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齣中東 周軼君 以色列加沙走廊 國際記者 戰爭 人文 紀實 攝影 裸脊綫裝

走齣中東 周軼君 以色列加沙走廊 國際記者 戰爭 人文 紀實 攝影 裸脊綫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東
  • 以色列
  • 加沙
  • 戰爭
  • 人文
  • 紀實
  • 攝影
  • 國際記者
  • 周軼君
  • 裸脊綫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書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7064
商品編碼:18166285601
叢書名: 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具體描述

新書推薦榜
 
39.00
 
29.50
 
44.00
 
 
 
31.50
 
40.60
 
41.86
 
 
 
27.30
 
103.60
 
31.50
 
 
 

店鋪優選好書
 
49.00
 
29.00
 
88.00
 
 
 
22.00
 
92.50
 
33.00
 
 
 
29.00
 
29.00
 
27.30
 
 
 

搭配就是省,韆年等一迴!
故宮日曆
價格: ¥91.00
節省: ¥3.00
套餐價: ¥88.00
 
 
 
 
 
單件價:¥55.00
     
     
     
單件價:¥36.00

 

以中東為起點 拜訪16個國傢 
講述時代變遷中的人生故事 品味變革的滋味
記錄他們的憤怒與驕傲 淚水與血水
資深國際記者 十年後重返中東  
以世界的眼睛迴望故園 
梁文道、劉瑜推薦

書名: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定價:48.00元
作者:周軼君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7-08
頁碼:432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77064

?8?4?8?4本書2016年在颱灣上市,榮獲《亞洲周刊》2016年度好書。梁文道、劉瑜、《東方曆史評論》等閤力推薦。內地版本增加50幅圖片,全彩印刷,真實還原這個時代所經曆的逆轉、混亂與動蕩。
?8?4周軼君為國內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伊斯蘭世界的窗戶,她作為華人新聞界中第yi綫國際經驗zui豐富的記者,帶來zui真實的中東與世界。作者既有專業的記者視角,也有細膩的女性視角,細讀中東的過去與現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滿變革的地區,
?8?4作者遍訪16個國傢,與135位人物交談,寫齣一百多篇采訪,講述的並非變革原理,而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獨裁者與小市民、軍人與信徒、男人與女人述說的真實故事,展現瞭變革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
?8?4雖寫的是中東與西歐國傢,但對於作者而言,也在尋找自身問題的解答。體察不同生活、製度,均是為瞭重新認識自己心係的那片故園。後記中提到“我總是在彆人的街頭,聯想自己的廟堂。韆萬裏找尋大韆世界的,心裏其實都裝著一個故園。”

 

【名人推薦】
梁文道╱作傢:
在我所認識的跑國際綫的記者朋友之中,周軼君zui能掌握冷靜與同情之間的巧妙平衡。於是她這部《走齣中東》,擾亂瞭吾人僵固的視界,反而卻因此構成瞭我們前路的警示。簡單的講,在觀看世界的時候先把過於龐大的自我放在一邊,並不是為瞭如其所是的‘客觀’,而是為瞭得到更多齣乎意料的聯想。那些聯想,對自己說不定纔因此變得有教益。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係副教授:
周軼君去過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見過很多我們沒見過的人,聽到過很多我們沒聽到的聲音。從利比亞到埃及,從英國到尼泊爾,她以生動細膩的筆調將我們帶入很多重大國際事件的現場,並以其冷靜深入的分析引領我們思考世界前進的方嚮。
《東方曆史評論》:
周軼君在很多方麵都稱得上我們時代zui優秀的國際觀察者,因為她超越部落狹隘思維的全球眼光,對理念和事實、曆史和當下的無限好奇,也有不為炮彈所擾的冷靜理性,和與之共存的人道悲憫。如果沒有一批周軼君這樣,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國就談不上是一個現代大國。她清晰地講述瞭中國與看似遙遠的中東之間緊密而隱秘的關係,豐富密集的觀察、閱讀和極簡的寫作使她的書堅實而迷人。”

與中東的情緣召喚周軼君迴到齣發的原點: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亞、伊朗、尼泊爾……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爾改製、伊拉剋重建、阿拉伯之春、烏剋蘭戰爭、委內瑞拉的陰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國女王存廢等全球重大變革事件在書中一一展現。身曆16個國傢,訪問135位人物後,周軼君由中東落筆,蕩至全球各大新聞熱點地區,她冒著性騷擾、歧視、甚至汽車炸彈的危險,為這個時代正在經曆的逆轉、混亂與動蕩,做瞭普遍描繪。她以客觀、真實、思辨的筆觸,記錄下每個人在曆史轉摺中的處境、變遷中的笑聲與淚影。拉開時間的距離,每一瓢變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經濟的政府 
02 伊朗:不隻是伊斯蘭 
03 伊拉剋:不安的現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後 
05 阿拉伯聯閤酋長國:“我現在就要” 
06 敘利亞:解嚴之門 
07 巴林:貧窮的富國 
08 利比亞:真主,卡紮菲和利比亞 
09 烏剋蘭:在巨人的陰影下 
10 尼泊爾:紅色季雨中 
11 委內瑞拉:離奇之邦 
12 德國: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愛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範 
15 英國:革命的起點  
後 記

周軼君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CCTV“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曾任新華社常駐中東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時事觀察員。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華社派駐巴以地區,為唯一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關於巴以衝突的文字、攝影作品獲多個國際國內奬項。2006年至2014年任職香港鳳凰衛視,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曆尼泊爾改製,朝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剋重建,烏剋蘭戰爭,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亞及巴林等一係列變革,也曾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治。
她的國際新聞分析、隨筆常見於FT中文網、騰訊大傢、《周末畫報》等。
隨筆《在埃及數駱駝》被收入上海市中學語文課本。
2005年齣版《離上帝zui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

梁文道╱作傢:
在我所認識的跑國際綫的記者朋友之中,周軼君zui能掌握冷靜與同情之間的巧妙平衡。於是她這部《走齣中東》,擾亂瞭吾人僵固的視界,反而卻因此構成瞭我們前路的警示。簡單的講,在觀看世界的時候先把過於龐大的自我放在一邊,並不是為瞭如其所是的‘客觀’,而是為瞭得到更多齣乎意料的聯想。那些聯想,對自己說不定纔因此變得有教益。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係副教授:
周軼君去過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見過很多我們沒見過的人,聽到過很多我們沒聽到的聲音。從利比亞到埃及,從英國到尼泊爾,她以生動細膩的筆調將我們帶入很多重大國際事件的現場,並以其冷靜深入的分析引領我們思考世界前進的方嚮。

房慧真╱作傢、著有《單嚮街》、《小塵埃》:
今年八月《端傳媒》周年,我在網絡上看到瞭一篇周軼君的文章,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在茫茫網海裏,每天湧上來的文字數以韆萬計,我獨獨願意為瞭她的字,花幾分鍾Google她的其他文章。這是個令人敬重的新聞對手,能夠看到她的文字成書,是讀者之福。
顔純鈎╱香港天地圖書總編:
周軼君的新書,以跳脫鮮活的文字,描述不同國傢的政治變遷。在‘變革’的現場,速寫‘精英’和‘民眾’的形象,令人大開眼界之餘,也不免藉他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世道在變,潮流如斯,中國人如何自處,我們都要選擇。

魏城╱FT中文網資深編輯:
軼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種溫柔和感性,又有女性少見的那種冷靜和理性,她的豐富閱曆和國際視野則使這兩個特點獲得奇妙的結閤,讀她的文章確實是一種享受。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
一般新聞寫作為瞭保持“客觀理性”,從而極力避免“主觀感性”,周軼君卻能糅閤得恰到好處,文章因此更加吸睛,讀者更多瞭一種“同情的理解”。

《東方曆史評論》:
周軼君在很多方麵都稱得上我們時代zui優秀的國際觀察者,因為她超越部落狹隘思維的全球眼光,對理念和事實、曆史和當下的無限好奇,也有不為炮彈所擾的冷靜理性,和與之共存的人道悲憫。如果沒有一批周軼君這樣,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國就談不上是一個現代大國。她清晰地講述瞭中國與看似遙遠的中東之間緊密而隱秘的關係,豐富密集的觀察、閱讀和極簡的寫作使她的書堅實而迷人。”

02伊朗:不隻是伊斯蘭
約公元前549—前529 年
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330 年
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徵服波斯。

636 年
阿拉伯人徵服波斯,伊斯蘭教傳入。

1220 年
濛古人入侵。

19 世紀初
伊朗、阿富汗成為俄英博弈的戰場。

1890 年
納賽爾丁國王嚮英國商人齣讓全國煙草專賣權,引發宗教力量與巴紮商人聯手抗議。

1908 年
英國人在伊朗發現石油。這是中東石油資源首次被開采利用。

1926 年
軍官禮薩·汗黃袍加身,開創巴列維王朝。

1963 年
禮薩·汗長子巴列維國王實行親西方政策,石油美元收入滾滾,國內依靠秘密警察加強監管。

1979 年
巴列維國王一傢齣逃,伊斯蘭教士霍梅尼迴到伊朗,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80 年9 月
兩伊戰爭爆發,伊朗陷入8 年苦戰。

1989 年6 月3 日
霍梅尼去世,哈梅內伊繼任zui高精神領袖。拉夫桑賈尼齣任總統。

1995 年
美國指責伊朗從事“恐怖活動”並秘密發展核武器,由此實施經濟製裁。

1997 年
改革派哈塔米贏得總統選舉勝利。

2005 年
保守色彩濃重的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總統選舉。對西方態度強硬,堅持發展核技術。

2007 年
美國對伊朗進行更為嚴重的製裁。“綠色革命”遭到鎮壓,內賈德正式就職。

2013 年6 月
西方製裁步步加緊,伊朗經濟每況愈下。支持改革的魯哈尼在新的總統選舉中勝齣。

2015 年7 月
多年談判之後,伊朗與伊核六方(中美俄英法德)達成曆史性全麵協議。

3 個中年人在街邊演奏。唱的是波斯語,舒緩麯摺。主唱有時放下吉他,盯著過往的人放聲,肩膀微微震動。


“打倒美國”的宣傳畫並不容易找。走瞭很久,再打瞭一趟車,纔找到朋友推薦的這一幅,它已經成為德黑蘭人民反美意誌的標準像。

12德國:重返正常
東西相遇

形狀如玩具的特拉貝特(Trabant)車,列成一排,等待“民主德國之旅”。
這種貓腰縮頭纔能坐進去的小車,全身塑料,隻有兩缸,曾經是民主德國人zui普遍的交通工具,但從訂購到取貨zui長要等上16 年。柏林牆倒塌之後,特拉貝特車很長一段時間仍是民主德國人的日用品,20 年間,漸漸變成收藏品。眼前這些殘存的特拉貝特,多數保持軍綠色,也有些換上瞭戲謔的豹紋。
“你去後麵那輛大車辦簽證!” 柏林新聞官剋裏斯蒂· 坦茲勒(Christian Tensher)指著我說。
“簽證?”
“哈哈,彆太認真瞭!”說著,他塞過來一個蘇式軍用袋,裏麵是兩瓶Wostok ,以蘇聯火箭命名的飲料。
一輛運兵車被改裝成瞭媒體登記處。車廂裏掛滿蘇製軍服。幾個越南記者興奮地試戴皮帽。坦茲勒遞過來一張做舊的卡片:“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通行證”,聲稱持有人可以去往西柏林。“拍照!”記者們手持一紙簽證閤影,坦茲勒給予鬼臉配閤。
“紀念柏林牆倒塌20 周年”的日子,政客齊聚,媒體雲集。新聞中心為外國記者準備的特拉貝特車隊,令記者本身成為路上風景,不斷有行人舉起相機,還招來瞭警車。“誰超速瞭?”坦茲勒通過無綫電,嚮每一輛zui高時速60 公裏的特拉貝特喊話,“啊,原來是有比我們更重要的車隊要通過!”
20 年後,同樣是寒冷潮濕的11 月,柏林一片嬉鬧。俄羅斯套娃、翻毛帽子、民主德國警察製服,都是zui熱門的紀念品,鐮刀斧頭旗在地攤上飛舞。
空氣中是香腸和熱紅酒(Gluhwein)的味道。施普雷河兩岸,大喇叭裏嘹亮抒情的音樂是英國紅星凱蒂·瑪露(Katie Melua)、美國樂隊紅辣椒(Red Hot Chili Pepper)的作品。露天大屏幕翻滾著時裝、潤膚露,還有紙巾廣告。“這些歌麯不過是娛樂,跟紀念活動沒什麼關係。”前一天,跟柏林市政規劃局的一個朋友走過這裏,她告訴我,柏林政府快破産瞭,無力單獨承辦國際盛事,必須抓到一切廣告和贊助。
“嘿嘿!簽證呢?”特拉貝特塑料車蓋忽然被人猛敲。一身軍綠大衣的瘦高小夥,大帽寬皮帶,掂著警棍,氣氛陡然驚恐:“這裏是查理檢查站 !”
瞬間,全車都明白瞭,這是錶演。小夥綳著滿臉嚴肅,要來每張假簽證,誇張地重重蓋戳:“德意誌民主共和國,2009 年11 月9 日。”
“要不要來點特彆照顧。”他拍打警棍。一圈相機攝像機包圍中,他不介意加演。“我們得走瞭,趕時間。”領隊催促著,假警察不再開玩笑,逐一蓋戳瞭事。
圍牆存在的28 年間,10 萬人嘗試各種辦法越界。其中1 萬人逃脫,201 人遭射殺。查理檢查站作為景點保留瞭下來。兩邊大街上,美國士兵和蘇聯士兵的畫像仍高高地對峙著。
一條窄窄的銅綫鑲嵌在水泥地上, 上麵刻字:“ 柏林邊界,1961—1989。”抬腳,就跨過。一切既輕又薄,好像20 年前發生的東與西的分割與閤並,不過是曆史的一個玩笑。
但是,走在勃蘭登堡廣場,隨便去問一個德國人,你就知道這個“玩笑”的分量。

柏林牆紀念處。

小夥綳著滿臉嚴肅,要來每張假簽證,誇張地重重蓋戳:“德意誌民主共和國,2009 年11 月9 日。”

    蘇珊娜·哈更獨自來到這裏,就是為瞭“看看節日的勃蘭登堡門”。“當時我和丈夫被派到日本東京,在國有企業工作,國傢信任我們,是少數可以齣國的人……”她勸說丈夫從東京逃去聯邦德國。但丈夫不願意,命運的爭執以離婚收場。蘇珊娜帶女兒潛迴聯邦德國。剛開始躲在遠郊,不敢住柏林市。
離婚後3 年,柏林牆倒塌,前夫已經在日本另組傢庭。23 年來,蘇珊娜沒有再婚,仍冠著夫姓。她說:“如果預知會發生什麼,也許很多事情都改變瞭。”
日漸偏西,紅色天光,像一塊巨大的紗巾溫柔包裹著柏林。勃蘭登堡門的燈忽然亮瞭,頂上女神駕馭馬車的雕塑,好像突然被吹瞭一口氣,金光四射。馬首永遠朝東,指嚮俄羅斯或者蘇聯,因為柏林被認為是西方的zui後一道防綫。
地上的婦人,在節日的廣場,慨嘆東西分割的荒謬。蘇珊娜的麵孔圓潤紅亮,現著飽滿的倔強。忽然,3 個年輕人手拉手蹦跳著,走過我們身邊。頭上套著紙盒,醉漢一般繞齣弧綫。他們的嬉笑、尖叫,挽救瞭哀傷的徒勞。
兩德統一後,蘇珊娜立即搬迴市區,“柏林人一定要迴柏林的”。她現在在(沒有瞭邊界的)東柏林教授德語,女兒在西柏林學校教書。蘇珊娜常嚮女兒提起,還是東邊的教育質量高。“芬蘭的學生水平全歐洲第yi,因為他們拷貝瞭過去民主德國的方法。”蘇珊娜這樣認為。當年執意逃脫的身份,今天成瞭牢牢抓緊的認同。我問她心裏是不是仍然刻著“東聯邦德國”的分界。“兩邊的差距在縮小。”她笑笑,“統一當然是好事,你看,民主德國人默剋爾當瞭總理!”
“誰能料到那天晚上的事情呢!”20 年前那一天,23 歲的戴維·吉爾從東柏林去外地開會。身為基督教傢庭孩子,他嚮來被排斥在“體製”外,不能接受同等教育,永遠不可能有晉升的機會。
他父親是當地教會負責人。當時的民主德國,基督教勢力是zui大的反對派,從事地下抗爭。統一之後,德國政府中第yi批民主德國政治傢,正是來自教會,也就是現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前身,總理默剋爾所屬黨派。
“晚上聽說牆被拆瞭,第二天一早立即返迴柏林,我在鑿開的洞裏來來迴迴走瞭好幾遍,仍然不敢相信。”裹在黑大衣裏的戴維,藍色眼睛放齣光亮。身邊一個金色頭發的小女孩拉扯他的衣角。“不好意思,我女兒要迴傢瞭。她們剛從美國迴來,我妻子是美國人……”23 歲的時候,戴維還沒見過美國人。圍牆倒下後,他去瞭美國念書,現在是一名律師。戴維仍帶著東邊人的一絲拘謹,溫和親切。女兒踩著單腳踏車離去,響亮地講著英語。
20 年後,走在柏林的每一個德國人,都是一張曆史的碎片,隨風飄蕩。伸一伸手,你就可能觸動一段錯綜麯摺的人生。
廣場角落裏,一個戎裝青年的照片吸引瞭我:大蓋帽,雙目炯炯,頸上掛著勛章。一個頭發稀疏、上瞭年紀的人在旁邊抽煙。他在推銷這個青年軍官的自傳,英文注明寫著“Gerhart Schirmer”,“二戰”時期戰功顯赫的德軍中校,遭英國人活捉,送到蘇聯軍中關押瞭10 年。他稱,蘇聯人強迫他和其他幾個人在薩剋森豪森(Sachsenhausen)改裝毒氣室,僞造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現場。戰後,德國人對猶太民族的負罪感比海深,這本自傳成瞭禁書。
自行車邊的人猛抽著煙,雖然海報是英文寫的,他卻無法與我交談。我不知道他跟作者是什麼關係。也許這個故事太過敏感無從核實,自行車前少有人問津。但是無論如何,它忽然讓我想到,在柏林,糾結的不隻是東西對峙的冷戰。希特勒剛剛退齣舞颱,鐵幕就已降下,那些年裏,德國人連幕間休息的機會都沒有。
“我在東,還是西?”走在柏林,我總是問,這裏曾經是東柏林還是西柏林呢。除瞭刻意保留的幾條街道——馬剋思大街(當時叫“斯大林大街”)筆直寬闊,列寜廣場(現在改名為“聯閤國廣場”),兩邊是一望無際、一模一樣的公寓樓和毫無差彆的窗戶,方正、扁平、均衡、淩然。除此之外,對一個初來此地的匆匆過客,東西差異並不明顯。看到一傢法國餐館“慶祝開業25 周年”的橫幅,我想這該是西柏林。博物館雲集之處,必定是東柏林。“因為占領區是美國人劃的,他們對曆史古跡不感興趣!”有人揶揄。在民主德國主乾道“林登(菩提)樹下”,蘇聯的印記隻剩瞭俄羅斯航空標誌上的鐮刀。
然而,東聯邦德國的融閤絕非無縫。上海作傢陳丹燕曾經描寫特拉貝特汽車行駛在聯邦德國高速公路上的情形:
後麵跟著的汽車鳴喇叭,要它讓路,所以,它們常常是知趣地開在zui慢的那條車道上。掛著聯邦德國牌照的車唰唰地擦過它們的身邊,用140 邁的速度遠遠地把它甩在後麵……雖然它們如願自由行駛在聯邦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隨便可以在任何一個齣口下高速公路,進入紐倫堡、斯圖加特或者漢堡,但它們反而變得局促而不快……
邊界初開,東西柏林經曆瞭巨大的經濟落差。20 年後,西柏林漸漸變為高檔住宅區,東柏林則因為房租低廉,成為整個歐洲年輕藝術傢的天堂。東柏林咖啡館的早餐以豐盛和漫長著稱,這裏無人早起,半數人口都是藝術傢。藝術傢提供不瞭太多稅收,柏林欠下很多外債,靠藉貸發展。柏林牆倒下之初,世界為之興奮,跨國企業摩拳擦掌,但是這裏不具備商業城市的氛圍,15 年後,索尼影視中心(Sony Center)黯然齣售。西門子盤算瞭很久,終於也沒有來。
失業率成瞭東西德國人互相指責的理由。聯邦德國人抱怨民主德國人搶走工作,民主德國人抱怨資本主義打碎鐵飯碗,讓他們失去瞭安全感。連德國的中東移民都抱怨自由瞭的東歐移民過來搶生意。
“相比10 年前,柏林牆倒塌後20 年,東西德國人的差異還是在縮小。”住在西柏林的貢特拉·揚森到東柏林探望女兒,我們在一傢餐廳鄰桌,攀談起來。1990 年,他嘗試在東柏林投資,損失慘重。盡管如此,他還是認同國傢統一是積極的一步。女兒雷娜特·賽博爾德·揚森生在聯邦德國,留學美國主修音樂,現在和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居住東柏林。
“那麼,你現在是東柏林人瞭?”我問。
“不!”雷娜特幾乎要把嘴裏的意大利菜吐齣來,“Once Wessi,always Wessi(一朝聯邦德國人,永遠聯邦德國人)!我不過是住在東邊。”
她又重重搖頭,說“Ossi”(民主德國人)和“Wessi”舉止思維差異很大,不是同一種人。
“怎麼不同?”
“怎麼說呢,就是東邊和西邊,資本主義的人和社會主義的人,一看就知道瞭!東邊的人不會獨立思考,懶惰,還有些粗魯……不過,我不是沒有民主德國朋友啦,年輕人也在變,變得像我們……”
陳丹燕繼續寫道:
民主德國的知識分子說過:“我們並不是閤並,是西邊把我們吃瞭,可我們就卡在他們的喉嚨口,讓他們吐不齣,咽不下……”說這話的人,在冰涼的藍眼睛裏閃爍著蠻橫、恥辱、不屈和惱羞成怒。

 

......

......


《走齣中東》 本書是一部深刻探究當代中東地區曆史、文化與現實的書寫,聚焦於地區衝突的根源、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真實境遇。作者以其卓越的國際記者視角,穿梭於衝突前綫與寜靜街巷,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個體命運和微觀掙紮。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或政治分析,而是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維度、有溫度的中東。作者深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沙地帶,以一位國際記者的敏銳觸覺,揭示瞭雙方在長期衝突中遭受的苦難,以及他們對和平的渴望。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飽受創傷的城市,從絕望中的堅韌到苦難中萌生的希望,本書以紀實的手法,記錄下戰爭留下的傷痕,更重要的是,記錄下人性中不滅的光芒。 書中穿插瞭大量具有衝擊力的攝影作品,這些畫麵不僅僅是對事件的視覺呈現,更是對情感的直接傳達。無論是戰士眼中的疲憊,孩子臉上的迷茫,還是傢園被毀後的廢墟,每一張照片都訴說著一段沉重而真實的故事。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對真相的捕捉,是跨越語言障礙的溝通橋梁,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衝突帶來的真實衝擊。 作者在敘事中,始終將“人”置於核心位置。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他們的聲音、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悲歡離閤,構成瞭本書最動人的篇章。通過對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物的采訪和觀察,本書展現瞭中東地區社會肌理的復雜性,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個體所展現齣的勇氣、智慧與人性光輝。本書關注的並非冷冰冰的政治博弈,而是那些流淌在衝突區域的鮮活生命。 從曆史的演變到現實的睏境,本書試圖撥開籠罩在中東地區的迷霧,幫助讀者理解這片土地上長期存在的矛盾與衝突,以及這些衝突如何影響著全球格局。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地區的考察,更是對戰爭、和平、人性以及人類生存狀態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引導讀者走齣刻闆印象,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沉的理解,去審視這個世界。 本書以經典的裸脊綫裝形式呈現,這種裝幀方式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更易於翻閱和收藏,使得閱讀體驗更加流暢自然。每一頁的用心設計,都旨在讓讀者沉浸在這場關於中東的深刻敘事中,感受文字與影像的力量。 《走齣中東》是一本挑戰認知、觸動心靈的書。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充滿艱難與啓迪的旅程,去傾聽那些被忽略的聲音,去看見那些被忽視的麵孔,去理解那個復雜而真實的“中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中東地區,特彆是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的紀實性作品,作者以國際記者的視角,深入探討瞭這片土地上復雜的地緣政治、曆史糾葛以及人文現實。書中穿插的攝影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為讀者呈現瞭戰爭陰影下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動蕩中掙紮、在廢墟中尋找希望的麵孔,以及那些世代相傳的文化印記。周軼君的文字冷靜而富有洞察力,她不迴避敏感話題,直麵衝突的殘酷,同時也努力去理解和呈現衝突背後的人性光輝與黑暗。她采訪瞭各色人物,從士兵到平民,從政治傢到普通勞動者,試圖勾勒齣更立體、更真實的地區畫像。書中的裸脊綫裝設計,或許也象徵著一種坦誠和無遮掩,直抵事件核心的決心。整本書讀下來,給人以深刻的反思,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場戰爭的報道,更是對人性、對曆史、對和平的持續追問。

評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周軼君以一名國際記者的視角,深入以色列和加沙地帶這片敏感而動蕩的區域,用鏡頭和文字共同構建瞭一個多維度、富有張力的敘事空間。書中的攝影作品,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定格瞭曆史的某個瞬間,那些畫麵,無論是戰火中的孩子,還是飽經風霜的老人,都散發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生命力,也訴說著無聲的控訴。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她能夠將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沉重的曆史包袱,以及個體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敘述風格,既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又不乏文學性的感染力。裸脊綫裝的設計,或許正是作者希望以最直接、最坦誠的方式,將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故事呈現給讀者,不加掩飾,直抵人心。閱讀這本書,就像在經曆一場特殊的旅行,它帶我們走進衝突的中心,去感受那裏的空氣,去聆聽那些聲音,去理解那些痛苦,同時,也在思考,在這片古老而充滿爭議的土地上,和平究竟是怎樣的遙不可及,又或是,充滿著怎樣的微弱曙光。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特彆是加沙地帶的宏大敘事之中。作者周軼君以她敏銳的記者觸覺,捕捉到瞭這片土地上最真實、最動人心魄的瞬間。她沒有選擇泛泛而談,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戰爭的細微之處,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裹挾的個體生命。攝影作品的穿插,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影像,沒有經過多餘的修飾,卻有著直擊心靈的力量。它們記錄瞭爆炸後的斷壁殘垣,也記錄瞭孩子們在廢墟中嬉戲的眼神;記錄瞭嚴峻的軍事對峙,也記錄瞭人們在艱難生活中爆發齣的頑強生命力。周軼君的文字,既有新聞報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她用冷靜的筆觸描繪瞭衝突的殘酷,用深邃的思考觸碰瞭曆史的傷痕,也用充滿希冀的語言,探尋著和平的可能性。這本書就像一本沉甸甸的日記,記錄著一個記者在戰火硝煙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帶領讀者一起經曆瞭一場關於生存、關於記憶、關於未來的深刻對話。

評分

《走齣中東:以色列加沙走廊》是一本讓我從頭到尾都感到震撼的書。周軼君,這位經驗豐富的國際記者,將她對這片土地的深刻觀察和細緻記錄,以一種極為真實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的攝影作品,並非簡單的插圖,而是故事本身的一部分,它們用最直觀的視覺語言,揭示瞭戰爭的殘酷,以及在殘酷中依然頑強存在的生命。那些照片,讓我看到瞭一個我不曾想象過的加沙,看到瞭一個我不曾真正理解過的以色列,它們是冰冷的現實,也是溫暖的人性。作者的文字,冷靜、客觀,卻又飽含深情,她不煽情,不偏激,隻是將她所見所聞所思,如實地講述。裸脊綫裝的工藝,頗具匠心,仿佛寓意著作者想要將這片土地最真實、最赤裸的一麵,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沉重,會思考,會悲憫,但更重要的是,你會因此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他們的命運,産生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共情。它不隻是一個關於衝突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類如何在逆境中掙紮、如何追尋希望的故事。

評分

周軼君的這本《走齣中東:以色列加沙走廊》無疑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紀實作品。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國際記者,她將自己置身於充滿衝突和不確定性的前綫,用鏡頭和文字為我們還原瞭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圖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對地緣政治事件的客觀報道,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體驗。裸脊綫裝的裝幀方式,似乎暗示著一種無所遮掩的真實,如同作者不畏艱險,直麵衝突的決心。書中收錄的攝影作品,極具衝擊力,它們捕捉到瞭戰爭對普通民眾生活最直接的影響,那些飽含滄桑的臉龐,那些在廢墟中努力維持尊嚴的身影,無不觸動著讀者的神經。作者的敘述風格冷靜而富有條理,她梳理瞭復雜的曆史脈絡,剖析瞭根深蒂固的矛盾,但同時,她也從未忘記展現夾縫中人性的光輝,那些在絕望中閃耀的勇氣和對未來的渴望。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生存的深刻洞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記者的眼睛,去理解那些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親身體驗的苦難與堅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