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桓,1958年生於台北市,1980年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在的台北大學)經濟系
1983年赴美留學,並於印第安那大學資訊科學取得博士學位;1992年返台,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作者在雲科大教授「科技、文化與聖經思想」通識課程有約十年的時間
我通常对这种探讨“宿命论”与“自由意志”边界的作品不太感冒,总觉得容易流于说教。然而,这本书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解决这个古老的哲学难题,而是将它化为了一种渗透在日常琐事中的“氛围”。比如,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一只被困在玻璃罐里的飞蛾,它徒劳地撞击着光滑的内壁,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触及到外面的月光。这个意象贯穿全书,但作者从没有停下来解释它意味着什么。它只是在那里,作为一种无声的背景音。这种克制,极其高级。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结论,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那种被无形之手推着走的无力感,以及在极度无力中依然选择反抗的那一丝微弱的火花。这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是悲凉的,又充满了令人敬畏的生命力。它不是在回答“我们能否改变命运”,而是在展示“即使无法改变,我们如何选择活出这一刻的姿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没有获得轻松,但获得了一种更沉稳的力量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深沉的墨蓝与那一抹突兀的、像是被撕裂开来的亮金色交织在一起,就仿佛预示着某种内在的巨大冲突与挣扎。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当时架子上的其他书都显得那么中规中矩,唯独它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引力。 翻开扉页,排版极其考究,字里行间留白的处理得当,让那些沉甸甸的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不至于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压抑。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力令人惊叹,开篇几个段落如同平静湖面下暗流涌动,你感觉不到风暴的来临,却能清晰地感知到某种不安正在酝酿。尤其是对主角内心独白的描摹,细腻到令人心颤,仿佛作者拥有某种读心术,将那些我们藏在心底最深处、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脆弱与疑问,一丝不苟地剖析了出来。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存在感”这个模糊概念的具象化表达。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哲学思辨录,而是在一个极其具体的场景设定下,通过人物间微妙的眼神交流和不经意的动作,探讨了“我是谁”这个永恒的母题。读完第一部分,我合上书,沉默了很久,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是因为那种被理解的震动感,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足够真实、足够复杂的场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提问。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被赋予了宏大标题的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落入故作高深、内容空洞的陷阱。然而,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扎实得超乎想象,它不像很多现代小说那样追求花哨的词藻堆砌,而是走着一种近乎古典的、凝练的路线。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副词或形容词。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在一条精心铺设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坚定而清晰,即使偶尔遇到晦涩难懂的隐喻,回头再读,也会发现它其实是通往下一处风景的必经之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比如书中对那座被遗忘的灯塔的描写,那种潮湿、咸涩、带着金属锈蚀味道的空气,几乎要透过纸面渗透出来,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捧着爆米花轻松度过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与情感上的“健行”。我甚至找了几段文字,反复在脑海中默念,去体会它们内部的韵律和结构,这在其他小说中是很少见的体验。它迫使你慢下来,去真正地“品尝”文字,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收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时空跳跃频繁,起初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像是在一个迷宫里寻找出口。起初的几章,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的人物视角和时间线之间来回切换,甚至需要借助笔记来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用意——他并非故意制造混乱,而是试图模拟人类记忆和创伤的真实运作方式。我们的记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回响,这本书正是捕捉到了这种内在的真实性。在那些看似错乱的片段中,隐藏着一条清晰的情感主线,当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在第十七章的那个雨夜突然交汇时,那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极度震撼人心的。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提高了阅读的门槛,它要求读者不仅是接受故事,更是要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去。对于那些偏爱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赋予了故事深厚的层次感和持久的讨论价值。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一个令人汗颜的高度。这些角色,尤其是配角,都不是扁平的背景板,他们拥有自己完整的、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举个例子,那个总是出现在午夜酒馆里的老吉他手,他只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台词都极其简短,但通过他指尖茧子的厚度、他眼神中对光线的敏感度,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被时间和社会遗忘的艺术家的悲剧侧影。他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为了映衬主角内心那份尚未被生活磨平的棱角。更妙的是,作者从不直接对角色做出道德评判,他只是呈现,把判断的权力完完全全地交给了读者。你读到某段情节时可能会义愤填膺,觉得某个角色做出了不可饶恕的选择,但读到下一章,你又会对他的处境产生深深的同情。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远超出了普通小说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人性研究报告,只不过是用小说这种最柔软的载体承载了最坚硬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