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迴憶錄。《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時間順序敘述,先從傢世開始介紹,然後對童年、在位、逃難、改造等這幾個人生大片段按順序介紹。全書語言通俗,故事情節強,適閤對末代皇帝的生活感興趣者閱讀。與1964年齣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這次齣版的“全本”,多齣十五六萬字,內容更完整,史實更豐富,文學性更強,並訂正瞭“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誤,基本上保留瞭二稿本的原貌。同時,增加瞭二稿本所沒有的編者腳注(以“編者注”字樣與未加此字樣的作者原注相區彆)。
內容簡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的前半生》的前身。它有許多《我的前半生》未收錄的內容且文學性較強。當時為它進行瞭大規模的政審,經過刪削、增益和改寫,形成瞭享有齣藍之譽的一九六四年公開齣版發行本。《我的前半生(全本)》在《我的前半生》的成書過程中具有承前啓後的獨特版本價值。
目錄
齣版說明
中國人的驕傲
第一章 我的傢世(1859-1908)
一、醇賢親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榮祿
三、慈禧太後的決定
四、攝政王監國
五、親王之傢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極與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間
四、毓慶宮讀書
五、太監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凱時代
二、丁巳復闢
三、北洋元老
四、不絕的希望
五、莊士敦
六、結婚
七、內部衝突
八、遣散太監
九、整頓內務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裏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擇
十三、由“使館區”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羅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係將領之間
三、謝米諾夫和“小諸葛”
四、東陵事件
五、領事館、司令部、黑龍會
六、鄭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東北去(1931-1932)
一、不靜的“靜園”
二、日本人意見分歧
三、會見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鎖中
六、我的所見與所思
七、會見闆垣
第六章 僞滿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時上演的另一颱戲--摘錄一個參與者的記述
二、登場
三、“元首”的“尊嚴”
四、李頓調查團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岡安直
七、我的恐懼
八、四大“詔書”及其他
九、在羊的麵前是狼
十、“後”與“妃”的命運
十一、大崩潰
第七章 在蘇聯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懼和幻想
二、放不下來的架子
三、我不認罪
四、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認罪(1950-1954)
一、迴到瞭祖國
二、第一次寫自傳
三、乾隆的田黃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曆史真相
六、檢舉與認罪
七、震動
八、原形畢露
第九章 認罪以後(1955-1956)
一、觀測“氣象”
二、勞動滋味
三、生活檢討會
四、血淚控訴
五、平頂山的方素榮
六、颱山堡一傢農民
七、第三次崩潰
第十章 一切都在變(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會見親屬
三、日本戰犯
四、離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輝”(1957-1959)
一、在我心裏失掉過的
二、解放瞭的人
三、美與醜、善與惡
四、“監獄”
五、“所方”
六、命運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議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彆
五十三年大事記
附錄一
1.關於光緒“病重”的兩封信
2.“進膳單”
3.四執庫更換穿戴錶
4.張勛復闢奏摺
5.金梁的奏摺
6.《順天時報》上的新聞
7.“清室內務府”緻民國內務部函
8.“清室內務府”緻各國公使函
9.溥偉緻羅振玉函
10.羅振玉祭王國維文
11.關於去日本的函電
12.康有為緻莊士敦函
13.康有為緻吳佩孚函
14.吳佩孚復康有為函
15.徐勤報告“中華帝國憲政黨”情況
16.徐良緻莊士敦函
17.“中俄討赤軍事協定”全文
18.謝米諾夫求助函
19.“俄皇秘密代錶”的一封信
20.鬍嗣瑗的辯論辭
21.緻軍閥鬍毓坤、畢庶澄等人的“手諭”
22.劉鳳池信件選錄
附錄二
玲姑娘:“福貴人”--她自己寫的迴憶錄摘要
新的一章
附錄三
從我的經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紀念“九·一八”事變三十周年
序言
愛新覺羅·溥儀撰寫《我的前半生》的起始時間,據他自己說,從 1957年下半年開始著手準備,用瞭一年多時間,完成瞭20萬字的初稿,並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戰犯管理所(即原撫順戰犯管理所)油印成冊。
1960年1月,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關注下,群眾齣版社把油印 本印成灰色封麵的鉛印本(俗稱“灰皮本”)。之後,群眾齣版社又與溥儀 磋商,確定瞭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構思、梳爬剔抉、提煉成文的思路。於 是有瞭1962年6月“另起爐竈”的一稿本,約50萬字。一稿本成稿後,作者 徵求並吸取有關部門和專傢的意見,作瞭一些修改,並補充瞭“五十三年 大事記”等有關內容材料,於1962年10月印齣二稿本。全國政協、中宣部 、統戰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及當時曆史界、文學 界許多專傢學者、著名人士,如於桑、王宗一、中伯純、劉大年、劉復之 、老捨、呂振羽、張治中、李侃、邵循正、吳晗、何斡之、楊東蒓、金城 、郭沫若、侯外廬、閻寶航、淩雲、翁獨健、梅汝墩、傅作義、廖沫沙、 廖承誌、翦伯贊、黎澍(按姓氏筆畫排序)等,審閱書稿後,對二稿本給予 評價或提齣許多中肯的修改意見。作者根據這些意見,對書稿進行瞭相應 的調整,尤其是對後半部分進行瞭較多剪裁或變動,最終形成瞭1964年3月 正式齣版的《我的前半生》(以下簡稱“定本”)。
2004年3月,群眾齣版社在整理《我的前半生》檔案材料時,意外地發 現瞭一稿本和二稿本。為瞭將《我的前半生》完整地奉獻給廣大讀者,我 們對所有版本進行瞭認真的研究、論證,決定編輯齣版《我的前半生(全本 )》(以下簡稱“全本”)。
這次齣版的“全本”,恢復瞭許多“定本”沒有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國人的驕傲”,第六章“僞滿十四年”第一節 “同時上演的另一颱戲——摘錄一個參與者的記述”,第七章“在蘇聯的 五年”第四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第十章“一切都在變”第四節“離 婚”;“定本”中被簡略或刪削的某些敘述,如關於日本駐天津特務機關 “三野公館”的描寫,李鴻章記錄清末一場大水災情況的奏摺,溥儀的打 油詩以及占蔔的卦辭,張宗昌生活簡吏,婉容親生嬰兒被扔進鍋爐燒化, 等等。
與1964年齣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這次齣版的“全本”,多齣十 五六萬字,內容更完整,史實更豐富,文學性更強,並訂正瞭“定本”引 文的少量失誤,基本上保留瞭二稿本的原貌。同時,增加瞭二稿本所沒有 的編者腳注(以“編者注”字樣與未加此字樣的作者原注相區彆)。編者腳 注主要作瞭四個方麵的揭示:一、標齣書稿未被刪改的地方;二、指齣書 稿中的一些史實差誤;三、對書稿中的某些內容加以說明;四、個彆腳注 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後某些專傢的修改意見。
在編輯“全本”的過程中,圍繞本書的定名及相關問題,我們請教瞭 王旭峰、鄧偉誌、白燁、劉世德、汪朝光、李洪岩、李炳銀、何西來、高 興國、陶飛亞、董乃斌、彭衛、雷達、藍英年(按姓氏筆畫排序)等專傢學 者,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2006年9月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評價上的那種審慎與剋製,書中沒有齣現那種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的簡單標簽,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多麵性與矛盾性。作者似乎在努力探尋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深層動因,即便是那些在後世評價頗為負麵的行為,作者也嘗試從當時的社會結構、個人局限性乃至曆史必然性的角度去進行解讀。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曆史人物的復雜性遠超教科書上的簡單概括。讀完之後,你不會簡單地對某個人物産生強烈的愛憎,反而會有一種對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深刻同情與理解。這種成熟、不帶偏見的敘述態度,是衡量一部優秀傳記作品的重要標準,它教會瞭我們如何更全麵、更包容地看待過去,極具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簡直齣神入化,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流水賬,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演,懂得何時該推近特寫,聚焦人物內心的掙紮,何時又該拉遠景,展現宏大的時代背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曆史轉摺點時,筆觸極為精準且富有張力,讓你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尤其是在描繪那些關鍵的宮廷對話和私密的心靈獨白時,語言的張力達到瞭頂峰,那些晦澀難懂的政治角力,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小說化的手法娓娓道來,卻又絲毫不失其史料的嚴謹性。讀到某些關鍵情節,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充滿深意的詞句,思考人物在當時情境下的復雜心態。這種敘事上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既滿足瞭曆史愛好者對深度剖析的渴求,也讓對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被故事深深吸引,完全沒有“讀不下去”的門檻感,讀起來酣暢淋灕,一口氣讀完好幾百頁都不覺得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紙張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摸上去質感極佳,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能比擬的。封麵采用瞭一種略顯陳舊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瞬間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仔細端詳,那排版也頗為講究,字體的選擇兼顧瞭易讀性和曆史的莊重感,行距和頁邊距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書的側邊也做瞭細緻的切邊處理,整體給人一種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感覺,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不僅僅是因為內容,更是因為其作為實體書本身的價值。隨書附贈的幾張老照片插頁,雖然是黑白的,但那份穿越時空的真實感,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來得震撼人心,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觸摸曆史的脈搏,這種對細節的尊重,使得閱讀體驗大大提升,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快餐讀物”所能比擬的,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作品應有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簡直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詳實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每一次提及一個關鍵事件或一處場景,作者都能迅速在腳注或者引文中給齣明確的齣處,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我忍不住去查閱瞭其中引用的幾處原始檔案記錄,發現作者的引用準確無誤,並且在復雜的史料中,成功地提煉齣瞭最核心、最能推動敘事主綫的關鍵信息,避免瞭陷入史料堆砌的泥沼。這種深度的挖掘工作,必然耗費瞭作者巨大的心血和時間,能夠將如此龐雜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實屬不易。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可靠的基石,它提供的細節密度非常高,讓你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故事”,更像是在“研究文獻”,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白說,比我預想的要“活潑”得多,它完全擺脫瞭傳統傳記那種刻闆、說教式的腔調,反而帶著一種近乎文學散文的韻味。作者似乎非常善於運用比喻和排比,讓那些冰冷的史實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畫麵感。有時候,你會發現作者為瞭描繪一種特定的情緒或環境,會突然插入一些極富畫麵感的短句,這種跳躍性的文字組閤,反而激發齣讀者更深層次的聯想。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季節的描繪,僅僅用瞭幾筆濃墨重彩的詞匯,卻立刻勾勒齣瞭當時環境的蕭瑟與壓抑,那種意境的營造,堪稱一絕。這種文字功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對語言美學的深刻理解,讀來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被帶進瞭一個由文字編織而成的精美世界,不再是單純地獲取信息,而是一種審美上的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