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 何莽著 社科文献

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 何莽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莽 著
图书标签:
  • 康养产业
  • 健康养老
  • 产业报告
  • 中国经济
  • 社科文献
  • 何莽
  • 康养模式
  • 养老服务
  • 健康管理
  • 产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807
商品编码:255048607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康养蓝皮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 》对中国康养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国家发展康养产业政策作了深度剖析,对中国康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对康养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需求篇、供给篇、区域篇和案例篇六部分。专题篇选取了社区发展实践和为老服务网站两个议题进行分析;需求篇从康养人群分类、老年人康养市场和亚健康人群康养市场三个方面作了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供给篇对康养产品分类、中医药康养产业、康养旅游产业、森林康养产业进行了论述;区域篇选取东北三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析其康养产业发展现状;案例篇国外部分以德国为例,对其康养旅游资源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国内选取海南、攀枝花、秦皇岛、通化四个典型地区为例,对其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与大数据、休闲与运动管理,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助理,曾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EDP中心主任,四川省兴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兼任广东省与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四川省兴文县政府顾问等。主持和参加国家研究课题4项,出版《操盘旅游——一名挂职学者的实践》等专著3部,在《旅游学刊》、《体育学刊》、《生态经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发展、企业咨询等相关的研究课题10余项,拥有丰富的科研项目规划主持与顾问咨询经验。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何 莽】/001
  一 康养概念体系及产业组织分类/002
  二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现状/011
  三 中国康养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018
  四 中国康养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20
  五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趋势/024

Ⅱ 专题篇
2 中国康养城市与社区发展实践探索及模式选择【杜 洁 韩 秋】/029
3 中国为老服务网站服务内容分析及发展建议【许肇然 胡安安】/046

Ⅲ 需求篇
4 基于康养人群分类的康养市场需求分析【何瀚林 黄凯伦】/068
5 基于老年人的康养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杜 洁】/085
6 中国亚健康人群康养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黄凯伦 李靖雯】/095

Ⅳ 供给篇
7 康养产品分类及市场供给分析【李靖雯 何瀚林】/105
8 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作用分析【甄 艳】/122
9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尹 日 何家伟】/131
10 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报告【崔永伟】/147

Ⅴ 区域篇
11 东北三省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方 磊 马 彬】/160
12 东部地区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陈惠怡 李靖雯】/170
13 中部地区康养产业发展报告【沈 山 韩 秋 程冬东 王欢欢】/191
14 西部地区康养产业发展报告【沈 山 王欢欢 徐思洋 戴宁蔚】/218

Ⅵ 案例篇
15 海南省康养产业发展案例【王灿娜 陈惠怡】/237
16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案例【何家伟 王灿娜】/249
17 秦皇岛市康养产业发展案例【方 磊 曹淑玲】/255
18 通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张 磊 经希军 李冬艳】/261

Ⅶ 借鉴篇
19 德国的康养旅游资源体系建设分析【沈 山 韩 秋】/278

20 参考文献/299
21 后记/304

Abstract/306
Contents/308]

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 序言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与生活需求,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康养产业作为连接健康、养老、旅游、文化、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日益凸显。本书《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是对中国康养产业在2017年这一关键时期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梳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展望。 本书由何莽先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旨在为政府决策者、行业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份权威、客观、详实的研究报告,以期推动中国康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发展脉络 本章首先对“康养”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深入探讨其内涵与外延。康养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医疗或养老,而是涵盖了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到休闲养生、旅居养老、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需求的综合体系。本章还追溯了中国康养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零散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如今逐渐形成跨界融合、业态创新的产业格局,分析了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变化、消费升级、政策导向以及技术进步等。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为理解当前康养产业的现状奠定基础。 第二章 2017年中国康养产业整体发展概览 本章聚焦于2017年中国康养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审视产业的规模、结构、增长速度等关键指标。报告将分析2017年国家在康养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走向,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各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落地情况,以及相关部门对康养产业的监管与引导。同时,本章还将评估2017年康养产业在不同地域、不同细分领域的表现差异,包括一线城市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康养服务供给情况,以及医疗康养、旅居康养、智慧康养等不同业态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康养产业关键细分领域深度分析 本章将对中国康养产业的几个核心细分领域进行深度剖析。 医疗康养融合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与康养的界限日益模糊。本章将分析2017年医疗机构在康复护理、老年病防治、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康养机构在引进医疗资源、提供慢病管理和医养结合服务方面的创新模式。我们将探讨医保政策对医养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公立医院与民营康养机构在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传统的集中式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所补充和优化。本章将重点关注2017年涌现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例如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照护服务平台、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情况。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机构养老的转型升级,如高端养老社区、医护型养老院的特点,以及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 旅居康养与候鸟式养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追求“诗与远方”的康养生活。本章将分析2017年旅居康养市场的崛起,关注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宜人、配套设施完善的康养目的地,以及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我们将探讨候鸟式养老的兴起,分析其消费群体、目的地选择偏好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智慧康养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入,正在深刻改变康养服务的供给方式和体验。本章将梳理2017年智慧康养在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智慧社区养老、安防监控、健康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在提升服务效率、保障老年人安全、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方面的潜力。 康养地产与金融服务: 康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适宜的地产载体。本章将探讨2017年康养地产的发展特点,包括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功能配置以及与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的联动。同时,本章还将分析康养产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如养老理财产品、长期护理保险、康养信托等金融工具在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分散风险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 区域康养产业发展特征研究 本章将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康养产业发展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 重点分析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其康养产业在服务模式创新、高端化、市场化运作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及面临的资源短缺、成本高企等挑战。 中部地区: 考察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发展康养产业的策略,以及在政策支持、人才引进方面的努力。 西部地区: 关注西部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独特机遇,如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其在发展生态康养、乡村康养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要分析其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方面的不足。 重点城市群: 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市群,分析其康养产业在协同发展、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流动方面的特点。 第五章 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中国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2017年,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章将深入分析: 政策落地与执行: 部分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可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执行机制。 人才短缺与专业化不足: 康养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护理人员、康复师、老年社工、医护人员等,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短缺和技能不匹配的问题。 市场监管与服务质量: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带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存在监管盲点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和评估机制。 投入与回报的平衡: 康养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如何吸引和留住社会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老年人支付能力与消费观念: 部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有限,同时其消费观念也需要引导和培育,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康养服务。 跨界融合的协同效应: 康养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如何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有效对接、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仍然需要探索。 第六章 2017年康养产业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2017年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本章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的产业升级: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康养产业将更加注重预防、康复、健体养生等环节,与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更紧密地融合。 智慧化、科技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科技将继续渗透到康养服务的各个环节,智慧康养将成为主流趋势。 绿色化、生态化康养受青睐: 消费者对康养环境的要求将从单纯的设施条件转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自然疗愈。 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成为主流: 针对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康养方案。 普惠与高端并存,市场分层更加明显: 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既有面向大众的普惠性服务,也有针对高端人群的特色化、高端化服务。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国家将继续出台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康养机构、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中国康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的发布,不仅是对2017年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指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康养产业肩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分析,为推动中国康养产业的科学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美好愿景贡献一份力量。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各界同仁的智慧和支持,也期待着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共同书写中国康养产业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沉淀感和对未来方向的清晰把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过去一年的数据总结,更像是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几个关键的战略坐标点。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制定中长期规划的决策者而言,这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前瞻性的分析工具价值极高。我注意到报告中对某些新兴趋势的捕捉非常敏锐,这些趋势在当时的社会讨论中可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者已经将其纳入了系统的分析框架,这体现了其研究团队的敏锐洞察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专业文献,其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

评分

初翻阅这本报告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极高的信息密度。它似乎没有采取那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而是用一种近乎于编年史的严谨态度,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特定领域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全景图。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潜藏在海量数据之下的时代脉络和结构性变化,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在层层剥开一个复杂系统的内部机制。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触,没有过多渲染或主观臆断,而是让事实和数据自己说话。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报告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穿透力,非常适合需要进行政策分析或商业战略制定的专业人士作为参考基石。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脑海中对该领域的认知框架得到了极大的重塑和校准。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搭配上封面上恰到好处的烫金文字,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专业和权威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文字排版清晰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要知道,对于一本需要仔细研读的报告集来说,阅读体验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本身。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图表和数据的处理方式,复杂的信息被巧妙地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呈现,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理解宏观趋势的效率。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稳固性,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高水平研究成果上的用心,让人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出版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知识载体。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确信,这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说,初看起来有些“硬核”,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学术的魅力便会逐渐显现。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愉悦,而是直接切入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的深度探讨。对于一个对该领域有一定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及时的知识“补给站”。我留意到,报告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非常细致,这在很多同类研究中是常常被忽略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基础的夯实,力求让读者对讨论的基点有一个统一且精确的理解,这在跨学科或多部门合作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报告的讨论深度远超一般行业白皮书的水平,更像是一份经得起同行审视的深度研究报告。

评分

我个人阅读这类报告的习惯,往往会带着一种“验证者”的心态,去审视其中引用的理论框架和观察视角是否足够新颖和具有前瞻性。在这部作品中,我发现作者在借鉴传统理论的同时,似乎融入了一些非常贴合当下中国具体国情的创新性分析模型,这让报告的结论既有理论根基,又不失现实指导意义。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探讨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不会一味地偏向乐观或悲观,而是将挑战与机遇并置,使得分析更加立体和全面。这种成熟的、不走极端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长期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更精妙的问题集合,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