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T 517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 ||
| 定价 | 31.00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5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10 | |
| 字数 | 94000 | |
| ISBN编码 | 155123847 | |
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我拿到手的第一时间就觉得它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相当的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低调反而彰显了其专业性。打开书本,我首先被其清晰的排版和详实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测量误差的控制,以及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论述。这一点对我这种需要时刻关注测量精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了不同测量方法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关于隧洞开挖的测量控制,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断面测量,如何控制开挖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利用全站仪和三维扫描等先进技术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一些关键的章节,例如水库大坝填筑的沉降监测,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确保大坝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书中还强调了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应用,例如BIM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融合,以及如何利用无人机和GPS等技术来提升测量效率和覆盖范围。这对于我们这些传统测量人员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的视野,也让我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我感觉,这本规范的编写团队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考虑到了技术的先进性,更兼顾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能够拥有一本如此全面、实用的测量规范,我觉得非常幸运,这不仅是提升个人专业技能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整个行业不断进步的基石。
评分《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封面设计,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可靠的信号。我是一名对测量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工程师,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其丰富的内涵所吸引。书中关于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的章节,我看得尤为仔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对坝体、厂房、进出水口等关键部位进行尺寸、位置和高程的精确控制,并提供了多种复核和验收的方法。这对于保证水工建筑物的结构精度和功能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注意到,书中还对一些特殊工况下的测量,比如在水下、高空、狭窄空间等环境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这为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书中还对测量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进行了强调,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测量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我感觉,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一种行业精神的体现,它凝聚了无数测量人的智慧和汗水。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这样一本权威、实用的测量规范,它将是我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评分拿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我是一名在工程现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测量员,深知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书中关于边坡监测的章节,我看了好几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布设沉降仪、位移仪等监测设备,如何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如何分析监测结果,并提出了不同等级的预警机制。这对于预防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保障工程安全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对不同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选型原则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与仪器打交道的测量人员来说,非常有帮助。比如,在进行GPS RTK测量时,书中就强调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准站位置,如何优化卫星接收,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后处理以提高精度。此外,书中对于测量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移交也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工程资料更加规范化,便于管理和查询。总而言之,这本规范是我工作中的一本“圣经”,它指导我如何更加科学、严谨地开展测量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评分《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这本书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约而专业,一看就是一本技术含量很高的书。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工整的字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测量工程师,对于各种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掌握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本书中关于高精度沉降监测的章节,让我尤为关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布设监测点,如何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以及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对于大坝、桥梁等关键构筑物的安全监测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对特殊地形条件下测量难点的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测量高海拔、低气压区域时,如何克服仪器性能下降和人员高原反应等问题。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编写者的专业性和对工程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书中还对测量成果的表达和报告进行了规范,包括图纸的绘制要求、数据表格的格式等。这有助于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对于工程的验收和后期管理都非常有益。我感觉,这本规范不仅为我们一线测量人员提供了操作指南,也为工程管理者提供了一个质量控制的标尺。它将无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融为一体,是指导我们进行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拿到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作为一个对工程细节一丝不苟的测量工程师,我深知规范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详实程度。我翻开第一章,就被其开篇对测量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介绍,更是一种对测量工作价值的肯定。我注意到书中对基础控制网的布设和加密有非常详尽的要求,包括点位精度、高程精度以及不同等级控制网的相互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整个工程的测量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控制网之上的,如果基础不牢固,后续的测量工作就容易出现连锁反应的误差。我仔细研究了关于大坝横向和纵向沉降监测的章节,书中详细规定了监测点的布设原则、观测周期、观测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流程。这些内容都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水下地形测量和河床演变监测的部分,这些都是水电工程中比较复杂且关键的环节。书中对声呐测深、多波束测深等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数据处理和成果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处理一些大型水利枢纽的项目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且,我发现书中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比如对测量人员的培训要求、测量仪器的检校制度等。这些看似小的方面,实则对保证测量质量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规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化的操作框架,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和专业地开展各项测量工作。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是无数工程实践经验的凝结。我是一名热爱钻研测量技术的人,对于规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好奇。书中关于精密导线的布设和测量,以及如何进行误差闭合和网形优化,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这对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工程测量基准至关重要。我仔细研究了关于水下地形测量的章节,书中对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等先进设备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强调了在复杂水流和泥沙环境下的注意事项。这为我们处理水库清淤、航道疏浚等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测量仪器的精度等级、检定周期以及使用维护都有明确的要求,这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而且,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测量任务,比如隧洞开挖、地下工程支护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测量控制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这让我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项目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总而言之,这本规范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能引导我不断学习和探索更先进的测量技术。
评分拿到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印刷清晰,字迹工整,这在我看来是专业书籍的基础。作为一个在水电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测量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工程的“眼睛”和“骨架”。从最初的地形测绘,到施工过程中的放样、监控,再到最后的竣工测量,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本规范的出现,对于我们一线测量人员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加标准化、系统化的操作指南。我尤其关注其中的技术要求部分,很多细节的规定,比如精度等级的划分、测量仪器的选型、数据处理的方法,都力求做到详尽和科学。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地质断裂带或者高边坡的变形监测,规范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布设控制点、如何选择监测仪器、如何进行周期性观测,以及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对预案。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无数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且,规范中还考虑到了一些特殊工况下的测量要求,例如在复杂地形、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测量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应对实际工程中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总的来说,这本规范的出版,对于提高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安全,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和损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一种行业共识的体现,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个人非常期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它,并将其中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的测量工作中,为国家的水电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当我拿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我是一名在水电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深知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严谨而专业,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这为阅读和参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翻阅了关于工程开挖放样的章节,其中关于桩号、高程、坡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都描述得非常详细,并且提供了多种计算和校核的方案。这对于确保开挖工程的准确性,避免超挖或欠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部分印象深刻。例如,在大坝填筑过程中,如何监测坝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以及如何利用高精度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观测,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规范和操作流程。这对于保障大坝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技术要点,比如在软弱土层或高应力区域的测量控制,如何克服仪器受环境影响的误差,以及如何进行数据质量的评估。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应对实际工程中的各种挑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测量成果的报告和归档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工程的后期维护和管理非常有帮助。总之,这本规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拿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扑面而来的严谨气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不花哨,但却透露着一种扎实的专业性。翻开书页,我被其逻辑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章节内容所吸引。作为一名在水电施工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关心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指导我工作的实用内容。书中关于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和维持,以及不同等级控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整个工程的精度都依赖于这个基础。我仔细研读了关于大坝填筑碾压过程中的高程和密实度控制测量部分,书中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断面测量,如何计算填筑方量,以及如何监测碾压过程中的沉降情况。这些内容对于确保大坝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测量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监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说明。这让我看到了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为我未来的学习指明了道路。此外,书中对于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包括误差的计算、分析和修正方法。这些细致的规定,为我们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这本规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
评分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我收到的时候就觉得这本册子不是一般厚,封面简洁大气,一看就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就知道里面有料。翻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这点很人性化。我是一名现场测量员,平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地形、高程的测量,所以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看得格外仔细。书中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地形特点来选择最优的测量仪器和技术,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比如,在测量高陡边坡时,书中就列举了几种可行的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一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形象化,让我们这些实际操作人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解如何布设水库淹没区的控制网时,书中就用详细的图例展示了不同形状的水库淹没区的布点方式,以及每个控制点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绘制施工图纸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有涉及,比如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结构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复杂地形勘测中的优势。这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激励我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总之,这本规范就像一本“宝典”,里面包含了我们一线测量人员最需要的东西,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