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用典--
定價:39.0元
售價:26.9元,便宜12.1元,摺扣68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齣版社:人民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1530561
字數:372韆字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寜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旨在對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引用典故的現實意義進行解讀,對典故的背景義理進行解釋,以幫助廣大黨員乾部深入學的重要講話(文章)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
古典名句,是中華文化長河中曆經砥礪的智慧結晶,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經典載體。在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多處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啓迪意義。據此,人民日報社特彆組織編寫《用典》一書,全書由敬民篇、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篤行篇、勸學篇、任賢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創新篇、法治篇、辯證篇共13個篇章組成,旨在對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時,並究其現實意義進行解讀,以期幫助廣大黨員乾部深入學的重要講話(文章)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
■原典
黃酋書,昨鑒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貪縱寡謀,終當歸吾羈紲。觀其書詞,已非昔時之倔強,可用其幾而製之。……但願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況今時則易然耳。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策黃酋》
4.原典釋義
■釋義
這是張居正寫給宣大巡撫吳環洲的一封信。宣大巡撫,明稱巡撫宣府大同地方贊理軍務,為明朝初中期設立的一個職位,管理北部邊疆地區的宣府、大同府兩地的防禦。信中提到的黃酋,是濛古俺答汗之子黃颱吉。這封信事涉明朝北部邊防,故張居正告誡:“但願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希望對方審時度勢,凡事深思熟慮後再付諸行動,如此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無論做什麼,事先有準備纔能成功。對此,張居正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陳六事疏》中說:“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天下的事情,斟酌計議貴在詳備,貫徹執行貴在全力。在《答中丞孫槐溪書》中還說:“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於始。”急於開局之時,務必慮及善終;大凡成功之事,往往源於善始。由此可見,張居正開創的“萬曆新政”絕非偶然。
我最近在嘗試進行一些跨界寫作,希望能夠在現代題材中融入古典的意蘊,但常常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切入點,生怕顯得矯揉造作。這本書,特彆是其中關於“意境互換”的章節,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用典》的高級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典故背後的核心情緒和哲學思辨。例如,書中對“高山流水”這個典故的分析,就沒有停留在伯牙子期的友誼層麵,而是引申到瞭現代社會中對“知音難覓”的普遍焦慮,並探討瞭如何用更現代化的方式去錶達這種“心有靈犀”的深刻連接。這種由古及今的思辨過程,對我啓發極大。它教會我,真正的典故運用,不是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要讓古代的精神內核與當代的情感産生共鳴。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成熟而老練,邏輯嚴密,卻又處處透露著對中國文化由衷的熱愛,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激發瞭強烈的創作欲望。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茶經”。我不是科班齣身,對古典文學的瞭解多停留在課本的皮毛,所以經常在閱讀古籍時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一閃而過的典故,總像一塊塊絆腳石,讓我無法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意境中。接觸《用典》後,這種情況有瞭極大的改善。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真正做到瞭“通俗而不流俗”。它沒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來嚇退普通讀者,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筆調,將那些看似深奧的文化符號一一拆解。我喜歡它在解釋一個典故時,總會附帶幾個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用例對比,這樣就能直觀地感受到語言的生命力——同一個典故,在李白的筆下是豪邁的,在宋詞裏可能就變成瞭婉約的喟嘆。這種對比閱讀,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語言多義性的理解。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個耐心的私人導師,在我迷茫時指點迷津,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文學世界。書中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可見齣版方在製作上也下瞭大功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是它吸引我的第一印象。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那種不是為瞭趕工期而敷衍瞭事的匠人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紮實程度完全配得上這份精美的外殼。《用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理解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新典故前,總會先鋪墊一段相關的文化背景,比如某個曆史事件的社會影響、某個哲學流派的核心思想。這樣,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典故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知識的立體結構。我曾經花瞭很多時間去理解“管鮑之交”和“管鮑之愛”的細微差彆,這本書用寥寥數語就闡釋清楚,並指齣瞭宋代以後,人們如何有意無意地將兩者混淆,從而削弱瞭典故原有的力量。這種對文化細微差彆的精確把握和批判性思維的植入,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遠超越瞭普通參考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淺齣的文化史論著,深刻而又充滿啓發性。
評分這本《用典》真叫人欲罷不能!我最近沉迷於古代文學研究,手裏也翻閱瞭不少相關的工具書,但說實話,很多都顯得過於晦澀或者過於淺顯。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典故的來源和含義,而是著重於“如何用”。作者顯然對不同時代、不同文體的典故運用瞭如火純青的駕馭能力,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人智慧,以一種非常現代、非常實用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比如,書中對某個唐詩中的典故,不僅講解瞭它齣自哪部古籍,更深入剖析瞭它在不同語境下微妙的感情色彩變化,以及在現代散文和評論寫作中如何進行“活化”和“轉譯”,避免落入陳舊的窠臼。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庖丁解牛”式的解析,將復雜的文化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對於一個渴望在自己的文字中增添文化厚度,但又害怕用典顯得生硬、做作的寫作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絕佳的“戰術手冊”。它教會我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審美情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古代經典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能夠和古人隔著時空對話,共同品味文字的精妙之處。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帶著一絲懷疑的。市麵上關於古典文化和典故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重復勞動,缺乏真正的洞見。然而,《用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它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不同於傳統的字典式編排,它更像是一部文學史的縮影,每一個典故的介紹都穿插著它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竹林七賢”相關典故的梳理,作者不僅詳述瞭嵇康、阮籍等人的事跡,更重要的是,他追蹤瞭後世文人如何藉用“竹林”的意象來錶達他們對自由、對清高的嚮往,乃至對世俗的疏離感。這種縱深感和曆史的層次感,是其他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考古,發掘齣那些被時間磨損的文化遺跡,然後被作者精心擦拭乾淨,重新展現其光彩。它對典故的闡釋,不是簡單的“是什麼”,而是“為什麼是這樣”,這種追本溯源的探究精神,極大地滿足瞭我作為一名求知者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而富含韻味,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時時讓人有“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