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东 周轶君 以色列加沙走廊 国际记者 战争 人文 纪实 摄影 裸脊线装

走出中东 周轶君 以色列加沙走廊 国际记者 战争 人文 纪实 摄影 裸脊线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东
  • 以色列
  • 加沙
  • 战争
  • 人文
  • 纪实
  • 摄影
  • 国际记者
  • 周轶君
  • 裸脊线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064
商品编码:18166285601
丛书名: 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具体描述

新书推荐榜
 
39.00
 
29.50
 
44.00
 
 
 
31.50
 
40.60
 
41.86
 
 
 
27.30
 
103.60
 
31.50
 
 
 

店铺优选好书
 
49.00
 
29.00
 
88.00
 
 
 
22.00
 
92.50
 
33.00
 
 
 
29.00
 
29.00
 
27.30
 
 
 

搭配就是省,千年等一回!
故宫日历
价格: ¥91.00
节省: ¥3.00
套餐价: ¥88.00
 
 
 
 
 
单件价:¥55.00
     
     
     
单件价:¥36.00

 

以中东为起点 拜访16个国家 
讲述时代变迁中的人生故事 品味变革的滋味
记录他们的愤怒与骄傲 泪水与血水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梁文道、刘瑜推荐

书名: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定价:48.00元
作者:周轶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8
页码:43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7064

?8?4?8?4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8?4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yi线国际经验zui丰富的记者,带来zui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8?4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8?4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zui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zui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

周轶君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文学学士。CCTV“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曾任新华社常驻中东记者,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时事观察员。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华社派驻巴以地区,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关于巴以冲突的文字、摄影作品获多个国际国内奖项。2006年至2014年任职香港凤凰卫视,继续奔波在国际热点地区,经历尼泊尔改制,朝韩危机,战后阿富汗、伊拉克重建,乌克兰战争,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亚及巴林等一系列变革,也曾实地观察美国与欧洲政治。
她的国际新闻分析、随笔常见于FT中文网、腾讯大家、《周末画报》等。
随笔《在埃及数骆驼》被收入上海市中学语文课本。
2005年出版《离上帝zui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zui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房慧真╱作家、著有《单向街》、《小尘埃》:
今年八月《端传媒》周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周轶君的文章,这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在茫茫网海里,每天涌上来的文字数以千万计,我独独愿意为了她的字,花几分钟Google她的其他文章。这是个令人敬重的新闻对手,能够看到她的文字成书,是读者之福。
颜纯钩╱香港天地图书总编:
周轶君的新书,以跳脱鲜活的文字,描述不同国家的政治变迁。在‘变革’的现场,速写‘精英’和‘民众’的形象,令人大开眼界之余,也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世道在变,潮流如斯,中国人如何自处,我们都要选择。

魏城╱FT中文网资深编辑:
轶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种温柔和感性,又有女性少见的那种冷静和理性,她的丰富阅历和国际视野则使这两个特点获得奇妙的结合,读她的文章确实是一种享受。

傅月庵╱资深编辑人:
一般新闻写作为了保持“客观理性”,从而极力避免“主观感性”,周轶君却能糅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因此更加吸睛,读者更多了一种“同情的理解”。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zui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02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约公元前549—前529 年
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330 年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

636 年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伊斯兰教传入。

1220 年
蒙古人入侵。

19 世纪初
伊朗、阿富汗成为俄英博弈的战场。

1890 年
纳赛尔丁国王向英国商人出让全国烟草专卖权,引发宗教力量与巴扎商人联手抗议。

1908 年
英国人在伊朗发现石油。这是中东石油资源首次被开采利用。

1926 年
军官礼萨·汗黄袍加身,开创巴列维王朝。

1963 年
礼萨·汗长子巴列维国王实行亲西方政策,石油美元收入滚滚,国内依靠秘密警察加强监管。

1979 年
巴列维国王一家出逃,伊斯兰教士霍梅尼回到伊朗,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980 年9 月
两伊战争爆发,伊朗陷入8 年苦战。

1989 年6 月3 日
霍梅尼去世,哈梅内伊继任zui高精神领袖。拉夫桑贾尼出任总统。

1995 年
美国指责伊朗从事“恐怖活动”并秘密发展核武器,由此实施经济制裁。

1997 年
改革派哈塔米赢得总统选举胜利。

2005 年
保守色彩浓重的艾哈迈迪·内贾德赢得总统选举。对西方态度强硬,坚持发展核技术。

2007 年
美国对伊朗进行更为严重的制裁。“绿色革命”遭到镇压,内贾德正式就职。

2013 年6 月
西方制裁步步加紧,伊朗经济每况愈下。支持改革的鲁哈尼在新的总统选举中胜出。

2015 年7 月
多年谈判之后,伊朗与伊核六方(中美俄英法德)达成历史性全面协议。

3 个中年人在街边演奏。唱的是波斯语,舒缓曲折。主唱有时放下吉他,盯着过往的人放声,肩膀微微震动。


“打倒美国”的宣传画并不容易找。走了很久,再打了一趟车,才找到朋友推荐的这一幅,它已经成为德黑兰人民反美意志的标准像。

12德国:重返正常
东西相遇

形状如玩具的特拉贝特(Trabant)车,列成一排,等待“民主德国之旅”。
这种猫腰缩头才能坐进去的小车,全身塑料,只有两缸,曾经是民主德国人zui普遍的交通工具,但从订购到取货zui长要等上16 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特拉贝特车很长一段时间仍是民主德国人的日用品,20 年间,渐渐变成收藏品。眼前这些残存的特拉贝特,多数保持军绿色,也有些换上了戏谑的豹纹。
“你去后面那辆大车办签证!” 柏林新闻官克里斯蒂· 坦兹勒(Christian Tensher)指着我说。
“签证?”
“哈哈,别太认真了!”说着,他塞过来一个苏式军用袋,里面是两瓶Wostok ,以苏联火箭命名的饮料。
一辆运兵车被改装成了媒体登记处。车厢里挂满苏制军服。几个越南记者兴奋地试戴皮帽。坦兹勒递过来一张做旧的卡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通行证”,声称持有人可以去往西柏林。“拍照!”记者们手持一纸签证合影,坦兹勒给予鬼脸配合。
“纪念柏林墙倒塌20 周年”的日子,政客齐聚,媒体云集。新闻中心为外国记者准备的特拉贝特车队,令记者本身成为路上风景,不断有行人举起相机,还招来了警车。“谁超速了?”坦兹勒通过无线电,向每一辆zui高时速60 公里的特拉贝特喊话,“啊,原来是有比我们更重要的车队要通过!”
20 年后,同样是寒冷潮湿的11 月,柏林一片嬉闹。俄罗斯套娃、翻毛帽子、民主德国警察制服,都是zui热门的纪念品,镰刀斧头旗在地摊上飞舞。
空气中是香肠和热红酒(Gluhwein)的味道。施普雷河两岸,大喇叭里嘹亮抒情的音乐是英国红星凯蒂·玛露(Katie Melua)、美国乐队红辣椒(Red Hot Chili Pepper)的作品。露天大屏幕翻滚着时装、润肤露,还有纸巾广告。“这些歌曲不过是娱乐,跟纪念活动没什么关系。”前一天,跟柏林市政规划局的一个朋友走过这里,她告诉我,柏林政府快破产了,无力单独承办国际盛事,必须抓到一切广告和赞助。
“嘿嘿!签证呢?”特拉贝特塑料车盖忽然被人猛敲。一身军绿大衣的瘦高小伙,大帽宽皮带,掂着警棍,气氛陡然惊恐:“这里是查理检查站 !”
瞬间,全车都明白了,这是表演。小伙绷着满脸严肃,要来每张假签证,夸张地重重盖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009 年11 月9 日。”
“要不要来点特别照顾。”他拍打警棍。一圈相机摄像机包围中,他不介意加演。“我们得走了,赶时间。”领队催促着,假警察不再开玩笑,逐一盖戳了事。
围墙存在的28 年间,10 万人尝试各种办法越界。其中1 万人逃脱,201 人遭射杀。查理检查站作为景点保留了下来。两边大街上,美国士兵和苏联士兵的画像仍高高地对峙着。
一条窄窄的铜线镶嵌在水泥地上, 上面刻字:“ 柏林边界,1961—1989。”抬脚,就跨过。一切既轻又薄,好像20 年前发生的东与西的分割与合并,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但是,走在勃兰登堡广场,随便去问一个德国人,你就知道这个“玩笑”的分量。

柏林墙纪念处。

小伙绷着满脸严肃,要来每张假签证,夸张地重重盖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009 年11 月9 日。”

    苏珊娜·哈更独自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看节日的勃兰登堡门”。“当时我和丈夫被派到日本东京,在国有企业工作,国家信任我们,是少数可以出国的人……”她劝说丈夫从东京逃去联邦德国。但丈夫不愿意,命运的争执以离婚收场。苏珊娜带女儿潜回联邦德国。刚开始躲在远郊,不敢住柏林市。
离婚后3 年,柏林墙倒塌,前夫已经在日本另组家庭。23 年来,苏珊娜没有再婚,仍冠着夫姓。她说:“如果预知会发生什么,也许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日渐偏西,红色天光,像一块巨大的纱巾温柔包裹着柏林。勃兰登堡门的灯忽然亮了,顶上女神驾驭马车的雕塑,好像突然被吹了一口气,金光四射。马首永远朝东,指向俄罗斯或者苏联,因为柏林被认为是西方的zui后一道防线。
地上的妇人,在节日的广场,慨叹东西分割的荒谬。苏珊娜的面孔圆润红亮,现着饱满的倔强。忽然,3 个年轻人手拉手蹦跳着,走过我们身边。头上套着纸盒,醉汉一般绕出弧线。他们的嬉笑、尖叫,挽救了哀伤的徒劳。
两德统一后,苏珊娜立即搬回市区,“柏林人一定要回柏林的”。她现在在(没有了边界的)东柏林教授德语,女儿在西柏林学校教书。苏珊娜常向女儿提起,还是东边的教育质量高。“芬兰的学生水平全欧洲第yi,因为他们拷贝了过去民主德国的方法。”苏珊娜这样认为。当年执意逃脱的身份,今天成了牢牢抓紧的认同。我问她心里是不是仍然刻着“东联邦德国”的分界。“两边的差距在缩小。”她笑笑,“统一当然是好事,你看,民主德国人默克尔当了总理!”
“谁能料到那天晚上的事情呢!”20 年前那一天,23 岁的戴维·吉尔从东柏林去外地开会。身为基督教家庭孩子,他向来被排斥在“体制”外,不能接受同等教育,永远不可能有晋升的机会。
他父亲是当地教会负责人。当时的民主德国,基督教势力是zui大的反对派,从事地下抗争。统一之后,德国政府中第yi批民主德国政治家,正是来自教会,也就是现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前身,总理默克尔所属党派。
“晚上听说墙被拆了,第二天一早立即返回柏林,我在凿开的洞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仍然不敢相信。”裹在黑大衣里的戴维,蓝色眼睛放出光亮。身边一个金色头发的小女孩拉扯他的衣角。“不好意思,我女儿要回家了。她们刚从美国回来,我妻子是美国人……”23 岁的时候,戴维还没见过美国人。围墙倒下后,他去了美国念书,现在是一名律师。戴维仍带着东边人的一丝拘谨,温和亲切。女儿踩着单脚踏车离去,响亮地讲着英语。
20 年后,走在柏林的每一个德国人,都是一张历史的碎片,随风飘荡。伸一伸手,你就可能触动一段错综曲折的人生。
广场角落里,一个戎装青年的照片吸引了我:大盖帽,双目炯炯,颈上挂着勋章。一个头发稀疏、上了年纪的人在旁边抽烟。他在推销这个青年军官的自传,英文注明写着“Gerhart Schirmer”,“二战”时期战功显赫的德军中校,遭英国人活捉,送到苏联军中关押了10 年。他称,苏联人强迫他和其他几个人在萨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改装毒气室,伪造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现场。战后,德国人对犹太民族的负罪感比海深,这本自传成了禁书。
自行车边的人猛抽着烟,虽然海报是英文写的,他却无法与我交谈。我不知道他跟作者是什么关系。也许这个故事太过敏感无从核实,自行车前少有人问津。但是无论如何,它忽然让我想到,在柏林,纠结的不只是东西对峙的冷战。希特勒刚刚退出舞台,铁幕就已降下,那些年里,德国人连幕间休息的机会都没有。
“我在东,还是西?”走在柏林,我总是问,这里曾经是东柏林还是西柏林呢。除了刻意保留的几条街道——马克思大街(当时叫“斯大林大街”)笔直宽阔,列宁广场(现在改名为“联合国广场”),两边是一望无际、一模一样的公寓楼和毫无差别的窗户,方正、扁平、均衡、凌然。除此之外,对一个初来此地的匆匆过客,东西差异并不明显。看到一家法国餐馆“庆祝开业25 周年”的横幅,我想这该是西柏林。博物馆云集之处,必定是东柏林。“因为占领区是美国人划的,他们对历史古迹不感兴趣!”有人揶揄。在民主德国主干道“林登(菩提)树下”,苏联的印记只剩了俄罗斯航空标志上的镰刀。
然而,东联邦德国的融合绝非无缝。上海作家陈丹燕曾经描写特拉贝特汽车行驶在联邦德国高速公路上的情形:
后面跟着的汽车鸣喇叭,要它让路,所以,它们常常是知趣地开在zui慢的那条车道上。挂着联邦德国牌照的车唰唰地擦过它们的身边,用140 迈的速度远远地把它甩在后面……虽然它们如愿自由行驶在联邦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随便可以在任何一个出口下高速公路,进入纽伦堡、斯图加特或者汉堡,但它们反而变得局促而不快……
边界初开,东西柏林经历了巨大的经济落差。20 年后,西柏林渐渐变为高档住宅区,东柏林则因为房租低廉,成为整个欧洲年轻艺术家的天堂。东柏林咖啡馆的早餐以丰盛和漫长著称,这里无人早起,半数人口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提供不了太多税收,柏林欠下很多外债,靠借贷发展。柏林墙倒下之初,世界为之兴奋,跨国企业摩拳擦掌,但是这里不具备商业城市的氛围,15 年后,索尼影视中心(Sony Center)黯然出售。西门子盘算了很久,终于也没有来。
失业率成了东西德国人互相指责的理由。联邦德国人抱怨民主德国人抢走工作,民主德国人抱怨资本主义打碎铁饭碗,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连德国的中东移民都抱怨自由了的东欧移民过来抢生意。
“相比10 年前,柏林墙倒塌后20 年,东西德国人的差异还是在缩小。”住在西柏林的贡特拉·扬森到东柏林探望女儿,我们在一家餐厅邻桌,攀谈起来。1990 年,他尝试在东柏林投资,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还是认同国家统一是积极的一步。女儿雷娜特·赛博尔德·扬森生在联邦德国,留学美国主修音乐,现在和大多数艺术青年一样,居住东柏林。
“那么,你现在是东柏林人了?”我问。
“不!”雷娜特几乎要把嘴里的意大利菜吐出来,“Once Wessi,always Wessi(一朝联邦德国人,永远联邦德国人)!我不过是住在东边。”
她又重重摇头,说“Ossi”(民主德国人)和“Wessi”举止思维差异很大,不是同一种人。
“怎么不同?”
“怎么说呢,就是东边和西边,资本主义的人和社会主义的人,一看就知道了!东边的人不会独立思考,懒惰,还有些粗鲁……不过,我不是没有民主德国朋友啦,年轻人也在变,变得像我们……”
陈丹燕继续写道:
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说过:“我们并不是合并,是西边把我们吃了,可我们就卡在他们的喉咙口,让他们吐不出,咽不下……”说这话的人,在冰凉的蓝眼睛里闪烁着蛮横、耻辱、不屈和恼羞成怒。

 

......

......


《走出中东》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究当代中东地区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书写,聚焦于地区冲突的根源、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真实境遇。作者以其卓越的国际记者视角,穿梭于冲突前线与宁静街巷,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命运和微观挣扎。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政治分析,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度、有温度的中东。作者深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以一位国际记者的敏锐触觉,揭示了双方在长期冲突中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饱受创伤的城市,从绝望中的坚韧到苦难中萌生的希望,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下战争留下的伤痕,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人性中不灭的光芒。 书中穿插了大量具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视觉呈现,更是对情感的直接传达。无论是战士眼中的疲惫,孩子脸上的迷茫,还是家园被毁后的废墟,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一段沉重而真实的故事。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真相的捕捉,是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桥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冲突带来的真实冲击。 作者在叙事中,始终将“人”置于核心位置。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本书最动人的篇章。通过对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人物的采访和观察,本书展现了中东地区社会肌理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人性光辉。本书关注的并非冷冰冰的政治博弈,而是那些流淌在冲突区域的鲜活生命。 从历史的演变到现实的困境,本书试图拨开笼罩在中东地区的迷雾,帮助读者理解这片土地上长期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着全球格局。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区的考察,更是对战争、和平、人性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引导读者走出刻板印象,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沉的理解,去审视这个世界。 本书以经典的裸脊线装形式呈现,这种装帧方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易于翻阅和收藏,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流畅自然。每一页的用心设计,都旨在让读者沉浸在这场关于中东的深刻叙事中,感受文字与影像的力量。 《走出中东》是一本挑战认知、触动心灵的书。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艰难与启迪的旅程,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去看见那些被忽视的面孔,去理解那个复杂而真实的“中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关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特别是加沙地带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周轶君以她敏锐的记者触觉,捕捉到了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动人心魄的瞬间。她没有选择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战争的细微之处,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体生命。摄影作品的穿插,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影像,没有经过多余的修饰,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它们记录了爆炸后的断壁残垣,也记录了孩子们在废墟中嬉戏的眼神;记录了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记录了人们在艰难生活中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周轶君的文字,既有新闻报道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她用冷静的笔触描绘了冲突的残酷,用深邃的思考触碰了历史的伤痕,也用充满希冀的语言,探寻着和平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本沉甸甸的日记,记录着一个记者在战火硝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带领读者一起经历了一场关于生存、关于记忆、关于未来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中东地区,特别是以色列和加沙地带的纪实性作品,作者以国际记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这片土地上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纠葛以及人文现实。书中穿插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读者呈现了战争阴影下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动荡中挣扎、在废墟中寻找希望的面孔,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文化印记。周轶君的文字冷静而富有洞察力,她不回避敏感话题,直面冲突的残酷,同时也努力去理解和呈现冲突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黑暗。她采访了各色人物,从士兵到平民,从政治家到普通劳动者,试图勾勒出更立体、更真实的地区画像。书中的裸脊线装设计,或许也象征着一种坦诚和无遮掩,直抵事件核心的决心。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争的报道,更是对人性、对历史、对和平的持续追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周轶君以一名国际记者的视角,深入以色列和加沙地带这片敏感而动荡的区域,用镜头和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富有张力的叙事空间。书中的摄影作品,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定格了历史的某个瞬间,那些画面,无论是战火中的孩子,还是饱经风霜的老人,都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生命力,也诉说着无声的控诉。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她能够将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既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又不乏文学性的感染力。裸脊线装的设计,或许正是作者希望以最直接、最坦诚的方式,将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呈现给读者,不加掩饰,直抵人心。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场特殊的旅行,它带我们走进冲突的中心,去感受那里的空气,去聆听那些声音,去理解那些痛苦,同时,也在思考,在这片古老而充满争议的土地上,和平究竟是怎样的遥不可及,又或是,充满着怎样的微弱曙光。

评分

周轶君的这本《走出中东:以色列加沙走廊》无疑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国际记者,她将自己置身于充满冲突和不确定性的前线,用镜头和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地缘政治事件的客观报道,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裸脊线装的装帧方式,似乎暗示着一种无所遮掩的真实,如同作者不畏艰险,直面冲突的决心。书中收录的摄影作品,极具冲击力,它们捕捉到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最直接的影响,那些饱含沧桑的脸庞,那些在废墟中努力维持尊严的身影,无不触动着读者的神经。作者的叙述风格冷静而富有条理,她梳理了复杂的历史脉络,剖析了根深蒂固的矛盾,但同时,她也从未忘记展现夹缝中人性的光辉,那些在绝望中闪耀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渴望。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深刻洞察,让我们有机会透过记者的眼睛,去理解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亲身体验的苦难与坚持。

评分

《走出中东:以色列加沙走廊》是一本让我从头到尾都感到震撼的书。周轶君,这位经验丰富的国际记者,将她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观察和细致记录,以一种极为真实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摄影作品,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故事本身的一部分,它们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残酷中依然顽强存在的生命。那些照片,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不曾想象过的加沙,看到了一个我不曾真正理解过的以色列,它们是冰冷的现实,也是温暖的人性。作者的文字,冷静、客观,却又饱含深情,她不煽情,不偏激,只是将她所见所闻所思,如实地讲述。裸脊线装的工艺,颇具匠心,仿佛寓意着作者想要将这片土地最真实、最赤裸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沉重,会思考,会悲悯,但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共情。它不只是一个关于冲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在逆境中挣扎、如何追寻希望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