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译 者: | |||||||||||
|
目 录
第1章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1
1.1 网络空间的新作用和新机遇 1
1.2 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的新挑战 3
1.3 战略目标与原则 4
1.3.1 五大目标 4
1.3.2 四项原则 5
1.4 九项战略任务 6
1.5 战略意义影响深远 9
1.5.1 中国领导的中国自信 9
1.5.2 国家网络强国的战略基石 10
1.5.3 国家网络治理的解决之道 10
1.5.4 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支撑点 10
1.5.5 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特色 11
第2章 网络安全法 13
2.1 立法背景与意义 13
2.2 基本内容 14
2.2.1 相关概念 14
2.2.2 法律框架 15
2.3 法律特色 18
2.3.1 网络安全基本大法 18
2.3.2 三项基本原则 19
2.3.3 六大显著特征 19
2.3.4 九类网络安全保障制度 20
2.3.5 惩罚措施 23
2.3.6 全社会参与者 24
2.4 十大热点话题 25
第3章 从不同角度看《网络安全法》 29
3.1 国家角度 29
3.2 国家网信部门角度 32
3.3 国家公安部门角度 34
3.4 网络用户角度 36
3.5 网络运营者角度 37
3.5.1 承担社会责任 38
3.5.2 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 38
3.5.3 做好网络安全运行工作 38
3.5.4 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39
3.5.5 违法信息传播的阻断 40
3.5.6 网络经营者可能涉及的具体罪名 40
3.6 网络产品和安全服务提供者角度 42
3.6.1 服务要符合国标的强制性要求 42
3.6.2 产品销售许可制度 43
3.6.3 限制发布网络安全信息 44
3.6.4 禁止网络犯罪和支持协助犯罪 44
3.6.5 安全服务人员行业准入制度 44
3.7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角度 45
3.7.1 关键基础设施的范围 45
3.7.2 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46
3.7.3 严格的日常安全保护义务 46
3.7.4 特殊的安全保障义务 47
3.7.5 重点行业需要关注的十项重点工作 48
第4章 《网络安全法》配套法律法规 50
4.1 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 50
4.1.1 基本概念 50
4.1.2 立法目的 51
4.1.3 哪些出境数据需要评估 51
4.1.4 哪些数据禁止出境 52
4.1.5 评估频率和责任主体 52
4.1.6 网络运营者需要关注什么 53
4.2 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 54
4.2.1 审查对象 54
4.2.2 审查用户 54
4.2.3 审查内容 55
4.2.4 审查工作流程 55
4.2.5 第三方机构管理 56
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56
4.3.1 出台背景 56
4.3.2 作用意义 57
4.3.3 主要内容 58
4.3.4 重点内容 59
4.4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 59
4.4.1 网络安全法 59
4.4.2 两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刑的主要内容 61
4.4.3 两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刑的规定 64
4.4.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66
4.5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66
4.5.1 安全保护意识的三种思维方式 67
4.5.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范围 67
4.5.3 运营者履行的安全保护 68
4.5.4 核心部门的责任 69
4.6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70
4.6.1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背景 70
4.6.2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要做什么 70
4.6.3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不能做什么 71
4.6.4 真实身份认证 72
4.7 网络安全法执法典型案例 72
第5章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时代 77
5.1 等级保护2.0时代 77
5.1.1 网络安全的现状 77
5.1.2 如何理解等级保护2.0 79
5.1.3 开展等级保护的重要意义 81
5.2 信息安全和等级保护 82
5.2.1 信息安全保障 82
5.2.2 信息安全模型 82
5.2.3 等级保护 86
5.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内容 88
5.3.1 角色及其职责 88
5.3.2 工作环节 89
5.3.3 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 91
5.3.4 实施等级保护的基本原则 92
5.4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依据 93
5.4.1 国家法律和政策依据 93
5.4.2 公安机关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依据 94
5.5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标准体系 96
5.5.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体系 99
5.5.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主要标准简介 103
5.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工作现状 106
第6章 等级保护 107
6.1 定级 107
6.1.1 基本工作概述 107
6.1.2 如何理解定级对象 109
6.1.3 如何理解安全保护等级 110
6.1.4 定级工作如何开展 113
6.1.5 等级如何审批和变更 117
6.2 备案 118
6.2.1 备案需要什么资料 118
6.2.2 备案工作流程 118
6.2.3 如何受理备案 119
6.2.4 公安机关受理备案要求 119
6.2.5 定级不准怎么办 120
6.3 建设整改 120
6.3.1 基本工作概述 120
6.3.2 如何整改安全管理制度 124
6.3.3 如何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127
6.3.4 如何制定整改方案 131
6.4 等级测评 132
6.4.1 基本工作概述 133
6.4.2 测评工作流程有哪些 134
6.4.3 测评指标知多少 141
6.4.4 测评结果是如何研判的 142
6.4.5 谁来开展等级测评 144
6.4.6 如何规避测评风险 146
6.4.7 读懂测评报告 148
6.5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151
6.5.1 体系架构 151
6.5.2 等级保护指标数量 153
第7章 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 155
7.1 信息安全管理 155
7.1.1 基本概念 155
7.1.2 基本内容 156
7.1.3 安全管理原则 158
7.1.4 安全管理方法 159
7.1.5 重点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159
7.1.6 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160
7.2 信息安全治理 161
7.2.1 安全治理行动原则和模型 161
7.2.2 安全治理过程 162
7.3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163
7.3.1 风险管理常见名称 163
7.3.2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164
7.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66
7.4.1 法规依据 166
7.4.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内容 167
7.4.3 风险评估准备阶段 169
7.4.4 资产识别阶段 169
7.4.5 威胁识别阶段 171
7.4.6 脆弱性识别阶段 173
7.4.7 风险分析阶段 173
7.4.8 风险评估所需资料 174
7.5 信息安全风险处置 176
7.5.1 风险处置流程 176
7.5.2 风险降低 178
7.5.3 风险保留 178
7.5.4 风险规避 179
7.5.5 风险转移 179
7.5.6 风险接受 179
7.5.7 风险沟通 179
7.5.8 风险监视 180
第8章 网络安全事件管理和应急响应 181
8.1 法规依据 181
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81
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82
8.1.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83
8.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184
8.1.5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185
8.1.6 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85
8.2 网络安全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186
8.2.1 七类网络安全事件 186
8.2.2 四级网络安全事件 186
8.3 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88
8.3.1 多层组织机构 188
8.3.2 十大保障措施 188
8.4 监测和预警 190
8.4.1 预警分级 190
8.4.2 预警监测 190
8.4.3 预警研判和发布 190
8.5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191
8.5.1 发生事件要及时报告 191
8.5.2 四级别应急响应 191
8.5.3 应急结束后的通报制度 192
8.6 如何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192
8.6.1 总则 192
8.6.2 角色及职责 193
8.6.3 预防、监测和预警机制 193
8.6.4 应急处置流程 194
8.6.5 保障措施和监督管理 196
8.7 如何做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96
8.7.1 做到六个必须 196
8.7.2 抓好七个关键点 198
8.7.3 防止三大问题出现 200
8.7.4 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200
第9章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 202
9.1 法规依据 202
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2
9.1.2 关于加快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建设的通知 203
9.1.3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204
9.1.4 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04
9.1.5 关于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204
9.1.6 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 205
9.2 信息通报中心 205
9.2.1 信息通报中心组建 205
9.2.2 信息通报中心职责 205
9.2.3 信息通报中心成员与职责 206
9.2.4 建立信息通报日常工作机制 207
9.3 信息通报中心工作规范 208
9.3.1 信息通报中心工作内容 208
9.3.2 信息通报内容和方式 208
9.3.3 网络安全事件通报处置 209
9.3.4 信息通报机制 209
9.3.5 签订网络安全承诺书 209
第10章 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综治考核 211
10.1 背景和意义 211
10.2 综治考评法规依据 212
10.2.1 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 212
10.2.2 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 213
10.2.3 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全国综治考核评价 213
10.2.4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214
10.3 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考核指标 214
10.3.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214
10.3.2 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预警工作 215
10.3.3 重要信息系统和政府网站发生的案(事)件情况 215
10.3.4 综合防控和打击网络规范犯罪情况 216
10.3.5 网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216
10.3.6 信息安全服务管理工作 216
第11章 网络安全监管 218
11.1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工作的法规依据 218
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18
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 219
11.1.3 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219
11.1.4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219
11.1.5 公安机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检查工作规范 220
11.1.6 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220
11.2 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工作内容 220
11.2.1 工作目的 220
11.2.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督检查内容 220
11.2.3 检查方式和检查要求 222
11.2.4 公安机关对不符合监督检查工作要求的处理 223
11.3 政府和互联网网站的安全监管工作 224
11.3.1 网站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24
11.3.2 网站安全现状和常见威胁分析 224
11.3.3 政府网站监管工作的法规依据 226
11.3.4 公安机关的网站监管工作内容 229
11.4 新型智慧城市安全监管 233
11.4.1 智慧城市概述 233
11.4.2 新型智慧城市 235
11.4.3 国家政策和标准体系 238
11.4.4 智慧城市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240
11.4.5 智慧城市中的新技术安全 246
11.4.6 智慧城市安全监管 253
11.4.7 公安机关要做好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监管工作 255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56
d一章 总则 256
第二章 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257
第三章 网络运行安全 258
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 260
第五章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261
第六章 法律责任 262
第七章 附则 264
附录B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265
附录C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267
d一章 总则 267
第二章 支持与保障 268
第三章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 268
第四章 运营者安全保护 269
第五章 产品和服务安全 270
第六章 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检测评估 270
第七章 法律责任 271
第八章 附则 272
参考文献 273第八章 附则 272参考文献 273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关于法律法规的书,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网络安全。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野,将《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2.0置于整个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书中对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强调,也让我深受启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合法合规地收集、使用和保护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当的数据处理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等级保护2.0,书中对于“安全可信”这一核心理念的阐释,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它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安全技术要求,而是强调了安全能力的动态性、适应性和可信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内容详实,论述清晰,逻辑严密,对于我理解并践行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2.0的理解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我总觉得这些法律法规过于理论化,离实际操作有些距离。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南,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在企业安全建设中的真正价值。作者对于等级保护2.0中各个层级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去满足这些要求,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例如,在技术层面,书中对访问控制、加密技术、日志审计等方面的讲解,都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思路和实施建议。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关注技术,还强调了管理体系的建设。书中对于安全策略的制定、风险评估的流程、应急响应的机制等方面的论述,都非常接地气,能够直接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落地执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流畅,即使是对于非法律或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这对于推动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意识普及和技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很严实,打开后发现内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其理论深度是令人赞叹的。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2.0标准的简单罗列和解读,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立法精神、技术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复杂场景。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精髓,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安全认知框架,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都非常透彻,并辅以大量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易懂,极具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挑战时展现出的前瞻性,作者不仅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策略进行了预判,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一线,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网络安全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从法律的宏观框架到技术细节的微观落地,都覆盖得非常全面。作者在解读《网络安全法》时,非常注重法律条文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定变得触手可及。对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书中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解,每个级别的要求,以及对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都阐述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风险导向”的安全建设思路的强调。作者认为,真正的网络安全建设,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满足合规要求,而应该基于对自身风险的深刻认知,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和建设。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安全策略,并最终实现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安全保障。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成熟、更主动的网络安全思维模式,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造诣可见一斑。其对于《网络安全法》的解读,不仅准确把握了立法的原意,更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等级保护2.0的梳理,更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等级保护2.0简单地视为一项合规任务,而是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层面来探讨。他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建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来提升企业的整体风险抵御能力,保障业务的连续性,甚至为企业赢得市场信任。书中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实施等级保护过程中的差异化需求,也进行了区分和细致的分析,这使得这本书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此外,作者对于一些新兴的网络安全威胁,如APT攻击、勒索软件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等级保护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和应对策略,这对于我们及时了解和防范最新威胁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