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实用手册第三版震撼来袭
·强强联合 五位权威人士合力之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韦小满教授倾情推荐
·评估和干预密切结合,及时、有针对性
·改变问题行为发生的环境,主动出击、预防为先
·可填写的访谈表、观察表、模式图,实用、可行
内容简介
(一)谁应该接受访谈?
任何可以提供可靠信息的学生都能为功能评估信息的收集做出贡献。有时学生可能需要家庭成员或者同伴的帮助。这些人可以澄清问题,提供有关某些情境的建议或提示。然而,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没有他人在场的访谈。在这两种情况下,访谈信息的质量或准确性可以按照前文所介绍的功能评估访谈所要求的方式进行确认,即通过系统的观测数据或者系统的功能分析操作。
(二)谁应该实施学生导向的访谈?
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学生导向的功能评估访谈可以由学生的父母或者教师实施。不过我们初步的经验是当受访的学生对访谈者没有消极印象时,访谈会进展得更快,能得到更实质的信息。通过学生导向的功能评估访谈获得的信息,其准确性和信息量可能受到许多变量影响,我们相信访谈者的选择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访谈需要持续多久?
学生导向的功能评估访谈需要在20~40分钟内完成。对于一名学生,简短的访谈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学生过多时间远离他们日常的学校活动。如果访谈在放学后实施,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使用学生导向的功能评估访谈表应该保持访谈的专注性和效率。
《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实用手册(第3版)》
·内容:评估问题行为的各种策略+一套基于评估结果设计行为支持计划的系统方法+具体的表格等工具=个别化的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作者简介
罗伯特·E.奥尼尔博士(Robert E. O'Neill, PH.D.),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 BCBA),现任美国犹他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曾任重度和轻/中度障碍项目的协调员,负责硕士和博士课程。
奥尼尔博士致力于研究那些在各种情境中出现严重问题行为的个体,并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策略。奥尼尔博士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功能评估、教授替代问题行为的沟通技巧、学校内的行为支持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性别问题。奥尼尔博士曾发表多篇论文,独著和参编多本图书,还曾在各种级别的专业会议上作报告。
商品目录
目录
推荐序…1
前 言…1
致 谢…1
第一章 概述…1
第二章 功能评估与分析的策略…13
第三章 行为的功能与干预的连接…71
第四章 制订行为支持计划…75
第五章 撰写行为支持计划…97
附录A 功能评估访谈表…107
附录B 学生导向的功能评估访谈表…115
附录C 功能评估观察表…119
附录D 尤兰达的功能评估观察表…120
附录E 观察表结论性陈述的实例…121
附录F 等执行行为模式表…122
译后记 …123
关于作者…125
这本书的第三版在系统性上做到了极致,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特殊或高风险行为”时的审慎态度和详尽指导。在我们的领域,面对一些挑战性极强的案例时,安全性和伦理边界是必须被放在首位的考量。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风险评估流程,教导使用者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功能性评估。它对“限制性措施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伦理规范阐述,这使得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做”,更学会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以及必须如何记录和监督”。这种对专业责任的强调,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技能手册,更像是一部行为实践的“操作宪章”。我发现自己在使用其中的决策树模型时,能够更果断、更合乎规范地处理那些压力较大的情境。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赋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挑战时,知道自己有可靠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流程作为后盾。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跨学科合作的人士,我发现这本第三版最贴心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跨专业协同”的实践细节。以往的教材往往假设评估者是唯一的执行者,但现实中,行为干预往往需要教育、医疗、家庭等多方配合。这本书在探讨干预计划的制定时,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干预措施的教学与培训”。它清晰地分解了不同角色(如教师、家长助理、一线工作人员)在执行复杂干预步骤时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并提供了相应的调试和支持方案。例如,它讨论了如何确保干预措施在不同班级或不同看护人之间保持一致性,这通常是干预失败的关键环节。这种对“执行环境多样性”的充分考虑,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因为它认识到,一个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无法在复杂的、人员流动的真实环境中被准确执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它教会我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扩展的干预支持系统。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阐述如何处理评估结果的“解释”环节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许多指南在数据收集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请自行解读”的难题。然而,这本手册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细致地展示了如何将收集到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转化为一个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功能性假设。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展示了如何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一个在行为干预中极其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这些案例,我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叙事,向那些非专业背景的利益相关者解释为什么某个行为正在发生,以及为什么我们选择特定的干预方向。这种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模板和技巧。它强调了评估不是终点,而是与所有参与者达成共识的起点,这种以合作为核心的理念,让评估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评分这本关于功能性行为评估(FBA)与干预的“实用手册”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的第三版,感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更新和深化,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处理复杂行为问题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非常扎实地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转化为了一套套可执行的步骤。从最初的假设性功能陈述的建立,到系统性的数据收集方法,书中的讲解清晰得像是有人在手把手地带着你走流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ABC数据记录”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记录前因、行为、后果,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环境因素是如何精确地触发或维持特定行为的。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评估过程不再是凭感觉,而是真正建立在可靠的实证基础之上的。对于新手来说,这本手册提供了坚实的起点;对于经验丰富的人而言,它也是一个绝佳的复习和提升工具,让我能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评估盲点,并学习到如何设计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率的干预策略。可以说,它有效地架起了从“我知道问题是什么”到“我知道该怎么做”之间的桥梁。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教材,我立刻被其行文风格中那种务实到近乎“工具书”的特质所吸引,这与我之前读过的许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指南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仿佛是多年一线实践经验的结晶,所有复杂的行为科学术语都被巧妙地转化成了职场人士能够直接应用的“脚本”。举个例子,在描述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可测量的干预目标时,书中提供的范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展示了“应该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表述是有效的,而另一个无效”。这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知道要干预,而是如何清晰地向团队、家长或客户传达这个干预计划的核心目标。此外,书中对“干预的泛化和维持”所花费的篇幅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评估和干预的初始阶段都很顺利,但行为问题却在离开特定环境后迅速反弹,这本书恰恰提供了对抗这种反弹的策略,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中嵌入支持的重要性,确保了干预效果的持久性。这种对“全生命周期”行为管理的关注,体现了编者深刻的行业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