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立霞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五脏健康
  • 心肝脾肺肾
  • 疾病调理
  • 健康食疗
  • 传统医学
  • 养生保健
  • 经络调理
  • 自然疗法
  • 身心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吴城新华书店图书音像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244
商品编码:2130889494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作者: 袁立霞 开本:
YJ: 39.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8
书号: 978712226424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方剂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现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主参编著作5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精彩导读 目录 D一篇 养 肺
D一章 肺的概述 3
D一节 如何呵护娇嫩的肺脏  3
一、肺是人体易脏、脆弱的器官  3
二、影响肺部健康的五大因素  4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肺  5
一、肺气虚证  5
二、肺阴虚证  6
D三节 呵护肺部健康的细节  7
一、肺部保健常识  7
二、调养肺的穴位  9
三、肺部保健的运动和按摩方法 11
D四节 常见肺病 13
一、上呼吸道感染  13
二、气管炎  15
三、支气管哮喘  17
四、肺气肿  18
五、肺结核  19
D二章 食养补肺  21
D一节 补肺食物 21
一、五谷杂粮  21
二、肉蛋类  23
三、水产品类  26
四、蔬菜类  29
五、水果类  31
D二节 补肺中药 33
D三节 补肺中药TX方 42
一、宣肺止咳  42
二、滋阴润肺  42
三、补气温肺  43
四、化痰止咳  43
五、补肺益肾  43
D四节 补肺饮食药膳 44
一、滋阴润肺  44
二、温补肺阳  45
三、补气温肺  47
四、宣肺止咳  48
D五节 补肺日常茶饮 49
D二篇 养 心
D三章 心的概述 55
D一节 心是人体五脏六腑的1领 55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心 57
一、心气亏虚  57
二、心血亏虚  57
三、心阳亏虚  58
四、心阴亏虚  59
五、瘀阻心脉  60
D三节 呵护心部健康的细节 60
一、生活保健常识  60
二、调养心脏的穴位  68
三、运动  72
D四节 常见的心脏疾病 73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73
二、冠心病  74
三、心绞痛  75
四、心律失常  75
五、心力衰竭  76
D四章 食养补心77
D一节 补心食物 77
一、五谷杂粮  77
二、肉蛋类  78
三、水产品类  80
四、蔬菜类  82
五、水果类  83
D二节 补心中药 85
D三节 补心中药TX方 93
一、补益心气  93
二、滋阴清火  93
三、补养心血  94
四、温通心阳  95
D四节 补心饮食药膳 95
一、心气虚  95
二、心血虚  98
三、心阴虚  100
四、心阳虚  102
D五节 护心日常茶饮  105
一、益气养心  105
二、滋阴养血  105
三、养心安神  105
四、活血祛瘀  106
五、行气散瘀  106
D三篇 养 脾
D五章 脾的概述109
D一节 如何呵护脾  109
一、脾为后天之本  109
二、影响脾胃健康的三大因素  110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脾 111
一、脾胃气虚  111
二、脾胃阳虚  112
三、脾胃阴虚  112
四、湿热蕴脾  113
五、食滞胃脘  114
D三节 呵护脾脏健康的细节 114
一、脾脏保健常识  114
二、调养脾脏的穴位  116
D四节 常见脾病  120
一、腹泻  120
二、便秘  121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122
D六章 食养健脾123
D一节 健脾食物  123
一、五谷杂粮  123
二、肉蛋类  124
三、蔬菜类  126
四、水果类  127
D二节 健脾中药  128
D三节 健脾中药TX方  134
一、健脾益气方  134
二、温补脾阳方  136
三、滋阴益胃方  137
四、健脾利湿方  137
五、健脾和胃方  138
D四节 健脾饮食药膳  139
一、健脾益气  139
二、温补脾阳  141
三、滋阴益胃  143
四、健脾利湿  145
五、健脾和胃消食  146
D五节 健脾日常茶饮  148
D四篇 养 肝
D七章 肝脏概述153
D一节 如何呵护肝脏  153
一、肝为刚脏  153
二、影响肝脏健康的七大因素  154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肝 155
一、肝血虚  155
二、肝阴虚  155
三、肝气郁结  156
D三节 呵护肝脏健康的细节 156
一、肝脏保健常识  156
二、调养肝脏的穴位  159
三、运动  163
D四节 常见肝脏疾病  164
一、慢性肝炎  164
二、脂肪肝  166
三、肝硬化  167
D八章 食养补肝169
D一节 补肝食物  169
一、五谷杂粮  169
二、肉蛋类  169
三、水产类  170
四、蔬菜类  171
五、水果类  171
六、坚果类  172
D二节 补肝中药  173
D三节 补肝中药TX方  176
一、滋阴养肝  176
二、补肝养血  177
三、疏肝理气  177
四、清泻肝火  177
五、补肝益气  178
六、温补肝阳  178
D四节 调肝饮食药膳  179
一、滋阴养肝  179
二、补肝养血  181
三、疏肝理气  183
四、补肝明目  184
D五节 调肝日常茶饮  185
一、滋阴养肝  185
二、补肝养血  186
三、疏肝理气  187
四、补肝明目  187
五、补肝乌发  188
D五篇 养 肾
D九章 肾的概述191
D一节 如何呵护肾  191
一、肾的生理功能  191
二、影响肾脏健康的五大因素  192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肾 192
一、肾气亏虚  193
二、肾精亏虚  193
三、肾阴亏虚  194
四、肾阳亏虚  194
D三节 肾健康的细节  195
一、肾脏保健常识  195
二、调养肾脏的穴位  197
三、肾脏健康的运动和按摩方法 199
D四节 常见肾病类型  200
一、水肿  200
二、泌尿系统感染  201
三、肾结石  202
四、前列腺增生  203
五、阳痿  203
D十章 食养补肾205
D一节 补肾食物  205
一、五谷杂粮类  205
二、肉蛋类  208
三、水产品类  211
四、蔬菜类  213
五、水果类  216
D二节 补肾中药  218
D三节 补肾中药TX方  224
一、滋补肾阴  224
二、温补肾阳  224
三、阴阳双补  225
四、温肾健脾  225
五、涩精止遗  226
D四节 补肾饮食药膳  226
一、补肾填精  226
二、健脾补肾  229
三、滋补肾阴  231
四、温补肾阳  234
D五节 补肾日常茶饮  236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中华养生智慧:五脏调和,百病自消》 一、 编纂缘起:传承古韵,守护生命根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是先哲们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也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本书《中华养生智慧:五脏调和,百病自消》的编纂,正是肩负着传承与弘扬这份古老智慧的使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健康挑战,亚健康状态悄然侵袭,慢性疾病日益增多。究其根本,往往与人体五脏功能的失衡息息相关。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乃生命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精神活动之宅。一旦五脏失调,则百病丛生,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本书并非仅是汇集零散的养生方法,而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深入剖析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五脏调养方案。我们旨在通过本书,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身身体,理解五脏在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掌握切实有效的调养方法,从而达到“五脏调和,百病自消”的理想境界,让健康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而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 内容概览:五脏探秘,全面调养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养生指南。 第一部分:五脏奥秘,健康之本 第一章:人体五脏——生命运转的精密机器 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理论中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定义、生理功能。 阐释五脏与身体各器官、组织、生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疏泄,其藏魂;脾主运化,其主肌肉四肢;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主水。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示,揭示五脏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五脏失调的信号——身体发出的警报 详细列举和分析五脏各自失调可能出现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如心悸、胸闷、失眠(心)、胁肋胀痛、易怒、头晕(肝)、食欲不振、腹胀、乏力(脾)、咳嗽、呼吸急促、皮肤干燥(肺)、腰膝酸软、水肿、记忆力减退(肾)。 强调这些症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五脏功能紊乱的综合体现,往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引导读者学会观察和识别自身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提高对潜在健康问题的警觉性。 第三章:五脏间的微妙平衡——阴阳五行与相生相克 简要介绍中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解释五脏关系中的应用。 阐述五脏之间相互滋生(相生)和相互制约(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例如“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相生);“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相克)。 解释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为何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后续的调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五脏调养,重塑健康 第四章:养心安神——让心血管更健康,情绪更稳定 养心食疗: 推荐具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功效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红枣、桂圆、黑芝麻、猪心等,并提供具体的食谱建议。 养心运动: 介绍有助于增强心功能、缓解压力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等,并指导正确的运动方式。 养心情志: 探讨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养护心脏,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激动,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养心穴位按摩: 指导读者按摩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等与心脏健康相关的穴位,讲解按摩手法和频率。 第五章:疏肝理气——让肝脏更轻松,情绪更平和 疏肝食疗: 推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肝功效的食物,如玫瑰花、薄荷、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山楂等,并提供相应的烹饪方法。 疏肝运动: 介绍有助于舒缓肝气、放松身心的运动,如慢跑、游泳、伸展运动等。 疏肝情志: 强调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关系,指导读者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如学会倾诉、培养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 疏肝穴位按摩: 指导读者按摩太冲穴、足三里穴、期门穴等与肝脏健康相关的穴位。 第六章:健脾益胃——让消化更通畅,身体更有力 健脾食疗: 推荐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化滞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糯米、红豆、白扁豆、鸡内金等,并提供美味易学的食谱。 健脾运动: 介绍有助于促进消化、增强脾胃功能的运动,如腹部按摩、揉腹、甩手运动等。 健脾生活习惯: 强调规律饮食、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等对脾胃健康的重要性。 健脾穴位按摩: 指导读者按摩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等与脾胃健康密切相关的穴位。 第七章:润肺养津——让呼吸更顺畅,皮肤更滋润 润肺食疗: 推荐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功效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川贝母、杏仁等,并提供润肺汤品和粥品。 润肺运动: 介绍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改善呼吸的运动,如深呼吸练习、扩胸运动、爬山等。 润肺环境: 强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干燥环境对肺部的影响。 润肺穴位按摩: 指导读者按摩中府穴、尺泽穴、合谷穴等与肺部健康息相关联的穴位。 第八章:固肾培元——让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年轻 固肾食疗: 推荐具有补肾益精、温阳固涩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枸杞、杜仲、韭菜等,并提供滋补汤品和药膳。 固肾运动: 介绍有助于增强肾功能、固摄精气的运动,如提肛运动、腰部按摩、深蹲等。 固肾生活方式: 强调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对肾脏的重要性。 固肾穴位按摩: 指导读者按摩肾俞穴、关元穴、太溪穴等与肾脏健康密切相关的穴位。 第三部分:五脏联动,整体康复 第九章:五脏协同——实现身体的整体和谐 进一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养一个脏腑来带动其他脏腑的健康。 例如,脾胃功能强健,气血生化充足,则心血得以充盈,肝得滋养,肺得气助,肾得精养。 强调整体调养的重要性,避免只关注单一脏腑的局部改善。 第十章:辨证施治——量身定制你的养生方案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季节、生活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本书介绍的各种方法。 提供简单的自我体质辨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鼓励读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更精准的辨证和调养。 第十一章:日常养生,点滴累积 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提供简单易行的日常养生建议,如合理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 鼓励读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养生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 三、 读者受益:重拾健康,拥抱活力 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深入理解身体: 了解中医对人体五脏的精妙阐释,洞悉五脏在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识别健康信号: 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健康隐患。 掌握实用方法: 获得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五脏调养方案,涵盖饮食、运动、情志、穴位按摩等多个方面。 实现精准调养: 了解如何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养生方法,达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提升生活品质: 告别亚健康,增强体质,提升精力,延缓衰老,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充沛的活力去享受生活。 传承中华智慧: 领略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四、 结语:健康生活,始于当下 《中华养生智慧:五脏调和,百病自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关爱,一份承诺,一份通往健康人生的钥匙。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您对健康的渴望,激发您主动养生的热情。请记住,健康不是等待,而是行动。从阅读本书的那一刻起,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身体奥秘、重塑健康生命的美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和易懂性。很多养生书,要么讲得过于深奥,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一些零散的养生小偏方,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书不同,它以五脏为线索,将人体的健康描绘得既有整体性,又有着非常具体的细节。书里对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以及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都做了清晰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补什么”,而是更侧重于从生活习惯、情绪调理、饮食结构等多个维度去讲解如何养护。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肝”的部分,就详细解释了肝气郁结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放松心情来疏肝解郁,而不是简单地推荐几味草药。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书中列举的食疗方和一些简单的运动方法,都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方法,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像很多养生书那样,只强调某一个脏腑的重要性,而是将五脏六腑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养生框架。我一直以为心、肝、脾、肺、肾是相互独立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比如,书中对“肾”的论述,不仅仅是讲肾功能,还谈到了肾与骨骼、听力、生殖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并且将其与“恐惧”情绪联系起来,让我对“藏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它也阐述了“水能克火”、“木能生火”等中医的生克制化理论,让我明白一个脏腑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其他脏腑的连锁反应。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身体的运作规律,也更容易找到导致身体不适的根本原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养生指南,更像是一堂关于人体奥秘的精彩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用心去感受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身体健康。以前我总觉得,身体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需要药物治疗。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小毛病”或者“亚健康”,其实是脏腑功能失调的早期信号。书里特别强调了“未病先防”,这比“已病治病”更加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情志致病”的论述,比如焦虑、愤怒、思虑过度对不同脏腑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波动确实会直接反映在身体上,比如肝不好容易急躁,脾不好容易忧虑。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良师益友,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更是心、身、情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书中介绍的很多养生方法,都围绕着如何调整我们的生活节奏,如何平衡情绪,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这些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建议,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柔和,给人一种安心、治愈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医养生挺感兴趣的,总觉得古人的智慧在调养身体方面有独到之处。最近身体也确实感觉有些亚健康,精力不如从前,睡眠也不太好,有时候还会莫名的烦躁。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觉得它可能能给我一些指引,毕竟“心肝脾肺肾”是中国传统医学里非常核心的概念,涵盖了人体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脏腑的健康与“百病消”联系起来的,感觉是一种比较宏观的养生理念。而且,现在的养生书籍五花八门,很多都讲得过于玄乎或者过于西化,我更倾向于回归本源,找到一些实实在在、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养生方法。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传统又接地气的养生之道,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改善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答一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容易疲劳,为什么睡眠质量不高,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由内而外”的健康。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养生都是一些老奶奶级别的养生方法,听起来有些落伍。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现代的语言和逻辑,去解读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将那些看似神秘的中医理论,变得清晰易懂。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它会告诉你什么季节适合调养哪个脏腑,不同季节的饮食有什么注意事项,甚至是如何通过呼吸吐纳来达到养生的效果。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套简单易行的养生操,做完之后感觉身体的舒展度和活力都有提升。而且,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吸引人,语言流畅,没有太多枯燥的术语,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能够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养生的魅力。我发现,原来养生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持之以恒。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能够从中挖掘出适合自己的养生秘诀,一步步改善我的健康状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