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與不似--中國繪畫》
作者:白巍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5157
分類:藝術及音樂 > 繪畫 > 中國繪畫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172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叢書/系列:中華文化基本叢書
内容简介
蘸日月光輝,染虹霞紛彩。中國繪畫擺盪在似與不似之間,寫畫與繪書並存。皴、擦、點、染懷凝鍊中華文化追索自然的精神本質,揭示混沌宇宙真諦。本書借傳統畫科分類,從龍馬、仕女、山水、花鳥、風俗五項切入,突破尋常時間軸遞進論述的方式,歸結中國繪畫隱含的意象,引領讀者從中國畫的畫論體系來鑑賞國粹經典。
編委會
名譽主編
湯一介
叢書主編
白巍、戴和冰
編委
丁孟、方銘、田莉、白巍、朱天曙、朱怡芳、朱聞宇、杜道明、李印東、祝亞平、徐倩、張廣文、崔錫章、葉倬瑋、董光璧、臧迎春、劉小龍、劉雪春、謝君、戴和冰、蕭默
著者簡介
白巍,1963年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從事中國古代繪畫史、古代畫論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張大千傳》、《齊白石傳》、《宋遼金西夏繪畫史》、《中國藝術史繪畫卷之宋遼金西夏繪畫史》、《人間詞畫》(主編)等。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这本厚厚的画册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艺术史的论述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然而,白巍和汤一介这两位作者的笔触却出奇地细腻和富有温度。他们没有沉溺于学院派的僵硬框架,而是像两位引路人,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们对“留白”这一概念的阐释。在许多人看来,留白不过是画布上的空白,是空间的浪费,但在这本书里,空白被提升到了与墨色同等重要的哲学高度——它是呼吸,是虚空,是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对“无”的强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我仿佛能从那些精选的印刷品中感受到古人的呼吸,感受到宣纸在他们笔下焕发出的生命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安顿精神的所在。
评分这套关于中国绘画的书籍,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哲思的意味,仿佛在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关于“似”与“不似”的辩证世界。我记得当初在书店里翻到它的时候,是被它那种沉静而又富有张力的气质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过于通俗的艺术普及读物,上来就罗列画家名录和朝代更迭,而是直接切入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命题中去。这本书似乎更注重的是一种观念的梳理和内在精神的挖掘,那种笔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才是作者们真正想探讨的。我尤其欣赏那种将艺术实践与文化思潮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它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法革新,而是整个士人阶层对世界、对自我、对“道”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外在投射。读完之后,再看那些经典的画作,总觉得能多穿透一层表象,触碰到创作者那一刻的宇宙观。这对于一个想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的门外汉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迫使你放下对“像不像”的执念,转而去追寻那种难以言喻的“神似”。
评分说实话,对于那些期望从中找到大量高清线描图或者彩绘摹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要稍微“扫兴”一些。它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提供一个视觉百科全书式的展示,而在于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美学坐标。我体会到,作者们更像是在构建一个解析中国绘画的“方法论”,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集”。每一次对具体画作的引用,都紧密服务于他们想要论证的某个核心观点,比如“笔墨当随时代”的内在张力,或者“文人画”如何对抗世俗的审美标准。这种论述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回溯前面的章节,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逻辑链条。对于严肃的艺术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工具;但对于只想放松地欣赏几幅山水画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不过,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所带来的认知提升是多么的扎实和深刻。
评分深入阅读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固有滤镜,以一种非常“中国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它挑战了许多被简化了的流行观点,比如将中国画简单地归类为“写意”与“工笔”的二元对立。作者们更倾向于探讨,在“似与不似之间”,如何体现画家对自然秩序的理解和个体生命的投射。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讨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了解绘画史,还要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基本的把握。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侧写,绘画只是他们观察和表达世界的载体。它并非旨在教你如何握笔,而是教你如何“看世界”,如何在你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一种与古人精神相通的审美立场。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国画”这个词汇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颇具匠心,作为三联书店(香港)的版本,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度都无可挑剔,这对于讨论“笔墨”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每一个色块的过渡,每一条墨线的粗细变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还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虽然内容深奥,但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为堆砌概念而堆砌概念的感觉。它成功地将深奥的中国哲学(比如道家和禅宗思想)巧妙地织入对绘画技巧的剖析中,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对“意境”的探讨,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赞美词,而是被拆解成了可分析的结构——如何通过线条的疾缓、墨色的浓淡,以及画面的布局来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氛围感。这种层层剥开的过程,让人对中国艺术的复杂性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