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

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定
  • 打坐
  • 修行
  • 靜坐
  • 禪修
  • 坐禪
  • 入定
  • 佛教
  • 袁瞭凡
  • 蔣維喬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藝林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11913
商品編碼:16279688889

具體描述

靜坐法,即古之所謂內功也。古者養生之術,本有外功內功二者。醫術之藥餌針砭,治於已病;養生之外功內功,治於未病者也。自後世失其傳,習外功者多椎魯而無學,而內功又專為方士所用,附會陰陽五行坎離鉛汞諸說,其術遂涉於神秘,為縉紳先生所不道。夫世間事物,苟能積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間,本無神秘之可言。所謂神秘者,皆吾人為知識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作者簡介延佛法師,俗姓高,1959年8月22日燃燈古佛聖誕目生於佛教聖地河南鹿邑。禪宗祖庭少林寺雪庭福裕門下第三十四世接法傳人。齣傢前曾習易學、佛教、道教等傳統文化。1978年10月應徵入伍北京衛戍區,在京期間有緣接觸佛法。1979年開始學習佛法修習禪定。1983年榮退。1989年古_曆四月初八釋迦佛陀聖誕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禮上永下清老和尚為師,皈依三寶剃度齣傢。1992年古曆四月初八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1993年於雲南騰衝寶峰寺內,在佛、法、僧三寶前發下瞭地藏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1994年8月起參學於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2008年應邀主持北京房山天開興隆禪寺的重建,悲心高懸,不辭辛勞從緬甸請迴白玉大佛數尊。2010年榮任北京房山天開寺監院,並主持全院教務工作。山僧愛國愛教,道韭精進,菩提心堅,荷擔如來傢業,並不倦於將佛法普施於眾生,悲智雙運,樂空不二。
目錄園星子靜坐法
一篇 因是子靜坐法
自序
一章 原理篇
一節 人類之根本
第二節 全身之重心
第三節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第四節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第五節 重心即身心一緻根本
第六節 靜字之真義
第七節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第八節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第二章 方法篇
一節 姿勢
一、靜坐前後之注意
二、靜坐時之兩足
三、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四、靜坐時之兩手
五、靜坐時之顔麵目、耳、口及呼吸
六、靜坐時之心境
七、靜坐之時間
第二節 呼吸
一、自然呼吸
二、正呼吸
三、呼吸之練習
四、心窩降下與呼吸之關係
第三節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第三章 經驗篇
一節 幼年時代
第二節 青年時代
第三節 靜坐之發端
第四節 靜坐之繼續
第五節 靜坐之課程
第六節 初人手時之睏難
第七節 一次之震動
第八節 第二、三次之震動
第九節 二十餘年間之研究
第十節 靜坐宜知忘字訣
第十一節 靜坐不可求速效
第十二節 震動與成效無關係
第十三節 靜坐與睡眠之關係
第四節 靜坐與食物之關係

第二篇 因是子靜坐法續編
自序
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功夫
一節 調飲食
第二節 調睡眠
第三節 調伏三毒
……
靜坐要浹
修習止現坐禪法要
六妙法門

《禪定入門:袁瞭凡、蔣維喬的智慧與實踐》 目錄 前言:古往今來,禪定之光 第一章:認識禪定——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 1.1 禪定的本質:非宗教的內觀之道 1.2 禪定與修行的關係:心靈的健身房 1.3 禪定的益處: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第二章:袁瞭凡的警世恒言——從命運到覺醒 2.1 瞭凡四訓的時代背景與核心思想 2.2 “積善”的深意:行為的淨化與德行的養成 2.3 “改過”的力量:認識自我,超越局限 2.4 “忠恕”之道:人際和諧的基石 2.5 “謙德”的智慧:放下我慢,虛懷若榖 2.6 瞭凡的禪定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 第三章:蔣維喬的坐禪法要訣——方法與次第 3.1 蔣維喬的學術淵源與貢獻 3.2 坐禪的準備:環境、身體與心態 3.3 調身:姿勢的奧秘與放鬆技巧 3.4 調息:呼吸的規律與控製法門 3.5 調心:專注的藝術與雜念的處理 3.6 入定:從初步專注到深層寜靜的進階 3.7 禪定中的常見問題與解答 3.8 禪定與日常生活:將寜靜融入每一個當下 第四章:禪修實踐的進階之路 4.1 呼吸的深度探索:腹式呼吸與自然呼吸 4.2 身體的覺察:從頭頂到腳尖的全身掃描 4.3 意念的運用:觀想、跟隨與放下 4.4 情緒的處理:接納、觀察與轉化 4.5 專注力的培養:從一念不生到清明覺照 4.6 禪定的不同層次:初步定、未到定、近行定、安止定 第五章:將禪定融入生活 5.1 工作與學習中的禪定:提升效率與專注力 5.2 人際關係中的禪定:理解、包容與慈悲 5.3 麵對挑戰中的禪定:冷靜、智慧與韌性 5.4 享受當下的禪定:品味生活的美好 5.5 禪定是持續的旅程:精進不懈,持續成長 結語:開啓你的內在寜靜之旅 --- 前言:古往今來,禪定之光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曆內心的迷失與浮躁。我們渴望一份寜靜,一種清晰,一個可以安頓身心的處所。禪定,這項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恰恰為我們指引瞭一條迴歸內在的道路。它並非高不可攀的宗教儀式,而是一種人人皆可實踐的心靈鍛煉方法,一種通往覺知與和諧的鑰匙。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禪定的世界,通過深入解讀明代袁瞭凡先生的《瞭凡四訓》以及近代高僧蔣維喬先生的《坐禪法要訣》,汲取兩位智者的思想精髓與實踐經驗。袁瞭凡先生以其坎坷的人生經曆,深刻揭示瞭命運的轉變在於個人行為與德行的修煉,而這一切的根基,都離不開一顆平靜而覺醒的心。蔣維喬先生則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闢的論述,為我們係統地梳理瞭坐禪的理論與方法,使原本可能顯得神秘的禪定變得清晰可觸。 我們將從理解禪定的本質齣發,探討它與普遍意義上“修行”的關聯,並細緻地闡述禪定能夠為我們的身心靈帶來的諸多益處。隨後,我們將深入剖析《瞭凡四訓》中關於“積善”、“改過”、“忠恕”、“謙德”等核心觀念,理解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如何能夠成為我們淨化心靈、重塑命運的指南。接著,我們將跟隨蔣維喬先生的指引,係統地學習坐禪的準備工作、身體的調整、呼吸的運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調伏散亂的心念,最終達到入定的境界。 本書不僅關注理論的闡述,更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禪修實踐的進階之路,從呼吸的深度覺察到身體的細微感受,從意念的引導到情緒的轉化,層層遞進,幫助讀者逐步深化禪定體驗。最後,我們將迴歸生活,探討如何將禪定的智慧與寜靜切實地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與人際交往中,使禪定成為滋養生命、提升品質的持續力量。 願本書能成為您開啓內在寜靜之旅的良伴,助您在喧囂的世界中,尋迴那份屬於自己的平靜與自在。 --- 第一章:認識禪定——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禪定”可能與齣傢人的修行、神秘的宗教儀式或是難以企及的境界聯係在一起。然而,當我們剝離這些外在的標簽,深入其核心,會發現禪定是一種極為實用且普適的心靈訓練方法。它並非要求我們拋卻紅塵,而是教我們在紅塵中保持一份清醒與安寜。 1.1 禪定的本質:非宗教的內觀之道 從根本上說,禪定是一種培養專注力(Samadhi)和覺知力(Vipassana)的練習。它是一種嚮內看的功夫,通過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去觀察心念的生滅、情緒的起伏、身體的感受,而不加評判,不被牽引。這種嚮內觀照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認識到“我”的真實麵貌,而非被各種思緒、欲望、情緒所塑造的虛幻形象所裹挾。 禪定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宗教信仰。佛教雖然將禪定作為其修行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核心的訓練方法,如呼吸的覺察、身體的感受、心念的觀察,卻是跨越宗教界限的。許多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研究也已經證實,規律的禪定練習能夠有效緩解壓力、改善情緒、提升認知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將禪定理解為一種“心靈的健身操”,一種提升心理素質、培養內在力量的普世方法。 1.2 禪定與修行的關係:心靈的健身房 “修行”一詞,在現代語境中可能包含廣泛的意義,如道德的提升、知識的學習、技能的精進等等。而禪定,可以被視為一種最為核心且基礎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在心靈層麵的修行。 我們可以將生活看作是一場修行,而禪定則如同一個專門的“健身房”。在這個健身房裏,我們通過特定的練習,鍛煉我們的“心肌”,增強我們的“耐力”,提升我們的“靈活性”。 專注力訓練: 就像健身房裏的器械訓練能強化我們的肌肉一樣,禪定的專注力練習能夠訓練我們的“心肌”——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雜念所乾擾,導緻注意力渙散,效率低下。禪定通過引導我們一次次將注意力拉迴到專注的對象(如呼吸),從而有效地訓練和強化瞭我們的專注力。 情緒管理: 健身房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改善身體健康。而禪定則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情緒係統。通過觀察和接納情緒的生起與消散,我們不再被情緒所控製,而是能夠以更冷靜、更客觀的態度來麵對它們,從而達到情緒的平衡與和諧。 自我認知: 健身者通過觀察自己的身體,瞭解其優勢與不足,以便製定更有效的訓練計劃。同樣,禪定也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認知過程。通過嚮內觀察,我們能夠看清自己的思維模式、習慣性反應、隱藏的恐懼和渴望,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並進行有意識的調整。 因此,禪定是廣義“修行”的基石,是所有其他心靈成長與自我完善的基礎。離開瞭禪定,許多“修行”可能隻是停留在錶麵,缺乏內化的力量。 1.3 禪定的益處: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禪定的益處是多方麵的,它能夠從身、心、靈三個層麵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身體層麵: 緩解壓力與焦慮: 禪定能夠激活身體的副交感神經係統,降低皮質醇等壓力激素的分泌,從而有效緩解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和抑鬱情緒。 改善睡眠質量: 通過平復雜亂的思緒,減少睡前的大腦活動,禪定有助於更快地進入睡眠狀態,並提高睡眠的深度和質量。 增強免疫係統: 長期穩定的情緒狀態與良好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通過減輕壓力和改善情緒,禪定間接增強瞭身體的抵抗力。 緩解身體疼痛: 許多慢性疼痛與心理因素有關。通過提高對身體感受的覺察能力,並學習如何以不抗拒的態度麵對疼痛,禪定能夠幫助一些人減輕疼痛感。 改善呼吸係統: 禪定練習中對呼吸的關注,能夠引導人們采用更深、更規律的呼吸方式,從而提高身體的氧氣攝入量,改善肺活量。 心靈層麵: 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 持續的禪定練習能夠顯著提高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活躍度,這是負責注意力、決策和工作記憶的關鍵區域。 增強情緒調節能力: 學習觀察情緒而不被其裹挾,能夠使人不再輕易被憤怒、悲傷、恐懼等情緒所支配,從而做齣更理智、更積極的反應。 培養耐心與韌性: 禪定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過程。在練習中不斷麵對和剋服睏難,能夠逐步培養齣應對生活挑戰的耐心與韌性。 提高自我覺察力: 禪定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情感傾嚮和行為習慣,從而有機會打破負麵的循環,做齣更符閤自己內心意願的選擇。 增強幸福感與滿足感: 當我們不再過度追求外在的物質和成就,而是能夠從內在體驗到平靜與滿足時,幸福感自然會油然而生。 靈性層麵(非宗教意義上的): 深化生命意義的探索: 隨著內心寜靜的增長,人們會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培養慈悲與同情心: 當我們越發瞭解自己內心的運作,也越發能夠理解他人的不易。這份理解與接納,自然會轉化為對他人的慈悲與同情。 體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深入的禪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小我的限製,體驗到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愛與接納,這種愛並非基於條件,而是源於存在的本身。 與當下連接: 禪定讓我們從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擔憂中解脫齣來,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體驗到生命的鮮活與充實。 總之,禪定並非一種神秘的“飛升”,而是迴歸真實、連接內在、實現身心靈和諧統一的紮實途徑。它是一份送給自己的珍貴禮物,一份能夠伴隨我們一生、滋養我們生命的智慧。 --- 第二章:袁瞭凡的警世恒言——從命運到覺醒 袁瞭凡先生(1532年—1606年),字坤儀,號瞭凡,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傢和思想傢。他的人生經曆跌宕起伏,從最初的科舉失意、命運多舛,到晚年通過勤勉修德而改變人生軌跡,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並留下瞭影響深遠的《瞭凡四訓》。《瞭凡四訓》並非一本深奧的佛經,而是袁瞭凡先生以自身經驗為證,寫給子孫後代,也是寫給所有渴望改變命運之人的一部人生指導手冊。它核心的理念,在於強調“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積極人生觀,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則在於“積善”、“改過”、“忠恕”、“謙德”等一係列德行的實踐。 2.1 瞭凡四訓的時代背景與核心思想 袁瞭凡所處的明代,社會思潮活躍,既有儒傢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也有佛教因果輪迴的思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的人生起初似乎被宿命論所籠罩。他曾遭遇著名命相傢孔介石的預測,命其“不過舉人,壽止五十三歲”,一生貧寒無子。在年輕時,他對這些預言深信不疑,一度消沉頹廢。 然而,在遇到瞭雲榖禪師之後,他的生命軌跡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雲榖禪師並沒有直接點化他,而是讓他去坐禪。在十多天的禪定中,袁瞭凡深刻地認識到瞭自己過去的種種缺點與過失,體會到瞭心念的強大力量。雲榖禪師告訴他:“命自我造,福自我求”,點醒瞭他命運並非天定,而是可以通過個人的行為和心念來改變。 《瞭凡四訓》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 命運的改變在於心念和行為: 過去我們認為的“命運”,很多時候是我們自身不善的心念和行為所招緻的惡果。通過改變心念,淨化行為,我們就能逐步改變“命”。 修行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積極入世: 袁瞭凡並非遁入空門,而是將禪定的智慧融入世俗生活,在傢庭、事業、人際關係中實踐德行,以此來創造更美好的命運。 德行的力量是無窮的: 善行能夠積纍福報,改過能夠化解罪業,忠恕之道能夠促進和諧,謙遜之心能夠帶來成長。這些看似平凡的德行,是支撐一個人獲得幸福與成功的基石。 2.2 “積善”的深意:行為的淨化與德行的養成 “積善”是《瞭凡四訓》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並非簡單的行善事,而是指從根本上淨化自己的心念,並將這份善意體現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之中。 從心念的善開始: 袁瞭凡強調,善行首先發於善念。當我們心中存有惡意、貪婪、嫉妒時,即使錶麵上做瞭善事,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功德。因此,修善的第一步,是培養清淨、慈悲、喜捨的心念。 善的廣度與深度: 善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更包括廣義上的“利他”。這可以體現在: 與人為善: 看到彆人成功,心生歡喜,而非嫉妒;看到彆人遭遇不幸,心生同情,願意提供幫助。 忠於職守: 無論身處何職,都要盡心盡力,不敷衍,不懈怠,為社會做齣貢獻。 孝敬父母,愛護傢人: 這是最基礎的善行,也是傢和萬事興的根本。 戒殺放生: 尊重生命,不以殺戮為樂。 勸人嚮善: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感化他人,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 善行的量化與記錄: 袁瞭凡先生曾提倡“功過簿”,記錄下自己每天的善行與過失,並給不同的行為設定功過分數。這種方法雖然帶有一定的儀式感,但其核心在於培養一種“常存敬畏,時時檢點”的習慣,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做得好,哪些方麵需要改進。這是一種將抽象的善念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有效方式。 善行不求迴報: 真正的積善,是齣於內心的純粹,不期待任何形式的迴報。當我們不計較得失,不求名利,所做的善行纔能真正增長我們的福報。 2.3 “改過”的力量:認識自我,超越局限 “改過”是與“積善”相輔相成的關鍵。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意識到自己的過失,並有勇氣去改正。 認識過失的根源: 很多過失源於我們無始劫以來形成的習氣和錯誤的認知。比如,因為貪婪而偷盜,因為嗔恨而傷人,因為愚癡而誤事。改過首先需要深入地認識這些過失的根源。 勇於承認與懺悔: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過飾非,拒絕承認。真誠的懺悔,是改過的前提。這並非僅僅是嘴上說說,而是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此感到愧疚。 具體地改正: 改過不能停留在口頭,而需要具體的行動。例如,如果曾有過欺騙他人的行為,那麼在今後的生活中,就要堅守誠信,言齣必行。如果曾有過暴躁易怒的脾氣,那麼就要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意識地去壓製和轉化自己的情緒。 改過的三種方式: 1. 有意的過失,立即改正: 比如,說瞭不該說的話,馬上道歉。 2. 無意中的過失,以後不再犯: 比如,不小心碰到瞭東西,雖然已經發生瞭,但要警醒自己下次更加小心。 3. 過去的嚴重過失,用積善來彌補: 對於一些已經造成的傷害,可以通過做更多的善事來化解。 改過是持續的過程: 改過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地自我反省和調整的過程。每一次改過,都是一次心靈的成長,一次嚮更美好自我的邁進。 2.4 “忠恕”之道:人際和諧的基石 “忠恕”是儒傢思想的核心,也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袁瞭凡先生將其融入人生修養,強調瞭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態度。 忠: 這裏的“忠”不僅僅是指對君主的忠誠,更廣泛地指一種“盡心盡力,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事忠: 對待自己的工作、學業、責任,都要有始有終,盡心盡力,不敷衍塞責。 對人忠: 對朋友、傢人、同事,要講誠信,說到做到,不欺騙,不背叛。 對自己忠: 忠於自己的良知,堅守道德原則,不違背自己的內心。 恕: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態度。 換位思考: 在與人交往中,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難處。 包容寬待: 對於彆人的缺點和過失,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而不是苛責。 避免傷害: 不做會傷害他人的事情,不說會傷害他人的話。 以德報怨(有限度): 在可能的情況下,以善意化解怨恨,但並非縱容惡行。 “忠恕”二字,閤起來便是“盡心為人,推己及人”。當我們用“忠”來要求自己,用“恕”來對待他人時,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更加融洽、和諧。 2.5 “謙德”的智慧:放下我慢,虛懷若榖 “謙德”是所有成就的基石,也是避免災禍的保護傘。驕傲自大,是心靈衰敗的開始,而謙遜則能夠帶來持續的成長與福報。 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無論我們在哪個領域取得瞭多大的成就,與浩瀚的宇宙、漫長的時間相比,我們都是渺小的。保持這份謙卑,能夠讓我們不至於迷失。 虛心學習: 謙遜的人,總是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嚮他人學習,接受不同的意見。這使得他們能夠不斷進步,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 感恩與尊重: 謙遜使我們懂得感恩,感恩一切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同時,也讓我們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觀點和生活方式。 避免傲慢的陷阱: 傲慢是許多悲劇的根源。它濛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聽不進勸告,犯下不可挽迴的錯誤。袁瞭凡先生正是通過對“慢”的深刻認識,纔得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謙受益,滿招損: “滿”是指驕傲自滿,而“謙”則是謙虛謹慎。曆史和現實都證明,隻有保持謙遜,纔能持續獲得成長和幸福,否則,即便是曾經輝煌,也可能走嚮衰敗。 2.6 瞭凡的禪定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 袁瞭凡先生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他的《瞭凡四訓》本身就是一本實踐手冊。他通過: 坐禪體驗: 接受雲榖禪師的指點,通過坐禪認識到心念對命運的影響。 刻意練習: 記錄功過,時時檢點,將“積善”、“改過”變成日常的功課。 融入生活: 在擔任官職期間,他力行清廉,不貪不腐,積極為民辦實事,這便是“忠”與“善”的實踐。 教育後代: 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寫成《瞭凡四訓》,教導子孫後代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改變命運。 袁瞭凡的故事告訴我們,命運並非不可改變的宿命,而是我們心念與行為的摺射。通過積極地實踐“積善”、“改過”、“忠恕”、“謙德”,我們就能如同袁瞭凡先生一般,重塑自己的人生,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與輝煌。而這一切的實踐,都離不開一顆平靜、覺醒、充滿善念的心,這正是禪定所要培養的。 --- 第三章:蔣維喬的坐禪法要訣——方法與次第 蔣維喬先生(1873年—1961年),字竹莊,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佛學傢、教育傢、翻譯傢。他一生緻力於佛學研究與傳播,著有《因是子靜坐法》、《因是子內經講義》等,對中國近現代的禪定和養生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他的《坐禪法要訣》,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條理清晰的論述,為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易學的坐禪入門方法,讓原本可能顯得神秘的禪定變得觸手可及。 3.1 蔣維喬的學術淵源與貢獻 蔣維喬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同時又具備現代科學精神。他將佛學中的禪定智慧與中醫的養生理論相結閤,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身心一如”的養生觀。他認為,坐禪不僅僅是宗教的修行,更是一種有效的身心鍛煉方法,能夠調節生理機能,淨化精神,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他的貢獻在於: 科學化闡述坐禪: 他用現代人的語言和邏輯,係統地解釋瞭坐禪的原理、方法和益處,打破瞭人們對禪定的神秘感。 強調身心一體: 他將身體的調整(調身)、呼吸的控製(調息)與心念的引導(調心)視為一體,缺一不可。 提供實踐指導: 他為初學者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和注意事項,使普通人也能有效地進行坐禪練習。 普及身心健康知識: 他的著作不僅傳播瞭禪定的方法,也普及瞭許多關於身體、呼吸和心理健康的知識。 3.2 坐禪的準備:環境、身體與心態 在開始坐禪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進入狀態,並獲得更好的體驗。 選擇閤適的環境: 安靜: 選擇一個不受打擾、相對安靜的場所,以減少外界乾擾。可以選擇自己的房間、書房,或者寺廟的禪堂。 整潔: 保持環境的清潔,避免雜亂,有助於心情的舒暢。 溫度適宜: 避免過冷或過熱,選擇一個讓人感到舒適的溫度。 光綫柔和: 避免強光直射,柔和的光綫有助於放鬆。 穿著舒適的衣物: 穿著寬鬆、柔軟、透氣的衣物,避免穿著過緊或束縛身體的服裝。 鼕季注意保暖,可以在腿上蓋一條毯子。 選擇閤適的時間: 清晨: 剛起床,頭腦相對清醒,雜念較少。 睡前: 幫助放鬆,提高睡眠質量。 餐後2-3小時: 避免在飽腹或飢餓時練習,以免影響消化或引起不適。 調整心態: 放鬆: 帶著放鬆的心情來練習,不要有任何期待或壓力。 耐心: 坐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堅持。 好奇: 以一種好奇的心態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觀察身體的感受。 不評判: 在練習過程中,無論齣現任何感受或念頭,都盡量以一種不評判的態度去觀察。 3.3 調身:姿勢的奧秘與放鬆技巧 良好的坐姿是坐禪的基礎,它能幫助我們保持身體的穩定,減少不適,並促進氣血的暢通。 基本的坐姿: 單盤(屈膝式): 一條腿盤在另一條腿的上麵,兩膝略微接觸地麵。 雙盤(毗盧式): 兩條腿都盤在另一條腿上,腳心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方。雙盤的穩定性更好,但對身體柔韌性要求較高。 散盤: 雙腿自然交叉,比較隨意,適閤初學者。 跪坐: 坐在墊子上,膝蓋著地。 椅子坐: 如果盤腿睏難,也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麵,背部挺直,不依靠椅背。 身體的其他要點: 脊柱中正: 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麯綫,不前屈,不後仰,好像有一根綫從頭頂嚮上牽引。 頭部正直: 下巴微收,頸部放鬆,頭頂百會穴虛領上頂。 肩部放鬆: 肩膀自然下垂,放鬆,避免聳肩。 肘部微麯: 肘部可以略微彎麯,自然放置在身體兩側或大腿上。 手勢(法界定印): 將一隻手的手心嚮上,放在另一隻手的手心上,兩隻手的拇指輕輕相觸,形成一個橢圓形。這是最常用的手勢,有助於心念的集中。也可以將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掌心嚮下。 舌抵上齶: 舌尖輕輕抵住上齶,這有助於連接任督二脈,促進津液的産生。 放鬆技巧: 在進入正式坐禪前,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放鬆全身的肌肉。 在坐姿調整完畢後,可以進行幾次深呼吸,有意識地將身體的緊張感排齣。 觀想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放鬆下來,從頭頂到腳尖,感受身體的重量下沉。 3.4 調息:呼吸的規律與控製法門 呼吸是生命的氣息,也是連接身心、幫助專注的有力工具。調息是坐禪中的關鍵環節。 自然呼吸: 初學者最重要的是學習“如實呼吸”,即不刻意控製,隻是去觀察和感受呼吸的自然進齣。 感受氣息在鼻孔的進齣,體會吸氣時的涼意,呼氣時的暖意。 感受氣息進入腹部,再排齣腹部,體會腹部的起伏。 腹式呼吸: 蔣維喬先生提倡的“腹式呼吸”是坐禪中常用的呼吸法。 吸氣時,感覺氣息逐漸充滿腹部,腹部自然嚮外鼓起。 呼氣時,腹部自然嚮內收縮,將腹中的濁氣排齣。 腹式呼吸能夠使呼吸變得深沉、緩慢、有力,有助於平復心神,濡養髒腑。 調勻呼吸: 逐漸將呼吸調整得深、長、細、勻。 吸氣和呼氣的時間盡量相等,或者呼氣略長於吸氣。 避免呼吸過淺、過促,也不要屏息。 觀察呼吸: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每一次吸氣和呼氣。 數息:從一數到十,然後重新開始。如果數錯瞭,就從一數起。這是幫助心念不散亂的初步方法。 隨息:不數數,隻是如實地跟隨呼吸的進齣,不加乾涉。 3.5 調心:專注的藝術與雜念的處理 調心是坐禪的核心,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它意味著將散亂的心念收攏,培養專注與覺知。 將心安住: 選擇一個專注的對象,如呼吸、身體的某個部位、一個簡單的意念(如“無”)。 將心安住在這個對象上,就像牽著一個調皮的孩子,一次次地將其拉迴來。 麵對雜念: 雜念是坐禪中最常見的現象。重要的是,不要因為雜念的齣現而感到沮喪或生氣。 認識雜念: 知道它們隻是心念的生滅,如同天上的浮雲,來瞭又去,不必追逐,也不必壓製。 不隨境轉: 看到雜念,隻是淡淡地看一眼,然後將注意力重新拉迴到專注的對象上。 不抗拒: 試圖壓製雜念,往往會適得其反,使雜念更加頑固。接納它們的存在,然後自然地放下。 轉化雜念: 隨著禪定程度的加深,一些雜念會自動消散,或者轉化為更平靜的覺知。 培養覺知: 覺知是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正在想什麼,正在感受什麼,而不被情緒所裹挾。 坐禪的過程,就是不斷培養覺知力的過程。從覺知呼吸,到覺知身體的感受,到覺知心念的流動。 3.6 入定:從初步專注到深層寜靜的進階 “入定”是禪定的目標,它並非一個突然的事件,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初步的專注: 當心念能夠持續地安住在呼吸或選定的對象上,不輕易散亂,這便是初步的專注。 寜靜的體驗: 隨著專注力的增強,身心的緊張感逐漸減輕,內心會湧現齣一種平靜、安寜的感覺。 心念的稀疏: 雜念不再頻繁地湧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晰、開放的覺知狀態。 身心的閤一: 身體的感受與心念的活動逐漸融為一體,感受到一種整體的和諧。 定境的感受: 在更深的定境中,可能會體驗到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寜靜、喜悅,甚至是與一切連接的感受。 3.7 禪定中的常見問題與解答 身體不適: 如腿麻、腰痛。剛開始練習,身體可能需要適應。可以嘗試調整姿勢,或稍作休息,然後重新開始。堅持下去,身體的柔韌性和耐力會逐漸增強。 心念散亂: 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因此氣餒,重要的是反復練習,將注意力拉迴來。 昏沉或煩躁: 昏沉可能是因為疲勞或呼吸太淺;煩躁可能是因為有事掛心。可以嘗試深呼吸,或者調整坐姿,讓身體更放鬆。 睡眠問題: 如果坐禪後失眠,可能是因為坐禪時過於亢奮。可以嘗試在睡前幾小時練習,或者調整呼吸,使其更柔和。 3.8 禪定與日常生活:將寜靜融入每一個當下 坐禪練習結束後,可以將這份寜靜和覺知帶入日常生活。 將覺知帶入日常活動: 在吃飯、走路、工作時,有意識地去感受當下的體驗。 處理情緒: 當負麵情緒齣現時,嘗試用觀察和接納的態度來麵對,而不是被其吞噬。 保持專注: 在處理工作或學習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 蔣維喬先生的坐禪法要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平靜的大門。通過係統的學習和持之以恒的實踐,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和諧。 --- 第四章:禪修實踐的進階之路 當您掌握瞭坐禪的基礎方法,並開始感受到一些身心的變化時,便可以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禪修實踐。這並非意味著要放棄基礎,而是在穩固的基礎上,進行更精細、更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深化禪定的體驗,拓展覺知的邊界。 4.1 呼吸的深度探索:腹式呼吸與自然呼吸 在基礎的腹式呼吸熟練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呼吸的微妙之處。 腹式呼吸的精細化: 勻吸勻呼: 嘗試讓吸氣和呼氣的時間更為精確地相等,比如吸氣四秒,呼氣四秒。這需要刻意的練習,逐漸達到一種平滑、流暢的節律。 長吸長呼: 在保持勻稱的基礎上,逐漸延長吸氣和呼氣的時長,比如吸氣六秒,呼氣六秒,甚至更長。但前提是保持自然舒適,不産生憋氣或不適感。 深腹式呼吸: 更加注重腹部的擴張和收縮,讓氣息能夠更深地沉入丹田(腹部肚臍下方),帶來更強的穩定感和能量感。 自然呼吸的精細觀察: 不加乾預的覺察: 有時,最深的禪定恰恰來自於對呼吸最自然狀態的全然接納。放下所有控製的念頭,隻是如實地感受每一次氣息的生滅,感受身體隨著呼吸發生的細微變化。 鼻孔的感受: 細緻地體會吸入的空氣在鼻腔的感覺,是微涼還是微暖?呼齣的空氣在鼻孔的感覺,是微暖還是微涼?鼻腔的濕度、流動感等等。 喉嚨的感受: 感受氣息通過喉嚨時,喉部是否有任何細微的牽動或阻礙。 胸腔的起伏: 感受胸腔隨著呼吸的微妙起伏,以及隨之而來的身體的細微變化。 4.2 身體的覺察:從頭頂到腳尖的全身掃描 身體是我們心念的載體,對身體感受的細緻覺察,是連接身心、化解緊張的重要途徑。 係統性掃描: 將注意力從頭頂開始,慢慢地嚮下移動,逐一掃描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頭頂、前額、眼眶、臉頰、下巴: 感受這些部位的肌肉是否放鬆,是否有任何緊綳感。 頸部、肩膀: 重點放鬆,很多壓力會堆積在這裏。 手臂、手掌、手指: 感受手臂的重量,手指的細微感受。 胸部、腹部: 感受呼吸帶來的起伏,以及腹部內髒的運作。 背部、腰部: 保持脊柱中正的同時,感受背部肌肉的放鬆。 臀部、大腿、小腿、腳踝、腳掌、腳趾: 感受身體與地麵接觸的重量感,以及四肢的放鬆程度。 覺察身體的能量流動: 在放鬆的基礎上,嘗試去感受身體內部的能量流動。這可能是一種溫熱感,一種酥麻感,或者是一種微妙的振動。 尤其是在調息和調身得當的情況下,會更容易體驗到氣感在身體內的運行。 接納身體的不完美: 在掃描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身體的某些部位存在疼痛、酸麻、僵硬等不適。 重要的是,不要抗拒這些感受,而是以一種接納、關懷的態度去觀察它們。嘗試將呼吸帶到這些區域,如同輕輕地撫慰。 隨著禪定的深入,很多身體的僵硬和不適會逐漸消解。 4.3 意念的運用:觀想、跟隨與放下 意念是心念活動的載體,通過對意念的引導和運用,可以深化禪定的體驗。 觀想(Visualisation): 對象觀想: 觀想特定的對象,如一朵白色的蓮花,一盞明亮的燈,或者佛菩薩的形象。觀想時,要盡力使其清晰、生動,但同時也要保持不執著。 狀態觀想: 觀想某種積極的狀態,如平靜、喜悅、慈悲。通過觀想,將這種狀態逐漸植入心田。 注意事項: 觀想時,避免過度用力,以免産生新的緊張。當觀想的對象逐漸模糊,或者齣現瞭其他念頭時,可以自然地將其放下,迴歸到呼吸的覺察。 意念的跟隨: 當心念自然地産生某個念頭時,不立即去抗拒,而是嘗試跟隨它,觀察它的來龍去脈。 例如,當産生一個關於過去的記憶時,跟隨這個記憶,看看它背後隱藏著什麼情緒,什麼需求。 跟隨的目的是為瞭更深入地理解心念的運作規律,而不是為瞭沉溺其中。 意念的放下: 這是禪修中的核心技巧。當識彆齣不必要的、乾擾性的念頭時,要學會自然地將其放下。 放下並非強行推開,而是如同雙手捧水,越是用力,水流失得越快。 最好的放下,是當我們意識到念頭的存在,然後自然地將注意力移開,迴歸到當下。 “無所得”的放下:最終的目標是做到,無論是什麼念頭,都能坦然接受,又坦然放下,不留痕跡。 4.4 情緒的處理:接納、觀察與轉化 情緒是心靈的直接反應,學會如何與情緒相處,是身心健康的關鍵。 接納情緒: 無論是喜悅、悲傷、憤怒還是恐懼,都是一種自然的心靈體驗。 不要評判自己為什麼會産生某種情緒,也不要認為某種情緒是“不好”的。 允許情緒的存在,如同允許天氣變化一樣。 觀察情緒: 當情緒升起時,將其視為一個需要觀察的對象。 感受情緒在身體中的位置: 憤怒可能集中在胸口,悲傷可能在喉嚨或胸腔,焦慮可能在腹部。 感受情緒的質地: 它是尖銳的,沉重的,還是輕飄的? 觀察情緒的生滅: 任何情緒都不是永恒的,它們都有一個生起、發展、消散的過程。耐心觀察這個過程。 轉化情緒: 通過呼吸: 當你接納並觀察瞭情緒,可以嘗試將呼吸帶入情緒所在的身體區域,幫助其流動和消散。 通過慈悲: 對自己産生的情緒,以一種慈悲的心態去對待,理解它背後的需求或傷痛。 通過智慧: 運用智慧去分析情緒産生的根源,認識到它是否真實,是否值得被如此放大。 放下執著: 很多情緒的延續,是因為我們對某個念頭或事件的執著。學會放下,情緒自然會減弱。 4.5 專注力的培養:從一念不生到清明覺照 專注力是禪定的核心能力,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更有效地處理問題。 從“一念不生”到“不被念頭帶走”: “一念不生”是理想狀態,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更現實的目標是“不被念頭帶走”。 這意味著,即使雜念很多,我們也能一次次地將注意力拉迴到專注的對象上。 這種反復拉迴的過程,本身就是在訓練專注力。 “清明覺照”: 當專注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便能夠進入“清明覺照”的狀態。 “清明”是指心境的清晰、明朗,沒有任何雜念的乾擾。 “覺照”是指能夠清晰地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發生,包括外境的現象,內心的感受,以及思維的活動。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如實地認識事物,不受主觀的偏見和情緒的乾擾。 專注力的擴展: 隨著練習的深入,專注力可以從最初的一個對象(如呼吸),逐漸擴展到身體的整體感受,再到周圍的環境,直至對一切現象的覺察。 4.6 禪定的不同層次:初步定、未到定、近行定、安止定 禪定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通常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 未到定(近分定): 這是指達到瞭一種相對穩定的、持續的專注狀態。 心念雖然仍有散亂,但已經能夠較長時間地安住,雜念齣現的頻率和強度都顯著降低。 身體的放鬆感增強,內心感到寜靜、愉悅。 近行定: 這是指進入瞭一種非常接近“安止定”的專注狀態。 此時,心念非常穩定,幾乎不再散亂,覺知力非常敏銳。 身體的感受可能變得非常微弱,甚至消失,進入一種輕安的狀態。 安止定(根本定): 這是指進入瞭深層的禪定狀態,也稱為“三昧”或“入定”。 在安止定中,心念完全寂靜,進入一種無思無念、純粹覺知的狀態。 可能體驗到超越物質和概念的深層寜靜、喜悅,以及與萬物融為一體的感受。 安止定的體驗因人而異,也因所修習的法門而有所不同。 每一次的禪修實踐,無論其深度如何,都是一次寶貴的積纍。重要的是保持一顆持續學習、不斷探索的心,循序漸進,享受這個內在成長的旅程。 --- 第五章:將禪定融入生活 禪定的目的並非是逃離現實,而是為瞭更好地活在現實中。當我們將禪定的智慧和寜靜帶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便不再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滋養生命、提升品質的強大力量。 5.1 工作與學習中的禪定:提升效率與專注力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工作和學習是壓力最大的領域之一。禪定的實踐能夠幫助我們以更高效、更平靜的狀態應對挑戰。 提升專注力: 坐禪訓練的專注力,可以直接應用於工作和學習中。在處理任務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減少分心。例如,在閱讀時,專注於理解文字;在寫報告時,專注於邏輯和錶達。 減少拖延: 很多時候,拖延源於對任務的恐懼或壓力。通過禪定的平靜心,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接納任務,分解目標,從小處著手,從而剋服拖延。 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思維不再被雜念和情緒所睏擾時,我們能夠更清晰地分析問題,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在麵對復雜項目時,坐禪後的頭腦會更加清晰,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 管理壓力: 在工作中遇到挫摺或壓力時,可以運用禪定的呼吸技巧來平復情緒,緩解緊張。例如,在會議前或處理棘手問題時,進行幾次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提升創造力: 當心境寜靜時,思維會更加活躍,靈感也更容易湧現。許多藝術傢、科學傢都通過冥想來激發創造力。 5.2 人際關係中的禪定:理解、包容與慈悲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充滿挑戰的領域。禪定能夠幫助我們以更積極、更和諧的方式與他人互動。 增強同理心: 禪定讓我們更能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從而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時,誤解和衝突就會大大減少。 培養耐心與包容: 麵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時,禪定讓我們能夠以更耐心、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是立刻評判或指責。 減少衝突: 當我們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用冷靜、理性的方式溝通時,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就可以避免。即使發生分歧,也能以更建設性的方式去解決。 提升溝通效果: 帶著覺知去傾聽,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意圖。帶著平靜的心去錶達,能夠使自己的話語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散發正能量: 內心平靜、充滿慈悲的人,自然會散發齣一種積極、溫暖的氣場,吸引周圍的人,改善人際氛圍。 5.3 麵對挑戰中的禪定:冷靜、智慧與韌性 人生充滿瞭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禪定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這些考驗。 保持冷靜: 在突發事件或危機麵前,保持冷靜是至關重要的。坐禪訓練我們麵對壓力時的覺察力,使我們能夠在緊張時保持一份內在的穩定。 做齣明智的決策: 混亂的思緒不利於決策。禪定後的清晰頭腦,能夠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做齣更理智、更符閤長遠利益的選擇。 培養情緒韌性: 麵對失敗、損失或痛苦時,我們不會輕易被打垮。禪定幫助我們認識到,一切都是無常的,學會接受並從中學習,重新站起來。 減輕恐懼感: 很多恐懼源於對未知的擔憂。通過禪定,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恐懼”本身,並學習如何與它共處,而不是被它奴役。 發現內在的力量: 即使在最睏難的時候,禪定也能幫助我們連接到內在的寜靜和力量,相信自己有能力剋服睏難。 5.4 享受當下的禪定:品味生活的美好 禪定不僅僅是麵對睏難時的工具,更是用來品味生活、提升幸福感的途徑。 覺察生活中的小確幸: 吃飯時,品味食物的滋味,感受身體吸收營養的過程。 走路時,感受腳與地麵的接觸,感受微風拂過臉頰。 與傢人朋友交談時,全心投入,感受連接的溫暖。 欣賞自然的美: 靜靜地觀察一朵花,一片葉子,或者天空的雲彩。 感受陽光的溫暖,雨滴的清新,風的輕拂。 大自然是最好的禪修場所,與自然融為一體,可以帶來深刻的平靜。 培養感恩之心: 有意識地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並對此心懷感恩。 感恩傢人、朋友的陪伴,感恩身體的健康,感恩生命的存在。 體驗簡單的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快樂”是建立在外在條件的。 禪定讓我們發現,內在的平靜本身就是一種最純粹、最持久的快樂。 5.5 禪定是持續的旅程:精進不懈,持續成長 禪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標,而是一個持續的旅程,一個不斷深化、不斷拓展的過程。 持之以恒: 無論時間長短,每天堅持練習,即使隻是幾分鍾,也能積纍顯著的效果。 循序漸進: 不要急於求成,耐心跟隨自己的節奏,享受每一個階段的體驗。 開放的心態: 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對任何新的體驗和領悟都保持開放。 反思與調整: 定期迴顧自己的練習,反思遇到的睏難和取得的進步,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練習方法。 尋求支持: 如果可能,可以參加禪修課程,與有經驗的老師或同修交流,獲得指導和鼓勵。 將禪定融入生活,意味著將這份寜靜、清晰和智慧,滲透到我們存在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瞬間。它將幫助我們活得更加真實、更加自在、更加有意義。 --- 結語:開啓你的內在寜靜之旅 我們已共同走過瞭對禪定的初步認識,領略瞭袁瞭凡先生與蔣維喬先生的智慧之光,並係統地學習瞭坐禪的實踐方法。從認識禪定的本質,到理解命運的奧秘,從掌握調身、調息、調心的訣竅,到探索更深層次的禪修進階,我們已經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寜靜的大門。 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讓您成為一位禪定大師,而是希望您能夠通過這些文字和方法,點燃您對內在探索的興趣,並勇敢地邁齣實踐的腳步。禪定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您每一次的呼吸之間,就體現在您每一次的專注之中,就存在於您對當下片刻的全然體驗之中。 請記住,每一次的坐禪,每一次的覺察,都是一次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在這個對話中,您會逐漸放下不必要的負擔,清理內心的塵埃,發現那個本自具足、充滿智慧與力量的自己。 將禪定的寜靜帶入您的工作,讓它幫助您提高效率,減少壓力;帶入您的人際關係,讓它幫助您增進理解,化解衝突;帶入您生活的點滴,讓您能夠品味當下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喜悅。 禪定的旅程,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成長的過程。它需要您的耐心、您的毅力、您的真誠。但請相信,這份投入,將為您帶來最豐厚的迴報——一種深入骨髓的平靜,一種超越外境的喜悅,一種真正自在而有意義的人生。 願您在這趟內在的旅程中,收獲滿滿,活齣生命的精彩!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這個書名,我仿佛已經置身於一片寜靜的禪境之中。一直以來,我對佛教的禪修方法都充滿瞭好奇,特彆是“禪定”這個概念,總讓我覺得它是一種能夠淨化心靈、提升智慧的神秘力量。這本書的名字涵蓋瞭“打坐”、“修行”、“靜坐”、“禪修”、“打禪”、“坐禪法要訣”、“入定”等諸多關鍵詞,這讓我覺得它一定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體係非常完整的禪定入門指南。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最基礎的打坐姿勢、呼吸方法講起,逐步引導我進入更深的禪定狀態。特彆是“法要訣”和“入定”的字眼,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渴望瞭解如何纔能真正地“入定”。“袁瞭凡”和“蔣維喬智”的名字也為這本書增添瞭一份神秘感,不知道他們會帶來怎樣獨特的見解或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禪修世界的啓濛之書。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猶如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平和而堅定的語調,召喚著每一個渴望心靈成長的人。我一直對佛教的智慧抱有深深的敬意,而“禪定”更是其中最神秘也最吸引我的部分。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能讓一個人如此超然物外,獲得內心的安穩?這本書集結瞭“打坐”、“修行”、“靜坐”、“禪修”、“打禪”、“坐禪法要訣”、“入定”等如此多的關鍵詞,讓我覺得它像是一本寶藏地圖,指引著通往禪定殿堂的每一個角落。我希望這本書能解答我心中關於如何開始打坐的種種疑問,例如坐姿、呼吸的調整,以及如何應對雜念的紛擾。特彆是“蔣維喬智”這個名字,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想象,或許是某種獨特的見解,或是深刻的修行體悟。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修行路上的燈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嚮。

評分

《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我一直被“禪定”這兩個字所吸引,覺得它代錶瞭一種超脫凡俗、獲得內心平靜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這樣完全的初學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入門路徑。從“打坐”、“靜坐”開始,到“禪修”、“打禪”,再到最終的“坐禪法要訣”和“入定”,這一係列的詞語勾勒齣瞭一條從基礎到精深的修行脈絡。我特彆好奇“袁瞭凡”和“蔣維喬智”在這本書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是否會分享自己的修行心得,或者講述一些與禪定相關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深入淺齣,既有理論的闡述,更有實踐的指導,讓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禪定的魅力,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受益。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心靈休憩的港灣,讓我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寜。

評分

翻開這本《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古老而寜靜的畫麵。這本書的名字就如同一個溫暖的邀請,把我從喧囂的塵世拉迴內心深處。我一直夢想著能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在紛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明,不被外界的聲音所乾擾,而“禪定”二字,恰恰是我心之所嚮。我特彆喜歡“打坐”、“修行”、“靜坐”這些詞語,它們代錶瞭一種腳踏實地的實踐,意味著這本書不會隻是空談理論,而是會給齣切實可行的指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一步步地去感受身體的放鬆,呼吸的調和,以及思緒的寜靜。那些關於“法要訣”和“入定”的描述,讓我充滿期待,仿佛能窺見通往內心深處那片寜靜之海的秘密。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把開啓內心智慧的金鑰匙,讓我在修行路上不再迷茫。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確實很吸引人,《禪定入門 袁瞭凡 打坐 修行 靜坐入門 禪修 打禪 坐禪法要訣 入定 佛教書籍 蔣維喬智》。光看名字,我就能想象齣這是一本深入淺齣的關於禪修的指南。我一直對佛教的修行方法很感興趣,尤其是禪定,總覺得那是一種能讓人內心平靜,獲得智慧的途徑。這本書集閤瞭這麼多相關的關鍵詞,讓我覺得它囊括瞭從基礎到進階的各種內容。我尤其對“袁瞭凡”和“蔣維喬智”這兩個名字感到好奇,不知道他們在這本書裏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作者、是故事人物,還是某種傳承的代錶?“坐禪法要訣”和“入定”這些詞,更是直擊我作為初學者的痛點,希望能有清晰的指引,幫助我理解並實踐這些看似高深的技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讓我能夠真正地開始我的禪修之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易於理解,不要過於晦澀,這樣我這個門外漢纔能真正受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