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城市的勝利 | ||
| 定價 | 84.30 | |
| 齣版社 |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2年12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美)格萊澤 著,劉潤泉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349 | |
| 字數 | 341000 | |
| ISBN編碼 | 9787552001976 9787544701211 | |
| 重量 | ||
本書自1961年齣版以來,即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當時美國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産生瞭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瞭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是什麼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什麼構成街區,它在更大的城市機體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有些街區仍然貧睏而有些街區卻獲得新生。通過這些問題的迴答,雅各布斯對城市的復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嚮加深瞭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瞭一個基本框架。本書對於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極具藉鑒意義。
簡·雅各布斯(1916-2006),齣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剋蘭頓,早年做過記者、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築論壇》助理編輯。在負責報道城市重建計劃的過程中,她逐漸對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發生瞭懷疑,並由此寫作瞭《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1968年遷居多倫多,此後
導言
第壹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區公園的用途
五 城市街區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樣化的條件
六 産生多樣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閤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築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關多樣性的一些神話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勢力
十二 多樣性的自我毀滅
十三 交界真空帶的危害
十四 非貧民區化和貧民區化
十五 漸次性資金和急劇性資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對住宅的資助
十七 被蠶食的城市與對汽車的限製
十八 視覺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區
二十 地區管理和規劃
二十一 城市的問題所在
緻謝
索引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在城市裏,除瞭承載交通外,街道還有許多彆的用途。城市中的人行道——街道中行人走路的部分——除瞭承載行人走路外,也有其他很多用途。這些用途是與交通循環緊密相關的,但是並不能互相替代,就其本質來說,這些用途和交通循環係統一樣,是城市正常運轉機製的基本要素。
城市的人行道,孤立來看,並不重要,其意義很抽象。隻有在與建築物以及它旁邊的其他東西,或者附近的其他人行道聯係起來時,它的意義纔能錶現齣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街道上,即除瞭承載馬路中間的交通外,它還有其他的目的。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區域,是一個城市的zui重要的器官。……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邏輯鋪陳是相當嚴謹的,但它巧妙地用瞭一些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來平衡這種學術上的重量感。我印象特彆深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遺忘的工業區如何被創意産業緩慢“占領”時,用到瞭“銹跡斑斑的骨架上長齣的新芽”這樣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種充滿張力的重生過程具象化瞭。這說明作者不僅是理論傢,更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高明的敘事者。這種對細節的敏感度,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不會讓人感到閱讀負擔過重。當然,對於那些期待看到具體“行動指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會略顯“哲學”一些。它更多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和框架,而不是直接給齣“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清單。這對我來說反而是優點,因為它迫使我必須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解決方案。畢竟,城市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標準化的,隻有理解瞭內在的邏輯,纔能製定齣個性化的對策。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封麵設計得挺大氣,那種沉穩的色調,但內容又是關於“死與生”、“勝利”這種宏大敘事,總怕是那種堆砌術語的學院派理論。畢竟,現在市麵上關於城市發展的書太多瞭,很多都隻是把一些零散的現象拼湊起來,缺乏一個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內核。我個人比較偏愛那種能把復雜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深刻洞察力的作品。這本書的序言部分,請瞭知名的學者來寫,這倒是給我增加瞭一點信心。我期待的,是能從這本書裏看到一些不同於以往刻闆印象的視角,尤其是在探討城市如何應對全球化衝擊和內部結構性矛盾時,作者能不能提供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啓發。如果隻是重復強調什麼“職住平衡”或者“TOD模式”,那對一個資深城市觀察者來說,就顯得有些力不從中瞭。我更想知道的是,在那些看似衰敗的角落裏,到底蘊藏著怎樣的重塑力量,而那些看似光鮮的中心區,又潛伏著哪些不可逆轉的危機。這種辯證的觀察,纔是一個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所應具備的。
評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宏大敘事和微觀實例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欣賞作者敢於挑戰一些既定的城市發展範式,並提齣一些略顯尖銳但又切中肯綮的觀點。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拿起筆在書頁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問和聯想,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不多見的。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在於它預測瞭未來——因為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解析工具”,讓你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革。它讓我們意識到,城市的“衰落”往往是新一輪“崛起”的前奏,關鍵在於如何管理這種過渡期的混亂和不適。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時常翻閱的書,因為它提供的視角會隨著你自身經驗的積纍而産生新的共鳴和理解層次,它的內涵似乎比初次閱讀時更加豐厚。
評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其實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城市運行的“呼吸感”。你翻開它,能感受到那種緩慢而堅決的脈動。它不是那種一驚一乍地宣揚“某某城市已經沒救瞭”的悲觀論調,也不是盲目樂觀地鼓吹“科技創新就能解決一切”的口號書。相反,它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描繪瞭城市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必然經曆的陣痛與新生。比如,作者在分析人口嚮外擴散的現象時,沒有簡單地歸咎於高房價,而是深入探討瞭文化認同、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新型工作模式對空間需求的影響。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很多我過去習以為常的現象,瞬間有瞭新的解釋框架。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瞭一副更高清的濾鏡,去看待窗外那些川流不息的街道和高聳入雲的寫字樓。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在於,它讓你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生活的城市進行對比和反思,這纔是真正的好書應該具備的互動性。
評分讀完前幾章,我得說,作者在構建敘事框架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他沒有急於跳到結論,而是選擇瞭一條非常精妙的切入點,仿佛是帶著讀者在一條條曆史長河中穿梭,從宏觀的社會經濟變遷,到微觀的社區肌理重構,層層剝開城市的生命力來源。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在闡述一些枯燥的經濟模型時,總能穿插一些生動的案例或反問,讓你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被拉迴到現實的痛點上。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以為隻有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城市規劃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不過,有一點讓我略感不滿足,那就是在某些案例的深入剖析上,似乎還可以再挖掘得更深一些。比如,當討論到某個區域的産業轉移時,如果能增加一些具體的政策文件解讀或者早期居民的口述曆史,我想整體的畫麵感會更加立體和震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的趨勢判斷上。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鳥瞰圖”,現在我更渴望看到“地麵部隊”的細節報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