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直營】《生命的尋路人》社科文化書籍

【後浪直營】《生命的尋路人》社科文化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 著
圖書標籤:
  • 後浪
  • 社科
  • 文化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心理學
  • 勵誌
  • 書籍
  • 深度閱讀
  • 年輕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後浪齣版公司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33478
商品編碼:23400915486
品牌:後浪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09“梅西公民講座”年度演講者 2010加拿大齣版人協會藏書票奬“年度 非虛構”作品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勝。──《紐約時報》書評雜誌
人類學傢暨攝影工作者韋德?戴維斯說服力十足,這本書嚮我們揭示世上半數的語言即將消失,過度的發展將撲滅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芝加哥論壇報》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講座呈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演講者審視瞭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幫助現代人開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讀。──《加拿大國傢郵報》 

現代文明,真的是我們 未來嗎?

為什麼波利尼西亞人隻憑一隻指南針,就能橫渡大西洋?
為什麼巨蟒之族相信,未經許可獵殺獵物,會被靈魂守護者索命?
為什麼西藏的隱修者,要花費一生去迎接我們假裝不存在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
為什麼因紐特人認為,如果你是狗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主人?

從英屬哥倫比亞到阿拉斯加,從海洋到沙漠
在世界的盡頭,展開一趟與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
尋迴多條古老卻又嶄新的道路
證明這世界上有其他選項、其他可能、其他思考方式
以及其他與地球互動的方法

編輯薦語:

《生命的尋路人》一書,是作者,一位人類學傢,用匯聚真摯情感的十二萬五韆字對人類文明中所應囊括的文化的多元性,在麵對人類生存的問題與機遇時,如何期望通過對古老智慧的反思,拓展齣可以幫助現代人尋找解決生命睏境之路寄予迫切的希望。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當你翻開這本書開始閱讀時,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眼前色彩鮮明地,磅礴地鋪陳開來。作者帶著我們一路踏上瞭世界的邊緣之旅,跟隨祖先 在公元前一韆年的太平洋上定居,在叢林與失落的文明相遇,在安第斯山脈感受大地的律動,在澳洲感受首批走齣非洲的人類生存精妙哲學,在尼泊爾與智者 不期而遇,在婆羅洲感受的雨林遊牧民族如何為生活掙紮,就這樣的穿梭於不分時間,空間的古老文明中,見證著人類文明進程中所飽含的生命智慧,感受著能 夠平衡人類心靈及大自然一切能量的永恒法則。

人類一如既往的需要憑藉信仰的力量,精神直覺的能力作為尋求讓生命茁壯繁榮的真正永續的方式,讓人類重拾對地球的崇敬與欣賞,那麼在今天,尊重古老智慧帶來的文化多元性尤為顯的重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命名本書為“生命的尋路人”。

——編輯黃太陽

媒體推薦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勝——《紐約時報》書評雜誌
人類學傢暨攝影工作者韋德·戴維斯說服力十足,這本書嚮我們揭示世上半數的語言即將消失,過度的發展將撲滅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芝加哥論壇報》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講座呈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演講者審視瞭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幫助現代人開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讀。——《加拿大國傢郵報》

作者簡介

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加拿大人類學傢、民族植物學傢。為瞭尋求各種文明對人類存在問題的解答,他一頭紮進婆羅洲、西藏、北極及秘魯等地,與即將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他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邊緣工作。他是《國傢地理雜誌》的常駐探險傢,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等多傢知名媒體上發錶文章和攝影作品,為處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讀者們呈現人類不同的心靈世界。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在全世界擁有廣泛讀者。

目錄

第1章 棕鬣狗的季節 
比生物滅絕更快的語言 
遺傳學與文化多樣性 
從未走齣非洲的古老民族——閃族 
第2章 尋路人 
文明與文明的奇特相遇 
刻意扭麯的事實 
波利尼西亞人的起航 
尋路人——畫在心裏的導航圖 
獨木舟——徵服大海的勇氣 
第3章 巨蟒之族 
女戰士的國度 

巨蟒之族——印地安人的神奇傳說 
第4章 神聖地理學 
以科學為名的破壞 
令人瘋狂的古柯葉 
天地間的永恒法則 
夢之國 
神聖水源 
第5章 風的世紀 
人間的伊甸園 
權力與文化的衝突 
被現代文明摧毀的浪漫生活 
來自佛陀的智慧 
守住傳說 
承認其他文化之美 
被強迫改變的文明 
當下環境危機的緣由 
不可失去的古老智慧 
在路上 
齣版後記

後記

一句話就可以闡述作者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描繪的圖景:世界不是平的。
從字麵上講,作者帶領我們乘上波利尼西亞的雙身獨木舟,於太平洋的潮汐與日月中顛簸;然後鑽入叢林,在神秘儀式中飄遊於混沌初開與悠遠未來;接著登上安第斯和內華達山脈,感受能夠平衡人類心靈及大自然一切能量的永恒法則……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澳洲、東南亞、北極,作者踏遍瞭世界的邊緣,也是我們潛意識中所認為的文明的邊緣,那裏遍布山巔與低榖,高高低低,充滿瞭讓浸潤在平乏無味的現代文明之中的我們感到好奇的異象。
聽起來這就像無數旅遊或獵奇類的小冊子,不過是浪漫的懷舊或田園牧歌式風景的拼貼集,用壯美的景象震撼我們日復一日被效率與數字奴役的心靈。但實際上,作者所說的“世界不是平的”絕不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它挑戰的是吞噬一切夷平一切的單一文明觀。
書中的一段話很好的總結瞭作者的看法:
如果社會是以超凡的科技能力作為評比標準,西
方科學實驗的光芒四射與齣色高超,無疑穩居龍頭。
但如果評比標準轉變成用真正永續的方式讓生命茁壯
繁榮,或是對地球真正的崇敬與欣賞,那西方的典範
就會敗下陣來。如果說能驅動人類熱情的是信仰的
力量、精神直覺的能力、能夠包容各種宗教憧憬,那
我們那些武斷的教條又會再次不符閤標準。
如果這種對比和評判仍然無法很有說服力地讓人們認識到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那麼輕視這種重要性所引發的諸多衝突卻無法讓我們無視這個問題:
這些跟傳統切斷連結的人,絕大多數的命運都不
是獲得西方的繁榮,而是加入眾多城市窮人的行列,
被睏在髒亂中勉強糊口。當文化凋零枯萎之後,人們
依舊活著,卻成瞭過去的幽靈,陷入兩難,無法迴到
過去,卻也沒有真正的機會一圓趕上西方的夢想,既
無法實踐他們效尤的價值,也不能創造他們渴望的財
富。這製造齣一種危在旦夕的處境,因此,多元文化
的睏境不僅牽涉到懷舊或人權,更是地緣政治穩定和
生存的嚴肅議題。
如何避免因此而産生的齟齬與衝突,再一次,作者指齣文化能夠幫助我們馴化野蠻之心:
文化不是微不足道的。文化不是裝飾或藝術品,
也不是我們唱的歌,或我們吟誦的祈禱文。文化是一
張舒適的毛毯,賦予生命意義,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識,
讓個人能夠從無窮無盡的生命經驗中尋找價值,並在
不具意義與秩序的宇宙中創造屬於自身的意義與秩序。
文化是大量的定律與傳統,是道德倫理規範,能將人
們與野蠻之心隔離開來,而曆史顯示,野蠻之心就隻
是在全人類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錶麵下方。如同林肯所
說,單憑文化,就能使我們觸及天性較美好的那一麵。
希望讀者能夠在作者這位尋路人的啓發下,獲得更加立體的看待世界的眼光,明白什麼是生命,什麼又是生命的意義;明白什麼是文化,為什麼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後浪齣版谘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10月

文摘

第1 章 棕鬣狗的季節
旅行之中,我的樂趣,莫過於和保有傳統的人們一起生活。這些人在微風中感受到曆史,在雨水刷亮的石頭上觸摸到過去,在植物葉子的苦味中品嘗著古老。美洲豹薩滿巫師還在銀河外漫遊,北美因紐特族耆老的神話仍能以其意涵引發共鳴,西藏的佛教徒也還奉行著佛法法門。知道這些故事,我們便能記住人類學的核心啓示: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存在於某種絕對的意義中,而是現實的一種模式,是我們的特定文化譜係在許多世代之前做的一連串智性與心靈抉擇的結果,成功與否則另當彆論。
無論我們的旅伴是在婆羅洲森林中遊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魯安第斯高山上的巫醫、撒哈拉紅沙中的塔馬奇剋駱駝商隊,抑或是珠穆朗瑪峰山坡上的犛牛牧民,這些民族都在教導我們,世上還有彆的選項、彆的可能,也還有另一種思考地球並與之互動的方式。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充滿希望。無數文化交織成生命的智慧與精神之網,覆蓋瞭整個地球。
對這個星球上的蕓蕓眾生而言,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網,也和我們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這個社會的生活網看成一個“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這個詞或許能概括
人類自有意識以來,透過想象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覺、神話與信仰,
還有想法及靈感。族群文化圈是人類偉大的遺産,是我們夢想
的産物、希望的化身,代錶我們全體的存在,以及人類這一求知
若渴、適應力驚人的物種所創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體)因棲地破壞及動植物
物種滅絕而受到嚴重侵蝕,同樣地,族群文化圈也麵臨威脅,隻是速度更快。舉例來說,沒有生物學傢敢斷言50%的物種已瀕臨絕種,這幾乎是生物多樣性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聲稱文化多樣性麵臨的是此種程度的瀕絕,那麼,用太過樂觀來形容也都還太過樂觀。
語言失傳便是關鍵指標。語言就像是“煤礦坑裏的金絲雀”。一種語言絕對不僅是一組文法或詞匯。語言是人類的靈光一現,特定文化的靈魂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媒介。每種語言都是心靈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嶺、精神潛能的生態係統。
在當今七韆種還在使用的語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語言並未傳給下一代。事實上,除非做齣某些改變,否則這些語言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會消失。世界上有半數的語言正瀕臨滅絕。想想看,你將被沉默包圍,成為族人裏一位講母語的人,再也無法傳承祖先的智慧,無法預見後代的前景,還有比這更孤寂的事嗎?這種悲慘的命運在地球上大約每兩個星期就發生一次,成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實睏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種古老語言的幾個音節也跟著他/她進入墳裏。這件事意味著,在一兩個世代之內,我們將會目睹整整半數的人類社會、文化和智慧遺産消失殆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看不見的真相。
有些天真的人會問:“如果我們都講同一種語言,世界不是會更美好?促進溝通不是讓我們更容易相處?”我的答案總是:“這想法很好,但讓我們把那個共通語言換成北美海達語或西非約魯巴語、北美拉科塔語、北美因紐特語或非洲閃族語。”人們馬上就能理解不能講自己的母語所代錶的意義。我沒辦法想象一個不能說英語的世界,原因不在於英語是多美的語言,而是因為英語是我的語言,英語完整展現瞭我這個人。但同時,我也不希望英語像某種文化神經毒氣那樣消滅其他的人類之聲,清除世上其他的語言。
語言在曆史上也是來來去去。巴格達的街上已經聽不見巴比倫語,意大利的山丘上也沒人講拉丁文。讓我們再次將語言比擬為生物。雖然滅絕是自然現象,但大體而言,在過去的六億年間,物種形成以及新型態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絕種來得要快,世界因而越來越多元。拉丁語在羅馬逐漸消逝,卻在羅曼語係(Romance languages)的語言中找到新的錶達①。如今,正如生物學傢認為動植物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滅絕,語言也正以類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後人傳承。
生物學傢認為可能有20 % 的哺乳類、11 % 的鳥類和5% 的魚類正受到滅絕的威脅,植物學傢也預計植物多樣性將會減少10 %, 而同時, 語言學傢和人類學傢則目睹半數現存於世界上的語言即將消失。有六百多種語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約三韆五百種語言隻有全球0 .2 % 的人口使用。相比之下,普遍的十種語言則蓬勃發展,有半數的人類以之為母語。八十三種語言的用戶加起來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聲音所構成的詩、歌麯和知識呢? 正是這些文化守衛、監護著世上9 8 .8 % 的語言多樣性。難道長者的智慧隻因為他或她溝通的對象隻有一位,就比較不重要嗎?難道民族的價值隻在於其人數嗎?
正好相反。每一種文化都是傢族樹形圖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識與經驗的寶庫。在未來,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們找尋靈感與前景的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傢海爾(K e n Ha l e)在過世前不久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就等於失去一種文化、一項智慧遺産、一件藝術品。那就好像丟一顆炸彈到盧浮宮。” 
我們究竟麵臨什麼樣的威脅,又能為此做些什麼?近年來有些書籍歌頌席捲全球的科技與現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類無需通過移民來進行改革。他們認為世界正在融閤成單一實體,由特定的經濟學模型主宰,到處都將能夠看到未來,而且是立刻看到。每當讀到這些書,我隻能說我走過的世界一定跟這些作者不一樣。我有幸見到的世界,幾乎可以保證不是平的,這也是我希望通過這係列演講來呈現的。這個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巔與低榖,充滿引人好奇的異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曆史並未停下腳步,在今日,文化變動與轉化的過程也一如既往充滿活力。那些隻用自己那套單一文化典範來理解各種經驗的人,看到的世界隻有單一色調。但對於那些用雙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這世界依舊保有豐富而復雜的心靈地貌。

靈地貌。







第2 章 尋路人
文明與文明的奇特相遇讓我們來探索史上的文化圈,一窺人類無窮無盡的想象力。玻利尼西亞,兩韆五百萬平方公裏,將近地球錶麵的五分之一,成韆上萬座島嶼如珠寶般撒落南方海麵。幾個月前,我有幸加入好友奈諾亞及玻利尼西亞航海協會在“雙身獨木舟”(Hokule’a)上的訓練任務。這是一艘美麗而極具代錶性的大船,以夏威夷的聖星“大角星”(Arcturus)為名,是古玻利尼西亞大航海獨木舟的復製品。雙身獨木舟擁有雙重船體、露天甲闆,18.8 米長、5.8 米寬,由長逾8 韆米的繩索捆紮而成,總排水量10.8 噸。1975 年首航後,便縱橫於太平洋上,至今航行約15 萬公裏,到訪過玻利尼西亞文化圈內的每列群島,從夏威夷到大溪地,再到庫剋群島,越過奧特亞羅瓦(或稱新西蘭),嚮東至瑪貴斯群島,東南至拉帕努伊(或稱復活島),甚至遠達阿拉斯加和日本沿岸。雙身獨木舟可搭載十名船員,包括船長和導航員兩位要角。船上完全沒有現代化航海設備,隻有一架收音機,僅供危急使用。沒有六分儀、測深儀、全球定位係統、轉頻器,有的隻是導航員的感官、船員的知識,以及整體族人生再創的驕傲與力量。
西班牙人在16 世紀首次航入太平洋,遇見全新的世界。這群人中,首先靜佇在達裏安①之巔的不是柯蒂斯(Cortés),而是巴爾波(Vasco Nú ez de Balboa)。他以蒼鷹之眼凝望海洋,浮想連翩。這片海洋之大,使西邊的島嶼、荷馬的黃金國度,乃至“曾眼見的美好城邦與王國”都相形見絀。以上是詩人濟慈在兩個世紀後所寫,他以敬畏的心情揣想那批西班牙人可能會有的感受。1520 年,麥哲倫花瞭三十八天繞過南美洲南端的好望角,此時已有半數船員死亡,船隻駛入遼闊空無之境,一片他以為風平浪靜的海域。接下來四個月的航程中,存活下來的船員一天天相繼死亡,他卻設法避開太平洋中有人居住的島嶼,在1521 年4月7 日登陸今日菲律賓的宿務島。就各方麵而言,麥哲倫都堪稱勇敢堅毅,但他也非常固執。環境造就他拼命一搏與魯莽的個性,使他錯失機會,無法嚮一個完整文明學習大海知識。三個世代後,玻利尼西亞人與西班牙人展開長期接觸。1595 年,西班牙航海傢內拉(?lvaro de Menda a de Neira)隨著帝國的東方貿易登上火山群島。這十座島嶼就像赤道海上的哨兵。內拉連陸地都還未登上,就將這列群島命名為瑪貴斯,該名來自他的贊助者門多薩(García Hurtado de Mendoza) ,即卡涅特侯爵,當時的秘魯總督。這列群島是世上孤絕的島嶼,但在當時也擁有三十萬住民,當地人稱之為“特黑烏那,特埃那塔”(Te Henua, Te Enata),意為“人類之地”。
這是一場文明與文明的奇特相遇。瑪貴斯人認為他們的島嶼是世界盡頭,在神話中,他們的祖先是乘著海風與浪濤從西邊而來,而此處即為一站。據說當地每個人都是始祖“堤基”(Tiki)的後代,而每個宗族的曆史也都可迴溯至那場來自日落之地的原始大遷徙。東方海平綫的盡頭後方,便是來世。靈魂在那裏脫離軀殼,遁入海中。因此,在瑪貴斯人眼中,西班牙人就像惡魔,是齣生在東方遙遠天邊的邪惡化身。他們荒淫奸詐、殘忍無道,毫無可取之處。既無技能,也無食物或女人,更無知識,甚至對大自然基本的構成要素都一無所知。
他們對財富的認識,僅限於手上真正握有的珍稀金屬,雖然那的確值錢,但他們對真正的財富卻毫無所知。真正的財富其實是聲望,而一個人要享有社會地位,就必須有能力負擔社會責任,能將多餘食物分配給需要的人,讓大傢享有免於匱乏的自由。這些陌生的白鬼(White Atua)來自海平綫的彼方,在生命位階上無足輕重。他們如此野蠻,巫術影響不瞭他們,連祭司的法力也無可奈何。他們無知到連首領與平民都分不清楚,甚至都以凶暴鄙視的態度對待二者。
而西班牙人這一方,則對島民那溫文又殘酷的錶現感到睏惑。這裏的人是傑齣的戰士,殺人不眨眼,但他們的戰鬥卻是季節性的、預想好的、有計劃的,且是儀式性的。隻要有一人陣亡,戰鬥便告結束。另外,瑪貴斯人沒有時間感,缺乏罪惡或羞恥的觀念。當地女人習於賣弄風情,還當眾性交,但當她們看到西班牙人當眾小便這種一般男人都會做的事時,卻感到震驚與惡心。若說淫亂使人興奮而睏惑,那麼食人行為與活人祭就是令人不寒而栗,而一妻多夫製及無比荒唐的“聖誡”(tapu)也同樣令人懼怕。聖誡是當地的巫術規則與懲罰係統,在日後衍生齣“禁忌”(taboo)的概念。當地還有一種野蠻的錶現:瑪貴斯男性會把腰部至膝蓋的身體全刺上鮮艷的藍黑色刺青,包括敏感的生殖器皮膚。
西班牙人的疑惑是,如此原始的族群為何能有這麼高的成就。整片山坡與河榖種滿瞭作物,蓋齣壯觀的石砌梯田和灌溉渠道,巨大的平颱可舉行韆人以上的儀式活動、豐收盛宴及戰爭結束或首長就任時的慶典。此時,祭司會逐一背誦整部世界神話史,數百行聖詩就這麼收在一個人的腦海裏。倘若他在某個語詞上卡住或結巴,就必須從頭來過,因為這些文字不隻勾勒齣曆史的軌跡,更預示瞭未來的跡象。大型平颱的四周延伸齣碧綠的芋頭田和甘
薯田,還有露兜樹與椰子樹。麵包果樹是他們的生命之樹,瑪貴斯人會在涼爽的土地上建造大型石坑,在無氧的環境下保存數公噸的澱粉類食物,隨時都備有八個月的糧食,就算碰上恐怖、具破壞力的颱風,也撐得過去。西班牙遠徵隊副隊長奎羅斯(Pedro Fernándes de
Queirós)認為,他與隊友在海灘上遇到的這些原住民,不太可能打造齣與土地結閤如此之深的文明,因為他看到當地女性像魚群般包圍著西班牙船隻,原因是“聖誡”禁止女性使用獨木舟。這些小島離西班牙轄內海域的軍事前哨站少說都要三個月航程,而一個連女性都無法載送的文化,怎麼有可能移居到那些島上?此外,他也注意到該族並沒有磁性指南針,沒有指南針的協助,這些人如何航嚮這些島嶼?奎羅斯將神話與地理結閤起來,下瞭個結論:瑪貴斯實際上隻是南方某座宏偉大陸的前哨,而島上住民則是被某個尚待發掘的古文明運到當地。於是,這些西班牙人上岸不到一個月,便再度航上太平洋去找尋這塊傳奇大地。這個徒勞的尋覓,將耗盡奎羅斯的餘生。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