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五卷):贞元六书(套装上下册)》收入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 言》。这六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冯先生“新理学”体系的确立。其中,《新理学》谈纯粹哲学,《新事论》讲文化社会问题,《新世训》论生活方法,《新原人》 谈人生境界,《新原道》评新理学之地位,《新知言》讲新理学之方法。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以中西哲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线索,系统精炼地讲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历 程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这一阶段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它一次把作者对中西哲学的精湛见解、独特创见融为一体,展示了其宏大的哲学体系。它也是一部极宜于 大众学习中西哲学史的经典入门读物。 冯友兰先生所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 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大的哲学史名著。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三松堂全 集(第三版 第二卷):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 同。实际上,如陈来教授所言,书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王充自然主义,《论衡》的唯 物主义,以及程朱异同,朱王异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语客观唯心论”等诸多观点法,亦皆属创见。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 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 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 授。 |
| 精彩文摘 | |
|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向来所谓经学今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作,古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述。其说虽不同,要皆以为孔子与六艺有密切关系也。今谓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关于孔子未尝制作六艺之证据,前人及时人已举许多。余于另文中亦已言之(见《燕京学报》第二期),兹不具论。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 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即有“诗”、“礼”、 “乐”、“春秋”、“故志”等。《左传》、《国语》中所载当时人物应答之辞,皆常引“诗”、“书”;他们交接用“礼”,卜筮用“易”。可见当时至少一部分 的贵族人物,皆受过此等教育。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一人。此点下文再详提。在我们只说,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 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论语》卷五,《四部丛刊》本,页五)《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 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 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 进》,《沦语》卷六,页一)又如子路之“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公冶长》,《论语》卷 三,页三)。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以其时已有之成书教人,教之之时,略加选择,或亦有之。教之之 时,更可随时引申,如下节所说。如以此等随时选择讲解,“为删正六经”,则孔子实可有“删正”之事;不过此等“删正”实无非常的意义而已。后来儒家因仍旧 贯,仍继续用六艺教人,恰又因别家只讲自家新学说,不讲1日书,因之六艺遂似专为儒家所有,为孔子所制作,而删正(如果有删正)亦即似有重大意义矣。 《汉书·艺文志》以为诸子皆六艺之“支流余裔”。《庄子‘天下篇》,似亦同此见解。此言亦并非毫无理由,因所谓六艺本来是当时人之共同知识。自各家专讲 其自己之新学说后,而六艺乃似为儒家之专有品,其实原本是大家共有之物也。但以为各家之学说,皆六艺中所已有,则不对耳。 就儒家之名言之,《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论语》云:“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论语》卷三,页十四)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儒家先起,众以此称之。其后虽为一家之专名,其始实亦一通名也。 总之,孔子是一教育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论语》卷四,页一),“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同上),正孔子为其自己所下之考语。 …… |
拿到《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这套书时,着实被它的厚重感和内容的丰富性所震撼。虽然我对中国哲学一直情有独钟,但冯友兰先生的这部全集,其包含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其中,《贞元六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勾起了我极大的探索欲。 《贞元六书》这部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是对某个特定学派的深入阐释,而是展现了冯先生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学术史的梳理。他在这部分内容中,深入研究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和人物。这使得我能够接触到一些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哲学思想,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我尤其欣赏他对这些“贞元六书”的解读方式。他并非仅仅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他会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成书背景,并将其思想置于整个学术思想史的脉络中进行审视。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当时的学术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这些古老思想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冯先生在解读时,其语言风格显得尤为独特。他善于运用一种古朴而又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阅读《贞元六书》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他引导我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智慧。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哲学并非只是少数大师的智慧结晶,而是整个思想史不断演进、融合、碰撞的结果。通过《贞元六书》,我看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另一面,也更加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史大家的深厚功底和学术情怀。 总之,《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中的《贞元六书》部分,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体验。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学术史研究的兴趣,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术世界。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这套书简直是我近期的精神食粮。虽然名字里提到了中国哲学,但我意外地在这套书中发现了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这恰恰是我当下最感兴趣也最需要的部分。 冯友兰先生在阐述“人生哲学”时,他的视角是如此的宽广而深刻。他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学派或理论,而是从人生最根本的疑问出发,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才能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他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境界,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到更高的精神追求,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道德”与“人生”之间关系的论述。他强调,道德并非是外在的束缚,而是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他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智慧,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宽容,都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观点。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在探讨人生哲学时,并没有回避人生的苦难与不幸。相反,他认为正是这些挑战,才能够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他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目标。这种达观而又坚韧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 书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比如他对于“仁爱”的解读,以及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而冯先生的“人生哲学”部分,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找到应对困难的方法。 可以说,这套《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中的“人生哲学”部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与我的对话。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自从我开始阅读《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这套书以来,我的知识边界就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一直以为,这部全集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领域,但事实远非如此。其中,《中国哲学史》部分自然是其重中之重,但全集所涵盖的广度与深度,常常让我感到惊喜。 《中国哲学史》这部分内容,绝对是我阅读过的最权威、最系统的一部中国哲学史著作之一。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将中国数千年的哲学发展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梳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再到近代的哲学转型,每一个阶段都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 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辨析。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比如,他对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时期理学流派的辨析,都极其精辟。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窥探其精髓。 而且,冯先生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他对史料的运用也十分审慎。他引用的文献典籍,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辨析,确保了其学术的可靠性。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中国哲学知识,更学习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解读。他认为,中国哲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思辨,而是与人生实践紧密结合的。他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概念的阐释,都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和实践精神。 总体而言,《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中的《中国哲学史》部分,是我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我近几年来在阅读上的最大惊喜。拿到《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套装12册】》时,那种厚重感就让我心生敬意。我一直对中国哲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碎片化的阅读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冯友兰先生的这部巨著,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 首先,我被他那宏大而清晰的叙事结构所折服。他并非仅仅罗列历代哲学家的思想,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直至近代哲学思潮的演变,无不涵盖其中。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学派,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且善于将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讲得明明白白,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中国思想的长河。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哲学概念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魅力。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道”、“仁”、“理”、“气”等,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加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其精髓。而且,在论述过程中,他经常引用古籍原文,并辅以自己的精炼注解,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降低了阅读门槛。 当然,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中国哲学史。其中收录的“贞元六书”和“人生哲学”等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人生哲学”中,他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追求幸福的思考,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他提出的“觉者”、“行者”、“思者”等人生境界的划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文化、对哲学思辨感兴趣的朋友们,都来翻阅这部巨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初次接触《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我完全是被它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文化底蕴所吸引。这套书的份量十足,12册的规模就足以见其内容的丰富与完整。我一直以来都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感到好奇,而在这套书中,我惊喜地发现了《西洋哲学史》这一部分,这无疑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亮点。 冯友兰先生在梳理西方哲学史时,展现了他一贯的洞察力与严谨性。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将西方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微妙的对比和参照,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西方哲学史,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加引人深思。他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开端,一直梳理到近代的哲学思潮,每一个重要的哲学家,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他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相互影响和演变的阐释。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唯心主义,或者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如何为现象学奠定了基础。这种梳理不仅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更体现了他驾驭复杂思想体系的能力。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并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 阅读《西洋哲学史》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从柏拉图的理型世界,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尼采的“权力意志”,每一个思想的火花都让我眼前一亮。冯先生的语言风格,在这部分呈现出一种更加理性、更具分析性的特点,但又不失其流畅性和可读性,让我在学习西方哲学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训练。 总的来说,这套《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中的《西洋哲学史》部分,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思想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不同的哲学体系,并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认知。
评分这套书很权威,就不必说,服务态度很好,包得很专业,几乎无恙.
评分这套书很权威,就不必说,服务态度很好,包得很专业,几乎无恙.
评分这套书很权威,就不必说,服务态度很好,包得很专业,几乎无恙.
评分bucuo
评分bucuo
评分bucuo
评分bucuo
评分这套书很权威,就不必说,服务态度很好,包得很专业,几乎无恙.
评分这套书很权威,就不必说,服务态度很好,包得很专业,几乎无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