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传统工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信息,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传统工艺遭遇现代工业巨大冲击的今天,合理地保存、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工艺,理应如同保护文物一般受到重视。本卷作者大多专业或业余从事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挚爱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及其创造的文明,默默地耕耘在中国科技史研究这门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学科之中。本卷各章节都是他们多年专研的成果。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共13卷,包括综论、技术思想、陶瓷、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家具、雕塑造纸和印刷、金银细工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等,作者系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本书为该丛书之一“金属工艺”,内容包括:概论、冶金术、铸造、锻造、特种工艺。
作者简介:
谭德睿,1936年11月出生,1961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任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历任技术科副科长、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从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铸造史和艺术铸造研究。1997年曾赴美、德讲学及演讲。曾发表30多篇论文,主编《艺术铸造》、《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腊铸造》等3部著作。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获198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及1989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孙淑云,1945年3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1972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冶金与材料史的研究与教学。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港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曾任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代表性著作:《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代表性论文: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序言:
总序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先进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首批共13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和民间手工艺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预期在世纪交替之际完成此项工作。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首批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备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2004年8月
欢迎光临小店
目录:
章 概论
节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历史分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青铜技术
第三节 早期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交——西汉中期)的金属技术
第四节 完全铁器时代(西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的金属技术
第五节 金属技术全面发展和定型时代(隋唐——明代中叶)
第六节 传统金属技术缓慢发展时代(明代中叶——1840年)
第二章 冶金术
节 炼铜
第二节 铅和银的冶炼
第三节 采金
第四节 坩埚炼铁
第五节 炒炼熟铁
第六节 炼锡
第七节 炼汞
第八节 炼锌
第九节 黄铜
第十节 镍白铜
第三章 铸造
节 商周青铜农具及其铸作
第二节 战国和汉魏时期的铁范铸造
第三节 古代叠铸及佛山传统叠铸
第四节 编钟和梵钟的铸造
第五节 铸镜
第六节 钱币
第七节 铸像
第八节 铸锅
第九节 阳城犁镜
第十节 龚振麟和《铸炮铁模图说》
第十一节 大型铸件
第十二节 特殊铸件
第四章 锻造
节 剪刀
第二节 响铜器
第三节 锤锻造像
第四节 金箔
第五节 锡箔
第六节 铁画
第五章 特种工艺
节 钎焊
第二节 鎏金
第三节 擦渗富锡
第四节 膏剂扩散富锡
第五节 擦生
第六节 斑铜
第七节 乌铜走银
第八节 个旧锡金属工艺
附录
索引
英文目录
英文摘要
后记
欢迎光临小店
后记:
后记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经过众多作者多年的努力,即将付梓。
中国自青铜时代以柬创造出为数众多科学合理的金属工艺技术制造出大量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金属器物,对T-提高占代社会生产力以及创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叫,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工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信息、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传统工艺遭遇现代工业巨大冲击的今天,合理地保存、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工艺,理应如同保护文物一般受到重视。本卷作者大多专业或业余从事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挚爱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及其创造的文明,默默地耕耘在中国科技史研究这门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学科之中。本卷各章节都是他们多年钻研的成果。
关于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研究,学术界历来偏重于先秦时期的青铜技术和早期(东周和汉魏)铁器技术,成就沛然。然而先秦以后的传统金属工艺研究多属个例,尚不成系统,不少著名的金属文明,倒如百炼钢、龙泉剑、明永乐年间的铸铜技术、宣德炉表面装饰技术以及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应用的台金及锤壤技术等等,尚缺乏深A调查研究或乏人问津。以上这些成就或不足,在本卷中也有所反映。这需要年青一代金属史研究者去完成。
限于篇幅或缺乏足够研究,未将竖炉鼓风炼铁、铸铁脱碳钢等编人本卷,请读者参阅相关资料及研究。
本卷各章节作者分别为
章 谭德睿
第二章 韩汝玢、李延祥主持。撰写人:第 一、三、六、七节李延祥,第四、五节韩汝琦,第八、九节周卫荣,第十节孙淑云。
第三章谭德睿主持。撰写人: 、二十节华觉明,第三、四七、八节谭德睿,第五节
董亚巍,第六节周卫荣,第九节韩汝玢,第十一节韩汝玢、孙淑云,第十二节廉海萍。
第四章孙淑云主持。撰写人: 节李克敏,第二节孙淑云,第三节谭德睿整理自温庭宽以及贺晋霞调查报告,第四节廉海萍,第五节王克智,第六节廉海萍,吴来明,李延祥。
第五章谭德睿主持。撰写人: 节廉海萍,第二节李秀辉,第三节谭德睿,第四节廉海萍,第五节华觉明,第六、七节谭德睿整理自杨绍华以及张励民调查报告,第八节谭德睿整理自张黄以及赵国钧,曾锦湖的调查报告。
索引 廉海萍 杨军昌
翻译 韩汝玢(英文摘要) 廉海萍(英文目录)
后记 谭德睿 孙淑云
柯俊、阮崇武和马承源等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研究的开拓者,以他们卓越的研究为后继者树立了典范。本卷多处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还十分关注本卷的编纂,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和敬意。
朱寿康先生为调查传统炼汞术,长期深入贵州工作而导致汞中毒,至晚年终因此而不治。他的精神将永远鼓励后者,为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金属文化与科技遗产而继续奋斗。
主编 谭德睿 孙淑云
2005年9月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辨伪”的深入探讨。长久以来,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仿古造假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收藏者的利益,也扰乱了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则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辨别真伪的奥秘。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从瓷器的胎质、釉色、款识,到青铜器的锈色、铭文、铸造痕迹,再到玉器的沁色、雕工、包浆,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常见仿伪手法的揭露,比如故意做旧的痕迹、不符合历史年代的风格特征等,都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展现出来,非常直观。让我明白了,鉴别一件文物,不仅仅是看它是否“漂亮”,更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工艺以及材料本身的特性。这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知识,不至于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古董”时,轻易被迷惑。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那些精美绝伦的器物和艺术品都充满了好奇。它们穿越千年岁月,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同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关于文物修复和辨伪的讨论。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欣赏这些宝藏,了解它们是如何被保存下来、又是如何辨别真伪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恰好在这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中,我似乎找到了通往这个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无论是从装帧的质感,还是从内容的深度,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座宏伟的博物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展厅,展示着文物修复的智慧与古老技艺的传承。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瓷器修复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细致入微的粘合、填补、上釉的工艺,配合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那些看似断裂破碎的瓷片,在修复师的手中重焕生机,不仅恢复了器物的完整性,更保留了其历史的温度。而关于书画修复的章节,则让我领略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宣纸的脆弱、墨色的晕染、颜料的老化,都需要极其精妙的手法来处理。书中对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书画的修复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有的需要精准地移除污渍,有的则需要小心翼翼地加固已经酥脆的纸张。每一次的修复,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艺术的守护,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讲述故事的口吻,将复杂的工艺和辨伪知识娓娓道来。书中引用了许多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使得枯燥的工艺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述古代建筑木材修复时,书中穿插了关于工匠如何选择木材、如何处理木材防腐防虫的古老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如何在现代修复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昏暗的灯光下精心雕琢的场景,充满了画面感。这种将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融入知识传达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艺图典,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史书,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工匠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懂”文物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件精美的文物,只能惊叹于其外观,却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故事。而这本书,则通过对文物修复和辨伪过程的详细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物深层价值的大门。它教你如何从一件文物的“伤痕”中读懂它的历史,如何从一件文物的“细节”中辨别它的真伪。比如,在解读一件古玉的沁色时,书中会分析不同的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埋藏环境和时间跨度,以及这些沁色是否符合该玉器的年代特征。这些信息,对于真正理解一件文物的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文物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许多疑问。比如,一件出土的青铜器,为什么会有那种独特的锈色?这种锈色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做旧的?书中对于青铜器锈色的形成原因、不同种类锈色的辨识方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它会告诉你,铜绿、红斑、黑锈等,都可能指示着器物的年代、埋藏环境,甚至是其曾经的用途。同时,它也会揭示一些作伪者是如何通过化学药剂来人为制造锈色的,并且指出这些“假锈”与真锈在质感、颜色、甚至气味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科学严谨的分析,让我觉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文物鉴赏课,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升了我的判断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书中对于每一个工艺的介绍,都力求做到详尽而准确,从材料的选择,到工具的使用,再到操作的步骤,都经过了严谨的研究和考证。而对于辨伪的部分,更是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敏锐度。让我明白了,所谓的“鉴宝”,绝非仅仅依靠“眼力”,更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分析方法。书中对一些造假者惯用手法和识别技巧的剖析,让我觉得,这本不仅仅是给收藏家看的,更是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的一本“防骗指南”。
评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溯,它更指向了“未来”。在探讨文物修复的各个章节中,我看到了许多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比如,在壁画修复中,运用到了激光清洗技术;在青铜器保护中,采用了先进的化学分析手段。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让这些宝贵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书中对于不同修复材料的选择、不同修复方法的优劣对比,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那些希望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启蒙。它让我相信,中国的传统工艺,在未来依然有无限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喜之处,在于它所涉及的工艺种类非常广泛。我原以为它可能只聚焦于一些大家熟知的工艺,比如陶瓷、书画等,但实际上,它涵盖了更为多样的领域,从石窟寺的壁画修复,到古建筑的木结构保护,再到纺织品的古老技艺,无不包含其中。这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石窟寺壁画修复的章节,我了解到那些斑驳陆离的色彩背后,是多么精细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知识在支撑。壁画的脱落、风化、盐渍的侵蚀,都需要在最小的干预下,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而古建筑的木结构修复,则让我看到了传统榫卯结构的智慧,以及如何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让古老的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了解它的工艺。因为工艺不仅仅是生产的手段,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这本书,则将工艺与“修复”和“辨伪”这两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维度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那些古老的技艺,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们在现代的文物修复领域,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运用传统工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文物保护面临的难题。比如,在修复古籍时,如何运用传统的纸张修复技术,让脆弱的古籍重获新生;在修复陶瓷时,如何借鉴古代的釉料配方,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的光泽和质感。这种古今结合的智慧,让我深感震撼。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那些失传或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工艺流程,更是对每一种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例如,在讲解玉器雕刻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玉石的特性、不同朝代的雕刻风格,还探讨了玉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让我明白,玉器雕刻并非简单的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如玉”精神的体现。同样的,在介绍青铜器修复时,书中也融入了对青铜文明的探讨,让我从修复的角度,窥见了那个辉煌而神秘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