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奎济,石玮 编著 著,王醴颉 编
图书标签:
  • 景德镇陶瓷
  • 陶瓷文化
  • 制瓷工艺
  • 陶瓷技术
  • 景德镇历史
  • 精装书籍
  • 艺术类
  • 文化遗产
  • 收藏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西人民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62165
商品编码:170345117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720
字数:1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

  1.编辑出版景德镇陶瓷类辞书,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书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介绍,也有厚实的人文知识和审美传统介绍。 

  2.目前市场尚未有景德镇陶瓷的专门辞书,本书出版适应了当前陶瓷工作、研究与收藏者的需要。在收藏热的今天,有出版意义。 

  3.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前有总目录、分类目录,后配“音序目录”,是一部功能完备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为一部中型辞书,是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反映薪火相传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辞书。全书内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窑,景德镇民窑,官窑,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缺陷,陶瓷销售,陶瓷辅助业,陶瓷业习俗,陶瓷企业,机关、团体、学校,以及陶瓷书刊,陶瓷名家等。全书共收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没有专门辞书的空白。

作者介绍

   石奎济,男。1938年生,江西乐平人。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毕业。1983年后从事文史工作,任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正县级)。任内征集景德镇文史资料近600万字,主编出版《景德镇文史资料》14辑,266万字。 出版的著作:(1)1992年主编《景德镇市政协志》,25万余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2009年创作文学传记《周国桢传奇》,28万余字,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石玮,男。1968年生,江西乐平人。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教育学院中文系,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先后在景德镇市第十一中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并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从事陶瓷文献翻译。







目录

序一3

序二4
凡例5
陶器3
瓷器5
瓷器种类5
碗盘杯盏5
碗盘5
杯盏6
壶瓶尊罐缸坛6
壶瓶6
尊罐7
缸坛7
其他瓷器8
瓷雕8
家什8
文具8
饰物8
乐器8
明器9
仿品9
馆藏镇瓷珍品9
碗9
盘9
钵10
杯盏10
餐具10
家什11
文具11
壶11
瓶11
尊12
罐12
缸13
花觚13
瓷雕13
瓷板画13
各地瓷窑13
浙江13
福建13
江西13
安徽14
江苏14
山东14
河南14
河北14
山西14
陕西14
甘肃14
内蒙古14
辽宁14
湖南14
四川14
广东14
广西15
云南15
国外15
窑系15
景德镇民窑15
官窑16
陶瓷原料16
矿物原料16
原料开采加工17
原料制品18
陶瓷成型19
成型19
圆器业21
琢器业23
陶瓷烧成24
烧窑业24
窑炉26
窑具27
陶瓷装饰28
釉下彩28
釉上彩29
纹样30
颜色釉33
款识35
陶瓷颜料37
陶瓷缺陷39
陶瓷销售40
陶瓷辅助业41
陶瓷业习俗42
陶瓷企业45
机关·团体·学校46
陶瓷书刊46
陶瓷名家47
参考文献50
附录:景德镇当代陶瓷名家作品50
音序目录50
后记50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古代中亚的商业网络与文化融合》 一部关于古代中亚地区,特别是粟特民族在连接东西方贸易网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的深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公元四世纪至十世纪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古代中亚——这片横跨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智慧,构筑起一条条连接地中海世界与中华帝国的复杂贸易通道。我们将重点探讨粟特人的商业活动,他们不仅是单纯的商人,更是文化、宗教和技术的传播者。 第一部分:地理的必然与商业的勃兴 古代中亚的地理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天然熔炉,将不同的文明板块推向彼此。本书首先描绘了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绿洲到天山南北的草原地带,阐述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贸易路线的走向和商业活动的形态。 随后,我们详细考察了支撑这一商业网络的基础设施。这不仅仅是沿途驿站和商队的记载,更是对古代水利工程、防御体系(如长城体系的延伸段)以及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高昌)在商业运作中的中心作用的深入分析。我们探讨了不同交通工具(骆驼、马匹、水路)的效率比较,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贸易季节和地域挑战。 第二部分:粟特:流动的民族与他们的商业帝国 粟特人(Sogdians)是本书的核心研究对象。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一个以商业驱动的民族共同体,其影响力远超其政治疆域。 一、商业组织与家族网络: 本书揭示了粟特人如何利用高度发达的血缘和地域联系建立起跨区域的商业网络。通过对碑文、佛教文献以及后世阿拉伯地理学著作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粟特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的运作模式,包括合伙集资、风险共担机制、以及在异地建立“行会”式的互助组织。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在中原王朝的边境和波斯萨珊王朝的腹地同时建立起稳固的商业据点。 二、贸易商品与经济影响: 粟特人扮演了多重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不只运输丝绸、茶叶等东方特产,也引进了西方的香料、玻璃器皿、贵金属乃至奴隶。本书将量化分析不同时期主要贸易商品的流向和价格波动,探讨粟特商业活动对沿线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对唐朝边境州郡财政的实质性影响。 第三部分:文化熔炉的形成:宗教与语言的传播 商业活动的深入必然带来文化和信仰的交流。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换,着重探讨了粟特人在宗教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一、多元信仰的汇集地: 粟特人本身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但他们的商业足迹却伴随着祆教、摩尼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以及佛教的东传与西渐。我们将细致考察这些宗教如何在粟特人的社区中扎根、适应,并最终影响了他们贸易伙伴的文化景观。例如,对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粟特文、粟特语宗教文献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如何将自身信仰体系融入到丝路沿线的宗教生态中。 二、语言与文字的桥梁: 粟特语作为当时中亚的通用商业语言(Lingua Franca),其在贸易合同、信件往来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本书分析了粟特文字如何被用于记录和管理跨文化交易,并探讨了粟特语对后世突厥语、回鹘语乃至蒙古语词汇的影响,展示了它在欧亚大陆语言版图上的独特地位。 第四部分:从鼎盛到转型:粟特商业格局的变迁 公元八世纪,特别是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后,中亚的政治格局和贸易路线遭受了剧烈冲击,粟特人的商业活动也进入了转型期。 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历史事件对粟特商业网络的影响。一方面,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浪潮逐渐改变了中亚的社会结构,迫使粟特商人在新的政治实体下调整策略。另一方面,本书也考察了粟特人在中国境内的影响力的衰退与转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社会,或通过新的宗教身份(如景教徒)继续保持其文化特征。 结语:遗产与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代中亚商业网络留给后世的深远遗产。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商业组织模式,以及在贸易中展现出的语言适应性和文化包容性,为后世的丝绸之路贸易活动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范本。我们思考粟特商业精神如何在后来的阿拉伯、波斯乃至帖木儿帝国的商业体系中留下回响,展示了古代中亚在世界贸易史上的独特贡献。 本书通过扎实的考古发现、文献考据和区域史研究的整合,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动态的古代中亚商业文明图景,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商品或某一条路线的描述。它是一部关于“流动性”如何塑造文明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一上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庄重典雅的感觉。精装的质感果然非同凡响,那封面材质摸上去细腻而有韧性,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上面留下的印记,与景德镇那千年积淀的厚重历史感完美契合。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既醒目又不失古朴,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洁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本来还担心如此厚的篇幅拿在手里会很吃力,但实际上,它的整体配重处理得非常均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腕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这绝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艺品,从外在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上,已经为即将展开的文化之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它让人明白,编纂者对“景德镇”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文化重量,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像是为这些行将消逝的记忆和技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堤坝。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承诺——承诺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以最清晰、最可靠的方式固化下来。它给人的感觉是,编纂者倾注了远超一般工具书的激情和使命感,他们不是在做一份清单,而是在抢救一段流动的历史。因此,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获取层面,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者的深深敬意,它让我更加坚信,对传统的深入了解,是激发未来创新的不竭源泉。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在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时,最怕遇到那种晦涩难懂、术语堆砌的文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大量采用了叙事性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复杂的制瓷流程。举个例子,当它描述到某一种釉料配方的调制过程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想象工匠们在特定季节、特定光线下,如何凭经验和感觉来调整配比,读起来简直就像在听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傅娓娓道来当年的秘诀。这种“可读性”极高,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技术细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站在那古老的窑火边,感受那份专注与执着。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体现出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组织能力。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笔画顺序堆砌词条,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检索网络。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信息,比如先从“胎土”的演变入手,然后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至与之关联的“拉坯技术”和“素烧温度”的讨论,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极强。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概念交叉、历史传承复杂的条目,作者采用了清晰的交叉引用和对比分析,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每一次查找,都像是在迷宫中找到了主线,能迅速建立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系统化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它迫使读者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概念的了解,而是鼓励你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景德镇制瓷技术生态图景。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工艺风格变化的论述部分。许多关于陶瓷史的著作,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官窑的兴衰上,对于民窑和地方性的技术创新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似乎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它用相当的篇幅去探讨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却鲜少被正式记录的“土法”和“偏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景德镇陶瓷的“群众基础”至关重要。例如,对于某一种地方性的釉灰采集方法,书中不仅记载了操作细节,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制约。这种对“非主流”技术和地方经验的尊重与收录,使得这部“词典”的厚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真正做到了全景式地覆盖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面貌,而非仅仅是主流艺术史的一个脚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