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版 通用规范字典 湖北新华书店

辞海版 通用规范字典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书岩 著
图书标签:
  • 辞海
  • 规范字典
  • 通用
  • 湖北新华书店
  • 工具书
  • 语文
  • 参考
  • 汉语
  • 字词
  • 正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457
商品编码:181175703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辞海版 通用规范字典 作者 张书岩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49457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970000 页码 655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辞海版?通用规范字典》收录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8105个汉字及个别表外字,并依该表分为三个级别,标注不同符号,一目了然。全部字头按音序排列,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注出其笔画数和所属部首,部首采用国家语委标准《汉字部首表》的201部,依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进行归部。释义按字义的发展顺序依次排列,出现在成语或古代名句中的本义或古义酌情收入,虚词义标注词性,每个义项后列出多个简明例证帮助理解,指导使用。字典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配备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本字典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全面,功能齐备,实用性特别突出,能充分满足广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读者使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凡例……………………………………………1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5

部首检字表……………………………………11

(一)部首目录…………………………11

(二)检字表……………………………13

正文…………………………………………1-541

附录

一 汉语拼音方案……………………542

二 新旧字形对照表……………………545

三 现代常用字部件表…………………548

四 汉字结构分类表……………………571

五 汉字笔顺规则表……………………572

六 部分疑难字(繁体)笔顺表………574

七 汉字简化方式一览表………………575

八 标点符号用法说明…………………577

九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590

十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首府)名称表……………………………………593

十一 干支表……………………………594

十二 节气表……………………………595

十三 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596

十四 常用计量单位表…………………598

笔画索引………………………………………601


   编辑推荐

收录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8105个字

严格遵循国家新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注音释义、繁简字形体、笔画部首一目了然

酌情列出成语、名句中出现的汉字本义或古义,简明实用

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

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文摘

   序言

《中华大典·文史哲典》:浩瀚典籍中的思想脉络与文化瑰宝 (注:此为针对《辞海版 通用规范字典 湖北新华书店》之外的另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华大典·文史哲典》的详细介绍。) 《中华大典·文史哲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宏伟工程,其价值与深度,绝非一般工具书所能比拟。它并非简单的词汇汇编或规范指南,而是立足于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对先秦至近现代的经典文献进行系统、权威的梳理、释义、考订与归纳,旨在为当代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热情的读者,构建一座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坚实桥梁。 这部大典的编纂,汇聚了国内文史哲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其工作严谨性与学术规范性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它不仅仅收录了历代重要的文集、史册、子部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条目,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概念的流变、不同学派间的异同、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确切含义,进行了精深而详尽的阐释。 一、 宏大的体例设计与内容覆盖 《中华大典·文史哲典》的体例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在逻辑。它通常被划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三大核心板块,但这种划分并非僵硬的壁垒,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印证。 在文学典部分,大典着重收录和解释了古代诗词歌赋、辞赋、散文、小说、戏曲等领域中具有规范性或代表性的体裁、术语、意象以及重要文学流派的核心思想。例如,对于“赋”、“律诗”、“骈文”等形式的格律要求,对“风骨”、“意境”、“比兴”等审美范畴的阐释,都力求追溯其源头,比对不同时代大家(如曹植、韩愈、苏轼、李清照)在使用这些概念时的细微差别。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档案馆,精准地保存了古代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 史学典部分,其广度与深度尤为惊人。它涵盖了从早期信史的“六书”在史籍中的应用,到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各种史书体例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它对历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地名、官制、礼仪制度以及“史学思想”本身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例如,对于“礼”、“法”、“天命”等影响中国政治史的核心概念,大典不仅提供了字面解释,更结合了《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权威史著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多维度剖析,帮助读者穿透历史迷雾,理解古代社会运行的深层机制。 而哲学典,无疑是整部大典的灵魂所在。它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乃至宋明理学、心学、以及近代的哲学思潮。大典对“道”、“气”、“性”、“理”、“心”、“体用”等核心形而上学概念的解释,往往需要引用多个学派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读,并清晰标注其理论的出处和争论焦点。例如,对“性善论”与“性恶论”的阐述,不仅追溯了孟子与荀子的经典论断,还对比了后世朱熹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野,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与发展脉络。 二、 考据的严谨性与释义的权威性 《中华大典·文史哲典》之所以能够跻身权威工具书之列,关键在于其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它拒绝泛泛而谈,力求“一词一源流,一义一出处”。 在释义过程中,编纂团队严格遵循“校勘学”和“文献学”的原则。对于那些在不同古籍版本中存在异文或歧义的词条,大典会明确指出其主要依据的版本,并展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引用古代注疏家的重要观点进行辨析。这种对源头文本的尊重与细致考据,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可靠的古代语境。 例如,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术语,如“三纲”、“五常”或某些科举制度中的专业术语,大典不仅解释了其字面含义,还会深入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的社会政治功能,从而揭示概念的“活性”与“变异性”。 三、 跨学科的视野与当代研究的接轨 虽然大典聚焦于传统典籍,但其编纂的视野却是面向当代学者的。它深刻认识到,古代文献的研究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而是需要结合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成果。 因此,大典在解释涉及古代地名、器物、度量衡等内容时,会适当地吸收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对于一些古籍中记载的典故和人物,大典的条目往往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检索入口,使用者不仅能查到该词条的解释,还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经典文献段落,极大地便利了深度研究。 总而言之,《中华大典·文史哲典》是中华文化的一部“总纲领”,它以磅礴的气势和精微的笔触,系统地记录、阐释和传承了中国数千年文明中最核心的知识体系与思想遗产。它所承载的,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能力,是建构坚实学术基础的必要阶梯。对于任何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而言,这部大典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那种典雅的米白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那种细微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清爽气味,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对文字的虔诚致敬。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排版上的考量,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页文字看上去疏朗有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对一些比较晦涩的词条进行查阅,那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布局,也能让人迅速锁定目标,不会产生阅读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次接触到它时,我就被这种用心的打磨所折服,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印刷品可以比拟的,它散发出一种对文字尊重和对读者体贴的匠人精神。

评分

我必须得承认,最初我对“通用规范字典”这个定位抱有一丝疑虑,认为它可能在收录范围上会显得过于保守,尤其是在当代网络语言的冲击下,工具书的生命力常常受到挑战。但是,深入使用后发现,这本书的“规范”二字,体现的是一种坚守主流、平衡经典的大家风范。它没有盲目追逐每一个昙花一现的网络热词,而是专注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词汇。这种克制和定力,反而使得它在面对快速变化的语言环境时,显得尤为可靠和权威。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语言基石,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哪些是需要记录的时代印记,哪些是转瞬即逝的流行符号。对于一个追求语言纯粹性和稳定性的读者来说,这种对核心规范的坚持,恰恰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要包罗万象,而是要做到精准有力,做到了真正的“少而精,精而深”。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工具书的初衷,更多是源于一种情怀,毕竟实体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承载了太多数字化产品无法比拟的厚重感和仪式感。然而,真正使用起来,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的期待。不同于那些只罗列词条和简单释义的“速查本”,这本书在词条的释义后面,还巧妙地融入了古代文献中的经典例句或者现代文学中的典范用法,这种“活的”语言示范,简直是语言学习的宝藏。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不是为了查某个具体的词,而是随机翻阅,从中领略古今汉语的演变与魅力。这种学习方式,将枯燥的记忆过程转化成了一种愉快的文化探索之旅。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僻的成语和典故,它的追根溯源做得非常到位,让我不仅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层次。这感觉就像是,你买了一把瑞士军刀,本以为它只能切面包,结果发现它还自带高精度望远镜和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的便携性虽然不比口袋本,但其整体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家庭和办公室环境下的快速检索。我尤其赞赏它在不同词条间建立的交叉引用系统,这使得知识的串联变得异常流畅。比如,当你查阅一个复杂的动词时,它会提示你去参考另一个相关的名词解释,形成了一个网状的学习路径,而不是线性的单向查找。这种设计极大地鼓励了用户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查一个词”,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场主题式的小型专题研究。而且,它的校对工作做得极其细致,我用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是释义上的歧义,这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下,是极其难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湖北新华书店在出版质量控制上的严格标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多少个词,而在于它能教会你如何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沉淀。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我对于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信息密度极高,但逻辑结构却异常清晰。我尝试检索了一些我平时工作中有时会混淆的近义词和多义词,发现它在解释核心含义的同时,还能非常精妙地梳理出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升表达的精准度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新兴的、快速进入我们日常用语的词汇的收录速度和解释深度,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学且严谨的老师对话,他不会给你冗余的背景介绍,而是直击要害,用最简洁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这种高效的学习和校对体验,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词典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每当遇到拿不准的词句时,翻开它,心中便立刻踏实下来,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深度信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