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相濡医案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士懋,田淑霄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辨证论治
  • 医案
  • 平脉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病例分析
  • 中医临床
  • 滋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5626
商品编码:1604641281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士懋,田淑霄 著 定  价:35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1日 页  数:34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3215626 1.脱证(一)
2.脱证(二)
3.关格
4.痹证(一)
5.痹证(二)
6。恶心腹痛
7.水臌(一)
8.水臌(二)
9.热毒炽盛
10.浊热蒙蔽心窍
11.脾虚水泛
12.水肿
13.误攻正亡
14.肝虚
15.寒热错杂(一)
16.寒热错杂(二)
17.寒热错杂(三)
18.寒热错杂(四)
19.懈怠(一)
20.懈怠(二)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精)》为李士懋、田淑霄教授的医案集。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作者认为对个案的分析、总结,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中医,就必须学医案,从大量的医案中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精)》所集医案,均为作者亲手所治者,有门诊或病房的记录,亦有追忆的医话形式。不论效与不效,凡有所悟处,皆详于按语处,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精)》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教育者、中医研究者及中医院校学生阅读。
李士懋,田淑霄 著 李士懋,男,193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lOl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曾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2014年获“国医大师”称号及终身成就奖。
田淑霄,女,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
《脉象通玄:古今医案汇编》 内容梗概: 《脉户通玄:古今医案汇编》并非一本专注于某一特定诊法或理论的著作,而是一部融汇古今、汇集百家之长的综合性医案宝典。本书以丰富的临床实例为载体,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全书共收录医案千余则,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既有历代名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经典验案,亦不乏近现代名医的临证心得。 本书的编纂,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不局限于某一学派,而是广泛吸纳各家学说之长,在条分缕析医案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通过对医案的详细解读,读者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更能体会到“知常达变”的灵活运用。 特色与亮点: 一、 医案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本书收录的医案,力求做到广博与精深并重。从感冒发热、咳嗽咯痰等常见病,到泄泻呕吐、水肿胀满等内科疑难杂症,再到妇科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儿科疳证、惊风抽搐,以及外伤骨折、疮疡肿毒,乃至眼耳鼻喉的各种病变,几乎囊括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罕见病。医案的选取,既注重其典型性,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的思路,也兼顾了其趣味性与启发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医学的博大精深。 二、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对医案的解读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每一则医案,都配有详细的“病案分析”部分,详细阐述了医者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此处不特指某一诊法,而是泛指中医的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把握病机,辨别证型,从而制定出得当的治疗方案。分析中,会清晰地梳理出疾病的传变过程,剖析药物的配伍机理,讲解治法的选择依据。例如,在治疗某感冒患者时,会结合其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辨证为风寒束表,进而分析为何选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以及方中各味药物的功用。在分析疑难杂症时,则会深入探讨其复杂的病机,如脏腑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并阐明治法如何针对这些根本病因进行调整。 三、 鉴往知来,古今贯通: 本书并非厚古薄今,而是将古代名医的智慧与近现代名医的实践经验融为一体。在解读古代医案时,会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一些补充说明,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炎症表现的疾病,会提及抗炎、抗菌等现代医学概念,但强调中医的治疗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药物的疗效是通过调整机体平衡来实现的。对于近现代名医的医案,则更多地体现了他们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辨治一些新兴疾病或复杂症候时,他们是如何灵活运用经典方剂,或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传承性与发展性。 四、 辅助知识的丰富性: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医案内容,本书在附录中收录了部分中医基础知识的简要回顾,例如,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腑功能的概述、经络系统的要点、气血津液生成与运行的通路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此外,还对常见的中药药性、炮制方法以及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便于其理解医案中的药理与方剂运用。 读者对象: 中医爱好者及初学者: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为引,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认识中医的辨证思维,了解中医的治疗思路,是学习中医的绝佳入门读物。 中医临床工作者: 无论您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医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本书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临床借鉴,激发新的治疗思路,帮助您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拥有更多的解决之道。 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窗口,能让您在品读医案的同时,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 阅读价值: 《脉户通玄:古今医案汇编》的价值在于其“案”与“理”的有机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医案集,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和运用中医的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 1. 深刻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疾病的本质。 2. 拓宽临床视野: 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从中汲取经验,提升临床诊疗能力。 3. 掌握方剂的灵活运用: 学习名老中医如何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方药,做到“因证施治,方随证变”。 4. 建立科学的中医思维: 培养以整体观指导诊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思维模式。 5. 激发学习兴趣: 在精彩的医案故事中,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真正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启迪医学智慧的著作,让读者在品读古今名医的行医足迹中,体悟医学的真谛,领略生命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医的脉学理论都抱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态。敬畏于它深奥的智慧,好奇于它能够如何精妙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平脉辨证相濡医案》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指南,更蕴含着一种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相濡”二字,暗示着一种相互扶持、共同前进的治病理念,这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细微的脉象变化,洞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揭示脉象辨证的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各种常见疾病的平脉要点,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医案分析,让我能够学习到更高级的脉学诊断技巧。特别是“相濡”这个概念,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医案的阐述,让我理解在复杂的病情中,医生如何与患者共同面对,如何在身体内部的失衡中找到那个“相濡”的契机,最终走向康复。

评分

初次翻开《平脉辨证相濡医案》,就被书名中的“相濡”二字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很多时候就体现在那种“相濡以沫”的精神里,医生与患者,疾病与康复,如同两条在干涸的河床里艰难前行的鱼,唯有相互扶持,才能迎来生命的甘霖。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治学与行医的温度。我一直对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理论繁杂,实践经验不足。市场上关于脉学解读的书籍很多,但往往流于表面,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浅显,难以真正触及脉象背后那隐藏的精微变化。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我拨开迷雾,领悟脉象辨证的真谛。我更希望它能通过丰富的医案,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让我看到古今名家是如何通过一指禅的触感,洞察病灶的根源,进而施展“相濡”之术,润泽生命。这本书是否真的能给我带来这样的启发,我满怀期待,也暗自祈祷,它能成为我学医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评分

不得不说,《平脉辨证相濡医案》的书名颇具古韵,让人在现代的阅读环境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温文尔雅、医术精湛的年代。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哲学层面的深刻内涵,而“相濡”二字,更是道出了医者与患者之间那种微妙而重要的情感连接,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内部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脉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医者仁心、生命智慧的写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平脉的各种要领,从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基础辨别,到更深层次的兼脉、兼证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通过大量的临床医案,真实地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让读者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能体会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将脉象信息融入到整体的辨证体系中,最终达到“相濡”治愈的效果。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这些医案,来阐释“相濡”的深层含义,这是否意味着对患者的全身心关怀,还是对病症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坦白说,《平脉辨证相濡医案》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回归中医本源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相濡”二字,更是道出了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在疾病面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外界干预之间的相互作用。我渴望从这本书中,学到真正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脉学辨证方法。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不同脉象的微妙之处,以及这些脉象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病机。我更期待通过书中丰富的医案,去学习那些高明医家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抓住脉象的关键线索,然后用“相濡”的智慧,找到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实现人体的自我疗愈。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对脉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否能启发我思考医者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之间的“相濡”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充满了期待,也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中医道路上的一本珍贵参考。

评分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这个书名,初看之下,便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很多时候在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医术,以及医者与患者之间心意相通的默契。“相濡”二字,更是点出了生命在困境中互相依偎、共同求生的珍贵品质,这让我想象着,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讲述那些在脉象的世界里,人与生命如何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故事。我希望它能够详细地讲解平脉的各种方法,从指下感受的力道、速度、节奏,到不同脉象所代表的生理和病理意义,都能够有深入浅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通过书中精选的医案,来学习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脉象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判断,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通过脉象这个窗口,窥探到身体深处的秘密,并且找到那个能够“相濡”的治疗切入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我的脉学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福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