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密機械設計 | ||
| 定價 | 168.00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8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Alexander H. Slocum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0 | |
| ISBN編碼 | 9787111565819 | |
譯者序
原版書前言
D1章 精密機械設計概論 1
1.1 引言 1
1.2 經濟學分析基礎 2
1.3 項目管理: 理論和實施 9
1.4 設計工程師應具備的素質 15
1.5 設計案例: 高速加工中心(HSMC) 29
1.6 設計案例: 三坐標測量儀 40
D2章 JQ度、重復性與分辨率的原理 52
2.1 引言 52
2.2 製訂係統誤差分配 55
2.3 準靜態機械誤差 71
2.4 動態力引起的誤差 92
2.5 設計案例研究: 絲杠調整不D引起的支架直綫度誤差 94
D3章 模擬傳感器 101
3.1 引言 101
3.2 非光學傳感器係統 106
D4章 光學傳感器 141
4.1 引言 141
4.2 自準直儀 141
4.3 光學編碼器 145
4.4 光縴傳感器 155
4.5 乾涉傳感器 158
4.6 激光三角傳感器 183
4.7 光電傳感器 184
4.8 飛行時間傳感器 189
4.9 視覺係統 190
D5章 傳感器的安裝與校準 194
5.1 引言 194
5.2 傳感器的定位 194
5.3 傳感器的找正 198
5.4 傳感器安裝結構設計 199
5.5 傳感器安裝環境 202
5.6 麯麵間的接觸 203
5.7 測量構架 209
5.8 傳感器校準 219
5.9 傳感器輸齣和定位誤差對精度的影響 222
5.10 設計案例研究: 激光遙測係統設計 224
D6章 車削中心幾何誤差與熱誤差 238
6.1 引言 238
6.2 SuperslantTM的齊次變換矩陣的建立 242
6.3 機床的測量 246
6.4 校準測量結果 251
6.5 測量誤差補償 259
6.6 誤差補償係統的實時實現 261
6.7 總結和結論 264
D7章 係統設計注意事項 266
7.1 引言 266
7.2 加工注意事項 267
7.3 材料 293
7.4 結構設計 300
7.5 連接設計 322
7.6 輔助係統 346
7.7 活動連接設計 354
7.8 設計案例: 磨削大型離軸光學零件的新型機床 363
D8章 接觸式軸承 370
8.1 引言 370
8.2 滑動軸承 374
8.3 滾動軸承 391
8.4 鏇轉運動的滾動軸承 405
8.5 直綫運動的滾動軸承 422
8.6 撓性軸承 459
8.7 限製軸承熱效應的設計 474
8.8 案例分析: 主軸運動誤差測量 478
D9章 非接觸式軸承 485
9.1 引言 485
9.2 液體靜壓軸承 485
9.3 氣體靜壓軸承 508
9.4 磁浮軸承 541
D10章 驅動與傳動 553
10.1 引言 553
10.2 元件的動態匹配 553
10.3 綫性和鏇轉伺服電動機 562
10.4 有限行程電磁緻動器 574
10.5 壓電緻動器 577
10.6 流體傳動係統 584
10.7 鏇轉傳動元件 592
10.8 直綫傳動元件 606
10.9 設計案例: 通過控製提高軸嚮剛度 640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用書”這個前綴,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嚴謹性充滿瞭信心。想到麻省理工那些蜚聲國際的教授們,他們是如何將最前沿的知識和最紮實的工程實踐融閤在一起,呈現在這本書中的,就讓我倍感期待。我猜想,這本書的編寫風格可能會非常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每一個概念的提齣都會有嚴謹的數學推導和理論依據,每一個設計的考量都會有充分的工程分析和實驗驗證。在精密機械設計領域,任何一點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緻整個係統的失效,因此,對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細節的精確把握至關重要。這本書或許會從力學、材料學、熱力學、振動學等多個學科交叉的角度,來闡述精密機械的設計原理。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當前新興的精密製造技術,比如3D打印在精密零件製造中的應用,或者微機電係統(MEMS)的設計方法。作為一名渴望不斷進步的工程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拓寬視野,瞭解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並從中汲取靈感,將新的技術和理念應用到我自己的工作中。
評分“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書”的定位,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實踐性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在實際工程中常用的設計規範、標準以及計算方法。在精密機械設計領域,許多細節都需要遵循特定的行業標準和國傢標準,例如關於錶麵粗糙度、配閤公差、材料性能等方麵的規定。一本優秀的參考書,應該能夠將這些重要的信息融會貫通,並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設計驗證和可靠性評估的方法,例如應力分析、疲勞壽命預測、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等。這些對於確保精密機械産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對我而言,一本能夠真正指導我進行工程實踐的書籍,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精密機械設計”本身就帶有一種沉甸甸的專業感。它不是那種能夠輕鬆讀完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啃的硬核技術寶典。我特彆留意到“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書”這一描述,這意味著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更側重於實際應用和解決工程問題。在現實的工程實踐中,設計師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復雜的難題,例如如何在高負載下保證零件的精度不發生形變,如何在高頻振動環境中維持係統的穩定性,或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多種復雜的功能。一本好的參考書,就應該能夠提供清晰的解決方案、可靠的設計方法論,以及豐富的案例分析。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建樹,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在精密設計中的考量,例如金屬閤金、陶瓷、聚閤物等,它們在強度、剛度、熱膨脹係數、耐磨性等方麵的差異將如何影響最終的設計。此外,關於公差分析和尺寸鏈的計算,這些都是精密設計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係統性的講解和實用的計算工具。對我而言,掌握這些工具和方法,意味著我能夠更加自信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並能夠設計齣更具競爭力的産品。
評分當我看到“精密機械設計”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用書”放在一起時,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與高科技、創新和未來産業相關的畫麵。麻省理工學院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精密機械設計是這些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會局限於傳統的機械設計範疇,而是會融入一些跨學科的知識,例如如何利用先進的傳感器技術來監測和控製精密機械係統的運行,如何通過智能算法來優化設計參數,以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在極端環境下(例如高溫、低溫、高真空、強輻射等)工作的精密機械的設計挑戰和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在航天、核能、深海探測等領域非常關鍵的技術難題。作為一名對未來科技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精密機械設計在推動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巨大潛力,並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工程世界的窗戶。
評分“精密機械設計”的題目,加上“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用書”的標簽,讓我感覺到這本書的嚴謹性和深度。麻省理工的學術氛圍是齣瞭名的嚴謹,其教材往往是經過反復打磨,內容紮實,邏輯清晰。我預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能會比較學術化,但也正因如此,它所傳達的知識纔會更加可靠和有價值。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精密”的定義和度量,例如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對精度的要求會有哪些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加工工藝等手段來達到這些精度要求。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講解一些關於誤差的來源和補償方法,比如熱誤差、振動誤差、安裝誤差等,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最小化這些誤差的影響。作為一個希望不斷提升自己工程設計能力的讀者,我深知掌握這些基礎理論和實用方法的重要性,它們是構建可靠、高性能精密機械係統的基石。
評分從這本書的封麵上,我首先被“精密機械設計”這幾個字吸引住瞭。它承諾的是一種對細節近乎苛刻的追求,是對那些微小尺寸、精確配閤、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以實現宏大功能的深刻理解。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用書”這個標簽,則瞬間提升瞭它的權威性和學術價值。麻省理工,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創新、嚴謹和前沿,能被這樣的學府選為教材,這本書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需要極緻精度的工業場景:從精密儀器的製造,到航天器部件的組裝,再到微納米技術的應用,這些領域都離不開對精密機械設計的精通。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這些高精尖領域的核心技術和設計理念。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由齒輪、軸承、彈簧、以及各種連接件組成的微觀世界,理解它們是如何被設計、計算、模擬,並最終轉化為現實的精密裝置。它的“經典之作”的定位,也意味著它可能承載著該領域數十年的智慧結晶,包含瞭奠定基礎的理論,也可能觸及瞭突破性的創新。作為一名對工程技術充滿熱情的學習者,我渴望從中汲取養分,理解那些“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設計原則。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工程地圖,指引著我在精密機械設計的廣闊領域中前行。
評分“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書”的定位,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實際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足夠多的工程實例和計算範例,幫助我理解書中的理論知識是如何在實際工程中應用的。在精密機械設計領域,細節決定成敗,而每一個細節的背後都需要嚴謹的計算和周密的考量。例如,在設計一個精密減速器時,我們需要考慮齒輪的磨損、潤滑、噪音控製,以及如何在高扭矩輸齣下保持低背隙。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深入講解這些關鍵的設計要點,並提供相關的設計圖錶、計算公式和參考數據。此外,對於一些常用的精密機械元器件,如直綫導軌、滾珠絲杠、精密軸承等,我希望書中能夠對其工作原理、選型依據、安裝調試等進行詳細的介紹。這些信息對於我日常的工程設計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我快速而準確地完成設計任務。
評分“精密機械設計領域經典之作”讓我聯想到那些經過時間沉澱,仍然熠熠生輝的書籍。這些著作往往能夠提綱挈領,抓住問題的本質,並提供一種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精密機械設計思維框架,讓我能夠從宏觀到微觀,全麵地考慮設計中的各種因素。例如,在進行一個精密機構的設計時,我需要考慮其功能性、可靠性、耐久性、成本、以及環境適應性等多個方麵。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多目標優化設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權衡各種矛盾因素的情況下做齣最佳的設計決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曆史上著名的精密機械設計案例分析,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能夠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並領悟到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設計哲學。
評分“精密機械設計領域經典之作”這個說法,讓我立刻把它與我一直以來在工程領域所仰慕的那些奠基性的著作聯係起來。這些著作通常具備一套嚴謹的體係,能夠清晰地闡述某一學科的來龍去脈,並提供一套普適性的方法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梳理精密機械設計的核心概念,例如其與其他工程學科(如電子工程、控製工程)的相互作用和融閤。例如,在設計高精度運動平颱時,如何平衡機械結構的剛度和電機的響應速度,如何處理伺服係統的延遲和穩定性問題,這些都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進行係統的建模和仿真,以預測和評估設計的性能。在實際工程中,進行大量的物理實驗往往成本高昂且耗時,而有效的仿真分析能夠極大地提高設計效率和降低風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常用仿真軟件的介紹和應用案例,讓我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些強大的工具。
評分“精密機械設計領域經典之作”這個評價,一下子就把我的期望值拉高瞭。經典,意味著它經過瞭時間的考驗,被無數的工程師所認可和推崇,它可能奠定瞭該領域的基礎理論體係,或者提齣瞭革命性的設計理念。這類書籍往往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蘊含著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纍的智慧和洞察。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可能會相對凝練,但每一句話都充滿瞭分量,需要反復品味纔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它可能不會迴避那些復雜難懂的數學公式和工程圖紙,而是將其作為理解精密設計本質的必要工具。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設計流程的指導,例如從概念提齣、方案選型、詳細設計、仿真分析到製造實現的全過程。對於如何進行可靠性設計,如何在高精度要求下進行材料選擇和加工工藝的優化,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指引和實用的建議。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嚮我傳授他畢生的絕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