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本
本书是预售图书,预计三月中下旬左右上市发货,急者慎拍
书名: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1-4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30000
【定价】:40.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平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正文语种】:中文
【作者简介】:《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编辑推荐】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7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全国知名的期刊,为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的合订本经过细致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
【内容简介】: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合订本收录一年一度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十大差错,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热议。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2个月的杂志汇集成合订本时又经过了细致的修订工作。《咬文嚼字》合订本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前言/序言】
遵守规范 灵活应变
(序)
田小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规范。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制定,为我们今人做了楷模。正因为汉字的统一,使我们这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书面畅通交流的可能,亦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代典籍得以保存,代代相习相传,至今不泯。
规范是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守的基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已经过了18年。这是国家为语言文字规范第一次全面正式立法。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收8105字,这是新时代文字的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达99.98%,可见是精心制定的标准。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遵守语言文字的法则是我们公民的职责。
诚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少了提笔写字的机会。用拼音输入中文,与自己书写相比,又快又方便。但是,这不是给我们一个提笔忘字的理由。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也代表着汉语的最小的单位——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上面说到的8105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前前后后互相组合起来,就成了几万个词语。汉语的语素库储藏如此丰富,足以应付构建新时代需要的新词新语。
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中文程度越高,表达能力就越强,咬文嚼字的本事也越大。相反,掌握词语的数量不够,运用词语句式经常出错,疏忽咬文嚼字,中文程度就不高,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语文基本功的问题啊,电脑、手机都替不了你,也救不了你。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23年了。这么多年来,杂志自觉担当起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关心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从报刊杂志到名家名作,从广告制作到影视对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误用,提醒大家注意。这等于开设了一个语言文字“法庭”。据说,《咬文嚼字》要普查某年某月某日一些报纸上的差错时,各报主编、编辑便立时紧张起来呢!结果一公布,各报差错有实例分析,有数字见证,文字水平立见高下。虽然没有罚则,没有罚款,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各报纸改进文字水平,为读者作好榜样。我们为《咬文嚼字》严肃认真、毫不苟且的工作态度点赞。
也许有些年轻读者说,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不能把我们喜欢用的词语都“规范”了吧!说得没错,语言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显著,新陈代谢最快。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一定要借助新词语来表达。《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公布“十大流行语”,就是一种应变,应时代要求而变。把大家用的最多的热门词语统计出来,公布出来。像《咬文嚼字》编辑部2016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就有:“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刊于《咬文嚼字》2017年第1期)每一个流行语的来源用法都有详细说明。过几年再看看,也许有的就不流行了。
当然,网络词语也好,书报期刊上的新词语也好,带拉丁字母的字母词也好,各种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都要经过“约定俗成”的沉淀,都要经过时间老人的挑选。首先被屏弃的就是那些粗俗的污秽的词语,香港人说“讲粗口”,这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习惯的。我们不希望在“粗口”上标新立异,那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新鲜的反映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必定会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运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
值得注意的是《咬文嚼字》杂志在2017年全年12期都设有“华语圈”专栏。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各华语社区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令人开阔眼界,耳目一新!“华语圈”的作者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他们介绍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是当地语言生活的生动反映。有些社区词语内地也可以试试吸收。例如,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新马泰都普遍使用的“垃圾虫”一词,形象地比喻了不讲公共卫生的人。大人教育孩子常说:“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当垃圾虫啊!”孩子从小树立了不当“垃圾虫”的道德观念,一辈子受益。《全球华语词典》(2010,商务印书馆)、《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商务印书馆)都收录了“垃圾虫”这个社区词。应该说,“华语圈”专栏的设立,也是《咬文嚼字》杂志灵活应变的具体体现。
规范与应变本身就是我们语言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篇篇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既注重社会生活里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能够随时代的发展反映语言文字的变化,实属不易。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愿意将这本薄薄的杂志推荐给所有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里面很多的语言故事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我愿意将这本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对于语病的中肯分析,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提高出版物的文字素质;我愿意将这本薄薄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兴趣的朋友,包括华语圈的朋友,里面的文章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便增长了你的知识,培养了你的语感,提升了你的智商。
【读者评论】: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原以为《咬文嚼字》是语文刊物,与我关系不大。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见《咬文嚼字》,发现她是一本综合性的“小百科”,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本刊物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对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季春燕
一次,语文老师对我说,看看《咬文嚼字》吧,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没过多久,便被她吸引住了。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已经在年级名列前茅了。《咬文嚼字》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培养了我的语文思维。
——王一鸣
《咬文嚼字》一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我每年都会买最新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搁在办公桌上,从创刊到现在已全部备齐。在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难题,工具书中又查不到,我就翻翻里面的文章,往往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殷宙昕
我去年代表单位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编辑技能大赛,获奖了。要报告大家的是,获奖的“秘密武器”是《咬文嚼字》,许多考点都来自其中的文章。
——张晓琳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杂志给我的印象,那一定是“洞察”。它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错别字的纠错范畴,而是将语言视为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书中对一些政策性文件、新闻报道中措辞不当之处的探讨,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作者们似乎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轻易从日常的词语搭配中,看出背后隐藏的思维定势或文化惯性。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方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你在心悦诚服之余,也忍不住感叹:“原来如此!” 这种深层次的剖析,使得我对当前社会思潮的理解也有了新的维度。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解构这件外衣,我们得以窥见更深层的社会肌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社会观察报告,只是它的研究工具,是汉字和词语。
评分坦白讲,过去我对这类“文字挑剔”的书籍总抱有一种疏离感,觉得它们有些迂腐,不贴近现代生活节奏。但这一期的《咬文嚼字》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严肃考据的同时,融入了大量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比如网络热梗的误用,或者新科技带来的新词汇的规范问题。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轻快,丝毫没有枯燥感。我常常是在通勤路上随便翻阅,却总能被某个小小的知识点吸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下去。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文,而是你身边的语言“侦探”,帮你揭露那些不经意间溜进我们文本的“语言瑕疵”。读完后,我的表达欲望更强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克制表达的冲动,确保每一个用词都掷地有声,避免成为语言流变中的“掉队者”。这本书,是送给所有爱惜自己表达方式的人的一份厚礼。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装帧朴素的书时,我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打着“语言文化”旗号的书汗牛充栋,大多不过是些陈旧观点的重复包装。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咬文嚼字》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总是能精准地戳中当下社会语言使用中的那些“痛点”。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社会热词的冷静剖析,不带任何偏见或预设立场,纯粹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说话,而是在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这样说”,以及“这样说是否准确”。这本刊物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实用性与学术性的完美平衡。它提供的不只是简单的对错判断,更是一种深入理解语言底层逻辑的视角,让我对周遭世界的认知都因为对语言的重新审视而变得更加清晰立体,这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久违的“文字洁癖”的满足感。在这个人人都能即时发布、碎片化信息横行的时代,我们对语言的耐心似乎正在被消磨殆尽。很多人写东西只求“快”和“多”,却疏忽了“精”和“准”。《咬文嚼字》就像是语言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它用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态度,去打磨那些被大众忽略的细节。我记得其中有几篇文章专门辨析了近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别,比如“歼灭”和“消灭”在语境上的细微差异,这些是我过去从未深究过的点。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或者笔记本上的文字进行反思,审视自己过去是不是也犯了类似的“语言错误”。这种自我纠错的过程,既略显尴尬,又充满了成长的喜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你多少新词汇,而在于它能帮你把已经拥有的词汇,用得更加精准、更加有力。
评分这本去年出版的《咬文嚼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语言文字的演变和那些似是而非的用法心存好奇,总觉得我们日常交流中充斥着太多不经意的“失真”。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不拿腔作势地搞深奥,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着点儿幽默感的方式,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经不起推敲的词句,仔仔细细地扒开来看。比如,书中对一些流行语的溯源和辨析,简直是考古级别的细致。我记得有一篇专门讲“颜值”这个词的来历,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到如今的泛滥使用,作者的考据功夫让人不得不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给一辈子都在用的工具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检修,那些生锈的螺丝和松动的把手都被重新拧紧加固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时不时翻阅,看看自己最近有没有“口不择言”的工具书。尤其对于从事文字工作或者对表达精确性有要求的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能保持对语言的敬畏之心。
评分价廉物美!送货快。
评分挺好的
评分价廉物美!送货快。
评分价廉物美!送货快。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挺好的
评分价廉物美!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