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描述Linux系统的总体框架和设计思想,包含很多可以直接操作的实例,目的是希望读者对Linux系统背后的逻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力求贴近实际的工作使用,在比较核心且常用的技术点有更加深入的解释,对实际使用Linux系统工作大有裨益。这些子系统都是Linux系统运行中很好重要的领域,是深入理解Linux系统原理不可或缺的知识补充。 刘京洋,韩方 著 刘京洋,中山大学双学士、硕士,创建中山大学嵌入式组,在嵌入式实验室工作6年。工作早期担任创业公司总经理,投资公司总裁助理,后来专心技术,先后就职于TP-LINK、YY直播和网易游戏,从事内核和网络安全研发,对Linux系统底层有深入的理解。很高兴与大家沟通探讨相关学术问题。这本书,我大概是抱着一种“想把Linux玩明白”的心态买的。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技术文章,但总感觉像是碎片化的信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试图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读到关于进程调度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解释 CFS(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的算法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它背后的设计哲学,比如如何权衡公平性和响应速度,以及在多核环境下如何进行调度。我以前总是觉得调度是个黑盒,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里面有这么多巧妙的设计和权衡。尤其是在讲到内存管理时,关于虚拟内存、页表、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这些概念,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脉络,不是那种枯燥的定义堆砌,而是结合了实际的系统调用和内核数据结构来解释,让你能直观地理解程序是如何访问内存的,以及为什么会有TLB这样的硬件加速机制。甚至连那些我曾经觉得很神秘的内核同步机制,比如信号量、自旋锁,这本书也做了细致的梳理,从它们诞生的原因,到不同的应用场景,再到可能遇到的死锁问题,都讲得头头是道。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对Linux内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窥见其深邃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积累。它不像一些入门级的Linux书籍那样,告诉你怎么用命令,怎么配置服务,而是直击Linux内核最核心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线程模型和进程调度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讲了创建线程和进程的 API,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内核是如何管理它们的,比如线程和进程在内核中的表示,以及调度器是如何在多个 CPU 核心上分配执行时间的。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内核的数据结构和源码片段(虽然不是全部代码,但足以说明问题),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映射到实际的内核实现中的。另外,关于内存管理的部分,也是这本书的亮点。它详细讲解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如何管理内存,虚拟内存地址是如何映射到物理地址的,以及 Page Cache、Buffer Cache 这些机制在提高 I/O 性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程序的内存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解释一些常见的内存泄漏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从“使用者”升华到“理解者”的书。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我的工作需要深入了解Linux底层的运行机制,尤其是那些关于性能调优和故障排查的关键点。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在讲解进程间通信(IPC)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几种方式,而是详细对比了它们在效率、同步性、数据传递方式等方面的优劣,甚至还提到了内核是如何实现这些IPC机制的。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最适合的IPC方式,并且在出现性能瓶颈时,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关于信号处理的。我之前一直认为信号就是简单的通知机制,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信号的产生、传递、处理,以及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转换,都涉及到很多精细的内核逻辑。尤其是在处理信号量和中断时,书中给出的深入分析,让我对并发编程中的锁机制和竞争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编写多线程程序时,要注意避免一些潜在的危险操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直接,逻辑性很强,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基础,但一旦克服了初期的门槛,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它在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总是能巧妙地结合实际场景,或者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讲解系统调用时,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系统调用,更重要的是解释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切换过程,以及系统调用是如何被内核处理的。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操作需要内核权限,以及用户程序和内核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另外,书中对于文件 I/O 的深入剖析,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它详细介绍了缓冲区 I/O、直接 I/O 等不同的 I/O 模型,以及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我以前一直以为 I/O 就是简单的读写,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的复杂性和优化空间。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进程间通信(IPC)和线程同步的底层细节,这对于需要编写高性能并发程序的开发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循循善诱地指导你,让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运作原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风格给吸引了。这不是一本教你敲代码的小册子,而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学术研究报告。它探讨的深度,在我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市面上的“实战”类书籍。比如说,它在讲解中断处理机制时,不仅仅是解释了硬件中断如何触发,软件如何响应,还深入到了中断上下文和进程上下文的区别,以及为什么在中断处理过程中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睡眠。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文件系统时,没有止步于 ext4 或 XFS 的基本特性,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解 VFS(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的设计,以及它如何屏蔽了底层文件系统的差异,实现了统一的文件访问接口。这种对抽象层和设计模式的深入剖析,让我对Linux内核的宏观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网络协议栈的讲解,也远比我之前看过的要深入,从 TCP/IP 的各个层级,到内核是如何处理网络数据包的,再到一些更底层的网络调优参数,都有涉及。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各种网络问题,根源可能就隐藏在这些内核层面的细节里。这本书,确实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消化,但一旦理解了,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