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自有学校以来,初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胡 适
内容推荐
“澄衷蒙学堂”由我国近代实业家叶澄衷先生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较早招生对象以宁波贫家子弟为主,后来纔逐渐演变成为一所私立学校。叶先生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1898年,澄衷学堂创办后的初任校长刘树屏先生认为,传统的语文教材不利于新式学堂的教学,于是结合儿童的心理,编辑了一套全新的儿童识字教材,也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书于1901年出版,全书图文并茂,共收録了3291个字,762幅插图,由刘树屏先生亲自编撰,苏州吴子城绘图。该书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学校自编语文教材之一,更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较早的语文教科书”。 胡适、茅盾、竺可桢、丰子恺、梁漱溟、李四光、夏衍、袁牧等文化名人,都是以这套书发蒙的。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原书共计八册,本次出版合并为四册,原本是为小学生训蒙识字而作。初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收録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等方面内容的字;第三、四册为卷二,收録各种人、事、物的名词;第五、六册为卷三,收録各种生活用词;第七、八册为卷四,收録各种抽象的词语。其编排的次序,可以说是非常契合儿童识字教育的规律的。
本次影印根据原版修复,图片清晰,精美。可阅可藏。
作者简介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甲午战争后,提倡教育改革。调任安徽候补道,创办皖南中学。不久,代理南洋公学监督。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盛宣怀保荐,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民国后隐居不出。民国六年(1917年)卒。
书摘与插画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书籍情有独钟。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教材,能够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我看它的介绍,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堆砌,而是通过精美的插图和富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孩子学习路上的好伙伴,让他们在识字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知识的乐趣,培养对学习的热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进步,在探索中成长。
评分我平时喜欢收集各种不同时代的学习资料,尤其是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现,完全符合我这种“寻宝”的心态。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读物,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文化遗物。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学习过程的载体,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此而生。它的装帧、它的排版、它的文字风格,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仿佛可以直接触碰到当年的气息。我喜欢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想象当年孩子们捧着这本书,是怎么学习,怎么认识世界的。这种与历史的对话,是我收集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而这本书,无疑能带给我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书,而是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人文的熏陶。这本书,我看到它的介绍,就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仅仅是提供文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的孩子,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的孩子一种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兴趣中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曾经陪伴过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教材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工具,更是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这本书,我看到它的名字,就联想到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教育智慧。我希望通过翻阅这本书,能够重温那个年代的教育场景,感受当年孩子们学习的氛围。我喜欢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和插图背后的时代信息,去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套教材,更是一本能够让我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的“时光机”。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纸张厚实,摸起来很有质感,不是那种薄薄的、容易破损的纸。插图部分尤其精美,色彩饱满而不失古朴,线条勾勒清晰,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装帧设计也很考究,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搭配上结实的装订,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翻阅的时候,那种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墨香淡淡的散发,都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觉得对于我这样注重书籍本身美感和阅读触感的人来说,这套书的外在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更何况,听说内容也很有深度,期待它能带给我知识上的满足。而且,套装的份量也很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超所值。每次打开箱子,看到这几本厚实的书堆叠在一起,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觉得又淘到宝了。
评分我一直在关注国内的传统文化复兴,并且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我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钥匙”。它不仅仅是教认字,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到识字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接触到那些富有哲理的成语,那些优美的诗词,那些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故事。我想,这比单纯的记忆字形字义,更能激发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连接现代孩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汉字形态和演变感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提供丰富汉字范例和早期字形资料的文献。这本书,我发现它在这方面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其内容,但从书名和设计来看,它很可能包含了那个时代对于汉字教学的独特视角和方法,甚至可能收录了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早期字形。我希望通过仔细研读,能够从中获取到关于汉字教学理念、字形演变、以及古代儿童识字方法等方面的宝贵信息。这对于我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以及拓展研究思路,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学术上的惊喜和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教育方式很好奇,特别是民国初年那种承袭传统又融入新思想的教育理念。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教育探索的窥探欲。想象一下,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教育者们是如何构思一套既能启蒙蒙童,又能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又不乏科学精神的教材。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复杂的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这种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那个时代教育智慧的结晶,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文字、图画、以及内容的编排上,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既实用又富有启迪性。这不仅仅是一套识字课本,更是一扇窥视历史教育思想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去感受那个年代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家里的老物件,突然发现一本泛黄的旧书,上面有一些奇怪的字和图。这让我萌生了去了解一下,在过去,人们是怎么学习文字和知识的。而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我一直好奇,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古人是如何将复杂的知识,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习他们的智慧,也为我自己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过去教育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