技術前沿的探索熱情。《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種對傳統化工模式的挑戰和革新。我深知,在當今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日益重視的背景下,化工行業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而“過程強化”正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有力武器。我非常好奇書中將如何定義和解讀“強化”,它是否意味著對傳統化工設備和工藝進行根本性的改造,或者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精細化的優化?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多功能反應器”的介紹。傳統的化工生産往往需要多個獨立的設備來完成反應、分離等步驟,這不僅增加瞭占地麵積和投資成本,也帶來瞭能量和物料的損耗。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將多種功能集成在一個設備中的新型反應器,例如反應-分離一體化反應器,或者能夠同時實現多相催化的反應器。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突破性的技術思路,為我們企業的工藝創新和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指導。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這幾個字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效、更可持續化工生産的大門。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化工技術發展動態的研發人員,我深知傳統的工藝流程在麵對日益嚴苛的環保法規和市場競爭時,已經顯得力不從心。而“過程強化”正是打破這一僵局的關鍵所在。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闡釋“強化”的內涵,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指一種顛覆性的思維模式和技術革新。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能量過程強化”的部分。在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迴收和利用過程中的餘熱,減少能源消耗,是每個化工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能量迴收技術,例如熱泵、吸收式製冷,或者是一些更具創新性的能量耦閤方式。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展示這些技術是如何在工業生産中得到成功應用的,並且能夠量化其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評分

拿到這本《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書。它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科技感,很容易吸引那些對化工領域有深度探索興趣的讀者。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多次麵臨工藝瓶頸的挑戰,無論是效率低下、能耗巨大,還是産品質量不穩定,這些問題都迫使我不斷地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過程強化”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正是解決這些難題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理解過程強化的核心思想,並且掌握實現這些強化的具體方法和技術。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新型反應器設計”的原理和應用。例如,對於一些需要精確控製溫度和停留時間的反應,傳統的釜式反應器往往難以勝任,而新型的流體動力學反應器,如微通道反應器,是否能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相關的技術細節、設計參數,甚至是實際操作的經驗分享。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提升我的專業技能和理論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