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 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重量感”,它不是通过情节的厚度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密度来实现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极致的推敲,仿佛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承载着多重含义,使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扎实”。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空间”的描绘,那些房间、走廊、被遗忘的角落,都仿佛成为了角色情绪的延伸和投射,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主题,而是专注于个体在特定空间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这种聚焦于“此处”和“此时”的写法,构建了一种强大的封闭感,让人仿佛被困在一个精致而令人窒息的美丽牢笼中。它挑战了我们对“可读性”的期望,用一种近乎诗歌散文的精确性,来解构日常生活的琐碎。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晦涩难懂,但对于喜爱在语言的迷宫中探索、享受思想被缓慢而有力地雕刻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学旅程。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完全避开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化”或“说教”。它不试图提供任何答案,也不对角色的选择做出任何道德判断。它只是冷静、客观地呈现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在时间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其存在感和完整性的挣扎。这种“无为”的叙事态度,反而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并非因为我经历过完全相同的事件,而是因为我认出了那种面对存在本身的困惑和无力感。文字的结构本身就模仿了思绪的跳跃性,章节之间的过渡往往是跳跃的,如同意识流的片段被精心剪辑在一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心跳的加速。它要求读者拥有极大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种不被清晰界定的模糊性。这绝对是一部需要“二刷”才能真正领略其深意的作品,初读时,你只是被表面的情绪所感染,再读时,才能看清那些被精心编织的结构纹理。
评分读完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强烈的“氛围感”。这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布置的沉浸式体验。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鲜明、甚至有些潮湿的感官世界,你几乎可以闻到纸张被岁月侵蚀后特有的气味,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被雨水稀释的街景声响。叙事的结构非常迷人,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张由记忆的碎片和当下的观察交织而成的网。读到某些段落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突然拽入了一个私密的梦境,那些场景陌生又熟悉,似乎触碰到了某些被我遗忘已久的情绪开关。这种写作手法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专注力去拼凑和理解。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韵律,收获的将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叙事逻辑的自由,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探索自我潜意识边界的冒险。整本书读下来,留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带着点琥珀色调的忧郁。
评分这本新作初读之下,便被那种近乎透明的细腻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日常的场景,比如清晨拉开窗帘时洒进屋子里的第一束光,或者咖啡杯边缘残留的那一抹微温,都赋予了某种沉甸甸的、难以言喻的重量感。故事的节奏是缓慢而克制的,如同画家在画布上反复打磨、层层叠加颜料的过程,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思熟虑。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在理性与情感的夹缝中摇摆的状态,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或突兀的转折,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然而正是这种“顺理成章”,才更令人感到一种无处可逃的真实感。阅读时,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凝视着文字,回味其中蕴含的张力。它不像那些轰轰烈烈的作品,试图用情节抓住读者,而是像一条安静流淌的河流,最终将你温柔地带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深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而在于它如何引导你去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微不足道”。
评分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强迫症式”捕捉。书中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场景都被赋予了精准的坐标和光影数据。例如,对某一特定时间点光线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阴影形态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在那一刻也曾坐在那里,屏息凝视。这种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反过来折射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空洞和疏离感。角色的对话稀少而精炼,他们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透明却坚硬的屏障,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肢体语言、眼神的闪躲,或者仅仅是沉默来传达的。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解码”过程,读者必须积极地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关注那些通常会被阅读的洪流所淹没的细微之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追求文学质感而非故事速度的读者准备的佳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