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隨書附贈的公仔有白、藍、粉紅三色,隨機發貨。
《Art Toy Story (上集)》
作者:陸明敏 ISBN:9789620441875 齣版社:香港三聯書店
齣版日:2017/12/25 語言版本:中文(繁體)本書分類:藝術收藏
規格:平裝/352頁/ 四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香港
內容簡介
大眾一般認知的「玩具」,以功能性如教育、可玩性為主;創作人親手製作的玩具,透過獨一無二的方式去呈現自己的世界觀,則是觀賞性為要,並且很多時都跟流行文化相關。由是,社會上開始齣現瞭一個新的名詞――設計師玩具;至近年,再有一個新的名詞――藝術玩具。由「設計師」轉變至「藝術」,究其原因,乃由眾多因素構成,例如創作人的自覺、社會或機構的認可等等。
從結構上而言,本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歷史梳理,就如所有事情的發生,藝術玩具必然會有導火線、爆發點、起承轉閤的發展。第二部份為訪問產業鏈中各個持份者,包括創作人、廠牌、玩具店、收藏傢及玩具展主辦人,他們見證瞭香港設計師玩具的誕生,亦參與其中,掌握瞭這個行業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第三部份則為訪談所附帶的,關於他們對於藝術玩具的看法。
在各種「藝術 vs. 玩具」的理據碰撞下,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締造一個公開的討論平臺,讓讀者能夠整閤齣一套自己對於藝術/玩具的看法,去思考藝術與玩具的各種可能性。
策劃者簡介
Howard Lee
How2work創辦人。How2work於二○○一年成立,憑著Howard對設計玩具獨有的觸覺及熱愛,善於把平麵作品立體化,以及加入潮流元素,把不同artist的作品帶到設計玩具及精品市場上。近年,開始參與大型展覽設計及製作玻璃纖維雕塑
Kenny Wong
曾任香港插畫師協會副會長,鐵人兄弟成員。二○○六年獨自創立Kennyswork,二○一一年獲香港十大傑齣設計師奬。其後,建立品牌Molly the painter,希望能成為一個充滿香港奮鬥精神的品牌。
Kila Cheung
生於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全職藝術傢,從事繪畫、雕塑創作。Kila認為人不要太成熟,要保持好奇心,有勇氣反叛,有時間發夢。二○一六年獲得香港設計青年纔俊獎,二○一七年往日本研修,並開始瞭木雕創作。
作者簡介
陸明敏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係,副修德文。曾分別任職財經及藝術雜誌編輯,喜愛閱讀、寫作、看展覽及戲劇。平日愛好鑽研不同的觀點與文化,讓腦袋運轉起來。正在思考理想與生活結閤的可能,相信藝術能帶來革命,希望透過文字讓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目...................................................錄
序
前言
Part 1 概要
1.1 香港藝術玩具發展史
1.2 設計師/藝術玩具種類
Part 2 創作人
2.1 Michael Lau
2.2 Eric So
2.3 鐵人兄弟
2.4 Kenny Wong
2.5 Winson Ma
2.6 William Tsang
2.7 Jason Siu
2.8 Graphic Airlines
Part 3玩具廠牌
3.1 Hot Toys
3.2 threezero/threeA
3.3 How2work
3.4 Unbox Industries
Part 4玩具店
4.1 玩具狂熱
4.2 Superman Toys
4.3 Angel Abby
Part 5 收藏傢/粉絲
5.1 Yao-te Tsai
5.2 Edward Liu
5.3 Olun Wong、Carl Chan、Karen Lau
Part 6亞洲區玩具展
6.1 ToyCon
6.2 ToySoul
6.3 颱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
6.4 Wonder Festival
6.5 Art Toy Culture
內容試讀
Michael Lau:開拓新的藝術領域
簡介:
Michael Lau
憑Gardener12吋Action Figure一炮而紅,被譽為香港Figure之父、潮流教父。二○○八年獲《福布斯》冠以「當代搪膠素材(Vinyl Toys)原創玩具領導者」,產品遍佈世界各地。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二十九歲的Micheal Lau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劃時代地舉辦瞭一個以街頭文化為主題的「Michael Lau Exhibition III - Gardener - Crazysmiles」展覽,引起極大的關注;此舉,亦令到不少後來者加入,踏進新的玩具/藝術領域。今天我們看來,Figure已是平常事,但在那個「玩著衫公仔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會被認為是變態」的年代,該次展覽至少有兩大意義:首先,對於大眾的認知帶來瞭新衝擊,從來沒有人想過在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會以Figure為題材;其次,對於創作人而言,亦帶來瞭一個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親民的一種新的藝術媒介。可以說,該次展覽有意無意間在主流的藝術領域以外,開拓瞭一個新的藝術領域。
在轉戰Figure之前,Michael曾經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過兩次畫展。高中畢業後,他在一間畫廊負責修復油畫,並同時修讀大一設計學院夜校課程,最後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來Michael到瞭一間日本廣告公司New & S工作,利用工餘時間不斷畫畫,並在前輩的建議下,他大膽地於一九九三年,自費幾萬元租用藝術中心場地舉辦個人作品展「Michael Lau Exhibition I」。「當時沒有甚麼理想或宏大的誌願,純粹是自己喜歡,為瞭滿足自己,因為我很喜歡展覽的模式、空間及氣氛。辦瞭第一次展覽後,很開心!最低限度也是開始瞭,作品也算多,有數十張畫作。反應?OK啦!那時沒有互聯網,更加沒有Art Basel或Art Asia,所以市麵上氣氛都不太好。」
一九九六年他再接再厲舉辦第二次展覽「Michael Lau Exhibition II - Watergarden」,他傾嚮以概念來構想,更像是一個畫展而非個人作品展。「雖然來看的人不多,但在那時是OK的,也有些外國人喜歡;太古坊也買瞭數張畫,現在擺放在康和大廈。我很高興,沒有想過原來畫作真的能賣,以往自己都是畫完開心就算,而且自己也不懂去賣畫,會覺得不捨。」
雖然畫作能賣,但當時Michael已經感到灰心,覺得自己的畫作沒有人懂得欣賞,更甚的是,當時非學院齣身的Michael感到被主流藝術圈子排拒,「我們這些夾在中間位置的,因為始終踏著商業,不是純藝術圈子,所以他們不會覺得你是搞藝術的,你做甚麼都沒有用。當他們看到你的背景,大一?就不會再與你聊天。」但是今天的他,已經在主流的藝術圈子外,另闢一個領域,一個任由自己的創作天空海闊的地方。要說的話,在二○一六年佳士得的拍賣中,他以著名球星Michael Jordan為主題的畫作《Jordan本色之牆》,更拍齣一百一十萬港元的高價,躋身國際藝術行列。
第三次展覽他選擇以Figure為媒介的原因有三:第一,Michael和朋友本身對12吋G.I. Joe Action Figure非常著迷,經常從外國訂購迴來;第二,他替當時地下樂隊亞龍大(Anodize)設計唱片封麵,並以12吋Figure來展示成員的樣子,廣獲好評;第三,當時他獲得潮流雜誌《東Touch》邀請連載漫畫,奠定瞭Gardener係列的人物及故事,也被極力讚賞。Gardener的成員全部都是街頭文化愛好者,也是Michael以自己身邊的朋友為藍本而創作。「那是一段很難得的時期,基本上全世界都喜歡街頭文化,是剛好遇上瞭這個大氣候、大時代。」
既然做平麵作品沒有甚麼齣路,他就會想,不如將Figure與街頭文化結閤做立體作品吧。「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立體作品,很有型,自己又可以玩到想玩的東西,整件事情都仍然是藝術,不過是從玩具齣發的。九十年代想買一隻Figure都很睏難,要自己買Barbie及Ken迴來左拼右搭,很辛苦纔搭到一隻Figure。我天生懂得雕刻(笑),雕刻公仔頭又覺得幾有型,將街服砌在一起又幾勁。」當年Gardener的衣服,全靠花園街做窗簾的阿姐每晚通宵趕工。「經過舖頭時,我走進去問,阿姐跟我說:『你這個白癡仔,夠膽死叫我車這些?好!我就跟你癲。』她純粹覺得有個人做這些事又幾好笑。」 ...............
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我平靜的生活中投下瞭一顆閃耀的石子。【中商原版】Art Toy Story (上集),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神秘感和吸引力。“Art Toy”這個詞,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玩具,更多的是關於一種創意、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的錶達。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藝術與大眾消費品巧妙結閤的作品充滿好奇,而Art Toy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的“上集”字樣,更是讓我隱隱期待著一場關於Art Toy的宏大敘事。我希望它能帶我穿越時空,去瞭解Art Toy是如何從最初的概念發展到如今風靡全球的流行文化現象的。香港三聯齣版的“港颱原版”標簽,給我一種品質的保證,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更高的期待,也許能瞭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是看到一些國內不太容易接觸到的珍貴資料。我尤其關注“玩具收藏”這個關鍵詞,這錶明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介紹性的,更包含瞭一些收藏的價值和技巧,這對於我這樣一位對Art Toy充滿興趣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的“新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進入這個五彩斑斕的Art Toy世界。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盡管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每一個字,但單憑那精心設計的封麵和初步瀏覽的章節標題,就已經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的用心。【中商原版】Art Toy Story (上集) 這個名字,本身就傳遞齣一種故事感和收藏價值。“Art Toy”的標簽讓我知道這並非普通的玩具圖冊,而是關於那些融入瞭藝術靈魂的潮流玩具。香港三聯齣品,加上“港颱原版”的字樣,這似乎預示著這是一本具有原汁原味文化氣息的作品,也許能從中窺探到香港乃至亞洲地區Art Toy文化的獨特脈絡。我一直覺得,Art Toy的魅力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娛樂功能,它是一種藝術錶達,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Art Toy的“藝術”層麵?是會深入剖析設計師的創作靈感、技術手法,還是會探討Art Toy如何與當代藝術、潮流文化相結閤?“上集”的設定也讓我倍感驚喜,這意味著這是一個係列,我將有機會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步深入這個充滿想象力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認識更多優秀的設計師,瞭解更多經典的Art Toy作品,甚至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開始我的Art Toy收藏之路的啓示。
評分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就被它充滿活力的書名吸引瞭,【中商原版】Art Toy Story (上集),光是“Art Toy Story”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對玩具的無限遐想,再加上“上集”的提示,頓時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未完待續的奇幻旅程的序章。我一直對藝術玩具(Art Toy)有著濃厚的興趣,它們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伴,更是承載著設計師創意、藝術理念和流行文化符號的獨特載體。這本書的封麵上,色彩斑斕的各種玩具元素若隱若現,仿佛在低語著它們的誕生故事。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各種經典和新潮的Art Toy形象,它們是如何從設計師的草圖變成觸手可及的實體?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潮流和設計哲學?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Art Toy的世界,瞭解那些令人驚嘆的設計師是如何將他們的奇思妙想具象化的,以及這些小小的玩具如何能夠跨越年齡和文化的界限,成為無數收藏傢心中的珍寶。香港三聯齣版的品質一直以來都值得信賴,這種“港颱原版”的標簽更是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能聞到紙張油墨的獨特香味,感受到一份來自香港文化的獨特韻味。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流行讀物”,而是一扇通往藝術與收藏世界的大門,等待我去探索其中蘊藏的無窮魅力。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中商原版】Art Toy Story (上集) ,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Art Toy”這三個字,對我來說,代錶著一種將藝術與大眾文化巧妙融閤的獨特品類,它們是設計師們創意爆發的結晶,也是當代生活美學的縮影。而“上集”的標注,則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讓我對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好奇和期待。我一直認為,Art Toy不僅僅是擺設,更是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它們能講述故事,傳遞情感,甚至反映時代的變遷。這本書由香港三聯齣版,並且是“港颱原版”,這給瞭我極大的信心,相信它能提供最純粹、最地道的Art Toy文化內容。我特彆關注“玩具收藏”這個方麵,這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Art Toy,還會涉及如何去理解、欣賞和收藏這些藝術品。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Art Toy設計理念、發展曆史,以及如何去辨彆和評估其價值的深刻見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流行讀物”,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探索Art Toy世界的大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這一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評分我翻閱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玩具王國。書名【中商原版】Art Toy Story (上集) ,光是“Art Toy Story”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童趣和對藝術的熱愛。“Art Toy”並非尋常的玩具,它們是設計師們創意與情感的載體,是將藝術融於生活最直接的體現。這本書以“上集”的形式呈現,似乎在預示著一個精彩故事的開端,讓我對後續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這些看似簡單的玩偶,能夠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和收藏熱潮?是它們獨特的設計語言?是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還是它們背後隱藏的文化符號?香港三聯齣版,又是“港颱原版”,這幾個關鍵詞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有瞭更高的品質期待,仿佛能夠觸碰到來自香港原汁原味的Art Toy文化氣息。我特彆關注“玩具收藏”這個領域,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揭示Art Toy的收藏價值,傳授一些鑒賞和收藏的技巧?我渴望從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看到精美的圖片,更能理解Art Toy背後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一種獨特的流行文化現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