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位師友寫文章說,“太有趣的要當心”,體現瞭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不過,往昔悠長的歲月裏,足夠發生無數有趣的故事,如果非得編造,那一定是對大韆世界瞭解得太少。這一集揚之水先生寫侄女、侄女婿兩傢的上兩代,竟曾是戰場上以命相搏的對手:“門緻中1928年齣任國民黨寜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參加汪精衛政權,1944年任華北僞治安軍總司令,在冀東曾與李運昌領導的抗日隊伍交手,吃瞭敗仗,而且敗得很慘。這位年輕的李運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親爺爺。”好像是時下流行的各種“神劇”的套路。再如鄭重先生寫唐德剛為張學良做口述史的麯麯摺摺,最後竟以趙四小姐因“吃醋”誤解唐德剛而告終。鄭重先生感慨:“這故事可以寫章迴小說瞭。”非常之人、非常之事,不必渲染,自然是有趣的掌故。
掌故之於尋常故事,其魅力還在於見識。鬍文輝先生探討湯爾和等對耶律楚材的態度:“湯爾和之吊耶律楚材,亦其自吊也。耶律臣事宗國之敵,而救濟中原父老;湯與日人閤作,而維係淪陷區民生。二者所處的情勢、所為的事跡,固有相似的地方。耶律一生的作為,很容易讓湯爾和産生共鳴;在耶律身上,湯能找到自己行事的‘先例’,使其政治實踐得到曆史的支撐,也使其內心緊張得到文化的慰解。”“在耶律楚材問題上,姚從吾的自律,陳垣的責人,以及方豪的追悔,跟湯爾和、柳存仁的認同正成對照。這是曆史問題現代化、政治化的生動案例,是‘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此語的精彩注腳。”這樣的掌故充滿“話題性”,也將思考引嚮深入。
本集的老作者雪剋、許禮平、白謙慎、艾俊川等等仍然齣手不凡,新作者如鄭重、徐文堪、揚之水、趙龍江、王培軍、申聞、蘇枕書,僅齣生年就跨越半個世紀,套一句無人不知的話“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來說《掌故》,是再閤適也不過的罷。
嚴曉星 丁酉大雪後三日
《掌故》(第三集)即將上市!
延續晚清民國掌故寫作的傳統,銜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附贈高清影印鄧之誠小楷顧太清《消寒詩》。
《掌故》(第三集)
主編:徐俊
執行主編:嚴曉星
顧問:鍾叔河 董橋 陳子善 趙珩 白謙慎
書號:978-7-101-12973-1
齣版時間:2018年1月
定價:56元
開本:32開
裝幀:布麵精裝,護封
字數:150韆字
《掌故》聘請鍾叔河、董橋、陳子善、趙珩、白謙慎五位先生為顧問,由百年中華書局誠意推齣。一方麵,從文章體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打通文史,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麵,從內容材料上而言,或親聞親曆,或考訂有據,避免道聽途說,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的瞭解。
2016年《掌故》第一集齣版,2017年推齣第二集,均已加印,可見頗受讀者歡迎。2018年1月,大傢期待的《掌故》第三集終於麵世,本集中依然名傢雲集,如鄭重、徐文堪、揚之水、白謙慎、艾俊川、鬍文輝、許禮平、王培軍等十幾位當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來百餘年內的文壇、學林、政界、藝苑的人物與故實。
這一集揚之水先生寫侄女、侄女婿兩傢的上兩代,竟曾是戰場上以命相搏的對手:“門緻中1928年齣任國民黨寜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參加汪精衛政權,1944年任華北僞治安軍總司令,在冀東曾與李運昌領導的抗日隊伍交手,吃瞭敗仗,而且敗得很慘。這位年輕的李運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親爺爺。”好像是時下流行的各種“神劇”的套路。再如鄭重先生寫唐德剛為張學良做口述史的麯麯摺摺,最後竟以趙四小姐“吃醋”誤解唐德剛而告終。鄭重先生感慨:“這故事可以寫章迴小說瞭。”又如徐文堪先生寫史祿國,王培軍先生寫晚清奇人郭十公子,申聞先生寫民國間的北平風雅盛事,蘇枕書女士寫傅增湘藏書在日本的流轉,都有追尋“舊時月色”的況味。
本集的老作者雪剋、鬍文輝、白謙慎、艾俊川、劉聰等等仍然齣手不凡,雪剋先生《往事已矣 記憶留痕——重讀戴幼和傢祥先生尺牘後》、白謙慎先生《充和送我進耶魯》,兩位記親聞親曆,雖去今未遠,卻都極其難得;艾俊川先生鈎沉齊白石的“電影生涯”、宋希於先生勾繪張次溪晚年側影,資料詳實,令人難忘;劉聰先生談吳湖帆、周鍊霞之交往,已進入第二番,兩位藝術傢的彼此傾慕與糾結,體現的是人性在曆史中的溫度;而鬍文輝先生寫“湯爾和的心事”,則體現齣作者的卓見。
封麵圖片為鄧之誠小楷顧太清《消寒詩》跋語局部(蘇州博物館藏)。
徐俊,1961年生,江蘇揚中人。現任中華書局總經理。著有《敦煌詩集殘捲輯考》、《鳴沙習學集》等,另撰有《書劄中的雪泥鴻跡——中華書局所藏嚮達緻舒新城書劄釋讀》、《附逆之外的梁鴻誌——爰居閣譚屑》等。
嚴曉星,1975年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話》、《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等。
鄭重,1935年生,安徽宿縣(今宿州)人,《文匯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著有《謝稚柳傳》、《中國文博名傢畫傳:張珩》、《收藏大傢》、《海上收藏世傢》、《毛澤東與文匯報》等。
許禮平,1952年生於澳門,祖籍廣東揭陽。早歲於東瀛編纂《貨幣書目知見錄》、《中國語文索引》。上世紀70年代為香港中文大學編《中國語文研究》。80年代創辦問學社、翰墨軒。90年代創辦《名傢翰墨》月刊、叢刊。現為香港翰墨軒齣版有限公司總編輯。著有《舊日風雲》等。
揚之水,1954年生,浙江諸暨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著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彆裁》、《〈讀書〉十年》(全三冊)、《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全三捲)、《唐宋傢具尋微》、《香識》、《物色:金瓶梅讀“物”記》(中華書局即齣)等。
白謙慎,1955年生,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教授,現為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等,編有《張充和詩書畫選》、《張充和詩文集》等。
趙龍江,1958年生,北京藏書傢。撰有《拾到的知堂遺物》(收入中華書局版《買書記曆》)、《史傢謝興堯先生的日記》、《曾是駱駝書屋舊存:徐祖正藏書點滴》 等,編有《螺君日記》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文獻學、齣版史研究學者。著有《文中象外》等,另撰有《不至異國,當得異書》(收入中華書局版《買書記曆》)、《過雲樓的書畫生意》、《傅山緻魏一鰲手劄編年》、《鑒定金屬活字印本的幾個方法》等。
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涉及地方誌、風俗習慣的記載,信息量非常龐大,這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極記錄和保存。然而,這種詳盡的記錄有時卻讓人感到有些“失焦”。大量的細節堆砌,使得核心的主題和脈絡反而被淹沒在繁復的史料之中,就像一座設計精巧的迷宮,通道太多,反而讓人找不到齣口。例如,在描述某一地區古代的祭祀禮儀時,從祭品種類到具體流程,幾乎是流水賬式的記錄,雖然細節無可挑剔,但如果不能將這些禮儀置於更宏大的社會權力結構或宗教信仰演變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這些零散的信息點就很難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知識體係。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點”與“麵”的結閤,即如何從這些生動的細節中,提煉齣更具普遍意義的曆史規律。目前的呈現方式,更像是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原始材料匯編,對於緻力於拓寬視野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閱讀的門檻稍顯偏高。
評分對於像我這樣,習慣於在閱讀曆史類書籍時,尋求作者對材料的重新整閤與價值判斷的讀者來說,這套《掌故》顯得有些“老好人”瞭。它似乎有一種避免爭議、盡可能麵麵俱到的傾嚮。對於那些流傳已久、眾說紛紜的曆史“八卦”或傳說,作者的處理方式大多是采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說法並列呈現,然後輕描淡寫地結束討論,鮮有旗幟鮮明的傾嚮性判斷。誠然,這保證瞭敘述的全麵性,避免瞭偏頗,但在信息爆炸的當下,讀者更渴望的是一種精煉和提煉。我們期待作者能夠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對這些掌故進行一次“價值排序”——哪些是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文化遺産,哪些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老好人”式的敘述,使得原本可以成為全書亮點的某些復雜掌故,最終淪為平淡無奇的知識點羅列,缺乏那種能夠讓人拍案叫絕的洞察力。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套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確實體現瞭中華書局一貫的專業水準,墨色濃鬱,紙張適宜,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過於疲憊。但是,我發現書中的行文風格在不同篇章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不統一性,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需要切換“頻道”。有的部分寫得如同學術論文般嚴謹細密,每一個論點都小心翼翼地附帶著引證,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而另一些部分,風格又突然變得輕快跳脫,像是隨筆雜談,知識點之間的過渡顯得有些生硬和跳躍。這種風格的搖擺,使得整套書的閱讀節奏感被打亂瞭。我個人更偏愛那種一以貫之、脈絡清晰的敘述方式,即便是講述掌故逸聞,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基調來統攝全局,這樣讀者纔能更好地沉浸其中,跟隨作者的思路走下去。這種參差不齊的筆觸,讓人在感到知識豐盈的同時,也帶來瞭一絲閱讀上的“不適感”,仿佛是在一塊質地上精美的絲綢上,突然混入瞭幾根粗糙的麻綫,雖然都在同一塊布料上,但觸感卻大相徑庭。
評分這本《掌故(全套3本)》的作者徐俊,由中華書局齣版,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原本期待能在這套書中找到對中華文化脈絡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然而,在翻閱瞭部分章節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似乎與我預期的有相當大的落差。比如,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敘述,往往停留在錶麵現象的羅列,缺乏對深層動因和時代背景的剖析。舉例來說,對於某一個重要曆史人物的評價,書中更多的是引用瞭前人的記載,而鮮有作者自身的獨到見解或基於新史料的解讀。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本精心編排的“知識點匯編”,而不是一部具有獨立思想體係的學術力作。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夠跳齣傳統的敘事框架,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反復提及的“掌故”,發掘齣隱藏在曆史塵埃下的新意。尤其是在涉及古代社會結構、文化變遷等宏大主題時,那種論證的嚴謹性和邏輯的推演力,總感覺稍微欠缺瞭一點火候,讓人在閤上書本時,心中的疑惑並未得到充分的解答。
評分從裝幀的厚度和三捲本的篇幅來看,這套《掌故》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它承載著作者對中華文化遺産的敬畏與梳理之功。但是,當我試圖在其中尋找一種清晰的時間軸或邏輯綫索來串聯這些看似零散的掌故時,我發現這條“綫”並不夠堅韌。各個章節之間的銜接,有時顯得較為鬆散,仿佛是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筆記的簡單集閤,缺乏一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將它們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今天讀到一段關於唐代長安城坊市製度的記述,明天可能又跳躍到明代江南士紳的交往禮儀,雖然這些都屬於“掌故”範疇,但如果沒有一個貫穿全書的主導思想或者一個清晰的梳理框架(比如按時間、按地域、或按文化領域分類),讀者很容易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方嚮。我期待的,是一個能夠提供地圖的嚮導,而不是一堆堆放在一起的寶藏碎片,即便這些碎片本身價值連城,但缺少瞭將它們組閤成完整圖景的“粘閤劑”,閱讀的滿足感便會大打摺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