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技擊法(完整版)》編輯推薦:風靡全球30年,由小龍真人示範的截拳道寶典,李小龍經典武學名著一代功夫之王畢生心血之作。900張珍稀動作照片高清還原李小龍無敵技擊法完美再現。宗師開課,經典。《李小龍技擊法(完整版)》中所有的動作照片皆為李小龍帶領其弟子黃錦銘、丹?伊魯山度等親自示範,文字講解也是據李小龍親筆手稿整理而成。讀者閱讀《李小龍技擊法(完整版)》就如得武學宗師親身傳藝,這是武術愛好者不容錯過的習武良機。圖文並茂,真實還原。本版妥善解決瞭舊版照片和文字分離的問題,讓圖片和說明文字緊密結閤,直觀生動,更具指導意義。為使照片展示的動作盡可能真實,李小龍特意邀請瞭一位攝影師用高速攝影機把他瞬間的動作捕捉下來,且書中所有的技擊動作皆為實打實地接觸,不是空有招式而已。全新升級,華麗再現,采用先進的數碼修復技術對舊版照片進行瞭高清還原,更細緻地展現瞭李小龍拳套招式的動作要領。李小龍親傳弟子黃錦銘先生特彆為本版增寫一章內容,使得《李小龍技擊法(完整版)》在內容上更完善、更具係統性。裝幀精美,是截拳道愛好者閱讀收藏的之選。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術哲學傢,截拳道創始人。
作為一代功夫,李小龍赤手空拳在好萊塢打齣一片天地,徵服瞭全球各地億萬影迷。作為一介武者,李小龍打遍天下無敵手,讓“功夫(Kung Fu)”一詞首次被寫入英文詞典中。他年僅33歲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東方傳奇。
水戶上原(編輯整理者)。
李小龍親傳弟子,《黑帶》雜誌創始人。
譯者,鍾海明,國傢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係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資深專傢學者。兼任東方文化傳播促進會主席、北京市武術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主席等職。
多年來,在科研之餘,潛心武學與傳統養生功法及中醫經絡調理等方麵的研究,著有《中華武道概論》、《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李小龍技擊法》、《經絡調理與眼保健》和《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龍》等著作,曾被譽為“第—位將李小龍截拳道引入中國的人”。
目前,在國傢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武醫文化工作小組負責武醫文化的研究傳播與推動工作。
徐海潮,1951年生人,生在軍營,長在軍營,軍旅生涯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的軍事外交工作經曆。自八十年代起,曆任駐外交部駐伊朗使館、中國常駐聯閤國軍事代錶、駐新西蘭、阿富汗、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傢的高級武官。目睹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親曆瞭阿富汗戰後的動亂。曾獲聯閤國頒發的維和奬章和保加利亞國防部授予的軍旗下一級勛章。
在《李小龍技擊法》一書的翻譯中擔任瞭重要的翻譯工作。
序言李香凝1
譯者的話打開通往中華武道殿堂之門鍾海明?3
前言水戶上原6
第—部分基礎訓練
第1章技擊者練習1
1.1有氧訓練2
1.2熱身練習5
1.3柔韌練習6
1.4腹肌練習9
第2章警戒式15
2.1警戒式16
2.2平衡26
第3章步法35
3.1滑步39
3.2快速移動41
3.3快速撤步41
3.4疾步43
3.5側步48
第4章力量訓練55
4.1齣拳力量56
4.2拉力72
4.3踢擊力量75
第5章速度訓練85
5.1擊拳速度87
5.2隱蔽齣拳103
5.3踢擊速度105
5.4敏覺性與洞察力118
第二部分技法訓練
第6章移步技法121
6.1距離123
6.2步法127
6.3側步與閃躲133
第7章手法技巧141
7.1截拳道vs傳統拳法142
7.2直拳149
7.3壞習慣155
7.4封手與擸手159
第8章踢擊技巧171
8.1前腿側踢和高位踢擊174
8.2勾踢180
8.3鏇踢182
8.4其他踢擊技法187
第9章格擋技術191
9.1內側高位格擋法193
9.2內側低位格擋法197
9.3外側高位格擋法200
9.4外側低位格擋法206
9.5截拳道vs傳統拳法206
9.6格擋vs攔截214
第10章攻擊目標217
10.1主要目標218
10.2要害部位220
10.3進攻技法的正確運用227
第11章對抗訓練229
11.1對抗訓練230
11.2站姿231
11.3佯攻與誘敵234
11.4身體運動236
11.5躲閃技法239
11.6壞習慣245
第三部分高級技術
第12章進攻手法(第—部分)247
12.1進攻手法248
12.2前手標指249
12.3前手右直拳255
12.4前手擊打身體260
12.5左直拳265
第13章進攻手法(第二部分)275
13.1左直拳擊打身體276
13.2右手標指282
13.3翻背拳(掛捶)282
13.4勾拳287
13.5上勾拳292
第14章進攻腿法295
14.1對脛骨和膝部的踢擊297
14.2前腳側踢299
14.3勾踢305
14.4鏇踢310
14.5掃踢316
第15章防守與反擊321
15.1反擊的技巧322
15.2前手標指323
15.3右直拳326
15.4阻擊戰術328
15.5對脛骨膝關節的踢擊329
15.6側身阻踢335
15.7勾踢342
15.8鏇踢345
第16章攻擊五法349
16.1簡單角度攻擊350
16.2封手攻擊353
16.3漸進間接攻擊353
16.4組閤攻擊357
16.5誘敵攻擊357
第17章特質與戰術361
17.1速度362
17.2時機365
17.3心理狀態370
17.4戰術371
第四部分自衛技術
第18章對突然襲擊的防禦375
18.1來自側麵的攻擊376
18.2上汽車前的攻擊378
18.3來自背後的襲擊380
18.4隱蔽的襲擊383
第19章對徒手襲擊者的防禦385
19.1對下蹲式進攻的防禦386
19.2對反手拳的防禦388
19.3對掄拳的防禦389
19.4對勾拳的防禦(一)390
19.5對勾拳的防禦(二)391
19.6對勾拳的防禦(三)392
19.7對抱摔的防禦(一)393
19.8對抱摔的防禦(二)394
19.9對抱摔的防禦(三)397
第20章對抓拿的防禦399
20.1對胸部被抓的反擊400
20.2對抓手臂的反擊(一)402
20.3對抓手臂的反擊(二)404
20.4對抓手臂的反擊(三)405
20.5對抓皮帶的反擊406
20.6對抓鎖手腕的反擊407
20.7對單臂扣肩壓頸的反擊409
20.8對反手鎖腕的反擊410
20.9對兩手抓胸的反擊(一)412
20.10對兩手抓胸的反擊(二)413
20.11對從後背抓襲的反擊414
20.12對單手抓胸的反擊415
20.13對高位反鎖手腕的反擊416
20.14對背後鎖臂的反擊418
20.15對抓胸並以拳相擊的反擊419
第21章對勒掐和熊抱的反擊421
21.1對正麵被勒掐的反擊(一)422
21.2對正麵被勒掐的反擊(二)424
21.3對勒鎖頭部的反擊(一)425
21.4對勒鎖頭部的反擊(二)426
21.5對勒鎖頭部的反擊(三)427
21.6對從背後勒鎖的反擊428
21.7對從背後熊抱的反擊(手臂受限)429
21.8對從背後熊抱的反擊(手臂自由)430
21.9對前熊抱舉起的反擊431
21.10對背後熊抱舉起的反擊432
21.11對頭部從正麵被鎖住的反擊433
第22章對持凶器來犯者的防禦435
22.1對揮棒者的防禦(一)436
22.2對揮棒者的防禦(二)438
22.3對持棒者的防禦(三)439
22.4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堵截法440
22.5對持長棍者的防禦——下蹲閃避法442
22.6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後撤躲避法(一)445
22.7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後撤躲避法(二)447
22.8對持長棍刺擊的防禦(一)448
22.9對持長棍刺擊的防禦(二)449
22.10對持刀者的防禦︰連抓帶刺451
22.11對持刀刺擊的防禦(一)452
22.12對持刀刺擊的防禦(二)453
22.13對持刀揮舞者的防禦454
22.14對持槍者的防禦(迎麵)457
22.15對持槍者的防禦(背後)458
第23章對多個襲擊者的防禦461
23.1對前後夾擊的防禦462
23.2被逼靠在牆時的防禦465
23.3躺倒時對襲擊者的防禦466
23.4對伏擊者的防禦469
23.5對身後被熊抱、前方遭攻擊的防禦470
23.6對身後被熊抱、兩人從前麵攻擊的防禦472
23.7對雙臂扣肩壓頸及正麵攻擊的防禦474
23.8援助受害者或朋友476
第24章處於易受攻擊位置的防禦479
24.1坐在椅子上的防禦(正麵攻擊一)480
24.2坐在椅子上的防禦(正麵攻擊二)481
24.3坐在椅子上的防禦(背後攻擊)482
24.4倒地時的防禦(頭被勒鎖)483
24.5倒地時的防禦(身體交叉)484
24.6倒地時的防禦(頸被勒掐)485
24.7倒地時的防禦(遭遇踩踏)486
重要詞匯488
譯後記499
齣版後記502
我父親李小龍對於本書初的想法是將之寫成一本截拳道專著,並限量發行(不超過200冊)。他還為此拍攝瞭照片。這些照片拍攝於1967年下半年,那時我父親已提齣瞭“截拳道”這一術語。然而,在圖片拍攝完成後,他改變瞭齣版這本截拳道專著的想法。1972年~1973年,我父親開始對這些照片進行排序並為之增寫說明,所以很可能他那時又重新考慮瞭這個計劃。
李小龍希望這本書展示的動作盡可能地接近真實,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尋找一位攝影師來幫助他把瞬間的動作拍攝下來的原因。很多鏡頭他用瞭高速攝影機去捕捉。那些在李小龍武館裏的照片都是在兩天內拍攝完成的。其他鏡頭則是在李小龍房前、後院以及《黑帶》雜誌辦公室外麵完成的。
為確保動作看起來真實,我父親堅持在擊打時要做到實打實地接觸,但是他不敢使用全部力量,因為他不希望傷害到任何人。不過他仍固執地要讓這些動作看上去盡可能真實。黃錦銘(Ted Wong)曾迴憶過這樣一個情景:當時他要承受李小龍的一記踢擊,專門找來劍道的護胸穿上,可李小龍仍擔心防護不夠。於是,黃錦銘又撕瞭不少硬紙箱,將這些碎片與類似填充物一並塞到自己衣服裏,以使其在這次衝擊中能起到幫助保護自己身體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那天結束後他身上還是青一塊、紫一塊的,這些鏡頭至今仍是他非常美好的迴憶。
沒有丹?伊魯山度(Dan Inosanto)、黃錦銘、喬?伯德納(Joe Bodner)、奧利弗?龐(Oliver Pang)、水戶上原(Mito Uyehara)、琳達?李(Linda Lee)等人的幫助,當然,還有李小龍,這本關於李小龍技擊方法的書將永遠不可能問世。非常感謝《黑帶》雜誌、Rainbow 齣版公司、Ohara 齣版公司和Active Interest Media 的幫助以及他們對李小龍書籍與遺産的傳承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特彆感謝黃錦銘在書籍更新修訂方麵所提供的幫助。我們希望你能喜愛這本全新完整版的《李小龍技擊法》。
李香凝(Shannon Lee)
2008年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