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全唐诗 增订本(精装,全十五册)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3-1
ISBN:9787101017168
页码:全十五册
装帧:盒装
开本:大32开
卷一 太宗
卷二 高宗 中宗 睿宗
卷三 明皇
卷四 肃宗 德宗 文宗 宣宗 昭宗
卷五 文德皇后 则天皇后 徐贤妃 上官昭容 杨贵妃 江妃
卷六 章怀太子 韩王元喜 越王贞 信安王
卷七 宜芬公主 宋若华 宋若昭 宋若宪 鲍君徽 萧妃
卷八 南唐先主李昪 嗣主璟 后主煜 韩王从善 吉王从谦 蜀主王建 后主衍 吴越王钱碌 后主钱俶后蜀嗣主孟昶闽王王继鹏
卷九 蜀太后徐氏 太妃徐氏
卷十至十六 效庙乐章
卷十七至二十九 乐府 第三十 王珪 陈叔达 袁朗 窦威 长孙无忌 颜师古 杜淹
卷三十一 魏徵
卷三十二 褚亮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多、影响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全唐诗》增订重印本,就是用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全唐诗补编》1992年中华书局版)。这样共增补佚诗四千六百多首,新见作者八百多人。简体横排增订本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收录唐诗多全的读本了。
作为一个爱好在闲暇时朗诵古诗的人,书的实用性和便携性对我来说也颇为重要,尽管这是一套全集。这套书的横排格式无疑极大地优化了阅读体验,特别是在需要查找和对比某些诗句时,无需像竖排那样频繁地移动视线焦点。虽然十五册的整体分量看起来不轻,但如果单册设计合理,便于携带翻阅,那就更完美了。我经常需要带着书本去公园或茶馆,感受古人的意境,如果每册的开本尺寸适中,拿在手里不至于笨重,那么它就能真正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日常精神食粮的载体。那种手握书卷,在光影流转中低声吟诵,感受文字韵律的瞬间,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纯粹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中华书局出品,果然名不虚传,那种厚重而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精装的封面摸上去质感非常棒,硬挺且纹理细腻,即便是长期翻阅,相信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白的、对眼睛非常友好的那种纸张,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字体的排版更是下了大功夫,简体横排的设计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疏密得当,行距适中,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安置在那里的艺术品。看着这十五册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视的文化遗产。翻开任意一册,那种油墨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清香,提醒着你手中捧着的,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与智慧。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和对文本的尊重。
评分对于一个对格律诗的声律和用典习惯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来说,注释的详尽程度和准确性是衡量一套工具书价值的试金石。我尤其看重那些罕见词语、典故的出处考证,以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细节补白。很多旧版选本为了篇幅考虑,往往对晦涩难懂的诗句一带而过,这对于深入理解诗歌的真正意蕴是致命的。我希望这套“增订本”能够在前人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吸纳最新的考据成果,对于存疑的篇章能够有更审慎的评注,甚至提供不同的观点供读者参考。毕竟,唐诗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丰富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如果注释过于武断或简化,就如同给精美的丝绸蒙上了一层粗布。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帮我厘清脉络,直击文本核心的“陪跑者”。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唐代士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面对复杂政治环境时的那种进退之道。市面上关于唐诗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很多都只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诗歌鉴赏层面,缺少对当时社会背景、士人交往网络以及个人际遇的深入挖掘。我希望找到一套能够系统梳理“人”与“诗”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但又极具个性的诗人,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坚守气节的,或者那些长期不得志但笔力雄健的边塞诗人。一套真正有价值的唐诗集,应该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是怎样的时代熔炉,锤炼出了那些不朽的篇章。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引导我进入那个宏大历史场景的钥匙,让我能与白居易的忧患、李商隐的迷惘、杜甫的沉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抱有一种近乎挑剔的尊重。毕竟,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文本,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反复传抄、点校才得以留存至今的。每一次的“增订”,都意味着对现有底本进行了一次细致的“体检”。我关注的焦点是“增订”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工作量和学术态度。这是否意味着对讹误的修正、对佚篇的补充,还是对不同版本间异文的细致比对?一个严谨的整理者,会清晰地标注所依据的底本来源,以及校勘的原则。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学术的严谨性,而不是简单的重排。如果能附带一些重要的宋元以来重要注疏的参考,那就更好了,这能让我感受到这份整理工作所投入的巨大心力,以及它在学术谱系中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