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汪曾祺文存(套裝共6冊) 中信齣版社

包郵 汪曾祺文存(套裝共6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文集
  • 散文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中信齣版社
  • 包郵
  • 經典
  • 文學
  • 文化
  • 名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6104
商品編碼:16926509480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汪曾祺文存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1. 收錄汪曾祺畢生文學精品,小說、散文、隨筆、書信、劇本、文學評論、序跋等多種文體的作品,可全麵窺見汪曾祺一生創作精華。 
2.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紀念珍藏版,文學愛好者珍藏、贈友的精品。每捲捲首精選四幅插圖,有獨照,有閤影,有字畫,有墨寶,有手稿,有書影。 
3. 萬字附錄:小說捲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研究文章。 
4. 編校嚴謹:比較各類版本,追溯作品初稿,盡可能還原作品本貌 
5. 裝幀精美:精裝鎖綫,護封特選汪老畫作,時尚典雅。 
6. 文字清奇洗練,富於生活氣息。

“汪曾祺文存”薈萃汪曾祺生平主要作品,其中包括部分早年佚文;文體包含小說、散文、隨筆、書信、劇本、文學評論、序跋等,為全集之外*全麵、*精粹的作品集。讀者可一覽汪老畢生創作精華、窺見汪曾祺他在不同創作時期的創作風格。為瞭方便讀者比較,一些知名篇目特彆收錄瞭原稿和改寫稿。小說捲後特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萬字研究長文。雜綴捲後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祺年錶》和《汪曾祺著作目錄》(1949—1997),俾使讀者對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所瞭解。 
“文存”各捲按時間順序編寫,1—5捲書名取自本捲所收某篇重要文章名,第6捲書名《明兒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風箏去》則取自汪曾祺緻黃裳信中的一句話。每捲捲首均附汪老珍貴照片及親筆畫作。

《徙》(小說捲·上)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小說捲·下) 
《昆明的雨》(散文捲) 
《自得其樂》(隨筆捲) 
《兩棲雜述》(文論捲) 
《明兒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風箏去》(書信·劇本·雜綴捲)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傢。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係,並開始文學創作。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乾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復齣。短篇小說創作成就尤為突齣,《異秉》《受戒》《大淖記事》《徙》等名作復活瞭現代漢語的鮮活和靈氣。於散文和京劇現代戲亦有貢獻。 
著有《邂逅集》《羊捨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晚翠文談》等。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傢,今天是沒有瞭。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張兆和(瀋從文夫人)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鐵凝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黃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協開會,內中有一雙眼睛*聰明,那便是汪曾祺。——顧城 

他的文字纔真是有韻味,比他的乃師瀋從文公更白,更現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韆年傳統和從自己個性裏生發齣來的文字神韻。汪先生的文字魅力,於當時,於現在,我以為尚無齣其右者。——何立偉

01 徙 小說捲·上 
太陽自窗間照到白被單上,經過幾度篩濾,濃淡斑駁不一,依稀可以辨認交疏的枝葉,重疊的瓣子。一隻蜜蜂在上麵畫過一道青色的綫, 麯摺迂迴,它是醉瞭。——《待車》 
02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 小說捲·下 
曇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雲。花心淡黃, 淡得像沒有顔色,淡得真雅。她像一個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著她的肢體,一麵吹齣醉人的香氣。啊呀, 真香呀!香死瞭!——《曇花、鶴和鬼火》 
03 昆明的雨 散文捲 
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兒,都被雨水淋得濕透瞭。我們走不瞭,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後。四十年後,我還忘不瞭那天的情味。——《昆明的雨》 
04 自得其樂 隨筆捲 
我有時走齣房門, 站在午門前的石頭坪場上, 仰看滿天星鬥, 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 就我這裏一點是熱的。——《午門憶舊》 
05 兩棲雜述 文論捲 
我認為作傢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小說應該使人在文化素養上有所提高。小說的作用是使這個世界更詩化。——《使這個世界更詩化》 

06 明兒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風箏去 書信·劇本·雜綴捲 
像從前一樣,/ 我伸給你一隻手臂, / 這是你的頭巾,/ 這是你的鬥篷, / 像一個病愈的人/ 我再遞一根手杖。// 我也不會對無恒有恒,/ 你再來看我,當你/ 失去瞭所有的鏡子的時候,/ 你來看我心上衰老的須根。——《曇花、鶴和鬼火》

  關於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記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約是鞦天,一名中學生模樣的少年獨自在湖北黃石長江大堤邊溜達。候船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大門右側,一個賣舊書刊的地攤吸引瞭他的目光。少年先挑瞭兩本書,再翻閱雜誌。不經意間,他讀到這樣一段話 :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瞭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
  ……
  少年麵對的是文字而非腳印,心倒是沒亂,卻也傻瞭。這廝眼睛發亮臉麵發脹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動人心弦的文字。迴翻過去,他記住瞭作者和小說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這是一次美好的、終生難忘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猜到,那個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舊雜誌,則是1980年第12期《小說月報》。
  機 緣
  時光飛逝,閱讀、齣版、社會和生活都發生瞭全方位、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對其人其文的興趣和愛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覯,甚 至與日俱增。
  拜網絡時代所賜,我得以盡可能搜羅各種汪曾祺生前自編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灕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選集》,更是一直帶在身邊,放置案頭,看得滾瓜爛熟,早已破舊不堪。後來,又在網店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鞦夕春晨,霽月清風,翻閱摩挲,其樂融融,雖南麵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個鞦天,我在北京結識瞭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飲快談,一見如故。隨後,與他的兩個妹妹汪明、汪朝也有瞭交往。
  機緣巧閤,我這時意外成為一位文化和齣版界的票友。那麼,何不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想,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潛伏心頭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齣,蠢蠢欲動。心動不如行動。那麼,怎樣來做汪老的書呢?
  角色轉換
  我先做瞭長達三年的預備工作:結識瞭汪老的三個子女;追蹤瞭北京的幾處汪曾祺故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尋訪瞭汪氏故鄉高郵和第二故鄉昆明 ;重讀瞭汪老各種文集;補全瞭他1997年去世前已齣版的各種集子……這個過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學習再認識的良機。然後,我將汪著分為三大類,開始操作。
  所謂三大類,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編文集。隻要原書不錯,市場斷貨,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則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後齣版《汪曾祺自選集》《旅食與文化》《榆樹村雜記》《去年屬馬》《老學閑抄》諸種,還將接著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麵世的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精緻漂亮,齣爐伊始,即獲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並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開瞭個好頭。其他走勢也都不錯。
  其二是新編文集。目標是主題鮮明、集中,讀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從未齣過的新編版本。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夏天一氣推齣的“汪曾祺作品”係列六本,廣受好評,其中《後十年集》(全兩捲)和《書信集》兩種三本,即屬其列。將要推齣的還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讀本》等品種。
  其三是一套迄今最為全麵、精粹的汪氏選集,我親自操刀編選——果實便是這套《汪曾祺文存》。下節再詳細分說。
  這是一樁韆頭萬緒艱難繁重卻又賞心悅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從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瞭從汪曾祺著作讀者到齣版人的轉換。
  話說《文存》
  汪老健在時,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過一套五捲本《文集》。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翌年即迅捷推齣過一套八捲本《全集》。這兩套書,規模宏大,各有價值。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若乾缺憾,且絕版多年,一般讀者難見蹤影。人民文學齣版社編纂的新版《全集》,曠日持久,姍姍來遲,讓人望穿鞦水,直到去年,纔先上市瞭三捲本《小說全編》。其間,解誌熙、周毅等人陸續發掘齣若乾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詩聯品讀》(金實鞦編著)、《汪曾祺書信集》(李建新編)、《汪曾祺早期逸文》(蘇北選編)等也先後麵世。
  於是,齣版一套既全麵又精粹的汪氏讀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乾友人尤其是周青豐兄的極力鼓動下,在汪傢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瞭決心,承乏此事——果實便是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套中信齣版社精裝六捲本選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匯於此。
  捲一、捲二為小說。其中,《復仇》《異秉》兩篇,分彆收錄原稿(1941、1948)和改寫稿(1946、1980),以資比較。末尾分彆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兩篇長文,冀收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來,汪氏小說,似可分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後)、晚期(1986年後,“衰年變法”期)三個階段。中期相對比較明朗,而早、晚兩期則隱晦復雜得多。兩文的深度解讀和精彩闡釋,可供參考。
  捲三為散文。
  捲四為隨筆。
  捲五為文論。與瀋從文相關的篇什,除書信外,一概收入此捲。
  捲六為書信、劇本、為《世界名人畫傳·釋迦牟尼》所撰文字、雜綴(包括新詩、舊詩、對聯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祺年錶》和《汪曾祺著作目錄》(1949—1997),俾使讀者對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個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瞭解。
  各捲大抵按寫作時間先後編次。其中,散文、隨筆、文論三捲又按內容約略歸類,除編年意義,亦便於閱讀。書名均取自本捲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捲六書名緣於汪曾祺早年緻黃裳信函中的一句話。各書封麵均係汪老畫作。每捲捲首精選四幅插圖,有獨照,有閤影,有字畫,有墨寶,有手稿,有書影,選擇搭配,煞費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斯役既畢,渾身舒泰。錯漏之處,敬請方傢教正。
  那麼,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瞧,這個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夏曆庚申元宵,肖猴)齣生於一個富裕的鄉紳兼中醫傢庭,是秦少遊的鄉黨。其父汪菊生性情溫和,多纔多藝,富有生活情趣,對他影響很大。
  抗戰軍興,傢鄉淪陷。汪曾祺流落到雲南昆明,入讀西南聯大中文係,師從聞一多、瀋從文等,並開始文學創作。與高郵一樣,昆明就此成為他永恒的寫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鄉。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上課的時間,遠沒有泡茶館、看閑書多。但卻齣手不凡,寫下若乾充滿存在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新詩,深受業師瀋從文的賞識和喜愛。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齣版社齣版瞭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邂逅集》,他藉此搭上末班車,躋身“民國作傢”之列。此後,在北京做雜誌編輯。除間或寫瞭幾篇小玩意兒,長期擱筆。
  丁酉之難,汪曾祺算是漏網之魚,僥幸逃脫。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就被補劃為右派,罪證是小字報《惶惑》。他說:“我願意是個瘋子,可以不感覺自己的痛苦。”這句話令有關領導深惡痛絕。即便這類文字,汪氏在結尾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我愛我的國傢,並且也愛黨,否則我就會坐到樹下去抽煙,去看天上的雲。”
  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晚年迴顧右派生涯,老頭沒有咬牙切齒呼天搶地,隻是淡淡地說:幸虧劃瞭右派,要不,我本來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這就是汪曾祺。他丟瞭工作,沒瞭房子,從此被傢人戲稱為“寄居蟹”,被發配到張傢口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摘帽後,經老同學援引,到北京京劇院任編劇。他寫瞭《王昭君》等三個傳統劇本,還參加瞭幾個京劇現代戲的創作,是《沙傢浜》和《杜鵑山》的主要編劇。這位被“控製使用”的“摘帽右派”,還風光過一把,上瞭一迴天安門。仍在受難的老友黃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翹尾巴!
  迴到北京後,汪曾祺還寫瞭《羊捨一夕》等三個兒童題材的短篇小說,攏共四萬餘字,後來湊成戔戔小冊《羊捨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推齣。封麵和插圖,都是他請老友黃永玉刻的木刻,書名則自行題寫。這是他的第二本書。俗話說得好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汪曾祺算是重操舊業,賡續上瞭寫作生涯。他對同在難中、促成此書齣版的作傢蕭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歲,禹域春迴地暖。時勢的變化,傢鄉的來客,林斤瀾、鄧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時來天地皆同力,各種因素綜閤發酵,汪曾祺壓抑積蓄瞭多年的纔情和能量突然爆發,佳作迭齣,好評如潮,為當代中國文壇奉獻齣《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大淖記事》《徙》《職業》等一批清奇洗練醇厚雋永的傑作,並以此當之無愧地晉身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作傢前列。
  最後十年,汪老創作重心和風格又有明顯變化:改寫《聊齋誌異》;多寫隨筆;偶寫短篇,也是越來越短,越來越直白……
  除寫作外,汪曾祺能寫會畫,又是既能吃也能動手做更能寫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傢,喜茶,嗜煙,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應邀參加瞭四川的一個筆會。對索求字畫的各色人等,他一視同仁,有求必應。興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語),忙到深夜,纍得夠嗆。又破瞭酒戒,大喝五糧液,過足酒癮。迴京後,打算接著參加太湖的一個筆會,機票都訂好瞭。夫人施鬆卿當時精神已經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預感,一反常態,堅決不讓他去。
  正爭執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齣血,當即被救護車送至友誼醫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據說,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哎,齣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難再得為佳。
  妙處難與君說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還可以活幾年;我還可以寫幾年;我可能長壽……頗為在意生死之事。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親承謦欬,曾讓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感覺憾恨。
  終於有一天,我想明白瞭,釋然瞭:人生不滿百,人總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歲,又怎樣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實在,乾得漂亮,走得瀟灑。還要怎樣呢?還能怎樣呢?一位“文章聖手”(賈平凹語),一介高郵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龍井茶,未及老態龍鍾,沒讓自己體驗臨終的萬般痛楚,沒給傢人留下任何負纍,當斷則斷,說走就走——這何嘗不是最好的永彆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長留人間的,是他約兩百萬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則蒐集瞭其中的泰半與精華。
  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文如其人,於汪老起碼可謂差之不遠。為人為文,我最欣賞他的就是:隨便。他成為我最偏愛的當代作傢,其來有自。我喜歡他一以貫之的真誠樸素,驚嘆他觀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細節的溫馨細緻,佩服他下筆如有神的不羈纔氣。他的作品,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抒情色彩,濃烈的個人特質,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歲月讀汪,是愛好,也是習慣,更是享受,可以強烈體驗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滿生機和趣味的一麵。他寫人物,寫地方風情,寫花鳥蟲魚,寫吃喝,寫山水,寫掌故……慣於淡淡著墨,卻又有那麼一股說不清道不明、迴甘獨特的韻味。汪作給我帶來的閱讀快感和審美情趣,曆久彌深,揮之不去。
  汪曾祺說 :人傢寫過,我就決不這樣寫。又意有所指地說: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他自認:不是大傢,算是名傢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呼籲: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寫作“有益於世道人心”,“人間送小溫”。性情的溫和與驕傲,對生活的隨意與用心,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寫作態度的無可無不可與不離不棄,文字的典雅考究與接地氣,無處不在的悲憫與一種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內在的歡樂,在他的身上和筆下得到奇妙的融閤與統一,渾然無間。他的語感,他的文字,是當代漢語文學的最高結晶。
  如果您想閱讀更具質地,生活更加美好,那麼,選擇讀汪,當為上策。跟汪曾祺交個朋友吧。至於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樣齣類拔萃不同凡響的特質與魅力,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體驗罷。汪老仙逝,倏忽廿載。他曾寫道 :
  很多人都死瞭。(《橋邊小說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瞭。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徙》)
  趙宗浚第一次認識瞭王靜儀。他發現瞭她在沉重的生活負擔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氣質,端莊的儀錶下麵隱藏著的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幸福的熱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嚮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無望的,他第一次苦澀地感覺到:什麼是庸俗。(《星期天》)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晚飯花·三姊妹齣嫁》)
  菌子已經沒有瞭,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裏。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要等多久,纔會再齣現這麼一位可愛的老頭兒,纔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淩晨初稿
  5 月16日,夏曆丁酉立夏後十一天,改定於深圳天海樓
  時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紀念日


《浮生六記》:人間煙火,風雅韻事 在繁華塵世的喧囂中,總有一些聲音,如同清泉流過山澗,洗滌心靈的塵埃;總有一些文字,如同暖陽灑入心扉,驅散人間的寒涼。瀋復的《浮生六記》,便是這樣一部令人心生歡喜的著作。它不是宏大的史詩,也不是哲思的深邃,而是一幅描繪普通人傢的生活畫捲,一麯歌詠歲月靜好的淺吟低唱。 《浮生六記》以其溫婉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清代文人瀋復及其妻子蕓娘相依相伴的日常瑣事。全書分為“閨愁”、“閑情”、“坎坷”、“浪遊”四捲,雖名曰“六記”,實則以記述兩人生活為主,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情意綿綿。 第一捲《閨愁》:初遇與相思 故事的開端,瀋復描繪瞭他與蕓娘初識的情景。那時的蕓娘,纔貌雙全,聰慧過人,對瀋復一見傾心。瀋復亦被蕓娘的靈秀所吸引,兩人初見的場景,如同煙雨濛濛的江南,帶著幾分朦朧的美感。“餘與蕓初相遇,蕓年方二八,齣閨未久……見其貌,甚娟秀,有風采。”字裏行間,流淌著少男少女初戀的羞澀與甜蜜。 瀋復細緻地描繪瞭蕓娘的容貌、神情,以及她對待生活的熱情與纔情。蕓娘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更能在精神上與瀋復産生深刻的共鳴。他們一同吟詩作對,一同品茗賞花,一同描摹山水。這些瑣碎的日常,在瀋復的筆下,卻被賦予瞭詩意的光輝,成為兩人愛情中最動人的注腳。 “蕓之於我,固如膠漆,形影不離。”瀋復用最樸實的話語,道齣瞭他對蕓娘深深的依戀。他們一同經曆瞭青年時代的青梅竹馬,一同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這份純粹而深厚的感情,是《浮生六記》最動人的底色。 第二捲《閑情》:風雅與情趣 如果說《閨愁》是愛情的萌芽,那麼《閑情》則展現瞭愛情的勃發與生活的雅趣。瀋復和蕓娘婚後,生活雖然不算富裕,但他們卻總能從尋常日子裏發掘齣無限的樂趣。他們並非追求物質上的奢華,而是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在《閑情》中,瀋復記錄瞭兩人生活中種種充滿情趣的細節。他們一起布置居室,將小小的庭院打理得充滿詩意;他們一起品嘗時令的美味,在飲食上追求精緻與新意;他們一起遊覽山水,將自然的風光化為筆下的詩篇。 “餘因窮,亦無以為資,但於風花雪月,頗留意。”瀋復直言不諱自己的清貧,但他並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將這份清貧化為一種生活的藝術。他與蕓娘共同創造瞭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物質的匱乏無法阻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兩人一同興緻勃勃地舉辦“消夏夜市”的情景,尤為令人稱道。在炎炎夏日,他們在庭院裏擺設酒食,邀請三五好友,賞月品茗,談笑風生。這種簡樸而充滿情調的聚會,將日常的生活過成瞭詩。蕓娘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她的聰明纔智,她的熱情好客,為這場夜市增添瞭無數光彩。 “蕓善畫,且工書法,時與餘對弈。”蕓娘的多纔多藝,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瞭驚喜。她可以揮毫潑墨,也能妙筆生花,更能與瀋復在棋盤上展開智慧的較量。這些小小的成就,構成瞭他們共同生活中閃耀的星光。 第三捲《坎坷》:世事的無常與情感的堅守 生活並非總是風和日麗,命運的無常也悄然降臨。在《坎坷》一捲中,瀋復記錄瞭他們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不幸。父親的早逝,傢道的敗落,生活的睏頓,使得瀋復和蕓娘的生活陷入瞭深深的泥沼。 “餘嘗因貧,與蕓共守一室。”生活的艱難,並未磨滅他們之間的感情,反而讓他們更加緊密地依靠在一起。在最艱難的時刻,蕓娘始終陪伴在瀋復身邊,給予他無盡的安慰和支持。她的堅韌與樂觀,如同寒鼕裏的一抹暖陽,給予瀋復繼續前行的力量。 瀋復在這一捲中,也坦誠地描繪瞭自己作為男人的無能為力,以及生活給予他的沉重打擊。然而,正是這份真實的痛苦與掙紮,使得《浮生六記》更加動人。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依然能夠閃耀。 “蕓嘗作詩曰:‘人老心未老,春來花自開。’餘讀之,感甚。”蕓娘的詩句,飽含著對生活的希望,也凝聚著她對瀋復的愛。“盡管生活如此艱難,我依然懷有對春天的期待,對生活的熱愛。”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生命力! 第四捲《浪遊》:漂泊與迴憶 生活的磨難並未將瀋復徹底壓垮,他選擇瞭漂泊,選擇瞭在旅途中尋找慰藉。然而,無論走到哪裏,他都無法忘懷對蕓娘的思念。在《浪遊》一捲中,他記錄瞭自己漂泊四方的見聞,以及對故鄉和蕓娘的深深眷戀。 “餘自彆蕓後,南北奔波,見聞頗廣。”在旅途中,瀋復見識瞭不同的風土人情,經曆瞭各種奇遇。然而,這些經曆在他看來,都無法與與蕓娘在一起的日子相比。他的筆觸,始終圍繞著對蕓娘的思念展開。 “每至一地,必思蕓曰:‘此景若與蕓共賞,當何如?’”無論是壯麗的山河,還是彆緻的園林,瀋復在欣賞的時候,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蕓娘。蕓娘的身影,仿佛一直伴隨著他,穿越過韆山萬水。 《浮生六記》的結尾,是瀋復在晚年迴憶往昔。盡管曆經滄桑,盡管與蕓娘天人永隔,但那些美好的迴憶,卻如陳年的美酒,愈發醇厚。他用他最真摯的情感,為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畫上瞭句號。 《浮生六記》的魅力所在 《浮生六記》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於它所展現的真實與溫暖。它沒有故作高深,沒有刻意煽情,隻是以一種平實而真摯的筆觸,記錄瞭一個男人對妻子深沉的愛,以及他們共同經曆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真實的生活細節: 瀋復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入木三分。從衣食住行,到琴棋書畫,再到人情往來,他都描寫得細緻入微。這些細節,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氛圍,也感受到瞭瀋復和蕓娘真實的生活。 細膩的情感流露: 瀋復對蕓娘的愛,是深沉而含蓄的。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贊美,而是將這份愛融入到日常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之中。這種細膩的情感流露,比任何激昂的錶白都更能打動人心。 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瀋復和蕓娘卻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將普通的日子過成瞭詩。 人性的光輝: 盡管經曆瞭生活的坎坷,但瀋復和蕓娘都展現瞭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堅韌、樂觀、善良、忠誠。這些品質,在任何時代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浮生六記》是一本讀來令人感到溫暖的書,它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意義不在於轟轟烈烈,而在於那些細水長流的溫情,在於那些彼此扶持的瞬間。它教會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要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邊的人。 閱讀《浮生六記》,仿佛與瀋復和蕓娘一同走過他們的生命曆程。我們感受著他們的喜悅,也分擔著他們的憂傷。閤上書頁,那份淡淡的溫馨,卻久久縈繞在心頭。這便是《浮生六記》的魅力,它用最樸實的故事,道齣瞭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在浮躁的世界裏,尋得片刻的安寜與慰藉。它是一部關於愛、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贊歌,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復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氣候變化下的全球農業經濟模型前沿探討》是我最近工作之餘最“燒腦”的讀物瞭。這本書完全是基於最新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和氣候情景預測(RCP路徑)來構建的,裏麵的數學推導和參數設定非常復雜,很多章節都需要我停下來,對照著我自己的研究背景去理解其邏輯鏈條。它不僅僅是描述瞭溫度升高對某些主糧産量的影響,更深入探討瞭跨國貿易協定、供應鏈韌性以及新興的垂直農業技術在應對不確定性衝擊中的邊際效益。我特彆欣賞它對“氣候移民與勞動力轉移”這一社會經濟後果的量化分析,那些錶格和圖示,用最冷峻的數字揭示瞭未來幾十年可能齣現的地區性貧睏加劇風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抽象的氣候科學數據,轉化成瞭可被政策製定者理解的經濟博弈語言,是那種真正麵嚮未來挑戰的、具有高度實用價值的學術專著,需要高度的專注力纔能完全吸收。

評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古代城市規劃的專業著作——《長安:帝都的製度與空間敘事》。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紮實到令人敬佩,它不是簡單地復述《長安誌》裏的記載,而是運用瞭大量的考古勘探數據和現代地理信息係統(GIS)的分析模型,來重建唐代都城的運作邏輯。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坊市製度”的瓦解過程的論述,作者詳細分析瞭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硃雀大街兩旁的店鋪是如何從製度約束中掙脫齣來的,這個過程體現瞭製度與民間活力之間的永恒張力。閱讀時,我經常會拿齣地圖冊來對照,想象著每日清晨的鼓聲中,市民是如何在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製下生活的。這本書的圖錶製作非常精良,那些剖麵圖和功能分區圖,清晰地揭示瞭權力中心是如何通過空間布局來體現其神聖性和權威性的。對於曆史地理或城市研究的同仁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十年來對都城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寬。

評分

我最近在翻閱這本關於二十世紀先鋒文學的文集,名叫《斷裂的聲音: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歐洲實驗文學》。這本書選錄的作品風格極其迥異,從卡夫卡式的荒誕邏輯,到喬伊斯的意識流囈語,再到未來主義對機械的狂熱崇拜,簡直像一個文學的“萬花筒”。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沒有試圖去“統一”這些聲音,而是將它們並置展示,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對巨大曆史斷裂時的精神分裂和探索欲。尤其是關於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在巴黎的交鋒那幾章,寫得極其生動,充滿瞭那個圈子特有的那種既精英又叛逆的“小圈子”氣息。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必須暫時拋棄對“情節完整性”的追求,轉而沉浸在語言的質地和潛意識的流動之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可讀性”的邊界,很多句子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作者在結構上進行的精妙破壞。

評分

最近沉迷於這套《歐洲藝術史:從文藝復興到後現代》的影像資料和隨書附贈的圖冊,感覺自己的審美格局一下子被打開瞭。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大膽,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斷代史”那種僵硬的綫索,而是嘗試從“光影的變遷”、“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構”這些更具哲學思辨的角度去梳理不同藝術流派的內在聯係。比如,它將巴洛剋時期的光影戲劇性與後來的錶現主義對內在情緒的張揚做瞭某種隱秘的關聯,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一些非主流藝術傢的介紹,比如早期立體主義實驗者或者被主流史學忽略的女性雕塑傢,篇幅雖然不長,但切入點非常精準,很有啓發性。我昨天特意對照著書裏的圖片,去查找瞭那些高分辨率的數字影像,結閤文字描述,那種衝擊力是單純看文字無法體會的。如果你想跳齣教科書那種平鋪直敘的框架,想要理解藝術是如何摺射社會劇變的,這套書絕對是硬核玩傢的首選,它要求你帶著思考去閱讀,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

評分

這本精裝版的《宋詞鑒賞辭典》簡直是古典文學愛好者的福音!我尤其欣賞它在選篇上的獨到眼光,不僅涵蓋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傢名作,更巧妙地穿插瞭一些被低估的婉約派和豪放派的潛力股。裝幀設計得非常雅緻,那種淡淡的米黃色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非常適閤在深夜裏,泡上一壺清茶,慢慢品讀。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每首詞後麵的注釋和賞析,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深入地剖析瞭詞人的心境和時代背景,讓人讀完後對那段曆史和那位詞人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特彆是對蘇軾和李清照那些意境深遠的篇章的解讀,簡直是妙筆生花,讓我這個原本覺得有些晦澀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磅礴氣象或纏綿悱惻之美。那種文字的張力,被這本書的評注者挖掘得淋灕盡緻,比我以前在網上搜索零散資料要係統和深入得多。說實話,光是對比一下不同版本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闡釋,就能看齣這本辭典的用心良苦。它不隻是工具書,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

評分

書的內容無疑是優秀的,但書的紙張與印刷(除封麵外)著實令人失望,似盜版!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書的內容無疑是優秀的,但書的紙張與印刷(除封麵外)著實令人失望,似盜版!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評分

書的內容無疑是優秀的,但書的紙張與印刷(除封麵外)著實令人失望,似盜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