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1.胡适写给大众的哲学入门读物,理清哲学发展的脉络,解读众位先秦哲学思想的智慧。
2.《哲学简史》,原名《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引起轰动,多次再版。
3.《哲学简史》是胡适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4. 蔡元培、梁启、冯友兰等大师钦佩的经典之作
我自信,治哲学史,我是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 胡 适
在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冯友兰
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梁启
我曾仔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是证明的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的研究……我只盼望适之先生努力进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哲学史大纲》,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给我们一种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那真是幸福了!
——蔡元培
内容简介
《哲学简史》,原名《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引起轰动,多次再版。《哲学简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知名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哲学简史》等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白话文、新诗学的倡导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目录
序 蔡元培001
再版自序 胡适003
篇 导言001
第二篇 哲学发生的时代023
章 哲学结胎的时代024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030
第三篇 老子033
第四篇 孔子053
章 孔子略传054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057
第三章 《易》062
第四章 正名主义074
第五章 一以贯之084
第五篇 孔门弟子097
第六篇 墨子115
章 墨子略传116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123
第三章 三表法128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133
第七篇 杨朱141
第八篇 别墨149
章 《墨辩》与别墨150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155
第三章 论辩162
第四章 惠施181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187
第六章 墨学结论198
第九篇 庄子201
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202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211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223
章 《大学》与《中庸》224
第二章 孟子231
第十一篇 荀子243
章 荀子244
第二章 天与性249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25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273
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274
第二章 所谓法家289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307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哲学史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哲学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1)个人才性不同。
(2)所处的时势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作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1)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2)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3)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实在令人难以捉摸,时而拖沓冗长,时而又快得像是在赶时间。在介绍一些关键性的哲学概念时,作者会用上好几页的篇幅去辨析一些细微的词义差异,仿佛这些差异是理解整体思想体系的唯一钥匙,但这耐心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极其考验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被告知要记住每一块砖头的颜色和纹理,却忘了指出出口的方向。更有甚者,某些章节的过渡处理得极为生硬,前一页还在讨论先秦诸子的争鸣,下一页就突然跳跃到了某个相对晚近的流派,中间的逻辑链条和历史演进过程被完全跳过了。这种跳跃感让读者很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连贯的“思想演变史”。如果说胡适先生的风格是以清晰的白话和对现代性的拥抱著称,那么这本书在模仿这种风格时,似乎只学到了表面的流畅,却未能抓住那种将深奥思想通俗化的核心能力。它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却因为细节的过度纠缠和结构的失衡,最终未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印象,读完后,只能依稀记得零星的论点,却无法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思维长河。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感人,但内容的密度却令人费解。大量的篇幅被用于对一些边缘性、容易引起争议但对建立基础框架帮助不大的哲学流派进行冗长而缺乏重点的分析。我感觉作者似乎有一种“面面俱到”的执念,不愿意遗漏任何一个在哲学史上被提及的名字,即便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思想对整体脉络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导致了核心思想的阐释反而被稀释和削弱了。对于入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主干”,然后才去探索“枝叶”。但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反过来的,它用大量的时间去描绘那些细小的枝杈,而将最重要的主干部分讲得过于简略或晦涩。每次读到我认为重要的转折点,叙述都会突然变得仓促,仿佛作者在提醒我“时间到了,得赶紧结束了”。这种内容分配上的严重失衡,使得读者很难抓住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是决定性的思想变革,哪些只是学派内部的修正。总而言之,如果期待一本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入门之作,这本书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它更像是一份过于庞杂的资料汇编,需要读者自己具备极强的筛选和重构信息的能力,这与“为大众入门”的初衷背道而驰。
评分这本所谓的“中国哲学入门”读物,从书封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子陈旧的味道,仿佛是从哪个尘封已久的图书馆角落里随便拽出来的。我原以为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这位初涉哲思的门外汉,轻松穿越中国思想的迷宫。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片浓雾中摸索,作者似乎对“为大众写作”这个目标心有余悸,总是在一些过于细枝末节的概念上纠缠不休,而对那些真正能点燃读者好奇心的宏大命题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力度严重不足。比如,在阐述早期儒家思想的演变时,书中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仿佛作者是在向同行汇报研究成果,而不是在向大众普及知识。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厘清这些概念,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对于一个想快速建立起对中国哲学整体脉络认知的新手来说,这种编写方式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反而给我制造了更多的认知障碍,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入门”二字的真正含义,或者说,他是否有意将门槛抬高,以彰显其自身的学识深度。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显得松散无序,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引人入胜的叙事主线来串联起那些零散的知识点,读完之后,留下的只有一堆零碎的印象,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略显刻板的学术腔调,仿佛作者在进行一场严肃的、不容置疑的学术讲座,而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思想交流。这种风格的弊端在于,它极大地削弱了哲学本身的魅力——那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引发深度思考的张力。书中对各个学派的介绍,大多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机械式转述和考据,缺乏生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关怀的注入。例如,当提到道家思想如何应对战乱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异常冰冷和抽离,没有展现出那些古代智者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做出思想抉择时的挣扎与智慧。我期待的“入门读物”是能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基因的,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档案汇编。此外,书中引用的注释和引文似乎也偏向于晦涩难懂的早期文献,这对于没有受过古典训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说哲学是要启发人思考,那么这本书似乎更像是扼杀了思考的欲望,因为它给出的结论太过确定,不留任何探究的余地,让人觉得,读完这本书,自己也仅仅是记住了几个名词和几段定义,并没有真正“悟”到什么。它更像是给已经入门的人提供了一份参考资料,却遗弃了那些真正需要引路人的新手。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期待,往往是希望它能在严肃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尤其是面向大众读者的哲学著作。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尽如人意。它的语言虽然试图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但却因此失去了与现代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能力。书中充满了各种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的罗列,但这些事件被描述得如同教科书上的死板记录,缺乏了人性的光辉与思想交锋时的火花。例如,当论及某个学派对社会秩序的深刻影响时,作者更倾向于引用古籍中的定义,而非探讨这种思想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伦理观念。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应试”而准备的材料,而非为“启迪心智”而创作的文本。它似乎害怕犯错,因此选择了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去陈述观点,结果就是,它没有提供任何能让人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对于一个渴望通过阅读来拓宽心智边界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谨慎和缺乏感染力的叙述方式,无疑是最大的遗憾。它让你觉得,哲学是高高在上的、与我无关的学问,而不是可以内化于心的生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