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
1.编辑出版景德镇陶瓷类辞书,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书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介绍,也有厚实的人文知识和审美传统介绍。
2.目前市场尚未有景德镇陶瓷的专门辞书,本书出版适应了当前陶瓷工作、研究与收藏者的需要。在收藏热的今天,有出版意义。
3.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前有总目录、分类目录,后配“音序目录”,是一部功能完备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为一部中型辞书,是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反映薪火相传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辞书。全书内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窑,景德镇民窑,官窑,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缺陷,陶瓷销售,陶瓷辅助业,陶瓷业习俗,陶瓷企业,机关、团体、学校,以及陶瓷书刊,陶瓷名家等。全书共收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没有专门辞书的空白。
作者介绍
石奎济,男。1938年生,江西乐平人。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毕业。1983年后从事文史工作,任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正县级)。任内征集景德镇文史资料近600万字,主编出版《景德镇文史资料》14辑,266万字。 出版的著作:(1)1992年主编《景德镇市政协志》,25万余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2009年创作文学传记《周国桢传奇》,28万余字,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石玮,男。1968年生,江西乐平人。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教育学院中文系,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先后在景德镇市第十一中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并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从事陶瓷文献翻译。
目录
序一3
序二4
凡例5
陶器3
瓷器5
瓷器种类5
碗盘杯盏5
碗盘5
杯盏6
壶瓶尊罐缸坛6
壶瓶6
尊罐7
缸坛7
其他瓷器8
瓷雕8
家什8
文具8
饰物8
乐器8
明器9
仿品9
馆藏镇瓷珍品9
碗9
盘9
钵10
杯盏10
餐具10
家什11
文具11
壶11
瓶11
尊12
罐12
缸13
花觚13
瓷雕13
瓷板画13
各地瓷窑13
浙江13
福建13
江西13
安徽14
江苏14
山东14
河南14
河北14
山西14
陕西14
甘肃14
内蒙古14
辽宁14
湖南14
四川14
广东14
广西15
云南15
国外15
窑系15
景德镇民窑15
官窑16
陶瓷原料16
矿物原料16
原料开采加工17
原料制品18
陶瓷成型19
成型19
圆器业21
琢器业23
陶瓷烧成24
烧窑业24
窑炉26
窑具27
陶瓷装饰28
釉下彩28
釉上彩29
纹样30
颜色釉33
款识35
陶瓷颜料37
陶瓷缺陷39
陶瓷销售40
陶瓷辅助业41
陶瓷业习俗42
陶瓷企业45
机关·团体·学校46
陶瓷书刊46
陶瓷名家47
参考文献50
附录:景德镇当代陶瓷名家作品50
音序目录50
后记50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一上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庄重典雅的感觉。精装的质感果然非同凡响,那封面材质摸上去细腻而有韧性,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上面留下的印记,与景德镇那千年积淀的厚重历史感完美契合。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既醒目又不失古朴,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洁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本来还担心如此厚的篇幅拿在手里会很吃力,但实际上,它的整体配重处理得非常均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腕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这绝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艺品,从外在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上,已经为即将展开的文化之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它让人明白,编纂者对“景德镇”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文化重量,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像是为这些行将消逝的记忆和技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堤坝。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承诺——承诺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以最清晰、最可靠的方式固化下来。它给人的感觉是,编纂者倾注了远超一般工具书的激情和使命感,他们不是在做一份清单,而是在抢救一段流动的历史。因此,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获取层面,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者的深深敬意,它让我更加坚信,对传统的深入了解,是激发未来创新的不竭源泉。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在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时,最怕遇到那种晦涩难懂、术语堆砌的文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大量采用了叙事性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复杂的制瓷流程。举个例子,当它描述到某一种釉料配方的调制过程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想象工匠们在特定季节、特定光线下,如何凭经验和感觉来调整配比,读起来简直就像在听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傅娓娓道来当年的秘诀。这种“可读性”极高,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技术细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站在那古老的窑火边,感受那份专注与执着。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体现出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组织能力。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笔画顺序堆砌词条,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检索网络。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信息,比如先从“胎土”的演变入手,然后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至与之关联的“拉坯技术”和“素烧温度”的讨论,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极强。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概念交叉、历史传承复杂的条目,作者采用了清晰的交叉引用和对比分析,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每一次查找,都像是在迷宫中找到了主线,能迅速建立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系统化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它迫使读者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概念的了解,而是鼓励你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景德镇制瓷技术生态图景。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工艺风格变化的论述部分。许多关于陶瓷史的著作,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官窑的兴衰上,对于民窑和地方性的技术创新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似乎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它用相当的篇幅去探讨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却鲜少被正式记录的“土法”和“偏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景德镇陶瓷的“群众基础”至关重要。例如,对于某一种地方性的釉灰采集方法,书中不仅记载了操作细节,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制约。这种对“非主流”技术和地方经验的尊重与收录,使得这部“词典”的厚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真正做到了全景式地覆盖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面貌,而非仅仅是主流艺术史的一个脚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