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
内容简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的前半生》的前身。它有许多《我的前半生》未收录的内容且文学性较强。当时为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审,经过删削、增益和改写,形成了享有出蓝之誉的一九六四年公开出版发行本。《我的前半生(全本)》在《我的前半生》的成书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版本价值。
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人的骄傲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五十三年大事记
附录一
1.关于光绪“病重”的两封信
2.“进膳单”
3.四执库更换穿戴表
4.张勋复辟奏折
5.金梁的奏折
6.《顺天时报》上的新闻
7.“清室内务府”致民国内务部函
8.“清室内务府”致各国公使函
9.溥伟致罗振玉函
10.罗振玉祭王国维文
11.关于去日本的函电
12.康有为致庄士敦函
13.康有为致吴佩孚函
14.吴佩孚复康有为函
15.徐勤报告“中华帝国宪政党”情况
16.徐良致庄士敦函
17.“中俄讨赤军事协定”全文
18.谢米诺夫求助函
19.“俄皇秘密代表”的一封信
20.胡嗣瑗的辩论辞
21.致军阀胡毓坤、毕庶澄等人的“手谕”
22.刘凤池信件选录
附录二
玲姑娘:“福贵人”--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
新的一章
附录三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
序言
爱新觉罗·溥仪撰写《我的前半生》的起始时间,据他自己说,从 195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并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战犯管理所(即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油印成册。
1960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群众出版社把油印 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铅印本(俗称“灰皮本”)。之后,群众出版社又与溥仪 磋商,确定了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构思、梳爬剔抉、提炼成文的思路。于 是有了1962年6月“另起炉灶”的一稿本,约50万字。一稿本成稿后,作者 征求并吸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作了一些修改,并补充了“五十三年 大事记”等有关内容材料,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本。全国政协、中宣部 、统战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及当时历史界、文学 界许多专家学者、著名人士,如于桑、王宗一、中伯纯、刘大年、刘复之 、老舍、吕振羽、张治中、李侃、邵循正、吴晗、何斡之、杨东莼、金城 、郭沫若、侯外庐、阎宝航、凌云、翁独健、梅汝墩、傅作义、廖沫沙、 廖承志、翦伯赞、黎澍(按姓氏笔画排序)等,审阅书稿后,对二稿本给予 评价或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作者根据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相应 的调整,尤其是对后半部分进行了较多剪裁或变动,最终形成了1964年3月 正式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以下简称“定本”)。
2004年3月,群众出版社在整理《我的前半生》档案材料时,意外地发 现了一稿本和二稿本。为了将《我的前半生》完整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我 们对所有版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论证,决定编辑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 )》(以下简称“全本”)。
这次出版的“全本”,恢复了许多“定本”没有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国人的骄傲”,第六章“伪满十四年”第一节 “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第七章“在苏联的 五年”第四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十章“一切都在变”第四节“离 婚”;“定本”中被简略或删削的某些叙述,如关于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 “三野公馆”的描写,李鸿章记录清末一场大水灾情况的奏折,溥仪的打 油诗以及占卜的卦辞,张宗昌生活简吏,婉容亲生婴儿被扔进锅炉烧化, 等等。
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 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 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 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编者脚 注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揭示:一、标出书稿未被删改的地方;二、指出书 稿中的一些史实差误;三、对书稿中的某些内容加以说明;四、个别脚注 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后某些专家的修改意见。
在编辑“全本”的过程中,围绕本书的定名及相关问题,我们请教了 王旭峰、邓伟志、白烨、刘世德、汪朝光、李洪岩、李炳银、何西来、高 兴国、陶飞亚、董乃斌、彭卫、雷达、蓝英年(按姓氏笔画排序)等专家学 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9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摸上去质感极佳,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能比拟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略显陈旧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仔细端详,那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的选择兼顾了易读性和历史的庄重感,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书的侧边也做了细致的切边处理,整体给人一种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感觉,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内容,更是因为其作为实体书本身的价值。随书附赠的几张老照片插页,虽然是黑白的,但那份穿越时空的真实感,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来得震撼人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所能比拟的,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应有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出神入化,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懂得何时该推近特写,聚焦人物内心的挣扎,何时又该拉远景,展现宏大的时代背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笔触极为精准且富有张力,让你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宫廷对话和私密的心灵独白时,语言的张力达到了顶峰,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角力,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小说化的手法娓娓道来,却又丝毫不失其史料的严谨性。读到某些关键情节,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深意的词句,思考人物在当时情境下的复杂心态。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满足了历史爱好者对深度剖析的渴求,也让对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被故事深深吸引,完全没有“读不下去”的门槛感,读起来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好几百页都不觉得累。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详实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每一次提及一个关键事件或一处场景,作者都能迅速在脚注或者引文中给出明确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我忍不住去查阅了其中引用的几处原始档案记录,发现作者的引用准确无误,并且在复杂的史料中,成功地提炼出了最核心、最能推动叙事主线的关键信息,避免了陷入史料堆砌的泥沼。这种深度的挖掘工作,必然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血和时间,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实属不易。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可靠的基石,它提供的细节密度非常高,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故事”,更像是在“研究文献”,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比我预想的要“活泼”得多,它完全摆脱了传统传记那种刻板、说教式的腔调,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韵味。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让那些冰冷的史实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画面感。有时候,你会发现作者为了描绘一种特定的情绪或环境,会突然插入一些极富画面感的短句,这种跳跃性的文字组合,反而激发出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季节的描绘,仅仅用了几笔浓墨重彩的词汇,却立刻勾勒出了当时环境的萧瑟与压抑,那种意境的营造,堪称一绝。这种文字功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语言美学的深刻理解,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被带进了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精美世界,不再是单纯地获取信息,而是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评价上的那种审慎与克制,书中没有出现那种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的简单标签,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矛盾性。作者似乎在努力探寻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深层动因,即便是那些在后世评价颇为负面的行为,作者也尝试从当时的社会结构、个人局限性乃至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去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远超教科书上的简单概括。读完之后,你不会简单地对某个人物产生强烈的爱憎,反而会有一种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同情与理解。这种成熟、不带偏见的叙述态度,是衡量一部优秀传记作品的重要标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全面、更包容地看待过去,极具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