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教授,出生于1915年,曾就学于德国的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科尼斯堡大学、汉堡大学、柏林大学以及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研究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法学,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63―1983年,施杜里希担
目录:
导言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第一章 破译死的语言和文字
象形文字的秘密
破译古文字的难度
楔形文字的破译
其他研究成果
未解之谜
第二章 印度日耳曼语系
接触但几乎不作比较
梵语
印度日耳曼语系
从语言种类的收集到比较语法
第三章 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分支
概述
印度语族
伊朗语族
波罗的语族
斯拉夫语族
凯尔特语
阿尔巴尼亚语
亚美尼亚语
托哈语
底层语言研究
安纳托利亚语族
伊利里亚语
第四章 希腊语――欧洲文明的摇篮
希腊语的历史
希腊字母
希腊语的发音特点
希腊语的语言类型
希腊语的构词特点
希腊语介词
希腊语人名
希腊语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从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
古希腊语的继续存活
第五章 拉丁语――欧洲诸语之母
拉丁语入门
历史
罗马人如何说话?
教会语言
统一性的丧失
中世纪拉丁语
人文主义
大学和科学
富于活力的拉丁语
简洁明确并长存不朽
人文主义教育
拉丁语和欧洲的统一性
第六章 骄傲的女儿们――拉丁语之子语言
从拉丁语到罗曼语族
语言结构的转变
法语
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
加泰隆语
葡萄牙语
罗马尼亚语
犹太西班牙语或拉丁诺语
罗曼语族的其他成员
第七章 日耳曼语与德语
deutsch的含义
日耳曼诸语
斯堪的纳维亚诸语
荷兰语弗、兰芒语
南非荷兰语
德语的发展过程
德语所受的外来影响
今日德语之状况
今日德语的趋势和问题
第八章 依地语、黑话和吉卜赛语
依地语和德语
对概念的解释
犹太人在德国的出现
依地语的分布
依地语的衰落
黑话――德语中的流氓语
黑话、依地语和德语
吉卜赛语
第九章 英语――新世界语
英语在当今世界的应用
英语的发展历程
英语词汇
今日英语的特点
离心趋势
第十章 世界上的语系:欧洲和亚洲的非印度日耳曼语系
导言
巴斯克语
乌拉尔语系
亚非语系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
闪米特语族的特征
阿尔泰语系
高加索语族
汉语――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
达罗毗荼语系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语系:太平洋地区、美洲和非洲
日语
朝鲜语
南岛语系
印第安语
北美洲
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
中美洲
南美洲
一种新分类
非洲――语言地图一览
第十二章 语言结构的主要类型
屈折型语言
粘着型语言
孤立型语言
多式综合语
分析型和综合型语言结构
同源性关系和类型学分类
反对传统分类的论据
语言类型和语言变迁
结论
第十三章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
概念阐述
通用语言
科学发现了代用语
夏威夷语
佛罗里达:古拉语
牙买加
塞拉利昂:克里奥语
美拉尼西亚
路易斯安那
海地
塞舌尔
毛里求斯
库拉索岛:帕皮阿门托语
佛得角
奇努克语
洋泾浜豪萨语
井下作业用语
斯瓦西里语
苏丹
插入语
书写形式的转换
克里奥尔语的共性
第十四章 世界辅助语或世界语?
问题
世纪的思想萌芽
世纪的伟大方案
世纪的构想
回顾
世界英语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书目
图片来源
中外文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初读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宏大叙事又不失精确考据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抽象晦涩的语言学概念,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和历史情境的还原,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他对早期人类交流方式的推测和论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个语言萌芽的时代。作者在处理不同语系之间的横向比较时,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他总能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切入点,将看似毫无关联的语言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行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门槛,却又不失专业性,可以说是达到了学术普及作品中的一个高水准。每一次阅读,都能感觉思维被这种广阔的视角所拉伸,对“语言”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封面上的那句标语(虽然我不能提及具体书名),它用一种非常简洁有力的方式点明了全书的核心关怀,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立足点有了一个初步的预设。装帧的细微之处,比如书脊的工艺处理,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软实力”。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感十足的知识探索的准备工作,外在的精良包装,间接地烘托了内在内容的厚重与价值。而且,考虑到它是一本涉及如此宏大主题的译著,能够做到如此精致的成品,实属不易,这让它在同类学术书籍中拥有了独特的“体面感”。
评分书中对特定语言演变阶段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译者团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原文精髓的精准拿捏。我注意到一些关键术语的翻译,处理得极其考究,既保留了德语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翻译腔”。比如,对于某些表示“结构突变”的词汇,译者选择的中文表达,比我之前在其他相关读物中见到的都要更贴切、更有力度。这说明译者在处理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传递时,是进行了大量的斟酌和取舍的,而非简单的词对词替换。好的翻译是隐形的,这本书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读者能够沉浸在作者的论述中,而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出戏,这对于理解复杂概念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历史脉络的时候,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去中心化”视角。它没有将某一个或某几个强势语系置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进行评判,而是努力去描摹语言生态的多元共存与相互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过去对语言发展史的一些固有认知,即总倾向于寻找一个“标准源头”的思维定式。作者通过对边缘语言和失落语系的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认知工具多样性的理解。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客观、更具包容性,也更符合语言作为一种活态系统的复杂本质。它鼓励读者跳出自己熟悉的语言框架,去欣赏和理解人类智能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条件下所开出的千奇百怪的花朵。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清晰的语言发展史,更在于它启发了我们对“人类心智”的深层思考。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语言的变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追踪人类社会组织、思维方式乃至情感表达的演化轨迹。作者在阐述语言结构如何影响思维定势(或者反之)的部分,论证得非常精妙,虽然篇幅可能不算最长,但其思想的穿透力极强。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和句式,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都会不自觉地去琢磨周围人交流时所用的词汇选择,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的思维迁移,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切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