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名:小儿推拿保健师培训教材
作 者:陈辰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开 本:16K
页 码:192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版
书 号:ISBN 978-7-5008-6737-1
印 张:12
定 价:30.00元
中图分类:R244.15
社分类号:G?1118
上架建议:家政培训/母婴读物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涵盖小儿推拿保健师职业概述、小儿的推拿的作用原理、小儿推拿的中医渊源、小儿推拿的操作要求、小儿推拿的手法、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小儿常见疾病的推拿 和小儿日常保健推拿法。本书以传承中医文化和现代科学育儿知识为指导理念,以理论和实践手法为特点,以帮助广大小儿推拿从业务人员和家长快速掌握小儿推拿方法为基本目的,以期将小儿推拿的手法发扬光大,让小儿推拿走进千家 户。
作者简介:
陈辰 生于北京,祖辈满族赫舍里氏,承接祖辈“捏积”的保健推拿方法,总结出套符合现代人健康理念的小儿推拿方法。作为母婴行业著名品牌“红墙”的创始人,她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护理标准和“月子”期间健康特殊人群的养护和谐地融为体。2006年创立母婴培训XPC培训体系、2012年完成产褥期23项实操8大流程标准、2013年完成产褥期护理目标与护理评估达成法,并在月子会所行业首次引入COSO-ERM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17年创建小儿推拿+心法的培训理念。主编的《高级母婴护理师培训教材》《催乳师培训教材》被列入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培训系列教材,另外,还编著了《月子餐与婴幼儿辅食》,主编教材具有“标准、全面、务实、简明”的职业培训特点。
编辑推荐语:
《小儿推拿保健师培训教材》是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组织专家开发的全国家政系列培训教材新增本,具有专业务实、图文并茂、手法明确、条目清晰的特点。
目录
上篇 基础知识篇
章 小儿推拿保健师职业概述 3
节 小儿推拿保健师的岗位认知 3 二节 小儿推拿保健师的岗位要求 7
三节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14
四节 小儿推拿的特点和优势 17
二章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 19
节 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9
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 21
三节 小儿推拿的保健原理 27
三章 小儿推拿的中医渊源 31
节 中医学基础概要 31
二节 小儿疾病诊法要点 36
三节 小儿疾病辨证概要 43
四章 小儿推拿的操作要求 54
节 小儿推拿的保健特点与禁忌症 54
二节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56
三节 小儿推拿的介质 58
下篇 实操技能篇
五章 小儿推拿的手法 63
节 小儿推拿手法概要 63
二节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66
三节 小儿推拿常用复式手法 75
六章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 86
节 头面部穴位 86
二节 胸腹部穴位 91
三节 背腰部穴位 95
四节 上肢部穴位 99
五节 下肢部穴位 115
七章 小儿常见疾病的推拿 121
节 新生儿黄疸 121
二节 新生儿不乳 123
三节 新生儿吐乳 124
四节 新生儿二便不通 127
五节 新生儿眼不开 130
六节 新生儿夜啼 131
七节 婴儿湿疹 132
八节 吐舌、 弄舌 133
九节 发热 133
十节 感冒 136
十节 咳嗽 137
十二节 哮喘 141
十三节 肺炎 143
十四节 泄泻 145
十五节 脘腹痛 147
十六节 胃口差、消化不良 149
十七节 厌食 150
十八节 疳症 153
十九节 呕吐 154
二十节 汗症 156
二十节 小儿口疮 160
二十二节 小儿便秘 161
二十三节 惊风 162
二十四节 遗尿 164
二十五节 小儿肌性斜颈 166
二十六节 儿童多动症 167
二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 168
二十八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169
二十九节 近视 171
八章 小儿日常保健推拿法 173
节 小儿捏脊保健 173
二节 小儿按摩保健 176
三节 小儿健脾胃推拿保健 176
四节 小儿保肺推拿保健 177 五节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保健 178
六节 小儿安神推拿保健 179
七节 小儿肩关节推拿保健 180
八节 小儿指腕关节推拿保健 180
九节 小儿膝关节推拿保健 180
十节 小儿踝关节推拿保健 181
样章
二章 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
、调理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本质在于阴阳失调,包括天人阴阳关系失调和人体自身阴阳关系失调。 疾病的根本原则,即调整这种紊乱关系,使之复归于阴阳平衡状态。小儿推拿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穴位和不同手法为小儿调理阴阳。
1.阳病阴治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有阳穴和阴穴。阳穴,其性似火,有温煦作用;阴穴,其性似水,有滋润作用。阳穴位于手背、前臂桡侧、上半身、背部、下肢外侧等;阴穴位于手掌、前臂尺侧、下半身、腹部、下肢内侧等。般而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例如,高热、神昏、急惊、热哮、便秘等阳症,可取小天心、天河水、六腑、阴池、内八卦、任脉、腹等阴部穴位;而久泻、久喘、畏寒、肢冷、遗尿等阴症,可取外劳宫、窝风、阳池、三关、督脉等阳部穴位。
2.以平为期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指阴经穴与阳经穴常见的配合应用。阴阳配穴常见以下两种配穴方式:
(1)相反相成配穴: 将阴阳部位和属性不同的穴位配伍,以加强疗效或制约穴位或调整病症阴阳之偏。如清天河水与揉二马同用,以交通心肾之阴阳;点 会与擦涌泉同用,以交通上下之阴阳;内、外劳宫双点和内、外八卦同运,以调节内外之阴阳;上三关与下六腑按次数比例 (如5:2或3:6等) 操作,使水火不致太过,阴阳不致太偏,恰到好处地调整小儿的阴阳状态。
(2)同类穴位配穴: 将阴阳属性相同的穴位配伍,以加强功效。例如,头面四大手法将调节天人阴阳的天门、调节脏腑阴阳的坎宫、调节左右阴阳的太阳和宁心安神镇惊的耳后高骨相配伍,可加强调节阴阳的力度,扩大调节阴阳的范围;双凤展翅,先提耳以调肾中阴阳,后点穴从承浆 (任脉终点)至人中(督脉体外终点),通过调任督而平衡阴阳;古人补益,常取小腹与腰骶、小腹丹田、腰骶命门,以增强温助元阳之效;捏脊与拿肩均有提升阳气的效果,二者配合,则升阳举陷的作用更加明显。
3.讲究次数
传统小儿推拿操作多用次数为度量单位。次数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凡补阳多用奇数,补阴多用偶数。而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人左右各有12条正经,共24条。小儿推拿据此在头面四大手法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均取24次。
二、调整脏腑气血
五脏六腑为人体的基本构架,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共同组成人的生命体。生理上,由于五脏所贮藏和产生的精气呈弥散状态,充满于五脏,因而“满而不实”。“满”是指精气的充满,“实”是指水谷的充实。而六腑多为空腔器官,其功能特点是传化饮食水谷,故说“实而不满”。气血生成充足则脏腑平稳运行,分布适宜,出入有常;反之,疾病就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反应。小儿推拿通过调节脏腑气血防治疾病。
1.以脏腑命名穴位
在小儿推拿中,有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包括位于五指螺纹面的五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穴,还有六腑穴,它们都便于操作。相关脏腑病变,取相应脏腑穴位,就能对相应脏腑进行调理。如脾经、胃经常用来 三焦病症,大肠经则常用来 肠道病症等。
2.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和五行理论确立补泻
小儿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有 “心肝多有余” “脾常不足”“实 (热)在阳明 (胃),虚 (寒) 在太阴 (脾) ”“肾病多虚”“肾无实证”“肺为腑”“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等,所有这些都在小儿推拿脏腑穴位的操作中得到体现。如水 (肾) 盛而干枯,则运水入土;土盛而水枯,则运土入水;脾虚直补脾经,益中焦之气;肺虚仍然补脾,补土以生金;肾虚还是补脾,后天养先天等。
3.近治作用
脏腑总有定位置,在脏腑体表投影区域选取定部位或穴位,距离脏腑更近,刺激更易被脏腑感知,更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如乳旁、乳根和膻中穴位于心和肺的体表投影区,善治心肺之疾;中脘及整个胃脘部为胃的体表投影区,治脾胃病症有效;揉腹、摩腹作用于大小肠,适宜 肠道功能紊乱;肃肺在前胸后背操作,具有清肃肺脏、化痰止咳之效;胁肋为肝之所居和肝之经脉所过,搓摩之能疏肝解郁,消痞散积;腰为肾之外府,于腰部,特别是双肾区振揉能补肾化气行水;带脉横行,约束诸经,于其上之天枢点揉及搓擦整个带脉,令带脉紧缩而不肥胖;囟门或 会之下为脑髓,轻柔刺激大脑,有利于小儿健脑益智等。
4.开官窍、 通脏腑
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依赖五脏气血濡养。五脏调和,五官功能才正常;反之,刺激五官能反作用于五脏。脏腑深居体内,五官则显现于头部。刺激脏腑难,作用五官易。故通过五官反作用于脏腑是传统推拿的思路和特色,如肾开窍于耳,“鸣天鼓”肾感而应之,益肾壮骨有效;肺开窍于鼻,鼻部操作开宣肺气;肝开窍于目,眼部操作调理肝气;肾开窍于前后二阴,二阴周围龟尾、会阴、中极等穴善治肾虚所致的二便失调等。五官即为窍道,以通为务,这是推拿调治五官的立足点。
5.动五体、 调五脏
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肺主皮毛。生理上,筋、肉、脉、骨和皮毛五体依赖五脏气血养而荣润;反之,五体的运行与状态会反作用于五脏。因此,动五体、 调脏腑也是小儿推拿的特色。如看惊掐惊。“看”就是审视肢体,看其有无抽搐及角弓反张之 “惊”;“掐”就是 ,即通过调筋而平肝镇惊。传统束悗疗法为局部按压血 (动)
脉,过性阻断与开放交替,对心及心脏系统产生影响。肺主皮毛,通过手法与冷热交替刺激皮肤与肌肉纹理,使皮肤潮红,有利于开宣宜肺、实卫固表等。
6.对气血的特殊作用
《厘正按摩要术》的“外八卦在掌背,运之能通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幼科铁镜》的“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和 《小儿按摩经》 的“二扇门发脏腑之汗”等记载,提示推拿相关穴位对脏腑气血具有特殊作用,具有定的临床价值。
三、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可见,“虚”为人体精、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不足;“实”为体内停留和积蓄着不该停留和积蓄的物质,如六淫、痰、饮、宿食、毒素、瘀血、癌肿、浊气等。
推拿补泻主要由人体功能活动状态决定。凡能提高人体和脏腑兴奋性,激活经穴,增强脏腑功能谓之补;凡能降低人体和脏腑兴奋性,抑制经穴传导,减低脏腑功能谓之泻。补的手法具有升阳、提神、醒脑、促兴奋作用;泻的手法具有降温、镇静、安神、抑制作用。
1.力度补泻
著名推拿学家王雅儒在《推按精义》中指出: “治实证,手法宜重;治虚证,手法宜实而轻。“轻”“重”指用力大小。同手法,力轻为补,力重为泻。用力轻,小儿感觉舒适,脏腑感而应之,逐渐兴奋,活力增强,功能提升,为补;用力重,很快达到阈上刺激,局部麻木,经穴疲劳,感应性降低,脏腑抑制,功能逐渐降低,为泻。
2.时间补泻
推拿时间长为补,时间短为泻。如《按摩经》 谓“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 “肚痛多因寒气功,多推三关运横纹”。其中的“久”“多”就是长时间运用于虚寒症。反之, 实症腹痛、积滞应拿肚角和捏脊。 惊厥应掐十宣、委中、合谷等。刺激强,时间短,常运用于实症和热症。
3.缓急补泻
缓急补泻又称频率补泻。周于蕃在《小儿推拿秘诀?卷二》 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同手法,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即频率越快,单位时间内刺激次数增加,起到与重手法同样的作用,为泻;反之,为补。
4.方向补泻
般认为操作方向向上、向外、向左、向心为补法,向下、向内、向右、离心为泻法。 如推上三关为温补,推下六腑为清泻;又如大肠穴,离心推为泻 (通便),向心推为补 (止泻),来回推为调 (平补平泻)。补泻的确定需注意选取参照物和同质比较,如上与下、内与外、离心与向心等。
5.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又称顺逆补泻。《灵枢 始终》中载:“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指手法操作方向与经络的关系。般认为,随 (顺) 经脉走向操作为补,迎(逆)经脉走向操作为泻。推拿是从经脉的某点沿经络推向另点,在推进过程中既有向下的压力,又有沿经络向前或向后的推进力。顺经推进会加速气血运行,经气旺盛、兴奋,具有补的特性;逆向推进会阻碍气血运行,经气迟缓,暂时壅塞、抑制,具有泻的特性。
上述补泻内容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如重手法多与时间短、频率快相结合,轻手法多与时间长、频率慢相结合。但力度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方向等本身是相对概念,目前学术上尚无具体量化标准。
四、调理升降
1.致气调神,导引经气
该法切中当升不升和当降不降病机,为在系统上部 (如头面、上焦)和下部 (脚与下焦) 采用揉、摩、运、拿等手法,导引气血至操作部位,要求操作时间长、力度轻,环境安静,并配合语言诱导。如摩 会、摩囟门、揉太阳、拿风池、拿颈夹脊、拿肩井、振胸廓等具有升提阳气的作用;而点涌泉、三阴交、太冲、太溪、运小腹和横擦腰骶等能引火归元与促进大小便排出等。
2.按而收之,阻截升降
该法切中升之太过和降之太过病机,为在系统上部采用直下、内向的方向;或在下部采用向上操作进行阻截。这类手法要求力度重、持续,方向与病理趋势相反,以点、按和振法为代表。如振按 会、振按太阳、振按目上眶为降法代表,振按涌泉、向上振按小腹和中脘有升提的作用。
此法与法所取部位相反。为在系统端引导,通过自我感觉导引经气至推拿部位;为在另端强力振按与推助。临床上常配合使用。
3.顺应升降,推而助之
在系统路径上推而助之,如捏脊、推上七节骨、推上三关,上推中脘、膻中等能助其升而抑其降。下推腹部、推桥弓、推下七节骨、推天柱、开璇玑,下推中脘、腹部等能助其降而抑其升。该类方法以推法、擦法为代表。
4.拿以使外,按以使内
单纯分析手法方向,拿法为离开人体指向体外,按法为指向体内。所以,拿法是升散代表,按法是内聚代表。《黄帝内经》有“按之则热气至”的记载,而拿法的拿五经、拿肩井和拿颈夹脊等,无不体现了升散的特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