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六壬指南
定价:28.00元
作者:(明)陈公献 撰,郑同 编校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516902271
页码:22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陈公献编著的《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Z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共分为五卷,立意高远,举重若轻;理论简约,言简意赅;课例精妙,字字珠玑。是书乃是继宋代邵彦和《六壬断案》之后,又一部集六壬学大成之巨著,乃六壬学者之圭臬。学者深入研习,自有所获。
《大 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Z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共分为五卷,立意高远, 举重若轻;理论简约,言简意赅;课例精妙,字字珠玑。是书乃是继宋代邵彦和《六壬断案》之后,又一部集六壬学大成之巨著,乃六壬学者之圭臬。学者深入研 习,自有所获。
作者简介:陈公献,字良谟,广陵人,明末清初大六壬大家,维扬将家子,自幼好兵策数术,耽习奇技,《太公》、《阴符》诸篇以及黄老之术,了然胸次。潜究六壬,寒暑不辍,访学燕京,与涂松亭、何半鹤二公齐名。冠盖问奇者,日无虚晷;纵口而谈,无不翩翩奇中,一时名满京都。
目录:
大六壬指南序
小引
六壬指南卷一 大六壬心印赋
六壬指南卷二 大六壬九天玄女指掌赋
六壬指南卷三 大六壬会纂指南
天时
阳宅
阴地
迁移
香火
婚姻
孕产
疾病
出行
行人
趋谒
选举
武事
仕宦
求财
买卖
占讼
隐遁
逃亡
贼盗
田蚕
六畜
六壬指南卷四 大六壬占验指南
天时
地理
婚姻
孕产
考试
乡试
会试
仕宦
钦差
章奏
公讼
走失
贼盗
隐遁
逃亡
兵斗
出行
行人
疾病
岁占
应候
射覆
六壬指南卷五 大六壬神煞指南
神煞全图
岁煞
月煞
旬煞
干煞
支煞
神煞辨讹
我尝试着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套书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它绝非简单的技法罗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哲学总纲。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阐述基础概念时,那种由浅入深的逻辑推演,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知识框架。这对于理解六壬这种体系庞杂的术数至关重要。很多入门书籍往往直接抛出复杂的口诀和模型,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套书显然采取了更循序渐进的方式,它会先带你领略“道”,再教授“术”。例如,对“三传”的剖析,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每一个步骤的合理性都被阐释得淋漓尽致,让你不只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种深厚的哲学底蕴,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符号,而是一次探寻古人智慧的思维漫游。对于想要深入钻研,而非停留在表面预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佳的引导。
评分对于一个渴望系统学习六壬体系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就像是构建了一座知识的金字塔。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印证的完整系统。上卷奠定基石,中卷深入探讨核心技法与模型构建,而下卷则可能是对实际应用和高级判断的补充与升华。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路径中的迷茫感。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处于体系的哪个位置,以及下一步应该重点攻克哪一块内容。这种清晰的“学习地图”,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在庞杂的术数资料中迷失方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框架,让我们能够在前人的肩膀上,更稳健地探索这一古老的预测学问。
评分接触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在“实用性”与“理论深度”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古籍要么过于晦涩,理论深奥到脱离实际操作;要么过于肤浅,只是一些皮毛的口诀秘诀。然而,这套书的编排似乎深谙术数之道的两面性。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案例分析,还融入了许多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应期”的讨论部分,那里的论述极为精妙,考虑到了时间、空间、人事等多重维度下的复杂交互。这表明作者或编者在整理这些资料时,是真正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检验的。它给予读者足够的信心去尝试应用所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在术数典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古朴感。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术数的书籍,但像这样排版精良、字体清晰的实体书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考虑到它所涵盖的内容的复杂性,清晰的版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探讨天地玄妙的年代。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数术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纤维感,让人在阅读时能更专注于文字本身,而不被现代电子设备的纷扰所打扰。书脊的设计也很巧妙,既能稳当地平铺在桌面上,方便抄录和对照,又在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体面的位置。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手感”,而这套书的质感绝对达到了收藏级别。
评分从语言风格和行文的气韵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古典美学。它没有使用过多现代化的、带有理工科色彩的术语,而是保留了原著中那种古雅、沉稳的文风。虽然这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或者耐心去适应,但一旦进入这种语境,你会感到自己与古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共振。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尤其是在讲解那些涉及天干地支、神煞关系的段落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天地运行的敬畏之心。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科技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诗意和哲思。这种文字的力量,是冰冷的公式所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