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记录手册,详列了方言文化田野调查中需要记录、描写了九个方面近万条方言文化条目,是实现方言文化调查规范化、精准化、全面化的重要工具。 曹志耘 主编 著作 曹志耘,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教育部高校很好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呈现出一种介于学术严谨与散文抒情之间的独特韵味。当你深入到具体案例分析时,那种数据驱动的论证方式,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犀利,不容许任何含糊其辞的表达。然而,在描述那些濒临消逝的俚语和独特的口头表达时,笔锋又变得温情脉脉,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地方文化生命力的赞美。我发现自己经常被一些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所吸引,这些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语言学探讨,充满了阅读的乐趣和艺术的美感,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珍贵的语言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交流复杂性的全新视角。我原以为方言只是发音上的不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音节的变迁,都可能隐藏着迁徙的历史、封闭的地理环境,甚至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烙印。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特定群体心灵深处的大门。在某个介绍特定地区祭祀用语的段落,我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吟唱声,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纪录片或普通读物都难以企及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格调不凡。内页的纸张选得非常好,触感温润,油墨印刷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手绘插图,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版面布局既古典又现代,没有丝毫的拥挤感。拿到手里掂一掂,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它有着实体书独有的分量感,让人在翻阅时自然而然地就放慢了节奏,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雅的基调,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度。但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啃读,它给予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倾听身边的世界——不仅仅是普通话,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表达。这本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重塑了我对“本土性”和“身份认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资料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史诗,一本让人在喧嚣中寻回文化根脉的静谧之作。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首先冲击我的是其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和宏大的叙事结构。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怪陆离的方言现象,而是先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将各个地域的语言变体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推进方式,极大地帮助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界定“文化”与“方言”交汇点时的那种细腻和审慎,它不是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深入到风俗、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习惯中去探寻语言的根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翻过一个章节,视野都会开阔一分,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种豁然开朗的智慧之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