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用典--
定价:39.0元
售价:26.9元,便宜12.1元,折扣68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1530561
字数:372千字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旨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旨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原典
黄酋书,昨鉴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贪纵寡谋,终当归吾羁绁。观其书词,已非昔时之倔强,可用其几而制之。……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况今时则易然耳。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
4.原典释义
■释义
这是张居正写给宣大巡抚吴环洲的一封信。宣大巡抚,明称巡抚宣府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为明朝初中期设立的一个职位,管理北部边疆地区的宣府、大同府两地的防御。信中提到的黄酋,是蒙古俺答汗之子黄台吉。这封信事涉明朝北部边防,故张居正告诫:“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希望对方审时度势,凡事深思熟虑后再付诸行动,如此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无论做什么,事先有准备才能成功。对此,张居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陈六事疏》中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天下的事情,斟酌计议贵在详备,贯彻执行贵在全力。在《答中丞孙槐溪书》中还说:“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急于开局之时,务必虑及善终;大凡成功之事,往往源于善始。由此可见,张居正开创的“万历新政”绝非偶然。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市面上关于古典文化和典故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重复劳动,缺乏真正的洞见。然而,《用典》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不同于传统的字典式编排,它更像是一部文学史的缩影,每一个典故的介绍都穿插着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竹林七贤”相关典故的梳理,作者不仅详述了嵇康、阮籍等人的事迹,更重要的是,他追踪了后世文人如何借用“竹林”的意象来表达他们对自由、对清高的向往,乃至对世俗的疏离感。这种纵深感和历史的层次感,是其他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考古,发掘出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化遗迹,然后被作者精心擦拭干净,重新展现其光彩。它对典故的阐释,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追本溯源的探究精神,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求知者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含韵味,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时时让人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进行一些跨界写作,希望能够在现代题材中融入古典的意蕴,但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生怕显得矫揉造作。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关于“意境互换”的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用典》的高级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典故背后的核心情绪和哲学思辨。例如,书中对“高山流水”这个典故的分析,就没有停留在伯牙子期的友谊层面,而是引申到了现代社会中对“知音难觅”的普遍焦虑,并探讨了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心有灵犀”的深刻连接。这种由古及今的思辨过程,对我启发极大。它教会我,真正的典故运用,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让古代的精神内核与当代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成熟而老练,逻辑严密,却又处处透露着对中国文化由衷的热爱,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茶经”。我不是科班出身,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多停留在课本的皮毛,所以经常在阅读古籍时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典故,总像一块块绊脚石,让我无法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意境中。接触《用典》后,这种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通俗而不流俗”。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来吓退普通读者,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笔调,将那些看似深奥的文化符号一一拆解。我喜欢它在解释一个典故时,总会附带几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用例对比,这样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同一个典故,在李白的笔下是豪迈的,在宋词里可能就变成了婉约的喟叹。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语言多义性的理解。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私人导师,在我迷茫时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学世界。书中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可见出版方在制作上也下了大功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是它吸引我的第一印象。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不是为了赶工期而敷衍了事的匠人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扎实程度完全配得上这份精美的外壳。《用典》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解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典故前,总会先铺垫一段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某个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某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这样,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典故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知识的立体结构。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管鲍之交”和“管鲍之爱”的细微差别,这本书用寥寥数语就阐释清楚,并指出了宋代以后,人们如何有意无意地将两者混淆,从而削弱了典故原有的力量。这种对文化细微差别的精确把握和批判性思维的植入,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普通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文化史论著,深刻而又充满启发性。
评分这本《用典》真叫人欲罢不能!我最近沉迷于古代文学研究,手里也翻阅了不少相关的工具书,但说实话,很多都显得过于晦涩或者过于浅显。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典故的来源和含义,而是着重于“如何用”。作者显然对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典故运用了如火纯青的驾驭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人智慧,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实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书中对某个唐诗中的典故,不仅讲解了它出自哪部古籍,更深入剖析了它在不同语境下微妙的感情色彩变化,以及在现代散文和评论写作中如何进行“活化”和“转译”,避免落入陈旧的窠臼。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庖丁解牛”式的解析,将复杂的文化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对于一个渴望在自己的文字中增添文化厚度,但又害怕用典显得生硬、做作的写作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战术手册”。它教会我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审美情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古代经典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能够和古人隔着时空对话,共同品味文字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