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原文)+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索达吉堪布书籍藏传佛教书藏密书喇荣五明佛学院书籍 图书

入菩萨行论(原文)+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索达吉堪布书籍藏传佛教书藏密书喇荣五明佛学院书籍 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入菩萨行论
  • 大圆满前行
  • 普贤上师言教
  • 索达吉堪布
  • 喇荣五明佛学院
  • 藏密
  • 佛教书籍
  • 修行
  • 密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出版社
ISBN:750094733X
商品编码:23404967588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入菩萨行论

定 价:¥18.00作 者:(印度)寂天 著;达瓦次仁 译出 版 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4-1版 次:2页 数:150字 数:74000印刷时间:2008-4-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35532145包 装:平装编辑《入菩萨行论》即《入行论》,共有十章,其核心 是阐述六波罗蜜多,即何谓彻底的布施、彻底的精进努力,彻底的守戒自律,彻底的禅定,彻底的忍辱和彻底的大智。六波罗蜜多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基本内容。因 此,千余年来,佛教僧人以及信众把《入行论》作为佛法必读课本。中国藏语系佛学院把《入行论》列为必修教材,是该院系列教材第八部。本书的梵文书名书“菩提萨埵则热亚阿瓦达热”,意思是如何实践菩萨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如何才能成为菩提心者。内容简介《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 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在大约公元750~850年间译成藏文。后弘期初(980~1015)起, 印度法祥贤同西藏宝贤又重译和校改。其后宝贤同释迦慧,又依中印度本修改一次。再后,俄?罗敦喜饶到迦湿弥罗国求法 (1076~1108)又同印度善慧称(贾曹杰注中说是尼泊尔人),依照迦湿弥罗国本,经过修订和润文,成为现在流通的藏文颂本。《入菩萨行论》即《入行论》,共有十章,其核心是阐述六波罗蜜多,即何谓彻底的布施、彻底的精进努力,彻底的守戒自律,彻底的禅定,彻底的忍辱和彻底的大智。六波罗蜜多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基本内容。因此,千余年来,佛教僧人以及信众把《入行论》作为佛法必读课本。中国藏语系佛学院把《入行论》列为必修教材,是该院系列教材第八部。本书的梵文书名书“菩提萨埵则热亚阿瓦达热”,意思是如何实践菩萨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如何才能成为菩提心者。作者简介寂天,梵文 ?āntideva 的意译,(约650~750),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他成长以后,不愿继承王位,在登位前夕,逃出宫廷,行至一片森林地带,遇见一 个妇女,把他带到森林深处,见到一位瑜伽行者,传授他许多甚深教法,依法修习,获得禅定和智慧。后到中印度那烂陀寺从胜天出家,取名寂天,著有《学处要集 论》(汉译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和《诸经要集》,后来又为大众说了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在座的学者们,听后记诵下来。目录章 树立菩提心的功德第二章 忏罪第三章 树立彻底的菩提心第四章 不放逸即谨慎自律第五章 严守戒律第六章 忍辱第七章 精进努力第八章 禅定第九章 智慧第十章 善根转为菩提因注释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章 树立菩提心的功德向所有的佛和菩萨顶礼叩头,向所有善逝的佛、法、僧顶礼叩头。关于如何实践善逝弟即菩萨的戒律即行为准则,我将引经据典地、扼要地加以说明,不过,我在这里所讲的没有什么新东西。再我也不善言谈,不谙笔法。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而只是用于自我修养。当然,由于我一心行善即实践菩提得,至诚笃信菩提心,必然会培长菩提心。同时,那些同我一样实践菩提戒律的人们如能读到我的这篇东西的话,就会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也就是必定会促使他们去实践菩提行。……

基本信息

书名: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

:45.00元

作者:华智仁波切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03469442

字数:

页码:392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

编辑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编辑:
1.懂得并修行《大圆满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佛法的精华。
2.《大圆满前行》是两百多年前藏地僧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
3.本书改变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无数人通过学习它、修持它,身心发生了极大改变。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4.索达吉堪布一生中翻译过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自写序的,只有两本,《大圆满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5.法王晋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讲一遍《大圆满前行》;
顶果钦哲法王不论去哪里,总会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每天读上几页,一生从不间断;
堪布阿琼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师的要求,把《大圆满前行》完整地背诵下来;
……
大成就者们对本书都如此珍惜,其殊胜与重要可见一斑。 

以下是一篇关于藏传佛教修行仪轨及教法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与您提供的图书标题所涵盖内容不同,但同属藏传佛教范畴的修行体系。 《显密道次第——藏传净土与次第观修指南》 一、 导言 本书籍《显密道次第——藏传净土与次第观修指南》并非对《入菩萨行论》或《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的解读,而是致力于为广大藏传佛教爱好者,特别是对净土法门和次第观修体系感兴趣的修行者,提供一套系统、清晰、实修导向的指南。在浩瀚的藏传佛教宝库中,虽然《入菩萨行论》以其深邃的菩萨道论述而闻名,而《大圆满前行》则以其圆融前行引导为核心,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从基础的净土修持入手,逐步深入次第观修,并最终证悟佛法精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书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它将深入浅出地阐述藏传佛教中关于净土往生与次第观修的丰富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建立稳固的修行基础,逐步提升修行境界。我们并非重复您所提及的经典内容,而是从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角,为大家呈现藏传佛教在净土法门和次第观修上的独特贡献与精要。 二、 净土法门的精髓与实践 藏传佛教对净土法门有着独特的阐释和修持方法。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藏传净土的理论基础,解释何为“净土”,以及往生净土的意义与功德。我们将聚焦于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以及莲花生大师所开创的邬金净土等,解析其殊胜之处、依止方法以及往生净土的殊胜条件。 本书并非对《入菩萨行论》中关于发菩提心、修持六度等内容的复述,而是侧重于在修持过程中,如何通过观想和念诵,将净土的功德融入日常修行,最终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我们将详细讲解: 净土观想的技巧: 如何在禅修中观想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本尊,观想净土的庄严景象,以及如何通过观想来净除自身的业障、贪嗔痴等烦恼。 往生仪轨的讲解: 详细介绍藏传佛教中关于临终往生的各类仪轨,包括助念、引导往生等,并讲解在家居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往生准备。 咒语与心咒的运用: 深入讲解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本尊的咒语和心咒的功德与持诵方法,以及它们在净土修持中的关键作用。 功德回向的原理与实践: 解释功德回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日常修行、善行善举的功德,有效地回向给一切众生,早日往生净土。 通过对净土法门详尽的介绍,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往生净土并非仅仅是临终的寄托,而是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修行,在今生便能逐渐与净土相应,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三、 次第观修的体系与方法 除了净土法门,藏传佛教的修行体系以其精细的次第性而著称。本书将系统地介绍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次第观修”体系,它并非对《大圆满前行》中所述的“四外加行”和“四内加行”的重复,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大家展现一个完整、连贯的修行路径。 我们将把修行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佛法。这些次第观修的内容将包括: 闻思修的次第: 如何从基础的闻法开始,理解佛法的核心要义,然后通过如理思惟,将法义内化,最终在禅修中实践,证悟法性。 共道与不共道的次第: 阐述藏传佛教中“共道”(如皈依、发菩提心、受持戒律等)与“不共道”(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的修持顺序与相互关系。 生起次第的入门: 讲解如何从基础的观想本尊开始,学习观想坛城,理解“本尊瑜伽”的涵义,以及如何通过观想来净化身口意,逐渐生起菩提心和证悟力。我们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生起次第观修的范例。 圆满次第的初步涉猎: 在为读者打下生起次第的基础后,本书将简要介绍圆满次第的一些初步概念,如脉、气、明点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后续修行中,进一步通过禅定来体悟心性的实相。 断除烦恼的次第: 讲解佛教中关于如何次第地断除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的方法,包括如何识别烦恼的根源,以及如何运用观修来化解它们。 本书的“次第观修”部分,力求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让修行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有章可循,步步深入。我们将避免重复您所提及的经典中的具体论述,而是从一个更加普适和入门的视角,为大家构建一个理解和实践藏传佛教修行次第的框架。 四、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佛法理论与实际修行紧密结合。我们深知,学佛不仅在于理解教义,更在于将教义融入生活,通过实践来获得转化的力量。 每日修行的实践建议: 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每日修行计划,包括如何安排早晚课,如何结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进行精进修持。 观修中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针对初学者在观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如心散乱、昏沉、妄念纷飞等,提供实用的调伏方法和心理疏导。 在家居士的修行指南: 针对在家居士的特点,提供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修行,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佛法,以及如何处理世俗事务与修行之间的关系。 善知识的引导作用: 强调在修行道路上,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至关重要,并提供一些寻找善知识的建议。 五、 结语 《显密道次第——藏传净土与次第观修指南》旨在成为您探索藏传佛教修行奥秘的良师益友。它不重复您所熟知的经典内容,而是以一套独立而系统的体系,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藏传净土与次第观修的大门。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引导,您将能够建立起坚实的修行基础,逐步精进,最终抵达觉悟的彼岸。 愿本书能为您带来法喜,为您的修行之路增添一份光明与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虽然内容深奥,但作者的讲解却深入浅出,让人感觉像是和一位智者面对面交流。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画面。比如,书中关于“发心”的部分,通过几个小故事就把修行的根本目的阐述得明明白白,这对我一个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以前对佛教的一些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探索内在的修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法的引导,让我明白了修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踏实的教导,让我对未来的修行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非常深刻。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理论堆砌,而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宏观的教义到微观的实践,每一个部分都紧密相连,相互支撑。特别是关于“忏悔”和“回向”的章节,讲解得尤为透彻。作者没有把这些看作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能量转换。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有力量的,如何引导这份力量,决定了我们修行的成败。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活动,努力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这本书对修行方法的讲解非常细致,几乎可以作为一本实修的指南来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大圆满”思想的系统性介绍上。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悟其最高层的境界,但即便是前行的教导,也足以让我的世界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对心性的本源的描绘,让我对“自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告诉我,我们一直在向外追寻的真理,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只是被无尽的妄念所遮蔽了。这种“回归本源”的指引,极大地减轻了我对外在权威的依赖感。我开始相信,真正的老师就在自己的觉知之中,而这本书只是帮助我清理了那些遮蔽视线的尘埃。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来理解存在和意识。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看待世间万象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之前总是被各种琐事困扰,心猿意马,静不下心来。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慢慢理解了“空性”的真正含义,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理解并不是消极的逃避,反而是让我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当我不再执着于得失时,内心的平静自然就来了。书中对慈悲心的阐述也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更是一种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愿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我试着将这些教导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对待朋友、同事的态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评判,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开阔了许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庄重又亲切。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对众生的深切关怀。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经典语录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传承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历代的祖师大德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我所学习的,是经过千锤百炼、无数先贤验证过的法门。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赋予了书中的教导无可替代的权威性,但也正是因为那份慈悲,才使得这份权威变得如此平易近人。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核心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它引导我走向了一条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生命探索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