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講(上篇)

論語三百講(上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榮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论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思想
  • 教育
  • 文化
  • 名著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8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24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無叢書系列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9-09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論語三百講》共分三冊,本書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孔子?
因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點:
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
此外,還有樂觀的人生理想。
了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點;
而且還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學生負責編輯,所以在《論語》中,他們也被稱作「子」。「子」就是老師的意思。《論語》中的材料凌亂而簡短,往往背誦時很容易記住,但卻不明白何以要這樣說。本書從《論語》著手,系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把《論語》裡適合青少年朋友、適合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作者简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臺北。輔大哲學系畢業,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近年致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系列、《原來孔子這樣說》系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系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

目录

寫在前面
上篇
前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前言/序言

寫在前面
為了推廣孔子思想,我所寫的書超過了十本,主要的材料都是《論語》。我心中常常想到的是孔子的一句話:「莫我知也夫!」(〈憲問〉)他的生平在春秋亂世,雖然未能得君行道,至少廣為開班授徒,那麼為何還會發出「沒有人了解我」的感嘆呢?
為了探討孔子的心意,三十多年來我研習《論語》到不厭不倦的地步,有任何機會介紹孔子,我也從不推託。從二○○七年暑假開始,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請我主講「孔子」,後來陸續講了「孔門十大弟子」、「孟子」、「易經」。由於《論語》已成為國學熱的首要讀本,而坊間圖書紛雜,解說也見仁見智,尤其青少年教育實在需要一個可靠的指引,於是「新杏壇」邀請我精選《論語》中三分之二的篇章,依序詳細解讀,作成「論語三百講」。
先有講說再形諸文字,可讀性自然很高,但重複之處在所難免。我在校對本書時,開始時有些厭煩,稍後覺得親切,最後竟有喜愛珍惜之感。將近八百頁的書不必也不能一口氣讀完。如果配合光碟、省思原文,每天三講讀下來,應可明白孔子心意。在我介紹孔子的書裡面,這本書讓我暢所欲言,也希望讀者朋友滿載而歸。
前言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與言行在《論語》裡面記載得最完整。我們如果想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思想的精華,首先要讀的一本書就是《論語》。在與大家一起探討《論語》的內容之前,我們先把孔子的生平與他的歷史地位作個大概的介紹。
中國歷史上,在孔子前面有三皇五帝,五帝最後兩位是堯、舜,接著就是夏、商、周三代。夏朝大約四百多年,商朝大約六百年,周朝大約八百多年。周朝分為兩個時期:西周與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個亂世。但是,人無法選擇所生活的時代,也很難選擇所處的社會。所以,面對亂世、面對挑戰,就要設法激發自己的各種能力,也要用學來的各種知識、心得應付各種挑戰。孔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孔子的生卒年是西元前五五一年至西元前四七九年。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當我們放大視野,通觀整個人類歷史,就會發現,在孔子誕生之前大約十年,釋迦牟尼在印度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而在孔子死後大約十年,蘇格拉底在希臘雅典誕生了。可見,世界各個地區,都在非常接近的時間,出現了各自的文化偉人。這一現象在歷史上有個定義,叫做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經過軸心時代,人類的理性、人文思想全面展開。那時的中國,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比孔子大約年長三十歲;而孔子創建了儒家學派。這兩個學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中國人心靈的塑造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本來是宋國的王室,後來逃到魯國去了。按照古代禮制,宋國的王室成員,傳承五代之後就要獨立出來,而這個人是孔父嘉,所以,孔子後來姓孔。孔子的父親年紀很大才與他母親結婚,孔子三歲時父親便過世了,母親把他帶回娘家撫養成人。孔子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困,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所以,他確實是一個從平凡走向偉大的人。孔子如何磨練、造就自己的呢?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重點。孔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好學。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是沒有資格念大學的。他和一般的鄉下小孩相同,只能念書到十五歲,也就是完成鄉村教育而已。所學內容只有兩方面:第一是文化常識。比如說,魯國人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周公的後代。而魯國旁邊有齊國,齊國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後代。文化常識就是讓人知道自己國家的背景與傳統。第二是基本武藝。古時候,男孩子到十五歲以後就要準備服兵役,去保家衛國,所以他要學會騎馬、射箭這些基本武藝。十五歲以後,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沒地方念書了。孔子特別好學,到處請教各方面的專家,並且能夠集各家之大成,對知識精益求精,不斷發展,成為當時有名的博學之人。
當時,在魯國有三家貴族的勢力特別大,分別是孟孫、叔孫與季孫。其中,孟孫氏在參加國際活動的時候,行為失禮。他說,我堂堂貴族居然不懂禮,實在是不像話。聽說孔子懂得禮儀,於是,他就讓子弟向孔子學習。所以,三十歲的孔子,因精通禮制而得以在社會上立足。在這之前,孔子做過倉庫管理員和牧場管理員。孔子不但為貴族子弟講授禮儀,同時也教鄰居和一些年輕人,並逐漸開始創辦民間學校。教書成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他主要的收入,還是靠他的專長,譬如,替別人辦喪事。古代的喪禮極其複雜,要請專家操辦才行。孔子就是當時這方面最好的專家。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他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又向很多人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最後融會貫通,集各家之所長。更重要的是,孔子掌握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亦即從夏到商,商到周,一個國家究竟如何才能興盛?又是什麼因素導致衰亡?孔子通曉了這道理後,就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抱負,也就是他所謂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特別的使命,要讓整個社會走上正軌。當時的亂世在史籍中被稱作「禮壞樂崩」,也就是人間的規範、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憂慮,他希望重新建立一套價值觀和行為規則,讓每一個人都受教育,啟發內在真誠的心意。任何一種行為,一定要由內而發,才有道德價值;否則只是外在的,應付別人而已,不管做多少都改變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視人的社會責任,因為沒有人可以離開社會而成就自己。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孔子?因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點: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孔子非常強調人的理性。人可以學習,通過學習不斷增長見識,不斷提高對人生的認識,知道人應該何去何從。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我年輕的時候讀《論語》,最受感動的是《論語.鄉黨第十》裡面的一段話。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來報告說,馬廄失火燒了。這時候,孔子只說了一句話:「有人受傷嗎?」他完全沒有問有沒有馬受傷。要知道,馬在古代非常貴重。那時候看一個人的富有程度,就看他有幾匹馬。而在孔子看來,財產是不能與人相提並論的。馬廄失火,受傷的可能是馬車夫、傭人,這些人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不受重視,生命也不值錢。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價值,所以人人可以成為君子,甚至再往上成為賢者、聖人。所以,孔子的思想裡有溫和的理性主義和深刻的人道情懷。此外,還有樂觀的人生理想。學習孔子,最好是在初春時節,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這樣會感到自己的生命充滿希望。所謂的樂觀,是說一個人只要願意,可以透過真誠由內產生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惡。也就是說,在德行上可以實現人人平等,達到至善的高峰。這是非常樂觀的態度,而且,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快樂。
我們學習儒家思想後就會發現,人的價值主要在內不在外。人的內在價值展現出來,一定會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了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點;而且還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學生負責編輯,所以在《論語》中,他們也被稱作「子」。「子」就是老師的意思。《論語》中的材料其實是非常淩亂而簡短。往往背誦時很容易記住,但卻不明白何以要這樣說。本書將從《論語》著手,系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我們將把《論語》裡適合青少年朋友、適合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诗意的栖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哲学探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論語三百講(上篇)》的任何信息。 --- 诗意的栖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哲学探微 作者: 王景明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 ISBN: 978-7-80592-XXXX-X 定价: 128.00 元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附赠园林手绘图谱 内容简介 《诗意的栖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哲学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园林从诞生、发展到成熟过程中所蕴含的独特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社会文化意义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园林史的编年叙事,聚焦于“人与自然”这一核心母题,探讨中国士人如何通过造园这一实践活动,构建出一个既是物质空间又是精神家园的理想世界。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章节,辅以丰富的历史案例、经典园林实例分析以及详尽的图文对照,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古典园林认知框架。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初始构建:先秦至魏晋的园林萌芽与道家底色 本章追溯了中国园林思想的源头,探讨了早期“囿”与“苑”的功用差异。重点阐述了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逍遥思想,如何为后世园林的审美定下了基调。园林不再仅仅是帝王贵族的私家游乐之地,而是逐渐演化为士人寄托隐逸情怀、实现精神自由的场所。我们分析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对园林意境的影响,指出“自然”的引入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高度提炼和情感投射后的“人工之自然”。本章通过对早期山水诗的解读,揭示了空间序列与心境变化的关联。 第二章:文人情怀的载体:唐宋时期园林功能的分化与审美转向 唐代,园林艺术迎来了其鼎盛的开端。本章详细考察了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兴庆宫的宫苑)与私家园林在功能上的区别与互相影响。特别是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私家园林,尤其是文人宅邸中的“一隅天地”,成为探讨人伦秩序与个体修养的关键空间。我们深入分析了苏轼、欧阳修等文人园林家的创作理念,他们如何运用叠石、理水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宏大意境。此处重点阐述了“意境”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园林如何作为一种“凝固的诗歌”而存在。 第三章:叠山理水的哲学:中国造园学的核心技术与审美原理 本章是本书的技术与理论核心。作者详细剖析了中国园林技艺中的“取法自然”与“高于自然”的辩证关系。我们分析了“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在空间组织上的作用,并探讨了“金石学”在园林中的应用,如太湖石的选择与摆放所蕴含的审美标准。 理水: 水的形态(瀑布、溪流、静池)如何象征生命哲学和情感流动。 叠山: 山石的肌理、比例与气势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险”与“秀”的平衡。 通过对不同地域(如江南的精巧与北方的雄浑)的案例对比,展现了技法背后的地域文化差异。 第四章:移步换景的叙事结构:园林游览的动态体验与空间序列 不同于西方建筑的静态观赏,中国园林强调“行”与“观”的结合。本章系统阐述了“移步换景”这一核心游览哲学。作者认为,园林的设计者如同小说家,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路径、障景、漏景和对景,引导观者的视线和脚步,形成一种动态的叙事流程。我们详细解析了亭、榭、廊、轩在空间转换中的媒介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配合时间(如晨、昏、晴、雨)的变化,使单一空间呈现出多重意蕴。这种叙事结构,实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时间观与生命体验的哲学。 第五章:诗书画印的融合:园林中的跨媒介艺术表现 古典园林是综合艺术的殿堂。本章聚焦于园林艺术的“文人化”过程。我们研究了匾额题记、楹联诗词对园林空间意境的强化作用。一块匾额不仅是标识,更是对某一景观主题的哲学概括;一副楹联则将具体景物提升至哲理层面。书中选取了苏州拙政园、留园等地的经典题刻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了文学的介入如何使园林从“物”的堆砌转变为“意”的表达,实现诗、书、画、园的四位一体。 第六章:明清园林的集大成与地方性:地域风格的成熟与文脉延续 明清两代,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达到了技艺的巅峰,同时形成了清晰的地方性风格。本章重点分析了以扬州、苏州、嘉兴为代表的园林流派的差异。苏州园林追求雅致、内敛,注重精微处的匠心独运;而扬州园林则带有更多世俗的富贵气息和传奇色彩。本章还讨论了园林在晚期如何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以及在商业化压力下,园林审美如何在坚持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第七章:现代反思与未来展望:古典园林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挑战 在对古典园林进行了全面梳理之后,本书的终章将目光投向当代。面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压力,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适度”、“平衡”、“回归自然”的理念,对当代景观设计具有何种启示?我们探讨了对古典意境的误读与滥用现象,并提出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园林艺术的文化独特性与哲学深度,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 不止于罗列名园,更深挖其背后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理论。 2. 图文并茂的解析: 包含大量罕见的历史测绘图、手绘草图以及现代高清实景照片的对比分析。 3.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学、美学史、文学批评乃至道家哲学等多重视角,提供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适合读者: 景观设计师、建筑史研究者、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对东方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希望在喧嚣生活中寻找精神归属的城市居民。 --- (全书约 35 万字,附录包含历代造园名家小传及主要园林术语汇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彩的个人讲座,充满了活力和热情。作者在叙述孔子生平事迹和传道过程时,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它成功地将孔子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在乱世中奔走呼号的教育家。特别是描述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却始终不改初衷那段,作者的笔触里充满了对先师的敬佩之情,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壮与坚韧。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论断的解读,常常能跳出传统的窠臼,提出富有洞察力的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和激励,读完让人也想拿起手中的书本,去探索和实践书中的真谛。

评分

这套文集在装帧和校对上的用心程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非同一般。纸张的质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但这不仅仅是一本“好看”的书,它的内容编排也极其讲究逻辑性。它不像某些合集那样只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根据主题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精心的划分,从个体修养到家庭伦理,再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框架。尤其是最后关于“孝”与“忠”的辩证关系探讨,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真正的“忠”,是以“孝”为基础的,离开了对家庭的责任感,个人的忠诚便可能沦为盲目的附庸。这种深入骨髓的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是如何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个思想大厦的,让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宏伟格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儒家经典导读》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一点点地拉到了我们眼前。作者在阐述“仁”与“礼”的关系时,特别擅长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场景来打比方,比如处理人际冲突、职场中的道德抉择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君子”的界定那一部分,书中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对比,展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上的根本差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提升个人修养,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可操作的路线图。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耐心地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为你拨开那些晦涩的文字迷雾,让你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注释精准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儒家思想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进入状态,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的朋友们。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古代哲学思想探微》在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异同比较上,做得极其细致入微。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这使得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独特性时,更有了一个参照系。比如,书中对比了儒家“中庸之道”与道家“无为而治”在处理政治危机时的侧重点差异,分析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史料的运用,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早期注疏,使得整个论证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严谨性。虽然有些章节的逻辑推演略显复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绝非泛泛之谈。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思想史脉络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值得反复咀嚼的学术平台。

评分

我购买过不少关于国学经典的入门读物,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东方智慧的基石》一样,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还能如此有效地进行现代语境的转化。作者在处理那些拗口的古汉语表达时,采取了“意译优先,形译为辅”的策略,确保了读者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核心思想的精髓,而不是陷在字面意义的纠缠中。例如,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作者没有陷入逐字翻译的泥潭,而是清晰地指出,这种“复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约束下的社会和谐的构建过程。此外,书中穿插了一些古代的轶闻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可读性,也直观地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用效果。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适合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切入口的现代都市人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