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长篇小说2006年度专家五佳奖,2006年度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新浪网2006年度图书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小说提名。
《第九个寡妇》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
《第九个寡妇》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作品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在土改时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传奇故事,时间跨越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传奇经历相结合,深远的济世情怀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相结合。王葡萄是严歌苓笔下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之一,强大而嚣张、坚忍而娇媚,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使其跨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严歌苓,女,1986年发表部长篇小说,1989年赴美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近几年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精彩书评
我想,我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了一个叫王葡萄的女人。她是一个农村寡妇。她已经三十六岁的时候,依然具有使大多数男人几乎没法不爱上她的可爱之点。她是那样一个女人——不管一个男人已经爱过(包括暗恋)多少个女人了,他一旦认识了她,那也还是会立刻喜欢起她来。用歌苓小说的话说——“接着就开始了”——爱她。而且,无怨无悔。
——梁晓声
什么叫陶冶性情,什么叫净化心灵,读一读严歌苓的这部《第九位寡妇》,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白烨
《第九个寡妇》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次歌苓。小说中不再有形而上的痕迹,溢于字里行间的就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活生生的人物。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小说仍然充满动感。尽管歌苓在每一部小说中都想突破点什么,但这一次的“摇身一变”实在令我意外, 或者说喜出望外。从中我看到了她那淡泊的成熟。
——陈冲
小说将王葡萄与八个英雄寡妇对举着来写,也许就让读者明白了这样一层意思:恰是英雄寡妇成全了王葡萄。当所有的光环都罩在英雄寡妇身上时,王葡萄才逸出了意识形态化的掌控——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化,还是道德意识形态化,她身上的民间生存哲学才会保持着本真的状态,带领她在自由的精神王国里翱翔。我们第*次读到这么一位张扬着民间生存哲学的快乐寡妇,她虽然是小说中的第九个寡妇,却是当代文坛上的第*个快乐寡妇。
——贺绍俊
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大家都觉得她“疯”,甚至有点“贱”,但又舍不得她,是原始人性的张力,是直率而又单纯的心绪,造就了葡萄这个略显矛盾色彩的农家妇女。在她身上的人性过于完美而富有理想色彩,如此特殊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只能存于想象之中,但从葡萄身上喷发出的那种精神火焰和高洁的气质,足以深深留在读者心中。
——罗铮
壹
她们都是在一九四四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开始守寡的。从此史屯就有了九个花样年华的寡妇:年长的也不过二十岁,小的才十四,叫王葡萄。后来寡妇们有了称号,叫做“英雄寡妇”,只有葡萄除外。年年收麦收谷,村里人都凑出五斗十斗送给英雄寡妇们,却没有葡萄的份儿。再后来,政府做大媒给年轻寡妇们寻上了好人家,葡萄还是自己焐自己的被窝,睡自己的素净觉。
那个夏天黄昏村里人都在集上看几个闺女跟魏老婆儿赛秋千。魏老婆儿七十岁,年年摆擂台。一双小脚是站不住了,靠两个膝盖跪在踏板上,疯起来能把秋千绳悠成个圆满圈圈。就在魏老婆儿荡得石榴裙倒挂下来,遮住上身和头脸:枪声响了起来。人还噎在一声吆喝中,魏老婆儿已经砸在他们脚边,成。了一泡血肉,谁也顾不上看看老婆子可还有气,一条街眨眼就空了,只有魏老婆儿的粉绿石榴裙呼扇一下,再呼扇一下。
……
这部《严歌苓长篇精品集》的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份量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先是被那种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只用了简洁的字体和沉稳的色调,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感,仿佛预示着里面故事的厚重与深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本,文字的密度和叙事的节奏感立刻抓住了我。严歌苓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她擅长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实则承受了时代全部重量的女性个体。读她的书,从来就不是一种轻松的消遣,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与人性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那些描绘的场景,那些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都处理得极其细腻,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让人忍不住想要停下来,反复揣摩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我已经准备好,在这个漫长的阅读过程中,被她带入那些曲折离奇,却又无比真实的人生境遇之中,去感受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真正令人动容的是,这套书所呈现出的人物群像,具有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普遍性。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关于爱、失去、背叛、以及对尊严的不懈追求的主题,却是永恒的。作者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圣人和绝对的恶人,她们都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的复杂个体,有着人性的闪光点,也难免有软弱和妥协。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阅读的过程,像是在审视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能在那些挣扎的灵魂中,看到自己或熟悉的人的影子。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拓宽了我们对“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包容度。它不是在说教,而是用最真诚的叙事,邀请我们走进那些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去感受和思考。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些试图描绘“史诗般”女性命运的作品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宏大叙事容易流于空泛。然而,严歌苓在这套书里展示出的叙事技巧,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陷阱。她没有用夸张的辞藻去堆砌“伟大”,而是通过聚焦于人物日常生活中那些极其琐碎、甚至有些不堪的细节,来反衬出她们内在的坚韧与不屈。这种“由微见著”的手法,极其高明。比如,角色们面对困境时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自我安慰式的独白,这些细微之处,比任何直接的宣言都更有力量,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甚至能感觉到,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随着人物的跌宕起伏而波动,时而压抑,时而又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赞叹之情。这套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坚强”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永不流泪,而是在流泪之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
评分最近阅读体验中,很少有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的作品集了。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用时下流行的快节奏叙事来取悦读者,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慢工出细活”的打磨方式。无论是叙事的时间跨度,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展现出一种大家手笔的从容不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的塑造能力,那些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瞬间将我带入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地域。空气中的尘土、旧家具散发出的气味、甚至邻里之间窃窃私语的声调,都清晰可辨。这种沉浸感,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它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种环境的重构,让我得以真切地体会到那些角色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这套书,更像是一套研究特定时代女性心理和生存哲学的深度文本,值得反复品味和思考。
评分我发现,这套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语言的张力和复杂性。严歌苓的中文,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饱含现代的犀利。句子结构常常出人意料,时而长而繁复,如同河流蜿蜒,时而又短促有力,如同利剑出鞘。这种节奏上的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新鲜感。初读时,有些地方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要回溯重读,以捕捉其中蕴含的多重意味。但这绝非晦涩难懂,反而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阅读,去解码那些隐藏在优美文字下的社会隐喻和人性剖析。对于热衷于文字本身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一场盛宴,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咀嚼,体会其语言的精确性和艺术性。我已经开始期待,在未来某一个安静的下午,再次翻开其中一册,去发掘上次阅读时错过的那些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