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世界野生動物地圖集 [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Animal Atlas]

國家地理世界野生動物地圖集 [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Animal Atl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家地理學會叢書部(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编,林潔盈 译
图书标签:
  • 动物
  • 野生动物
  • 地图
  • 地理
  • 自然
  • 科普
  • 图鉴
  • 国家地理
  • 世界
  • 儿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石國際
ISBN:9789868737495
商品编码:160130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Animal Atlas
出版时间:2012-01-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34.3*2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認識動物,就從本書開始!
獻給年輕的動物愛好者
《國家地理世界野生動物百科地圖》是國家地理學會全新推出的地圖集,帶領青少年讀者一探屬於野生動物的奇妙世界。地球陸地上、天空中和水域裡的主要動物,都將在書中一一登場。
進入每個大陸時,讀者首先會透過一幅精采的跨頁照片,認識這個洲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並經由一段簡短而充實的文字,對此區的主要特點形成明確的概念,進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全書穿插色彩鮮明、易讀易懂的地圖,可讓青少年讀者快速掌握各洲的地貌;而分布在地圖上的動物圖示,則指出了這些動物的生活地點與範圍,並有生動的文字扼要說明動物的特徵、棲息地、食性、生存技能等重要知識。
整本書的地圖、照片與文字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國家地理世界野生動物百科地圖》結合了國家地理學會舉世聞名的兩項技術資源──地圖繪製與彩色攝影──精心製作而成,有助於啟發孩子對自然界的好奇心。閱讀本書,等於是跟著動物的腳步環遊世界,完成一趟充滿歡樂的學習之旅。

精彩书评

金仕謙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于宏燦 台大動物學研究所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目录

世界各地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4
世界各地動物生態系 6

北美洲 8
北美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10
認識生態系:索諾蘭沙漠 12
特別介紹:美洲野牛 14

南美洲 16
南美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18
認識生態系:亞馬孫雨林 20
特別介紹:箭毒蛙 22

歐洲 24
歐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26
認識生態系:阿爾卑斯山 28
特別介紹:歐亞水獺 30

亞洲 32
亞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34
認識生態系:恆河三角洲 36
特別介紹:大貓熊 38

非洲 40
非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42
認識生態系:疏林草原 44
特別介紹:黑猩猩 46

澳洲 48
澳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50
認識生態系:大堡礁 52
特別介紹:袋鼠 54

南極洲 56
南極洲的動物住在哪些地方 58
特別介紹:藍鯨 60

名詞解釋與參考資料62
索引63

前言/序言


《地球脉动:生命的交响》 一份关于地球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相互依存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物种或地理区域的图谱,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作品,旨在描绘地球生命网络的复杂结构与动态平衡。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究从最深邃的海沟到最极端的沙漠,生命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扎根、演化并繁衍生息。 第一部分:失落的伊甸园与远古的呼唤 本卷开启了一段追溯生命起源的旅程。我们深入探讨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初期的生态基石——微生物群落的演化,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早期的行星大气。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境地,分析那些奠定了现代生物多样性基础的早期复杂形态。 核心内容包括: 古生代的海洋霸主: 详细考察三叶虫的生态位、菊石的辐射适应,以及邓氏鱼等史前巨型捕食者在海洋食物链顶端的角色。重点分析了早期脊椎动物在水陆 transition 过程中所面临的生理与环境挑战。 蕨类帝国与石炭纪的沼泽: 描绘二叠纪前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探讨巨型昆虫(如巨脉蜻蜓)的出现与当时高氧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分析了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对当时全球生态平衡的毁灭性影响,以及生物圈如何缓慢地自我修复。 恐龙时代的行星动力学: 并不局限于恐龙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地质背景下。研究白垩纪早期火山活动对气候和洋流的影响,以及不同大陆漂移阶段对植被分布和物种隔离的决定性作用。探讨了植食性巨兽与新兴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军备竞赛。 第二部分:气候的雕刻刀与生命的适应性边界 本部分将焦点从地质时间轴拉回到更具当下意义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塑造作用。我们考察了地球上极端气候区域,以及生命如何突破生理极限以适应这些环境。 冰封世界的韧性: 探究更新世冰期循环对生物地理分布的重塑。分析了巨型动物群(如猛犸象、剑齿虎)在严寒条件下维持体温的生理机制,以及它们在冰川消退后快速向新栖息地扩散的生态策略。 干燥的艺术: 深入撒哈拉、阿塔卡马等世界级干旱地区的生态学。重点剖析植物如何通过深度根系、休眠机制(如种子寿命极长)来管理水分,以及动物如何利用昼夜温差进行能量平衡。例如,探究沙漠甲虫从空气中凝结水分的微结构工程。 垂直生态的梯度效应: 考察山地生态系统的分层现象,如安第斯山脉或喜马拉雅山脉。分析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紫外线增强如何导致物种的快速特化,并形成独特的“云雾带”生物群落。 第三部分:相互依存的复杂织网 本书强调生态系统的本质在于联系而非孤立的个体。这一部分致力于解构生命共同体中那些看不见的、至关重要的连接。 隐秘的地下通讯: 详细阐述真菌菌丝网络(Mycorrhizal Networks)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和营养物质传输功能。研究植物如何通过化学信号和菌根网络来“警告”邻近的同伴潜在的捕食威胁。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者: 超越传统的碳氧循环描述,本书关注氮循环、磷循环在维持生物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海洋浮游生物群体如何通过“生物泵”将碳封存在深海,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在过滤和净化水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 互利共生的进化优势: 通过多样的案例研究,展示互利共生如何成为物种成功的关键因素。从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到蚜虫与蚂蚁之间的保护/喂养交换,揭示这种“合作进化”如何加速了物种的多样化。 第四部分:人类世的涟漪效应与生态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严肃地审视了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修复与可持续性的路径。 栖息地破碎化的量化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视角,展示道路、城市扩张如何将连续的栖息地切割成孤立的“生态孤岛”,并评估这种破碎化对遗传多样性和局部灭绝率的累积影响。 入侵物种的生态入侵路径: 分析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机制(全球贸易、旅行),以及它们如何颠覆原有食物网的结构。例如,探讨特定食肉动物或杂食性动物在无天敌压力下的指数级增长对本土小型猎物的挤压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重估: 本章试图用量化的语言来表达自然界提供的“免费”服务——授粉、水文调节、气候缓冲。倡导一种新的经济视角,即将生态系统的健康视为人类社会福祉的先决条件,而非可替代的资源。 《地球脉动:生命的交响》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动态的生态学视野,强调地球上每一个生命体,无论其大小或可见程度,都是维持行星宜居性这一宏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构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摄影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赞叹书中图像的挑选标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些照片不仅仅是清晰或美观,它们拥有极强的“故事性”。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凝固了某个关键的瞬间——无论是捕猎前的蓄势待发,还是亲子间的温情对视,抑或是极端环境下生物的坚韧挣扎,都捕捉得淋漓尽致。光影的运用、景深的控制,都达到了专业杂志的水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而又充满张力的野生世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仔细揣摩摄影师是如何在那种瞬息万变的野外环境中捕捉到如此完美的构图和时机的。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文字描述,让人对这些生命的伟大和脆弱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极其难得的。通常,内容越详尽的书籍,排版就会越拥挤,阅读体验就会下降,但这本书的版面设计却异常清爽大气。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每一组信息、每一个图标、每一段说明文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读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最核心的内容上。图表的制作也极为精良,那些复杂的迁徙路线图、栖息地分布图,被处理得逻辑清晰、色彩和谐,即便是涉及到多重变量的复杂数据,也能在第一时间被大脑快速解析。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不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呈现方式,那种网状的关联图谱,直观地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让人不禁深思人类活动对这些链条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采用的材质触感温润,那种细微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秘密,即便是平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光泽度适中,既能完美展现印刷色彩的饱和度,又避免了廉价的反光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是那些大幅跨页的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每一次展开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世界幕布,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是电子屏幕绝对无法比拟的。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的弯曲度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可以轻松地将书完全摊平,毫无保留地欣赏每一幅精美的图景,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匠心。可以说,光是欣赏它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可以永久珍藏的桌面艺术品。

评分

坦白说,我通常对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生怕它们沦为表面功夫的“大而空”。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地方性”和“全球视野”的结合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既能提供全球物种的宏观分布概览,又能在细节处深入到某些特定地理区域内特有的、鲜为人知的生物群落。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读者不会因为信息的庞大而感到不知所措,反而能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世界生物地理知识框架。它成功地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是这个巨大、复杂而又相互连接的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育了我们关于动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对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敬畏之情。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在叙事上的高明手法。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枯燥的物种列表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地理信息与动物的生态习性编织成一张恢弘的网络。读完某一章节,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穿越了不同的纬度和气候带,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生物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繁衍。文字的表达精准而富有诗意,很少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野生动物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和保护意义。更妙的是,它总能在看似平铺直叙的介绍中,插入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或者历史性的变迁记录,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