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記

哀悼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蘭.巴特 著,劉俐 译
图书标签:
  • 丧失
  • 悲伤
  • 情感
  • 心理
  • 日记
  • 个人经历
  • 哀悼
  • 疗愈
  • 生命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出版
ISBN:9789861204833
商品编码:1601914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1-13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3cm×19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 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作者简介

  羅蘭.巴特
  法國新批評大師,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了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其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

  譯者介紹
  劉俐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巴黎第三大學影劇學院研究。曾任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簡稱巴文中心)主任和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有《劇場及其複象》、《電影美學》、《趙無極自畫像》、《攝影大師對話錄》等。

精彩书评

  母親塑造了巴特的價值觀,是美與善的典範,是「一首不做英雄姿態的史詩」。母親過世後,他守護母親樹立的價值標竿──一種善、一種素樸、一種寬容,並時時自我檢視。他維持母親的生活秩序與習慣……母親無所不在
  ─劉俐

  《哀悼日記》中的母親,並無與醜或惡對壘著角力,也非關遺失了任何可被延展與掌握的情節,她僅僅是,不再辛苦疲憊,不再微笑。她睡著了,不再醒來。這簡陋的失衡,甚至是不公允,羅蘭巴特接受了,但也還對抗著
  ─黃以曦

  這一次,主體徹底崩解碎裂,真正來到「寫作的零度」。「死亡」是書寫之母,是無可挽回之戀人絮語,是來到明室之前的極度黯黑,是羅蘭.巴特的晚期風格
  ─房慧真

  這喪愓對巴特而言不是缺憾,因為生活沒有解體,而是「傷口」、「黑洞」。也可以說是井──被死者留下來的那個人,不斷在井口張望,看到的卻是水面上自己的倒影。
  ─ 楊佳嫻

  這是被挖掘出來的日誌,我們見到了在黑暗地獄尋母喚母的文學大師心靈,如此可貴,但也如此不忍。喪□是被棄,死者是對生者的遺棄,巴特的復元來自於「寫作」,□喪歲月就是感知一切,寫下一切,即使是碎裂字句,卻也照亮讀者耳目。
  ─鍾文音

  不要把《哀悼日記》當成一本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連續性作品,它是羅蘭.巴特流動心緒的即時攝影,內心景觀隨手拍,當成一張又一張風景照,分次翻看瀏覽,那麼類似這樣的話語:「從今以後,直到永遠,我是我自己的母親。」就會成為照片中突出的「刺點」,引致某種激越的情緒,擊中靈魂要害。
  ─林婉瑜

  喪母讓巴特質問上帝為何要創造愛與死亡的對立,而寫作成了他絕望中的生命力。羅蘭巴特撰寫日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繼續活在他的記憶當中。透過我們的閱讀,他的母親將與他一般,永遠活在後人心中
  ─耿一偉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细节,同时完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书名,并力求自然流畅: 《星轨之外的低语:塞拉斯的最后航行》 作者: 阿丽亚娜·维斯特伍德 类型: 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悬疑 简介: 在这部史诗般的、令人心神不宁的太空歌剧中,阿丽亚娜·维斯特伍德将读者抛入了一个已知宇宙的边缘地带,一个被“大遗忘”吞噬的、冰冷而广阔的虚空之中。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主义或宏伟战争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记忆、身份腐蚀以及人类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终极孤独的深刻探寻。 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联合体纪元”的末期。人类文明通过超光速跃迁技术扩展到了数千光年,但这种扩张带来了无法预见的代价——时空褶皱产生的“残响”开始侵蚀定居点的时空连续性。主要的冲突不再是政权间的斗争,而是文明本身在熵增和信息衰减面前的挣扎。 我们的主角是塞拉斯·科瓦克斯,一位被流放的前“维度导航员”。他的职业曾经是绘制和维护横跨星系的超空间航线,但一次灾难性的“折跃失败”——那次事故造成了超过十万人的失踪,并使他失去了对自己记忆的绝对控制——使他被剥夺了一切荣誉,并被限制在最后一批仍在运行的旧式重力驱动飞船之一:“漫游者号”上。 “漫游者号”的任务是单调且绝望的:巡逻被称为“静默带”的星域,那里的所有通讯和跃迁信标都早已失效,目标是搜寻任何可能的残骸或求救信号,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那里什么都没有。 核心冲突与叙事脉络: 塞拉斯的平静(或者说,被强加的麻木)被一个意外的发现所打破。在一次例行的扫描中,他接收到了一段极为微弱、却又异常清晰的信号。这段信号不是任何已知的联合体协议,而是一种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情感编码”——它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潜意识,唤醒了塞拉斯记忆中那些他一直试图深埋的片段。 这个信号源指向了“静默带”深处一个被认为是神话的区域——“奥梅加星云”。传说中,那里是第一次星际殖民失败的遗址,被认为是一片被物理法则遗弃的区域。 塞拉斯知道,追逐这个信号会立刻将他置于联合体安全部队的追捕之下。他的流放令明确禁止他进入任何未标记区域。但这段“情感编码”中包含的某种旋律和特定的图像——一张他从未见过的面孔,一个他无法回忆起具体情景的童年场景——强烈地暗示着他“折跃失败”的真相远比官方宣称的要复杂得多。 他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扮演一个服从命令的幽灵,让自己的存在意义被虚假的罪名所定义,还是冒着被彻底抹除的风险,驾驶“漫游者号”驶入那片连光线都感到恐惧的虚空? 人物群像: 雅拉·杜兰特: “漫游者号”上的唯一机械师,一个固执且实用主义的女性。她对塞拉斯的过去持怀疑态度,但对飞船的忠诚超过对任何官方机构的效忠。她提供的技术支持是塞拉斯此次航行中唯一的生命线,她的口头禅是:“引擎会告诉你真相,塞拉斯,人类只会撒谎。” 伊利亚斯博士(虚拟): 一位被整合到飞船AI中的早期人工智能,其核心程序基于一位已故的著名哲学家。伊利亚斯博士以冷峻的逻辑和晦涩的古老典籍引用来质疑塞拉斯每一个决定背后的道德基础,他不断提醒塞拉斯,超越已知边界的行为往往带来无法逆转的形而上学风险。 “低语者”: 信号的发送者,一个身份神秘的存在。随着塞拉斯的深入,他开始怀疑“低语者”是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更像是一种在极端时空压力下,由集体意识的残余物质投射出的“回音”。 主题深度: 《星轨之外的低语》探讨了在信息泛滥与信息丢失并存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真实”。它质疑了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当我们能够跨越空间,是否也就失去了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塞拉斯的航行不仅是物理上的探索,更是一场深入记忆迷宫的心灵挖掘。他所追寻的真相,可能并不是关于外部宇宙的秘密,而是关于他自己被系统性篡改的过去。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奥梅加星云的中心,那里没有行星,没有恒星,只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缓慢旋转的、由纯粹的、结构化的时间扭曲构成的实体。塞拉斯必须在那里面对他最大的恐惧,并决定是否值得为了一个模糊的真相,牺牲他所剩无几的、被“身份定义”所捆绑的自我。 读者群体: 适合喜欢艾西莫夫的硬科幻设定,又偏爱勒古恩式的人性深度与哲学思辨的读者。它挑战传统太空冒险叙事,将焦点放在人类面对未知时的脆弱与坚韧上。 结语: “在这片冰冷的虚空中,最危险的导航图,往往绘制在最熟悉的心灵深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重量感”,它不是通过情节的厚度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密度来实现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极致的推敲,仿佛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承载着多重含义,使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扎实”。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空间”的描绘,那些房间、走廊、被遗忘的角落,都仿佛成为了角色情绪的延伸和投射,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主题,而是专注于个体在特定空间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这种聚焦于“此处”和“此时”的写法,构建了一种强大的封闭感,让人仿佛被困在一个精致而令人窒息的美丽牢笼中。它挑战了我们对“可读性”的期望,用一种近乎诗歌散文的精确性,来解构日常生活的琐碎。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晦涩难懂,但对于喜爱在语言的迷宫中探索、享受思想被缓慢而有力地雕刻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学旅程。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完全避开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化”或“说教”。它不试图提供任何答案,也不对角色的选择做出任何道德判断。它只是冷静、客观地呈现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在时间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其存在感和完整性的挣扎。这种“无为”的叙事态度,反而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并非因为我经历过完全相同的事件,而是因为我认出了那种面对存在本身的困惑和无力感。文字的结构本身就模仿了思绪的跳跃性,章节之间的过渡往往是跳跃的,如同意识流的片段被精心剪辑在一起,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心跳的加速。它要求读者拥有极大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种不被清晰界定的模糊性。这绝对是一部需要“二刷”才能真正领略其深意的作品,初读时,你只是被表面的情绪所感染,再读时,才能看清那些被精心编织的结构纹理。

评分

读完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强烈的“氛围感”。这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布置的沉浸式体验。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鲜明、甚至有些潮湿的感官世界,你几乎可以闻到纸张被岁月侵蚀后特有的气味,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被雨水稀释的街景声响。叙事的结构非常迷人,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张由记忆的碎片和当下的观察交织而成的网。读到某些段落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突然拽入了一个私密的梦境,那些场景陌生又熟悉,似乎触碰到了某些被我遗忘已久的情绪开关。这种写作手法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专注力去拼凑和理解。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韵律,收获的将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叙事逻辑的自由,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探索自我潜意识边界的冒险。整本书读下来,留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带着点琥珀色调的忧郁。

评分

这本新作初读之下,便被那种近乎透明的细腻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日常的场景,比如清晨拉开窗帘时洒进屋子里的第一束光,或者咖啡杯边缘残留的那一抹微温,都赋予了某种沉甸甸的、难以言喻的重量感。故事的节奏是缓慢而克制的,如同画家在画布上反复打磨、层层叠加颜料的过程,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思熟虑。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在理性与情感的夹缝中摇摆的状态,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或突兀的转折,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然而正是这种“顺理成章”,才更令人感到一种无处可逃的真实感。阅读时,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凝视着文字,回味其中蕴含的张力。它不像那些轰轰烈烈的作品,试图用情节抓住读者,而是像一条安静流淌的河流,最终将你温柔地带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深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而在于它如何引导你去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微不足道”。

评分

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强迫症式”捕捉。书中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场景都被赋予了精准的坐标和光影数据。例如,对某一特定时间点光线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阴影形态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在那一刻也曾坐在那里,屏息凝视。这种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反过来折射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空洞和疏离感。角色的对话稀少而精炼,他们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透明却坚硬的屏障,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肢体语言、眼神的闪躲,或者仅仅是沉默来传达的。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解码”过程,读者必须积极地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关注那些通常会被阅读的洪流所淹没的细微之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追求文学质感而非故事速度的读者准备的佳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