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文青翘楚、浪子班头”,音乐、影视、文艺 三栖才子,新浪微博粉丝超四千万。“晓松奇谈”系列之人文卷、世界卷销量已过50万册,“鱼羊野史”系列总销量已过200万册。
★《晓松奇谈·命运卷》是高晓松“晓松奇谈”系列第三卷,是高晓松对古今中外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些人物与国家命运起伏的全面解读。以高晓松的视角来看世界、观历史,风格轻松幽默,与死板的介绍人文风俗不同,有很多高晓松的个人见解和趣闻。
自诩“喜欢讲大道理”的高晓松到了北欧为什么变得不敢说话?
为什么说大学时的海子换个宿舍或许就不会做一名诗人了?
历史转折关头,“和平将军”因何阴错阳差与骨肉分离四十年?
在以色列战区,失去生活来源的老百姓们找到的新谋生手段竟然是做字幕组?
为什么说天平天国的战争策略恰好成就了上海和香港的繁荣?
一战时,竟有两位山东老乡跑到西班牙参加了国际纵队?
高晓松,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电影导演、词曲创作者、写字者。 音乐代表作品:《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万物生》《彼得堡遗书》《校园民谣》作品集、《青春无悔》作品集、《万物生长》作品集
电影代表作品: 《那时花开》《我心飞翔》《大武生》《同桌的你》
文学代表作品: 《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鱼羊野史》(第1卷~第6卷) 《晓松奇谈·世界卷》《晓松奇谈·人文卷》《晓松奇谈·命运卷》《晓松奇谈·情怀卷》
一、太平天国与南北战争/ 001
1. 精英阶层的重要性/ 001
2. 国际环境的丧失/ 009
3. 意识形态的较量/ 017
4. 失败的原因/ 024
5. 两场内战的影响/ 032
二、口述历史之对谈张治中的女儿/ 040
1. 保卫新疆,功不可没/ 040
2. 仓促飞往北平/ 047
3. 骨肉分离四十年/ 054
4. 国共沟通的桥梁/ 062
5. 张家人的房产/ 066
6. 北戴河秘闻/ 073
7. 和张阿姨一起护奥运火炬/ 082
8. 虎将卫立煌/ 092
三、一个国家的诞生:伪装者/ 101
1. 根正苗红的共产党人/ 101
2. 伪装者/ 110
3. 复杂的历史/ 119
4. 十年浩劫/ 126
5. 性格决定命运/ 134
6.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海子/ 144
四、小国寡民的理想圣地/ 152
1. 天堂小国/ 152
2. 自由的大麻之城/ 159
3. 大宗师的摇篮/ 166
4. 领先的军事工业/ 172
5. 身先士卒的古斯塔夫大帝/ 179
6. 传奇的瑞典女王/ 186
7. 什么是平等/ 192
8. 高福利与低效率/ 200
五、文明与暴力的共同体/ 208
1. 伟大的圣地/ 208
2. 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 214
3. 扫雷草和死海/ 220
4.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真实关系/ 227
5. 犹太民族的语言/ 233
6. 传统与开明的碰撞/ 241
7. 犹太复国主义者/ 249
8. 以色列的未来/ 256
六、揭秘国际纵队/ 263
1. 冲上前线的左翼知识分子们/ 263
2. 风流的白求恩医生/ 271
3. 国际纵队里的中国战士/ 277
4. 从ISIS 到丝绸之路/ 285
七、答读者问/ 295
2016,说说心里话/ 295
1. 精英阶层的重要性
在《晓松奇谈》的前两本里,我跟各位读者分享了很多19 世纪60 年代的事情。但之前分享的那些,讲的其实都不是大的事。
19 世纪60 年代,全世界发生的大的两件事,就是改变了世界上的两个大国的两件事。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盯着看的,全世界的报纸报道得多的,就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打的两场大内战,也就是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完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从1861 年开始打,到1865 年结束。太平天国则是从19 世纪50 年代就开始了,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才进入决战时期。
关于这两场震惊了世界的大内战,其实我一直没想好该如何跟各位读者分享。因为这两场战争都是显学。南北战争在美国是大显学,有汗牛充栋的书籍和众多影视剧讲述这段历史,我从小就看过著名的电视剧《南与北》,还有家喻户晓的《飘》(又名《乱世佳人》),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
太平天国在中国也是大显学,中国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认识:开始大家认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大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后来又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洪秀全据说有88 个老婆,太平天国又有各种愚昧腐朽和落后性等。有关这两场内战,大家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取充足的信息。所以我一直很苦恼,该找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探析这两场战争。后想来想去,实在是没什么办法,只能硬来,用直接对比的方式入手。
不论是太平天国还是南北战争,这么大的内战,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在美国历史上也不曾有过。根据比较久远的官方数据统计,南北战争一共有62 万人战死疆场,占了当时美国全国人口的差不多2%。按照这个比例算到今天,也就是有600 万人死去。但是后来这个数字又被修正了,在2013 年,葛底斯堡战役150 周年的时候,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将62 万人修正成了75 万人,当然也有修正成85 万人的,但是我个人买到的杂志和看到的各种官方数据统计,都显示为75 万人。从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直到今天,美国在所有战争里死亡的士兵数,加在一起可能也没有超过75 万人。除了太平天国两边杀之外,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战乱、疾病和饥饿等,导致中国人口减少了近1 亿人,从那以后,中国所有的战争全加在一起,死亡人数可能也没达到1 亿人。
把这么大的两场战争,拿来进行对比,我就只挑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来跟各位读者进行分享和思考,我认为思考是重要的,史实大家可以通过读书去获知。
我的一个思考就是,美国南方和太平天国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应该这么说,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国南方都赢不了,因为它缺少了太多根本性的东西。首先南方在人口上就比北方少太多了。北方当时有两千多万人口,南方只有几百万人,还有近一半是黑人。黑人不会帮助南方打仗,南方也不允许黑人上前线。所以南方真正的白人人口只有三百多万人。要发动全面战争,人口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南方首先就处于了劣势。
在经济上,南方跟北方也是没法比的。其他的经济都可以忽略不计,一旦打起仗来,工业是一重要的,能生产枪,能生产炮,能生产军服,能有战马,这是重要的经济能力。南方的经济基本上就是靠种棉花。打起仗来,棉花其实没什么大用,虽然可以把棉花卖了,换成钱来购置武器等,但卖钱和购买的时间消耗太大了,根本来不及供应战场。南方的工业只有北方的二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南方在整个宣传战上,也没能占据上风。南方主要打出的宣传口号就是捍卫自由,捍卫宪法给我们各个州的自由。南方认为,我们原本就是依据各个州的意愿组合起来的,今天我们不愿意了,那就应该为了自由而战。也就是说,南方仅仅是为了自由而战,而没有指出北方到底错在了哪里。在宣传战上,双方为何而战是极为重要的。
总而言之,在各个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南方要想获得胜利,一的希望就是突然袭击,就是快刀斩乱麻,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南方和北方的首都也离得特别近,里士满离华盛顿非常近,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这就有点像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的,长远下去,蜀国是肯定不行的,趁着这些精兵老将都还在,得马上动手。于是,南方仓促而悲壮地上了前线,后结果也不出所料,南方战败了。
太平天国的处境就和美国南方截然不同了。太平天国在中国的南方,但中国的南北方和美国的是相反的。中国繁荣发达的地区,基本都集中在南方。当然在工业上,中国跟美国是不能比的,但南方好歹也是有一些工业的,如上海和江浙。人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许多的精英人口都在太平天国掌握的两广和两湖。太平天国还拥有能够煽动民族主义的强大的宣传武器,这个宣传武器叫作——驱除胡虏,恢复神州。这个宣传策略是非常棒的
读完《晓松奇谈 命运卷》,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并非书名所暗示的那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琐碎细节,而是被一种宏大叙事的张力所深深吸引。高晓松先生的笔触,与其说是在梳理着中国的历史脉络,不如说是在描绘着一股股驱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那些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命运”。书中对历史的解读,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人物,而是深入到那些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感受,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哲学甚至宇宙的视角下审视。例如,在探讨某个重要变革时期时,他并没有纠结于某位帝王的功过是非,而是着重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涌动、民众潜意识里的渴望,以及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命运之手”是如何悄然拨动历史的齿轮。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联想到古代哲学家对“天命”的思考,以及现代社会学中对集体潜意识和结构性力量的探讨。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并非在给历史“下结论”,而是在引导读者“看见”历史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和规律。书中的某些段落,甚至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是否也包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命运”的指引。这种超越具体史实的思考,让我对阅读历史这件事本身有了全新的体验。它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一场关于人性、时代与宇宙奥秘的深度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风格,从古希腊的神话到现代的科学理论,都能被巧妙地融汇进来,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和深邃的视角。这种跨文化的、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沉闷的历史主题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启迪性。
评分读完《晓松奇谈 命运卷》,我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高晓松先生的笔触,并非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精确的历史地图,而是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充满情感和哲思的抽象画卷,其中,“命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色彩。他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然后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主题。我被书中对那些“非主流”历史人物的关注所打动,他并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于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帝王将相,而是同样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让我看到了历史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一面。而“命运”的探讨,则贯穿始终,它不是一种宿命论的宣告,而是一种对历史发展中,偶然与必然、个体选择与时代背景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深刻反思。我喜欢作者那种“旁观者清”的叙事角度,他能够跳出历史事件本身,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道”和“记住”,而是上升到一种“理解”和“体悟”的层面。
评分读罢《晓松奇谈 命运卷》,我脑海中回荡的,与其说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运行逻辑的深刻体悟。高晓松先生的笔触,并非线性地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而是更倾向于挖掘那些贯穿古今的、塑造了中国命运的隐秘力量。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宏大的历史概念,比如“文明的周期”、“地缘的宿命”,变得通俗易懂,又充满哲思。我被书中对某些历史转折点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并不执着于指出“是谁做了什么”,而是着重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文化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是如何在历史的棋盘上扮演了关键角色。这种“命运”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否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某种隐喻。书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他将古典哲学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从而为理解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代的一些社会现象,然后惊奇地发现,历史的某些规律,似乎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演。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鲜活存在。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它超越了传统的史学框架,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何以如此”的哲学思辨。高晓松先生并非在教授历史知识,而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历史,去“体悟”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基因的无形力量。书中关于“命运”的探讨,并非是对历史的宿命论总结,而是对那些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偶然性因素,以及个体在历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与抗争的深刻反思。他常常会引用一些看似与中国历史无关的西方哲学、文学作品,然后巧妙地将它们与中国的历史语境相结合,从而提供一种更为宏大和多元的视角。这种“跨界”的叙事,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我尤其喜欢他那种“跳脱”的风格,他不会被任何单一的学科理论所束缚,而是能够自由地在历史、哲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之间游走,从而构建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历史解读体系。这种解读,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已成定局的过去,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仍在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洞见,常常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也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仿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的讲解方式却绝非是机械地指出“这里是唐朝,那里是宋代”。他更像是透过历史的表象,直抵那些驱动文明演进的深层肌理。在读到关于某个王朝兴衰的章节时,我并没有看到对政治斗争的详细描写,而是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对时代精神、文化底蕴以及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关注。他擅长捕捉那些宏大的趋势,并将它们与细微的个体命运巧妙地连接起来。例如,他可能会从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入手,引申出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再进一步探讨这些变迁对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历史变得立体而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关注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种种朴素的期望。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而“命运”这个主题,在他笔下,也并非是一种冷酷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更像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机遇与挑战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陷入对当下社会和个人处境的思考,仿佛历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读物的认知。高晓松先生并非以严谨的史学家身份,而是以一位充满好奇心和洞察力的“说书人”自居,将那些厚重的历史,转化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于“命运”的探讨,并非是机械地罗列因果,而是着重于揭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起到关键作用的“变量”。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观”的另类解读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为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一种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探索。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是如何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书中不乏作者个人化的思考和联想,他能够将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例如,他可能会从一个古代文人的诗句,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展现出历史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让我感受到历史的生命力,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仍然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高晓松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不如说是对历史背后那些无形力量的“解剖”。“命运”这个词,在他这里,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设定,而是对历史进程中,个体选择与时代背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复杂互动的精妙概括。我被书中那些“出人意料”的联想所吸引,作者能够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历史细节,延展出深刻的哲学思考,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并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学科理论,而是能够游走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之间,从而构建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叙事体系。这种叙事,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我尤其喜欢他那种“玩味”历史的态度,他并非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历史人物,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去探讨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与选择。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范式。高晓松先生并非遵循传统的史学写作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中国历史的深层肌理。“命运”这个主题,在他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既包含了那些难以抗拒的时代洪流,也蕴含着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动选择与抗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他不会刻意追求叙事的连贯性,而是将一个个独立思考的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从而构建出一种富有张力和启迪性的阅读体验。这种风格,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而是一个充满着无数变数和偶然的动态过程。书中不乏作者个人的感悟和思考,他能够将古今中外的智慧巧妙地融合,从而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更为多元和深刻的视角。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陷入对当下社会和个人处境的思考,仿佛历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鲜活存在。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并非一本让你埋头苦读史料的著作,而更像是一场高晓松先生与你促膝长谈的历史对谈。他以一种极具个人魅力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仿佛就坐在你对面,向你娓娓道来他们的悲欢离合。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解读,并没有落入简单褒贬的窠臼,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与挣扎。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洒脱,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角度,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感受一下那些人物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人情味。书中对于“命运”的探讨,也并非宿命论的宣扬,而是对历史进程中偶然与必然、个体选择与时代背景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他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并非完全由人力所能左右,但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同样能在关键时刻产生蝴蝶效应。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在感叹历史的不可预测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能动性充满了敬意。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深奥的历史哲学,也能被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解读出来,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倍感亲切。
评分《晓松奇谈 命运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僵化的年代划分和事件堆砌,而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充满了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与演变。高晓松先生的文字,如同一种催化剂,能够将我脑海中模糊的历史概念,转化为鲜活的图景。他对于“命运”的解读,并非是悲观宿命论的宣扬,而是对历史进程中,个体能动性与时代局限性之间复杂博弈的深刻洞察。我记得书中对某个历史时期普通百姓生活的描绘,那种在贫困与希望之间摇摆的生活状态,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前进的沉重步伐。同时,他又能够从这些个体的悲欢离合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从而将历史的解读提升到对人性、对文明的探讨层面。他引用的那些看似“跑题”的典故和趣闻,实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事,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智识的闪光点。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虽然可能让习惯于线性阅读的读者感到些许“跳跃”,但恰恰是这种“跳跃”,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让那些潜在的联系,得以被揭示出来。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历史看作是“过去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