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佛教传入前的”吐蕃
节 藏族原始信仰——民间崇拜
第二节 藏区原始宗教——苯教信仰
第二章 佛教传人吐蕃的艰难历程
节佛教初传吐蕃
第二节 佛苯斗争与吐蕃佛教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佛苯争崇与汉印佛教争雄
第三章 前弘期佛教——吐蕃佛教的发展与衰落
节 从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
第二节 赤松德赞之后藏传佛教的兴起
第三节 朗达玛灭佛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四章 漫长的民间佛教时期
节 民间佛教背景与“下路弘法”
第二节 阿底峡大师与“上路弘法”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家族式传承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民间师徒传承
第五章 藏传佛教部派的形成和发展
节 藏传佛教之噶当派
第二节 藏传佛教之宁玛派
第三节 藏传佛教之噶举派
第四节 藏传佛教之萨迦派
第五节 藏传佛教之格鲁派
第六章 藏传佛教的几个特点
节 藏传佛教之活佛转世制度
第二节 藏文《大藏经》的形成过程与内容
第三节 藏传佛教之经院教育与学阶制度
第七章 藏传佛教的社会化和本土化
节 佛教初传吐蕃时的本土化过程
第二节 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创造——活佛转世
第三节 藏传佛教社会化的标志——僧才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藏传佛教社会化的根基——藏文经典的集成与发展
第五节 藏传佛教社会化的文学艺术表现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东传与藏汉文化交流
节 藏传佛教东传的内涵、方式和范围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东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藏传佛教传入西夏
第四节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第五节 藏传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六节 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七节 小结——对藏传佛教东传的评价
第九章 藏传佛教与藏区现代化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节 与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历史发展的前提与必然结果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
第三节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
第四节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条件和基础
第五节 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六节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初步表现与
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华佛教史》后记
内容简介
《中华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卷)(精)》编著者尧。
本书梳理了藏传佛教的源流发展。先介绍了佛教传入前的吐蕃社会的原始信仰;其次地介绍了佛教传入吐蕃的历程及其在吐蕃的发展与衰落;第三,阐述了佛教在吐蕃经过漫长的民间传承逐渐社会化、本土化,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各个部派,而且藏传佛教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并东传与汉文化不断交流,在多民族统一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此书用史实进一步说明西藏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这本书的“季羡林汤一介主编”几个字,立刻让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季老的学识和汤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我特别看重主编团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野,因为佛教史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涉及到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乃至考古学等多个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对于那些存疑的历史事件和教义阐释,能有基于一手资料的深入探讨。这种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不仅是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提升认知边界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够引领学术前沿,同时又兼顾可读性的文字风格,避免过度晦涩的术语堆砌,让复杂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阅读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看到那种只有结论、没有论证的叙述。对于《中华佛教史 西藏佛教史卷》这样的鸿篇巨制,我最看重的品质是其论证的严谨性和观点的平衡性。佛教史的研究充满了争议,尤其是在不同教派或不同学派的解释上。我希望看到主编团队能够以一种兼收并蓄的姿态,呈现出学术界对于某些复杂问题的不同解读,而不是简单地采信某一种观点。这种学术上的审慎和对史料的尊重,才是真正体现著作价值所在。我期待的评价体系是: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同时又能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结论。这样的著作,才真正称得上是研究佛教传播传承的里程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尤其是“中华佛教史”和“西藏佛教史卷”这两个关键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梳理中国佛教发展脉络,特别是西藏佛教独特历史和传承脉络的权威著作。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佛教思想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与碰撞。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各个重要佛教宗派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复兴的论述,期待能看到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的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的精彩描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和严谨的学术分析,相信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书,更是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展现佛教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壮丽历程。
评分“佛教传播传承历史研究”这个副标题,直指我最感兴趣的核心问题:佛教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被接纳、被改造、最终形成多元面貌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早期传播路径,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特别是西藏佛教,其独特的密宗传统和政教合一的历史,一直让我充满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对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主要教派的形成及其教义特色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互动与影响。这种对传播链条的细致梳理,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思想体系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生命力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对佛教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我十分关注书中对“佛教文化品”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应该超越纯粹的历史编年和教义梳理,深入到佛教艺术、哲学、文学、乃至民间信仰层面。我期望看到对敦煌壁画、石窟造像、藏传唐卡中蕴含的佛教思想的深度解读,以及佛教经典翻译与本土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那些脍炙人口的佛教故事如何被改编成民间说唱或戏剧,这些文化产品的流行本身就是佛教影响力深远的证明。这种文化层面的分析,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塑造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强大文化力量。我渴望看到这种立体、多维度的文化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