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 49
ISBN号:978753215820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32
装帧: 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
“南极雪橇旅行之父”罗伯特斯科特探险全过程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未知的挑战,而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探险
假如有人问我*喜爱的旅行文学作品是哪一部,浮现我脑海的总是这本书。这是本充满勇气、灾难、饥饿、英雄气概、探险精神,以及温馨友谊的好书。——保罗?索鲁
南极的观察山上有支十字架,写着:“要奋斗、要追求、要发现,绝不认输。”它孤单记录着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大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队员悲惨的8后结局。
我们冒险,我们知道此行有风险,后来事情发展不利,我们没有理由抱怨。
——罗伯特斯科特
名人推荐
假如有人问我8喜爱的旅行文学作品是哪一部,浮现我脑海的总是这本书。这是本充满勇气、灾难、饥饿、英雄气概、探险精神,以及温馨友谊的好书。
——保罗索鲁
1910年,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极队员乘“新地号”由英国出发前往南极,尝试挑战世界上首次抵达南极点的纪录。经过无数次筹划、一次又一次的冰棚物资运补,在险恶雪地不断跋涉后,探极点的五人小组却在*后阶段深陷厄运、坏天气以及成员精神崩溃的魔掌。此外,他们还得面对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行早在一个月前已率先抵达南极点的重击。悲愤与痛苦之余,五人展开了一场被诅咒的回程之旅,*后因体力不济及燃油缺乏相继倒下,全体罹难,为这场极点竞赛画下壮烈的句点。早先回到基地的运补队员于1913年回抵新西兰。这支探险队中*年轻的成员谢里-加勒德,于1922年出版了这部极地探险的经典巨作,让世人见证了这起探险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
三月八日,星期四,午餐时。早晨情况更坏;可怜的欧慈,左脚保不了多久了。穿靴袜很困难。我穿着夜间靴袜等了将近一小时,才开始换日间靴袜,可还是*一个换好的。威尔森的脚也出了问题,但这主要是因为他帮了别人太多忙。今晨前进四海里半,离库藏尚有八海里半——说起来近得荒谬,可是以这样的地面,我们知道速度不及平日的一半,要想以平日一半的速度前进,差不多要花两倍的精力。大问题是:到了库藏地,会有充足的粮油吗?如果狗队运补过,我们或许还能走长远的路,如果又是燃料不足,那真不堪想象。不管怎样,我们的处境坏极了。
三月十日,星期六。事态持续下滑。欧慈的脚更糟。他精神萎靡,想必知道自己撑不过去。今晨他问威尔森他有没有希望,比尔当然说不知道。事实上他没希望。不只是他,即使他现在倒下,我也怀疑我们走不走得到。*其小心的话也许有微小的机会,但不大。天气情况很差,我们的衣物越来越包满冰,难以处理……
昨天走到库藏处,胡波山。令人泄气,样样短缺。我不知道该怪谁。狗队,本来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寄,显然没能来。猜想密勒斯回程不利。
今晨吃早餐时无风,但拔营时风自西北西来,风力迅即增强。走了半小时后,我看出大家都不能这样迎着风走下去。只好扎营,在一点也不舒服的帐篷里避风,风甚险恶。
三月十一日,星期天。提多命在旦夕。我们或他会怎样,只有上帝知道。早餐后我们讨论此事;他是勇敢杰出的人,明白状况,却要求我们给建议。我们没什么可说,只能敦促他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讨论有一个尚可满意的结论:我命令威尔森取出可以结果各人性命的药品给我们,好让各人都知道可以怎么做。威尔森无计可施,若不交出,我们便要夺过医药箱来搜。我们有三十片鸦片,他还留下一剂吗啡。这方面都安排好了。
今晨出发时天空阴云密布,什么也看不见,找不到旧迹,一定走了很多冤枉路,一早上才走了三点一海里——拖曳沉重得可怕,不出所料。知道如果无风或地面不改善的话,现在我们一天顶多只能走六海里路。我们有七天粮食,六乘以七等于四十二,距一吨库尚有五十五海里,换言之还差着十三海里,这还是说如果不出别的差错的话。同时,季节已迅速前移。
三月十二日,星期一。昨天走了六点九海里,低于必要的平均数。其他情况大致如旧,欧慈不怎么拉车,现在不只是脚,他的双手也不管用了。今晨四小时二十分钟内前进了四海里,下午可望再走三海里,七乘六等于四十二。我们据一吨库应还有四十七海里。我怀疑我们走不走得到。地面仍很糟,冷气侵人,我们的体能继续走下坡。上帝救命!一个多星期没有一丝有利的风,反倒只有顶头风。
三月十四日。无疑在走下坡,什么都不对。昨天醒来时吹强烈的北风,气温零下三十七度。不能迎风走,只好留在帐篷内,到两点才出发,前进了五又四分之一海里。本想晚一点再走一段,但因北风始终未完全消歇,而随着太阳下去,气温也下降,大家都觉得非常冷。在黑暗中做晚饭,弄了很久。
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1886-1959)英国南极探险家,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毕业于牛津大学。1911年至1913年,在斯科特率领的英国南极探险队中担任助理动物学家,为*年轻队员。1914年初,参与寄生虫学家雷波领队的一项中国地区探访,调查一种常困扰英国水手的羊肝片吸虫病。1914年8月欧战爆发,成为装甲兵第五小队队长,1915年4月至8月驻守法兰德斯,后因周期性结肠炎而于1916年退役。在漫长的恢复期间,他开始撰写本书,并于1922年出版。1916年,他吁请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政府纠正猎杀麦夸里岛上的王企鹅,以丢进大锅熬油的恶行;该州政府后立法禁止,此岛也宣布成为鸟类及海豹保护区。他是诸位名人或名作家的密友,如攀上珠峰的马洛里、阿拉伯的劳伦斯、高斯华绥、威尔斯,以及萧伯纳夫妇等。1939年,在近半百之年娶安杰拉为妻。除了此书外,他也发表了许多有关南极地区的论述。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带着“远行译丛”和“世界最险恶之旅II”这些字眼,但当我翻开它时,却意外地被一股截然不同的力量所吸引。它并非直接罗列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探险壮举,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细腻的方式,触及了“险恶”二字背后更深层的人性挣扎。书中的主人公,并非一开始就无畏无惧的勇士,而是被生活逼到绝境,不得不踏上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为深刻,那些在孤独、恐惧、绝望中闪烁的微光,那些对过往的悔恨与对未来的迷茫,都如同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描写的那种沉浸式体验,文字仿佛自带温度和气味,让我能感受到风的凛冽,泥土的潮湿,以及在无边荒野中,生命的渺小与坚韧。这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去探险”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感受探险”的书,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极端环境中,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而又在何处可以被超越。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每一次的抉择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仿佛置身其中,也同样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量。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世界最险恶之旅”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充斥着肾上腺素的冒险故事。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危险,也没有过度地描写极限挑战。相反,它以一种极其朴实、甚至可以说是平淡的语调,娓娓道来。然而,正是这种平淡,却蕴含着一种惊人的力量。我读到的是关于坚持,关于失去,关于希望,关于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书中的人物,并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有脆弱,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显得格外动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意外”的描绘,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往往能揭示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最“险恶”的旅程,往往不是外部的艰险,而是内心的挣扎。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通关秘籍”,但它却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这本书,恰恰是这样一本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奇遇,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般的沉淀。书中的“险恶”,更多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面对困境时,那些不为人知的选择与牺牲。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也许没有留下赫赫战功,但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挣扎,却同样值得被铭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最微小的表情变化,以及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等待”的描写,那种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在无声中传递出巨大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的修行。它让我反思,在人生的“险恶”面前,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最初的纯真,是否能够不忘初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故事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但同时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世界。虽然书名中带有“最险恶之旅”的字眼,但它所传递的,并非那种纯粹的、感官刺激的危险。相反,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一种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书中的人物,他们身处极端环境中,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内心的勇气与智慧,一步步向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却能够引发我无限的遐想。他用文字勾勒出的画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展开,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孤独、那种绝望,但同时,也感受到那种希望与力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我是否也能像书中的人物一样,保持坚韧与勇气。它并非一本教人冒险的指南,而是一本启迪人心的哲学读物。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故事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最近读到的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一本。它并没有以夸张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反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方式,展现了“险恶”的另一面——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书中的人物,他们并非天生的探险家,而是在生活的洪流中,被迫卷入一场场无法预知的旅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生存挑战,而是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救赎的深刻探讨。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用最朴实的文字,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沉默”的描绘,那些无声的瞬间,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险恶之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跋涉,更是心灵的洗礼。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