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鄭也夫全5冊(吾國教育病理+文明是副産品+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信任論+代價論)

包郵 鄭也夫全5冊(吾國教育病理+文明是副産品+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信任論+代價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鄭也夫
  • 教育
  • 社會學
  • 文化
  • 曆史
  • 哲學
  • 經濟學
  • 批判性思維
  • 中國社會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
ISBN:9787508664361T
商品編碼:25314871571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05-01

具體描述


書名:鄭也夫係列全5冊(吾國教育病理+文明是副産品+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信任論+代價論)

定價:198.00元

作者:鄭也夫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8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64361T

套裝包含:

9787508655024 文明是副産品 42.00
9787508655239 信任論 40.00
9787508655338 代價論 36.00
9787508641591 吾國教育病理 42.00
9787508664361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38.00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中國本土學者首部係統解釋“消費”的專著,從消費的角度高屋建瓴闡述未來社會,人們的精神何處安放,預測“物欲時代”將被“藝術時代”取代。

★鄭也夫是知名社會學傢,也是暢銷書作傢。著作《吾國教育病理》《文明是副産品》均入圍“文津奬”推薦圖書,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觀點獨特,具有啓發性。書中提到人們最終的歸宿將是遊戲,這一論點在當下來看也具有前瞻性。

★解釋種種社會現象。“剁手黨”的齣現,過度消費以及精神空虛,都將在此書中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

★全書行文暢達,頗具趣味,可以作為案邊啓示之書,也可作為枕榻休閑讀物。


《文明是副産品》

★中國社會學專傢鄭也夫2015年新作,繼《吾國教育病理》之後,又一獲奬熱門書籍。

★獨具見識,富於想象且細緻的考辯和大膽的推論,對人類文明的再思考。

★易中天、梁治平、陳嘉映敬重推薦!

★羅輯思維十月全綫營銷支持,各大媒體全國知名學者專傢全麵力推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是中國本土學者首部係統解釋“消費”的著作。書中直指在溫飽滿足的“後”物欲時代,當空虛和無聊襲來,我們的精神該何處安放?是用“買買買”的過度消費來充填物欲;還是尋求其他刺激,酗酒或是吸毒。鄭也夫獨闢蹊徑從消費的角度入手,完整而富有邏輯地對消費機製和消費心理進行瞭分析,提齣未來社會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物質炫耀已走到盡頭,人類可以用遊戲代替“無休止的過度消費”,讓人在“遊戲”中實現自我。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視角獨特,行文暢達,兼具解釋、批判與建構三重功能。或許一部書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但多少有助於人們在精神上獲得解放。


《文明是副産品》

《文明是副産品》作者用獨具見識,富於想象且細緻的考辯和大膽的推論,從◆外婚製◆農業◆文字◆紙張◆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些人類早期的最偉大發明,來思考人類文明的産生。

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産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東西造就的。事實上,人類文化寶庫裏的大多數東西,沒有實際用處。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要比有直接實際用處的東西的知識含量大得多。無用之學最後纔有大用處。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序言

第一章 快樂哲學批判與人生之再認識

第二章 消費:解釋、批判與辯護

第三章 廣告

第四章 消費的門檻

第五章 商人的操控

第六章 物質崇拜與身份證明

第七章 非物質化與虛擬空間

第八章 時尚

第九章 收入、消費與幸福

第十章 消費、工作與休閑

第十一章 貴族文化與大眾文化

第十二章 走嚮遊戲的時代

參考書目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文明是副産品》

第一章 外婚製的起源

一、跨世紀學案

二、群婚與一夫一妻製的古典爭論

三、靈長目的體徵與婚配方式

四、走嚮一夫一妻製的原因

五、置身族群中的一夫一妻傢庭

六、外婚製解釋之一:搶婚

七、外婚製解釋之二:體質

八、外婚製解釋之三:性傾嚮

九、外婚製解釋之四:保護內部秩序

十、性傾嚮與法律

十一、違規者

十二、目的與副産品

第二章 農業的起源

一、農業起源,文明之天問

二、難與采集說再見

三、起源方法論

四、定居與人口增長

五、天賜聖米

六、相互馴化

七、階級、市場與宗教

八、粟與稻

第三章 文字的起源

一、兩韆年定義之爭

二、陶符不是文字

三、泥籌與泥版

四、貞人與甲骨文

五、象形文字與聲藉

六、字母誕生的曆史

七、漢字演繹的過程

八、論辯與文字

第四章 造紙術的起源

一、蔡倫傳與紙的定義

二、蔡倫之前的“紙”字

三、蔡倫之前的紙張

四、漂絮說的重新解釋

五、語言學與樹皮布

六、人類學與樹皮布

七、樹皮布與蔡倫

第五章 雕版印刷的起源

一、印章

二、石刻

三、佛印

四、誰先

五、馮道與監本

第六章 活字印刷的發明

一、中國:被邊緣化的活字發明

二、韓國:印漢字不走雕版路

三、傳入還是字母使然

四、鉛字支配印刷世界

五、王權與市場

第七章 文明與副産品

一、生物進化與文化進化之異同

二、産生文化變異的溫床

三、目的論與副産品

後 記

參考書目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鄭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於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離校赴北大荒。

在校時曾任班長,此乃一生中的*高職務,以後近40年中始終是標準“布衣”,未擔任過任何一級正式與非正式的官職。

在北大荒務農、造磚、伐木、采石、教書,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讀書。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獲哲學碩士。1985-1986年在美國丹福大學社會學係讀書,獲社會學碩士。

因不滿時下學術空氣,不斷跳槽,先後在北京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供職,唯社會學專業至今不綴。曾任中央電視颱“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不堪各級“婆婆”的審查管束,終於金盆洗手。

曾作自我素描:懶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卻有潔癖,若遊戲規則不公正寜可不參加。青年時代思想步入異端,再難返迴正統。微染自虐癥,少時習中長跑,年近五十患鼕泳癥。以爭辯為快事,雖對事不對人,卻也常常得理不讓人。


《文明是副産品》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上帝已死,天道隱遁。物欲橫流的世人,正沉溺在消費主義的狂歡節裏。也夫卻已經開始構思“後物欲時代”瞭。本書嵬羅宏富,分析細密,行文暢達,頗饒趣味,兼具解釋、批判與建構三重功能。引入瞭生物學的視角,使該書的分析更擅勝場。一部書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但多少有助於人們在精神上獲得解放。

——王焱(《讀書》)前主編)


我由衷贊嘆的是也夫超前的嗅覺和想象力,學者的專業精神,和公知的勇敢與良知。一如也夫的許多宏論,他的後物欲時代的敘述,不能不說帶有強烈鄭氏色彩,但這也正是也夫學問的魅力所在。此外,我們在享受也夫論辯之美的同時,還品嘗到篇幅上極簡約主義、而修辭文采卻堪為楷模的思想文字大餐。

——劉蘇裏(萬聖書園經理)


正是對非物欲時代的信心,驅使也夫以非凡的激情對人類物質與非物欲的滿足方式進行瞭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求。

——薛湧(美國薩福剋大學曆史係教師)


獨闢蹊徑的是,鄭也夫認為“遊戲”可以代替“無休止的過度消費”來滿足人們在獲得舒適後對牛逼和刺激的需求。讓人在“遊戲”中實現自我,也在“遊戲”中實現社會,更在“遊戲”中解除焦慮。這的確是鄭也夫先生在本書中的極大創見。

——羽良(媒體評論傢)


我想要鼓吹的是鄭也夫道齣這些秘密的語言之美。這種美來自旁觀者的喃喃自語,來自邊緣人審視這個世界時道破天機的瘋狂快感。而旁觀者的身份再次重申瞭社會學大師布迪厄所言重的一個常識:社會學即使是僅僅道齣事實,也讓權力者驚恐不已。

——曾念長(文學博士)


鄭也夫先生是我一嚮敬重的學者,因為他從不人雲亦雲,總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且持之以恒,言之有理。

——易中天(作傢)


《文明是副産品》

一本關於為什麼會有文化差異、人類文明發展以及副産品的獨立思考。

——《南方周末》


一把正確思維的鑰匙。

——《中華讀書報》


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是確信,而近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懷疑精神。在飛速變動的時代,父輩的教條指導不瞭我們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會學敏銳地捕捉和認識這種變化,穿透和照亮我們所熟悉的生活。鄭也夫先生給瞭我們另一個看待世界的方式。

———羅輯思維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 

自序

這是一本努力解釋消費的理論著作。解釋和批判是兩種不同的智力活動。批判意在闡述被批判者如何不對。辯護正好相反,要論說它沒什麼不對的。解釋不同於批判,也不同於辯護,重點探討該對象如何運轉,如何定型,對錯之判斷還在其次。筆者雖然在本書中取嚮解釋,但在長期生活中早就形成瞭對待消費的批判態度。任憑怎樣努力,在著手解釋的時候,批判態度殊難避席。於是解釋和批判相撞。不是我想熔於一爐,這裏更想做的是解釋,二者熔於一爐卻是實際上發生的。解釋和批判是什麼關係呢·解釋通常無傷批判,甚至還可以使批判更具力度。當然如果解釋過於學究氣,將妨礙其批判檄文的流傳範圍。批判的態度似乎更有可能傷害解釋,批判往往比解釋偏激,偏激的風格因為滿足瞭俗人追求刺激的需求,常常有助於批判話語的傳播;但偏激極易走嚮片麵,而這是解釋之大忌。但應該說此種傷害也非必然。一方麵,企圖沒心沒肺、沒脾氣、沒意見地進入一個是非之地——如果全無是非為什麼還要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人活一口氣,佛受一炷香”嘛。“進場”是需要動力的。動力不是必然與某種情緒結閤,智力上的興趣也是動因,但是動力往往離不開情緒。另一方麵,既然“來者不善”,研究者事先就都有瞭不同程度的態度和氣性,或批判或辯護,所謂“價值中立”便隻能取決於入局後,而非入局前。這也正是韋伯的意思。我以為,解釋的中立依賴於三項素質。其一,對智力生活的熱愛,不弱於對社會正義的關懷。其二,意識到批判的鋒芒會毀傷解釋,入局後善於角色轉換,自覺約束成見。其三,具有高超的理性能力。我自忖熱愛智力生活。意識也有,自束的程度就不敢說瞭。至於理性能力如何,乃至我的批判態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毀傷瞭本書中的解釋,自己更沒有發言權,隻好由彆人判斷。

本書第一章重點在指齣問題。應該說,生活在今天社會中的幾代人堪稱“躬逢盛餞”,我們遭遇的既有舊時代的難題,也有新時代的睏惑。兩重問題其實都是費解難纏的。舊時代的問題依然存在:在物質的層麵仍然有大麵積的貧睏人口;在製度和文化的層麵上,蛻變遠未完成,路徑匪夷所思。其結局大約不會給叛逆者們留下多少顔麵,我們最終享受不到破解那些問題的榮耀。因為那些問題大約不會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戲劇性地終結,極可能是隨著新問題層齣不窮,以及新生代對舊問題的冷淡與麻木而銷蝕和解構。曆史的吝嗇與吊詭,可見一斑。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曆史的列車行進太快,上輪牌局中一方已露頹勢,一桌新開張的牌局卻將全體新人和半數老者吸引。當然也還有不捨舊牌局之勝負者。我算是能夠與時俱進的,步入新局,不識時務處在於:任憑對象更換,批判本性不改。新時代同樣問題叢生,其中最大者,我以為是閤二而一的這樣一對問題。一方麵,溫飽即將全麵解決,這在生物的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於是空虛、無聊必然發生。另一方麵,物質的供應仍以加速度、瘋狂地推進,乃至商人成瞭最強的社會勢力,消費成瞭最大的社會運動,追求快樂成瞭與之配套的、俘獲眾多男女的生活哲學。但是它沒有解決,相反卻造就齣新時代的最大問題和荒誕,即本書的主題:所謂消費。本章還批判瞭快樂哲學,並闡述瞭我關於人類三種追求的理論:舒適、牛逼、刺激。

第二章主要是簡述消費的演進,簡介對消費的兩大解釋。第一種解釋認為,消費是廠商造就的。第二種解釋認為,消費者的積極參與是消費産生和繼續的基礎,其動機是炫耀自己、證明身份。這一章中還簡介瞭對消費批判與辯護的主要觀點。

在以上兩章的基礎上,筆者開始建立本書的解釋係統,其基礎是對消費機製的解釋。消費機製由五種行為或心理構成:廣告,降低消費門檻,商人通過買通官員和專傢而操控社會,人們物質崇拜的心理,時尚。先後有五章分彆討論它們。這是本書的“中段”。

廣告、降低消費門檻、買通官員和專傢,三者均為廠商的行為。廣告造就瞭消費世界的影響和氛圍。買通官員和專傢消除瞭對傾銷某一商品的社會製衡。降低門檻消除瞭消費者的價格約束。這三個手段中,降低門檻是最正當的,盡管其社會效果也並非單嚮。物質崇拜是人類,當然也是普通消費者的心理,它的流行版本就是以物品證明身份。時尚是商人打造的“候選”中濛受大眾青睞的商品、風格、消費方式,因此可以說它是廠商和顧客的“共謀”。以上五者,構成瞭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機製。

第七章討論的完全不是消費機製中的成分,而是現今社會中已經和即將齣現的趨勢,筆者預計它是“後消費時代”中人們生活的主要構成。這一章所以插入到消費機製的五個章節中,主要是因為它同第六章有過於緊密的邏輯關係,兼及還可以為第八章論及的時尚之非物質化做些鋪墊。於是原本嚴謹的消費機製的論述中打進瞭一支楔子。這一章的“非物質化”討論,從物質消費的一大功能——滿足人們的炫耀心理上,質疑其可持續性。

第九章繼續第七章的懷疑邏輯,分析消費、收入與幸福的關係。

第十章是在質疑工業時代中與消費觀互為錶裏的工作觀,深入闡述自凱恩斯以來不斷光大的一個觀點:生産問題解決瞭,工作將不是未來生活中的最主要內容。失業和半失業將成為未來社會中多數人的常態。

第十一章指齣,近現代教育是服務於生産,教人們如何工作的;而古典教育是服務於貴族,教他們過藝術化的生活。因為全民即將如古代貴族一般解決溫飽,因為工作的重要性喪失,未來的教育顯然要融閤生産本領和生活藝術。

第十二章論述瞭,溫飽解決後,物質不再是滿足炫耀與刺激的有力手段,遊戲纔是人類的歸宿。

當年絕對想不到,因為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自己最終淪為扶手椅上的學者。多年來已經極少做實地與田野調查。進入大學後,寫作同教學結下姻緣。我近年的多部著作——《信任論》、《城市社會學》、《都市的角落》(編)、《閱讀生物學劄記》都是在教學相長中完成。從2002年開始教授“消費與快樂研究”課程。講過兩輪後,對消費和快樂的閱讀積纍不斷增長,愈感一門課程包容不下兩大主題。於是送走“快樂”,專侍“消費”。這門課從2002年講至2005年底,從人大到北大,從北京到深圳,先後講瞭六輪,這在我來說是破紀錄的。我的課程一般講滿三輪,就完稿成書,該課就此罷休,轉而準備新課。這次的延宕,有中途患眼疾的原因,還有智力過程中一些說不清的東西,令我總感不充實、不飽滿,達不到執筆的狀態。

我的寫作動機從來都是源自個人生存中的感受,生存之地自然是本土。可是一個一直令我慚愧的事實,在這本書的寫作中更強烈感覺到,即我的著作中來自本土的材料總是很少。我閱讀的理論著述基本上是洋人的著作或譯本,引用的本土經驗調查也很少。我知道,一個麵嚮本土而又不親自搞調查的社會學理論傢應該高度重視和藉鑒本土的經驗研究,但是我找不到關於本土消費問題的優秀的經驗研究成果。這麼想,不是說我想貼上“本土”的標簽。一個從來不在意冠冕的人,會自插標簽嗎·我真的以為,沒有本土的經驗研究作基礎,我的理論思考是難於深入的。我的研究的初衷和齣發點是本土,捨此竟甚少本土的東西。

上麵說到,我的寫作和授課是同步進行的。我的課程要求,選課者圍繞中國社會中某個消費現象寫一篇文章,且必須以經驗調查為基礎。六輪課講下來,我的寫作完工。與此同時,選修這門課程的同學們的優秀文章也集腋成裘,冠名為“消費的秘密”。與這本書成姊妹篇,將一同齣版。它們或可安慰我遠離經驗研究後不無遺憾的心境。

本書稿付梓前的讀者均為我現在和昔日的學生。北大深圳研究生分院的學生閱讀瞭本書的九章。我過去的學生、現在的朋友陳心想、田方萌、高永平、郭茂燦,閱讀瞭全部書稿,並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和意見。戴碧漪幫助製作瞭本書中的全部圖示。一並緻謝。

鄭也夫

丙戌年元月

海澱闆井村寓所


《文明是副産品》

後記

我的模糊記憶尚可,精確記憶很差,腦子裏的電話號碼不超過五個。對往事中一些細節的記憶常常超過一同經曆者,但一些個人的大事件,諸如我哪年調入人大、北大,都要查看簡曆纔能說齣。我感覺,作為學術概念的“副産品”很早就紮根我頭腦中。卻是在拙作《文明是副産品》完稿後,整理舊作《代價論》時,纔發現書中赫然記錄著這一思想的萌芽:

如果像杜爾凱姆所說,最初開始分工的人們並不是為瞭增加財富,如果像費孝通所說,族外婚初行時人們不會認識到它會增加種族體質上的優勢,就可以說“財富的增長”、“體質的增強”隻是人們抱著另一目的做齣的行動的副産品。既然一個行動會有其始料不及的積極的副産品, 也就當然可能有其始料不及的消極的副産品,即我們稱之為的“代價”。正是因為人類行動的副産品每每在所難免,又總是始料難及,纔使得代價論的建立具有瞭理論和現實的意義。我們反對目的論絕不是說人不抱有目標,選擇一種手段必是企圖達到一種目標。我們不贊同的是為無生命的事物提齣一個它所追求的目標,把一事物形成後發揮的某種功能——很可能是其副産品——說成其産生的原因, 其存在的目的。(1995,25)

《代價論》齣版於1995 年4 月,交稿於1993 年2 月,而該書寫作始於1991 年。上麵的文字見於該書第4 章(全書共20 章),多半是寫於1991 或1992 年。大約12 年後,“副産品”在腦子裏從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個學術概念,提升到圖謀日後研究和寫作的主題。此見證於2003 年我在人民大學為本科生講授的“怎麼寫論文”的課程中。2005 年我在北大重講這門課,後根據授課錄音整理齣版瞭《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2005)。在該書中我曾這樣說:

不久前去世的一位華裔大數學傢陳省身,曾做過一個演講,非常生動。他在演講開場白中講,歐幾裏得在兩韆多年前,提齣這樣一個說法,說空間中隻存在著5 種正多麵體……最後一個是正二十麵體,二十個三角形組成。…… 在大自然當中,兩韆年來一直沒有看到一個自然的,或者是礦物質的結晶,或者一種生物,它的形狀是正二十麵體。這意味著,正二十麵體隻存在於人的思維當中,不存在於真實的自然界當中。但是到瞭兩韆多年以後……這個真實的世界裏存在的正二十麵體和歐翁腦子概念裏的那個正二十麵體遭遇瞭。……前沿的數學成果,要在多少年後走嚮應用,造福於社會呢?通常是三五百年吧。有些幾乎永遠不能走入實用。

反過來說,最實用的東西也意味著最常規的東西。一畝地多産幾斤糧食,多實用啊。中國有個水稻專傢袁隆平, 他培養的良種每畝産一韆多斤,太偉大瞭。但是如果人類隻有農業文明,沒有任何彆的文明形態,行嗎?換句話說, 如果人類眼睛隻盯著農業,那就連農業自身都發展不瞭。農業自身的發展尚且依賴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所以說,實際上對我們最有用的東西對我們隻有小用處。我們開發瞭很多暫時看起來無用的東西,這些東西最後可能轉化成一個個副産品,這些副産品將極大地造福於人類。

文字原來是乾什麼的?……什麼是巫呢?巫是搞預蔔的。部落要打仗,打仗風險太大瞭。打不打呀?你來給算一卦,於是在篝火邊上烤起瞭牛的肩胛骨,或龜甲,烤完以後看看那個裂紋,預言一下,然後把它記錄下來。記錄的那東西叫什麼呢?後來稱作甲骨文。占蔔有什麼用處?……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它是當時的無用之學,但又肯定不是一點用處沒有。馬林諾夫斯基告訴我們,當水手們遇到風浪的時候,巫術使大傢信心倍增,從而有助於他們戰勝暴風。沒有信心,可能很早就潰敗瞭。所以你不能說巫術沒有用。同樣,占蔔可以鼓舞士氣。已經占蔔過瞭,我們是天命所在,這股勁兒便陡然增長。……你能說那事情都是鬍說八道麼?要過後地看,以往的意識形態都有荒誕之處,但在當時有實在的功能。占蔔過後,要煞有介事地記下一些符號。那些符號當時不過是服務於占蔔的, 但最後走齣瞭一條康莊大道,變成瞭文字。可以說,文字産生於一種無用之學。如果當年的部落首領都是高度實用,那就沒有巫,沒有甲骨文,沒有日後的文字。文字齣颱時用處狹窄,後來纔光大。

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産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東西造就的。有些東西看起來沒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繹齣來的副産品不得瞭。我如果精力和創造力還行的話,日後會努力寫一本專著,叫作《副産品》。如果沒這麼大創造力的話,日後會寫一長篇論文,或是做一次演講,講副産品。(2008,20—22)

《文明是副産品》是2013 年開始動筆的,月份已經模糊不清。就是說,動筆前大約22 年(1991—1992),“副産品”的概念在腦子裏萌生。動筆前10 年(2003 年)已有瞭強烈的寫作這一題目想法。

我曾多次說過:我著書隻會輻輳式的寫法。本書的六章輻輳於全書之中軸“副産品”。自寫書的念頭産生到開始動筆的十年間,正文一字未著,各章的題目卻漸次浮現。最初擬定的章數要比成書時多些。除瞭現存的六章外,還有城市、電影、青黴素、偉哥、快樂等。讀過邁耶斯的《現代醫學的偶然發現》一書,驚訝作者與我思路之相似——隻是沒有我透視人類文明之野心,欽佩其觀察醫學發現視野之寬闊,感覺即使我可以更詳細地講述青黴素和偉哥的發現過程,還是意義不大瞭。甚至其他現代科技——雖然確信其中很多發明都是副産品——我都不想談瞭,這樣“電影”一章也放棄瞭。雖當初念頭的産生就與認識人類文明起源相關聯,但確實是重心轉移到外婚製、農業、文字、紙張的起源,這些人類早期的最偉大發明後,思考人類文明産生之主題愈加凸顯。自然,文明的起源不是從近代醫學,乃至近代科技,可以透視的。

城市的起源無疑在人類文明起源之列。所以放棄這章,是知難而退。我雖感覺思考“城市的起源”未必比“文字的起源” 更睏難。但“文字的起源”一章確實乾得太苦,耗時太久。覺得討論“副産品”這一主題,不差“城市的起源”一章,故知難而退。

我應該算是中國學界最早研究幸福與快樂的人。2007 年齣版的《後物欲時代的來臨》中有不止一個章節討論幸福。大約也是在該書齣版這一年,我在北大開中國高校中講授《幸福導論》課程之先河。時下幸福的話題在中國炙手可熱,我卻屢屢迴避這類研討會。原因在於,我以為將幸福作為目的是追求不到的,幸福是投身於一樁你所熱愛的較大事務的副産品,而時賢們鼓吹追逐幸福、直奔主題。既然以為幸福是副産品,為何在討論副産品的專著中割捨這一章呢?因為人類文明已成為本書中與副産品雙峰並峙的主題之一,而幸福與文明的討論不好連接。其實“幸福是副産品”的命題將極大地擴展透視副産品的視角。但思考這一命題必將走嚮另一維度,太寬的擴展將帶來整體駕馭上的艱難,故暫時割捨。

如是,最終進入寫作的隻有六章。

寫作本書的念頭始於十年前,而為之取名頗費躊躇,屢屢更改後在全書即將脫稿時纔想定。好在最終的名稱尚屬滿意, 它簡潔明瞭地道齣本書之核心思想。一位最早,當然也必然是隨著敝人寫作的進展斷斷續續地讀到拙作的朋友,曾詫異這些章節的內容為何要歸結到“副産品”。於是在我將最後一章傳給他後,有瞭下麵的對話:

筆者:你現在能接受這本書的題目《文明是副産品》嗎?

友人:我可以接受“某些文明是副産品”,不過這個題目就沒有衝擊力瞭。

筆者:你說說哪些文明是“産品”,即目的性産物。這是圍繞我這本書的最本質的討論。

友人:像長城、蘇伊士運河、登月計劃這樣的目的性行為,也許不能和文字的發明等量齊觀,但也大大改變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它們顯然不是副産品。

我以為他的說法對“文明是副産品”的命題不構成緻命的挑戰。其一,長城的修建是2500 年前的事情,蘇伊士運河與登月更屬晚近的事情,而農業的起源迄今已有一萬年,文字的起源也要比修建長城早很多。就是說,文明不是起於這些“産品”。其二,這三件“産品”並未“大大地改變文明的進程”。長城甚至未能有效地保護農業民族。就是說,“産品”不是人類文明賴以建立的重要支柱。它們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影響甚至不如晚近發明的青黴素,而後者恰恰也是副産品。其三,世間純粹的事物少之又少。最徹底推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中不會一丁點市場經濟的成分都沒有;最典型的市場經濟的國傢中也不可能沒有政府的計劃,市場管不瞭航運的燈塔,遑論更大的公益設置。但這些並不純粹的構成絲毫不影響我們區分和稱呼二者為計劃經濟社會和市場經濟社會。同理,文明的構成中包含的目的性産物不影響“文明是副産品”的判定,因為構成文明之起源和支點的農業、文字等,均為副産品,且今天諸多最偉大的科技發明常常依然是副産品。筆者的思路異常簡單:目的性行為的結果必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成果的開創性有限,難以成為文明的發軔和轉摺點。

其實拙作的最後一章,已經對“文明是副産品”的命題做過辯護。但筆者預感會有朋友絕難接受。而沒有論敵的自辯是狹窄和蒼白的。故在這篇後記的最後,也是全書終結處,開個話頭,期待圍繞這一命題的爭論。

陳心想、田方萌先生閱讀過全部書稿,提齣瞭很多中肯的意見。易中天先生指正瞭第一章中的兩點錯誤。劉馳先生指正瞭四、五、六章中的一些錯誤。梁誌平、陳嘉映、辛德勇、唐曉峰、李零先生閱讀部分章節後給予筆者熱情鼓勵。覃田甜、儲卉娟、杜梁為編輯本書付齣瞭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並感謝。

鄭也夫

2015 年8月28日


《信任論》

《代價論》

《吾國教育病理》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