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一劫的乔治 现在我来说一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近况。
20世纪90年代,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生了一起事件 ,起因是海参,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海参战争” 。
当地渔民们叫喊着要“致乔治于死地”,企图占 领达尔文研究所,杀死饲养的动物。觉察到危险的研 究所工作人员悄悄地把乔治搬上货车运走,放在乔治 房间里的是它的替死鬼。
在亚洲**,海参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补品,价格 很高。以前,加拉帕戈斯当地人均一年的收入只有 1600美元,但现在打捞这种生活在浅滩的生物,** 就能赚几百美元,于是渔民们拼了命地捕捉海参。
殊不知,海参有“海洋蚯蚓”的称号,能够净化 海底泥沙,是维持加拉帕戈斯生态环境的无名英雄。
海参不会咬人,渔民们轻而易举就能抓到,然后 放在岸边的油桶里,撒上盐晒干。与此同时,当地人 还滥砍滥伐美化海岛环境并且能够净化大海的红树林 ,为的只是获取生炉子的柴火。
于是国立公园管理局将海参列为禁捕动物。但海 参长得难看,数量又多,人们很难把它跟“珍稀动物 ”联系起来,官方的命令显得很没有说服力。就这样 ,矛盾产生了,渔民们自然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加拉 帕戈斯自然的象征——寂寞乔治。
现在,加拉帕戈斯海域有巡逻船监视,可是非法 捕捉海参的渔船仍旧在活动。
我希望日本的食品制造商别把获取海苔的如意算 盘打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去,因为海苔是海鬣蜥的粮食 啊。乔治现在怎么样? 当读到报纸中“寂寞乔治不再孤单”的标题时, 我还以为品塔岛上又发现了别的象龟,可是读下去却 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科学家们研究了伊莎贝拉岛的象 龟基因,发现伊莎贝拉岛有携带品塔岛象龟基因的雄 象龟。
人们当初不知道加拉帕戈斯群岛每个岛的象龟各 不相同,他们到处抓象龟,又随手丢弃,产生了杂交 品种。
这次科学家们发现的是雄象龟,如果能够找到携 带品塔岛象龟基因的雌象龟,那么它和乔治生下品塔 岛象龟的概率将是75%。如果让它们反复交配,就能 生出无限接近纯种品塔岛象龟的小象龟。
科学家们认为,伊莎贝拉岛的象龟本来就是品塔 岛象龟的近亲(伊莎贝拉岛象龟又分5个亚种,其中 沃尔夫火山地区的象龟与品塔岛象龟血缘关系*近) 。现在,在乔治的饲养场里,还饲养着两只沃尔夫火 山地区的雌象龟。
话说回来,在自然保护的领域里,人类不能人为 制造杂交品种。除了有伦理问题之外,还有可能产生 “异种交配”的缺陷——出生的小龟体质差或者没有 繁殖能力。
实际上,达尔文研究所也做了实验。科学家们尝 试让不同品种的象龟交配,结果产生的卵几乎全是无 精卵,孵化出的小海龟30%以上患有白化病,早早就 夭折了。所以,即使乔治和雌海龟生下了小象龟,继 续繁殖下去的希望依旧很渺茫。不知道乔治知不知道 这件事,也可能它压根儿不想生儿育女。
人们发现乔治的时候,它已经五十多岁了,正当 壮年,却和饲养场里的雌象龟见了面就打架,*谈不 上交配了。
“乔治该不会讨厌雌性吧?”“难道没有别的雄 象龟跟它抢雌象龟,它就不交配?”就在人们议论纷 纷的时候,奇迹出现了12008年7月,和乔治一起饲养 的两只雌象龟中的一只生下了9个蛋,其中6个被踩碎 了或是有了裂痕,剩下的3个被放进了孵化器。几天 后,另一只雌象龟也生了蛋,所以*终有16个蛋放进 了孵化器。人们期待着乔治子女的诞生,结果全军覆 没——没一个蛋孵出小象龟来。
这样的结果虽然遗憾,但也至少证明了乔治对雌 象龟还是“有意思”的。象龟寿命很长(2006年6月 死去的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象龟“哈里艾特”活了170 岁),它们生命的计量尺度也跟人类完全不同吧。
再耐心一点!科学家们于是静下心来等待。2009 年7月,一只雌象龟生下了5个蛋。这5个蛋又被放进 了孵化器,温度保持在29.5℃——龟类的性别由孵 化温度决定,这个温度设定能有65%的几率孵出雌性 小象龟来。科学家们翘首盼望:这下总该能瞧见乔治 的孩子了吧? 2009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乔治的努 力也算是一份献礼吧。P141-144
《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内容介绍: 现在的猿还会不会变成人? 动物们怎么“找对象”? 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变长的? 猛犸象是因为钻不进诺亚方舟才灭*的吗? 孩子们的脑子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很多连 大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好奇心推动孩子求知的重要力量。在满足好奇心的 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知识面越来越广,头脑越来越聪明。
熊谷聪是日本**的科普读物作家,他热爱自然 ,喜欢动物,*热衷于培养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在《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中,熊谷聪 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奥妙无穷的生物进化过程,用浅 显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可爱的插图,一一解答了孩子们 的困惑和疑问,让孩子从小爱上大自然,成为一名小 小科家!
[日]熊谷聪,日本**科普读物作家、漫画家,著有《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1》《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2》《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观察生物》《给动物学家准备的小小观察手册》《哺乳类观察手册》《蝙蝠观察手册》等作品。
前言
人和动物是怎么进化来的?
进化就是进步吗?
马德拉群岛上的独角仙为什么不会飞?
现在的猿还会不会变成人?
猛犸象是因为钻不进诺亚方舟才灭*的吗?
鲸鱼也有腿吗?
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提出了”进化”理论
被达尔文吃掉的三趾鸵鸟
都生活在亚洲,犀牛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乘着“小猎犬号”去航海
爬得快的小海龟就能生存下来吗?
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活下去
人的选择改变动物
一起来观察雀科鸣乌
没有被人吃掉的“活化石”
平家蟹为什么长着人脸?
为什么有白色的美洲黑熊?
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变长的?
父亲的特征会遗传给后代吗?
为什么动物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样子?
世界上**只短腿绵羊
动物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生物的独特特征由什么决定?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分裂和出芽产生下一代
为什么人类和狸的繁殖方式一样?
DNA有多长?
马和狐蝠原来是近亲
安乐蜥的有趣实验
来测测蝌蚪的尾巴
祖先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后代很像?
“长不大”的动物们
以前的树袋熊和袋鼠长什么样?
动物们开的店
动物怎么“找对象”?
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的动物们
植物如何传播种子
“栗子滚啊滚”实验
渡渡鸟和它的“遗孀”
狐蝠为什么打架?
松鼠和胡桃的约定
海獭为什么在巨藻上睡觉?
螈和蛇的“毒性”竞赛
鲨鱼的牙齿是由皮肤变成的
靠毒性幸存的袋食蚁兽
出发——去美丽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查理树雀
象龟的壳为什么不一样
仙人掌也在进化
一只叫“寂寞乔治”的象龟
乔治的兄弟姐妹为什么都灭*了?
象龟圆拱形的甲壳为什么会变成鞍形?
山羊和鲁宾逊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鬣蜥
“超级鬣蜥”是“混血儿”
为什么会有粉红色的鬣蜥?
为了活下去.鬣蜥改变了样子
为了游泳,加岛鸬鹚抛弃了翅膀
加拉帕戈斯企鹅
灭*了的大海雀才是“企鹅”
长着蓝色脚的乌
火烈鸟怎么吃东西?
海狮和海狗
逃脱一劫的乔治
乔治现在怎么样?
肩负宣传重任的动物们
家畜、昆虫和外来植物对加拉帕戈斯的威胁
拯救加拉帕戈斯
结束语
附录类人猿和人类
说实话,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那些在“如何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亲近自然”这个问题上挣扎的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宝藏。它的内容设计非常有层次感,从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我注意到,书中非常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它会引导孩子去注意动物的细节,比如它们的毛发纹理、眼睛的颜色、足部的构造等等。然后,再通过这些细节去引申出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有些动物的毛发是某种颜色,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为了吸引伴侣。这种“由小见大”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这本书非常善于运用故事化的叙述,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编织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科学知识。我曾经因为讲解蜂鸟的飞行速度而头疼,但看了这本书后,作者用“像一颗小小的绿色闪电”来形容,一下子就让孩子明白了。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动物“创新”和“适应”的例子,比如某个物种如何进化出新的捕食技巧,或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些内容不仅让孩子惊叹于生命的顽强,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通往奇妙动物世界的钥匙,打开了孩子认识自然、热爱科学的大门。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非常令人兴奋的动物科普读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介绍单一的动物种类,而是从“科学”这个角度,去挖掘动物世界里隐藏的各种科学现象和原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动物的外形特征,更深入地探讨了动物行为背后的逻辑,比如它们的生存策略、繁殖方式,甚至是它们与环境的互动。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动物的超级能力”的讲解,比如章鱼的变色伪装,鸟类的磁场导航,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能够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当讲解到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时,作者会用“太阳的能量变成了食物”来比喻,让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且,书中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它会鼓励孩子去提问,去质疑,去自己寻找答案。我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动物“艺术”和“美学”的讲解,比如鸟类的筑巢技巧,蝴蝶翅膀的图案,这些都让孩子在欣赏动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美丽。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动物科普书,更是一本关于“观察、思考、探索”的启蒙读物,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最近淘到一本绝对是育儿神器级别的动物科普读物!它打破了我对儿童读物的刻板印象,太有创意了。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但又不压抑。它没有选择市面上泛滥的那些“恐龙”或者“野生动物园”的单一主题,而是另辟蹊径,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展现动物世界的奇妙。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动物行为的部分,不是简单地描述,而是试图去解读动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企鹅是如何在极寒的环境下保持体温的,还会探讨不同鸟类迁徙的路线和背后的导航机制。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仿佛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跟着一位探险家深入丛林,亲身观察这一切。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动物感官的介绍,比如蝙蝠的声呐系统,蛇的红外感知能力,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也让孩子对“看”和“听”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动物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或者为什么某些动物会有特定的防御机制。我家的孩子每次读完一章,都会拉着我讨论半天,甚至会自己动手画出动物的结构图。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比任何死记硬背的知识都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家长,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真正点燃孩子对科学热情的书,而这本《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动物的属性,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中来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动物”,更是关于“生命”的赞歌。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童趣的想象。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讲解蝴蝶破茧成生的过程,会用“蜕变”这个词来形容,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变化。书中对动物的“智慧”和“情感”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回避谈论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比如狼群的合作捕猎,蜂群的等级制度,甚至是一些动物表现出的“利他主义”行为。这不仅能让孩子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更能从中体会到合作、沟通和责任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物“沟通”的章节,它解释了不同动物之间是如何通过声音、气味、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这让我家孩子对声音和气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模仿猫狗的叫声来“和它们交流”。此外,书中还巧妙地将一些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融入其中,比如解释鱼类如何在水中呼吸,昆虫的飞行原理等等,但这一切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丝毫不会让孩子感到突兀。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悄然萌芽。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了!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自家那个对任何课本都提不起兴趣的娃买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色彩鲜艳,动物的插画也非常生动逼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打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活泼的叙述方式吸引了,完全没有传统科普读物那种枯燥的“灌输感”,更像是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聊天。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罗列动物的名称和习性,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生存的奥秘,比如动物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它们独特的捕食技巧,还有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繁殖方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会用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让孩子能够立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讲到变色龙的伪装,作者会用小孩子玩捉迷藏的例子来比喻,一下子就让孩子明白了。而且,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很多科学原理,比如物理学上的运动定律、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等等,但它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不会让孩子觉得晦涩难懂。我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比如一些小问题、小谜题,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真的太棒了!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家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开始主动去问“为什么”,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甚至开始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真的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在孩子眼中生根发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