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读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和收获。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作者李斌研究员和伍戈研究员长期在中央银行从事货币政策工作,具有较广的宏观经济视野和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经验,本书的逻辑思路也是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对本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席教授许成钢联袂推荐本书。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刚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的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对信用创造的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拆解,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操作到货币乘数的形成,都有涉及。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却不清楚其背后的具体机制。书中对“货币供求”部分的阐述,我猜测会涉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以及现代金融经济学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比如流动性偏好、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等。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货币理论与中国具体的经济环境相结合的,尤其是“中国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这一信息,暗示了其内容很可能根植于中国的实践经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中国特殊的金融市场结构、监管环境以及信贷政策如何影响货币创造和流通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些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是否会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信用创造的,又如何渗透到整体的经济结构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但书名《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运作原理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信用扩张如何影响货币供应,以及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经济的长期结构性特征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摇摆不定的背景下,理解这些深层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些复杂问题的绝佳契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或者至少是对现有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作者在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出版,这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相信这本书的论述会是严谨且具有学术深度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信用扩张、货币数量变化与经济部门(如房地产、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具体联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演进,最终影响到整体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评分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似乎是一本探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的力作。我一直对“信用创造”这一概念感到着迷,它并非简单的印钞票,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等方式,在经济体系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新的购买力。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个过程,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为何经济周期会出现,以及金融风险是如何在信用扩张过程中累积的。关于“货币供求”,我想象中它会涉及供求双方如何相互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货币的供求平衡。我希望书中能够就此给出一些非常具体和操作性的分析,例如,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在影响总需求和物价水平方面会遇到哪些挑战。考虑到出版方是“中国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我预感书中对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会有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国内经济运行逻辑非常有帮助。
评分读完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经济运行机制的疑问。信用创造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在的风险和潜在的副作用常常不为人所知。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核心,我期待它能够揭示信用扩张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经济的整体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尤其让我好奇的是,“经济结构”这个部分,它包含了产业、就业、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金融的逻辑与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联系起来的。例如,过度的信贷投放是否会加剧某些行业的泡沫,或者抑制创新?货币供求的变化,又是否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发展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作为一名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动态的读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结合中国具体的金融实践和制度背景,给出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版背景“中国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也让我对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经济结构”部分尤为感兴趣。经济结构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信用创造和货币供求的波动,是如何在这些不同的经济结构层面产生影响的。举个例子,过度的信贷扩张是否会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或者扭曲资源配置,导致某些关键产业的长期发展受阻?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是否会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我在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因素是如何与结构性变革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挑战时,理解这些深层联系,对于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基于数据的实证分析,来支持其理论论述,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