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麵試全景(1) 考點聚焦(1) 考點預測(1) 知識框架(1) 第一節教師麵試概述(2) 一、麵試的含義與形式(2) 二、麵試的構成要素(2) 三、麵試的作用與特點(4) 四、麵試的考查趨勢(5) 第二節教師麵試的測評要素(6) 一、語言錶達能力(6) 二、專業知識技能(6) 三、綜閤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6) 四、組織管理協調能力(7) 五、應變和自我控製能力(7) 六、人際溝通能力(7) 七、職業理解能力(7) 八、教育研究和創新能力(8) 九、儀錶舉止(8) 第三節教師麵試全流程(8) 一、確定麵試對象(8) 二、麵試報到抽簽(8) 三、候考(9) 四、備課(9) 五、試講或說課(9) 六、答辯(9) 七、計算成績(9) 八、公布成績(10) 第二章備課篇(11) 考點聚焦(11) 考點預測(11) 知識框架(11) 第一節備課概述(12) 一、備課的含義(12) 二、備課的意義(12) 三、備課的時間安排(12) 第二節備課的流程與方法(12) 一、選題(12) 二、備課標(13) 三、備教材(14) 四、備學生(17) 五、製定教學目標(20) 六、確定教學重難點(27) 七、選擇教學方法(28) 八、選用教學媒體(30) 九、設計教學過程(30) 第三節教案(34) 第三章試講篇(67) 考點聚焦(67) 考點預測(67) 知識框架(67) 第一節試講概述(68) 一、試講的含義(68) 二、試講與課堂教學的差異(68) 三、試講的考評標準(69) 第二節考前準備(70) 一、信息準備(70) 二、知識準備(71) 三、理論準備(71) 四、心理準備(71) 第三節試講的流程與內容(73) 一、試講開場白(73) 二、試講四部麯(73) 三、試講結束語(78) 第四節試講的應試策略與注意事項(78) 一、試講的應試策略(78) 二、試講的注意事項(79) 第四章教學實踐篇(81) 考點聚焦(81) 考點預測(81) 知識框架(81) 第一節課堂教學技能(82) 一、課堂導入技能(82) 二、課堂講授技能(85) 三、課堂提問技能(86) 四、教學闆書技能(87) 五、習題設計技能(89) 六、課堂激趣技能(91) 七、課堂結束技能(94) 第二節教學基本功(95) 一、書寫技能(95) 二、簡筆畫技能(97) 三、語言技能(102) | 第五章說課篇(107) 考點聚焦(107) 考點預測(107) 知識框架(107) 第一節說課概述(108) 一、說課的含義(108) 二、說課的特點(108) 三、說課與備課、上課及說課稿與教案的關係(109) 四、說課的原則(110) 五、說課的意義(111) 六、新課程標準對說課的基本要求(111) 七、考評標準(112) 第二節考前準備(114) 一、信息準備(114) 二、知識準備(114) 三、教育教學理論準備(114) 四、技術準備(115) 五、心理準備(115) 第三節說課流程與內容(116) 一、說教材(116) 二、說學情(118) 三、說教法(119) 四、說學法(120) 五、說教學程序(122) 六、說闆書(128) 七、說教學反思(131) 第四節說課的應試策略與注意事項(132) 一、說課的應試策略(132) 二、說課的注意事項(135) 第五節說課稿(137) 一、說課稿的基本模式(137) 二、說課稿案例(140) 第六章答辯篇(173) 考點聚焦(173) 考點預測(173) 知識框架(173) 第一節答辯概述(174) 一、專傢提問(174) 二、教師結構化麵試概述(174) 第二節專傢提問(176) 一、專傢提問——七大追問方嚮(176) 二、專傢提問——答題思路(178) 三、專傢提問——應答注意事項(178) 第三節結構化問答(179) 一、職業理解能力問題(179) 二、專業知識能力問題(181) 三、綜閤分析能力問題(182) 四、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問題(184) 五、人際溝通能力問題(188) 六、應變和自我控製能力問題(191) 第四節答題演練(194) 一、真題演練(194) 二、實戰強化演練(196) 第七章麵試技巧(201) 考點聚焦(201) 考點預測(201) 知識框架(201) 第一節麵試的儀容規範(202) 一、個人清潔(202) 二、發型設計(203) 三、麵部化妝(203) 第二節麵試的儀錶規範(205) 一、著裝規範(205) 二、麵部錶情(208) 第三節麵試的儀態規範(209) 一、站姿(209) 二、坐姿(210) 三、行姿(210) 四、手勢(211) 第四節麵試的語言規範(211) 一、稱呼的使用(212) 二、提問中的技巧(212) 三、恰當的解釋(212) 四、提升語言的邏輯性(213) 五、加強語言的說服力(213) 六、麵試用語的禁忌(213) 第八章麵試真題匯編(215) 第一節試講真題集萃及真題選解(215) 第二節說課真題集萃及真題選解(226) 第三節答辯真題選解(238) 全國教師招聘筆試課程體係(242) 全國教師招聘麵試課程體係(243)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244) |
《中公版·2018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師麵試與教學能力教程》(一)本書是中公教育教師招聘考試研究院圖書研發團隊在深入研究各省(區、市)曆年麵試詳情及考試要求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
(二)本書依據考試要求編寫,編排閤理,創新性強,將麵試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有機結閤。
(三)本書力求語言精煉,提高實用性,不僅展示相關教學理論,還附有精選的各科教學實例。
(四)本書結構清晰,針對性強,意在滿足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學科考生的備考需求。
本書配有移動自習室,助力考生備考。
《中公版·2018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師麵試與教學能力教程》結閤各省(區、市)曆年麵試詳情及考試要求,構架起以麵試全景、備課篇、試講篇、教學實踐篇、說課篇、答辯篇、麵試技巧共七個部分有機結閤的麵試知識體係,是一本專門針對教師招聘考試麵試部分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齣發,嚮考生講解各個要點,幫助考生掌握麵試技巧。
第一章
麵試全景
麵試是測查和評價人員能力素質的一種考試活動,與筆試共同構成教師招聘考試的兩個重要環節。本章內容在麵試時不會齣現理論性的考點,旨在讓考生瞭解麵試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本章從麵試的基礎理論入手,深入洞察麵試的基本內涵,將教師招聘考試的麵試全景呈現給考生,幫助考生形成正確和清晰的認識。考生需要著重瞭解麵試的基本流程與測評的要素。
一、麵試的含義與形式
(一)麵試的含義
麵試是測查和評價人員能力素質的一種考試活動。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經過組織者精心設計,在特定場景下,以交流和觀察為主要手段,由錶及裏測評考生的知識、能力、經驗等有關素質的一種考試活動。
麵試與一般性的交談、麵談、談話相區彆。同時,“在特定場景下”麵試與日常的觀察、考查等測評方式相區彆。日常的觀察、考查,雖然也少不瞭麵對麵的觀察與交談,但那是在自然場景下進行的。“以交流和觀察為主要手段”,不但突齣瞭麵試“問”“聽”“察”“析”“判”的綜閤性特色,而且使麵試與一般的口試、筆試、操作演示、背景調查等人員素質測評的形式也區彆開來。
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麵試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人事部門組織實施,建立在教學實施大背景下,通過提問交談、模擬課堂教學等形式考查考生的儀錶儀態、行為舉止、邏輯思維能力、口頭錶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等綜閤素質的一種選拔性考試。
筆試與麵試共同構成科學、實用的教師人纔招聘考試測評體係。
(二)麵試的形式
教師招聘考試的麵試一般包括現場說課、現場試講、結構化麵試與現場答辯幾種形式。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考試組織部門選取其中一種或多種形式結閤的方法進行麵試。
說課是在對指定課題進行教學設計後,考生嚮考官說明指定課題準備“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的過程。試講則是在對指定課題進行教學設計後,以考官為對象,進行模擬課堂教學的過程。
說課和試講一般分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和學部(小學、初中、高中),考生根據所報考崗位的實際情況,選取相應課題進行操作。教材以及教材版本一般會在麵試通知中指定。準備時間一般在20~40分鍾,作答時間一般在10~20分鍾。
結構化麵試是考官嚮考生提齣擬定好的問題,考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迴答。這類問答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素養、儀錶舉止和邏輯思維、協調應變、語言錶達能力以及教學崗位bi備的素質等。現場答辯是在說課或試講結束後,考官針對說課或試講內容進行提問,考生作答。答辯內容包括師德修養、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和本學科專業基礎知識等。答辯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5分鍾。
二、麵試的構成要素
麵試要素,是指構成麵試的一些基本的必要因素,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的有機結閤是麵試活動成立的前提條件。在不同的麵試活動中,這些要素的錶現形式和作用是不同的。
(一)麵試目的
麵試目的,是指麵試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希望實現的結果。在教師招聘考試麵試中,麵試的目的是從教育教學崗位齣發,實現對考生綜閤素質的有效測評,從而選齣具有一定教育教學能力的高素質人民教師。
(二)麵試內容
麵試內容是指麵試需要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內容。在麵試時,一般把考生的綜閤素質劃分為許多具體的素質指標,施測時,隻選擇部分重要的和相關的素質進行測評。因此,如何恰當地、有針對性地選擇與崗位要求密切相關的素質進行測評,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麵試方式
麵試方式,是指麵試活動的組織方式,是影響麵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麵試方式對考生素質測評的側重點也不同,在麵試時存在一個麵試方式的選擇問題。
教師招聘考試麵試主要有說課、試講、答辯幾種方式。
(四)麵試試題
麵試試題主要是指麵試考官嚮考生提齣的各種不同行為要求。麵試方法不同,提齣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說課是根據指定課題,在規定時間內寫齣說課稿並嚮考官陳述相關內容;試講則是根據指定課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設計並以考官為聽課對象進行模擬課堂教學的行為;結構化麵試與答辯一般是考官提齣問題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作齣迴答。
(五)麵試考官
麵試考官,是麵試的直接組織者,在麵試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麵試考官的素質高低對麵試結果有很大影響。麵試考官的任務是通過給齣考題,瞭解考生在麵試中的行為錶現並進行素質評定。
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麵試考官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人事部門領導、用人單位領導及部分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任課教師組成,紀檢監察部門進行全程監督。
(六)麵試考生
麵試考生,是麵試試題的直接承受者。在麵試中,考生通過對麵試試題的“反應”,即作答,達到被測試的目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麵試考生一般是達到筆試閤格分數綫之後,按照一定的比例確定下來的。
(七)麵試時間
麵試時間,是麵試活動在時間維度上的體現。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麵試時間越長,麵試結果可信度越高。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麵試時間往往比較短。
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麵試時間依據麵試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說課和試講的準備時間一般不超過40分鍾,作答時間一般在10~20分鍾。結構化麵試與答辯一般根據當地公告進行。
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便宜,但考慮到它覆蓋瞭小學、中學兩個學段,而且語文、數學、英語這三大主科的麵試核心內容都有涉獵,從性價比上來說是相當高的。我之前報過綫下的輔導班,那種短期衝刺班往往隻講皮毛,知識點碎片化嚴重。而這本書的結構是層層遞進的,從最基礎的麵試禮儀、著裝要求開始,逐步深入到說課稿的撰寫技巧,再到試講的微格教學實踐,最後纔是壓力麵試(答辯)的應對。這種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非常適閤自學能力較強,但缺乏係統指導的考生。特彆是對於四川和安徽這些對教學基本功要求比較精細的地區,這種係統性訓練是至關重要的。我感覺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它不隻是告訴你招式,還告訴你招式背後的力學原理,讓你能舉一反三,應對現場突發狀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帶著一種老派的官方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正經”的學習資料。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厚度震住瞭,感覺像抱瞭一塊磚頭,裏麵裝的絕對是乾貨。我去年考的是外省的教師崗,當時手裏資料零散,每到麵試環節就抓瞎,尤其是說課和試講,總覺得拿捏不準考官的脈。這本書的排版很清晰,重點部分做瞭加粗和高亮處理,不像有些教材密密麻麻全是字,讀起來不費勁。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曆年真題的梳理,不僅僅是羅列題目,還附帶瞭解析,分析瞭不同地區的考查側重點,這對於我們這些跨區域備考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光是衝著這份詳盡的真題梳理,我就覺得這投資是值得的。我當時最大的睏惑是如何將理論知識快速轉化為課堂實踐,這本書在案例分析這塊做得尤為齣色,它用近乎手把手的形式教你如何構建一個邏輯嚴謹的教學流程,從導入到鞏固,每一步都有例證。
評分說實在的,我當初選擇這套資料,很大程度上是看中瞭它的“真題”二字,因為教師招聘考試的麵試,說到底就是對往年考情的精準把握。我用瞭好幾個月時間,這本書幾乎被我翻爛瞭,邊緣都快被我畫滿瞭密密麻麻的筆記。我發現它在處理不同學科間的共性問題時,比如時間管理和課堂紀律的維護,給齣的建議是普適且高效的。例如,在數學試講中如何處理概念的抽象性,與在語文試講中如何處理文本的主觀解讀,這本書都能提供各自領域的獨特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地套用一個框架。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同時準備多種學科麵試的跨界考生來說,極大地節省瞭信息篩選和整閤的時間。它最大的優點在於,讓你在短時間內,從一個“理論學習者”蛻變成一個“準專業實踐者”,這種轉變是其他零散資料無法給予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開始對照我正在上的模擬課程進行檢驗。我的強項是英語學科,但試講環節總是卡在“如何有效組織課堂互動”上。這本書裏關於多媒體技術輔助下的情景教學設計,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不僅提到瞭使用PPT,更細緻地說明瞭如何設計互動環節來激發學生的錶達欲,比如角色扮演、小組辯論的具體操作流程和時間把控。我試著將書中的一個“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模塊應用到我的模擬試講中,效果立竿見影,連帶我的整體自信心都提升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答辯”環節的準備。很多考生會忽略答辯,認為隻要試講過關就行,但實際上,答辯往往是區分高分和普通分手的關鍵。這本書對答辯中可能齣現的“控場失誤”、“專業知識硬傷”等問題,都預設瞭應對策略,這套“防禦體係”構建得相當完備,讓人感覺胸有成竹。
評分說實話,我這本書買來的時候,心裏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各種“包過”、“必考”的宣傳太多瞭,很容易讓人産生審美疲勞。但翻開後,我發現它的內容是紮實的,沒有太多虛頭巴腦的口號。比如在語文教學法的講解部分,它針對不同的文體,比如詩歌鑒賞和議論文寫作,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教學策略,這比那些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書要實用得多。我記得我去年試講一個蘇軾的詞,我原先的想法太注重文學史背景的講解,結果顯得沉悶。後來對照這本書裏針對蘇軾作品的“情境代入法”,我立刻明白瞭,對於初中生來說,將詞人的情感與學生自身體驗掛鈎纔是關鍵。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讓你死記硬背教案模闆,而是幫你構建起一套靈活應變的教學思維框架。即便是吉林、山東、安徽這些不同省份的考查側重略有差異,但其核心的教學素養要求是相通的,這本書提供的就是這個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